集体备课 教学模式 四环节模式
年级 七年级 学科 历史 课型 新授 设计教师
设计时间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目标 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方民族大交融的意义
教 学 流 程 集体备课 二度设计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教师展示:甘肃嘉峪关汉人胡食画像图片 教师提问:拿着肉串的是少数民族还是汉人? 学生回答:少数民族。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宽袍大袖的衣着特征,告诉学生这是汉人胡食图。 教师继续展示:河南龙门石窟帝王礼佛浮雕《北魏帝王出御图》。 教师提问:这是少数民族还是汉人呢? 学生回答:汉人,因为刚才老师说宽袍大袖是汉人特征。 教师讲解:错,这是鲜卑族在穿汉人服饰的图片。那么,鲜卑族为何会穿上汉人的服饰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课,去找一找答案。 先导阅读 整体感知 (一)学生齐读,了解学习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分析东晋胜利的原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知道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知道北朝政权的更迭。(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子目 1.兵戎相见看交融——淝水之战 2.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朝政权更替 3.胡汉互鉴现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目标导学一:兵戎相见看交融——淝水之战 教师讲解: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西晋灭亡。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十六国” 教师提问:在“十六国”中,哪一政权逐渐强盛,统一了北方? 学生回答:前秦 教师提问:在众多北方政权中,前秦是如何强盛起来的? 学生回答: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北方。 教师强调:苻坚任用王猛进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缓和了前秦境内胡汉之间的对立与矛盾,也表明了民族交融已成大势所趋。 教师提问:统一北方后,面对南方的东晋,苻坚作出了什么选择? 学生回答:南下伐晋,统一中国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根据视频,填写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成语、特点。 答案提示:时间:383年;交战双方:前秦和东晋;成语: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特点:以少胜多。 教师提问:你知道中国古代四大以少胜多的战役是哪几个吗? 答案提示: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淝水之战 教师提问:出师前,苻坚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但是结果呢?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结果是前秦战败东晋获胜;影响: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问题探究】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前秦战败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补充:在淝水之战中,我们看到了以氐族为首的前秦和以汉族为首的东晋,他们之间进行了作战,它反映了南北民族的矛盾和融合。前秦虽然是由氐族人建立的,但其统治者苻坚却试图以汉化政策来统一北方各族,这引起了鲜卑、西羌等民族的不满和反抗。而东晋虽然是由汉族人建立的,但其军队中也有许多胡族人参与。所以说战争在客观上也是促进民族交融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通过淝水之战,通过他们的兵戎相见看到了民族的交融。 教授过渡:淝水之战后,前秦逐渐衰落,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乱。然而,前秦的失败给了鲜卑拓跋部一个复国的契机。386年,拓跋璀cuǐ重建代国,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439年,拓跋焘tāo统一了北方,实力强盛,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与南方刘宋王朝对峙。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南北朝时期。 目标导学二:汉化改革促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朝政权更替 1.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师提问:阅读材料,概括统一北方后的北魏政权面临什么难题? 材料一: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 材料二: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材料三: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学生回答:表明北魏民族矛盾激化,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 教师补充:东汉末年以来,随着少数民族的内迁与汉族杂居,民族交融趋势开始出现,并成为历史发展趋势。而通过材料可知,在民族交融的大趋势下,北魏却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民族矛盾问题,民族矛盾不断激化,若北魏想要长久的存在,必须处理好民族关系。这迫使统治者做出改革鲜卑旧俗、学习汉族文化的决定,而改革并不是从孝文帝开始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相关史事》。 教师讲解:冯太后出身汉族,抚养孝文帝长大,是孝文帝改革前期的主要力量。正因为冯太后是汉人,所以她非常明白鲜卑族和汉族的差距,在她执政期间进行的改革,推动了鲜卑人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对孝文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教师过渡:虽然这一时期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大部分政治和经济措施,但民族隔阂依旧存在,他们并没有从思想上接受汉文化。所以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根据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整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材料一:平城寒瘠,而交通不便;地处边境,北受柔然的威胁,经略南方又显得悬远……(平城)保守势力比较顽固,推行汉化政策阻力很大。 材料二:“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北魏孝文帝诏书(选自《魏书》) 材料三:孝文帝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娶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学生讨论后回答:①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迁国都)②官员在朝廷上须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说汉语)③以汉服代替鲜卑服(穿汉服)④改鲜卑姓为汉姓(改汉姓)⑤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通汉婚) 教师补充:平城位置不佳,改革阻力大,而洛阳汉族聚居的中心地区,有深厚的汉文化底蕴,便于汉化改革和巩固统治。迁都洛阳后,孝文帝便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 教师总结:所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内容可以概况为:迁都洛阳、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内容说一说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一:(北魏后期)稻谷亩产量一般在4斛左右,超出了汉代平均亩产3斛的水平……(洛阳)市场繁荣,沽贩云集。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后的洛阳)礼仪兴盛,人才济济,从他们身上,已经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了。 学生回答:①促进了北魏发展,增强了国力;②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2.北朝政权的更替 教师过渡:北魏后期,原用来抵御北方柔然的军镇兵变,北魏分裂。请你根据教材,画出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自主学习】由老师示范后,学生完成后面的示意图。 教师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并总结: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教师提问:北齐和北周,又是谁重新统一了北方呢? 学生回答:北周 教师提问:为什么北周可以获得最终的胜利呢?它的统治者实行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 教师总结:北周实行汉化措施,继续促进鲜卑人和汉人的交融,最终在政治和民族发展的历史合力下,北周凭借强大国力再次统一北方,并奠定了隋唐大一统的根基。 教师总结:所以从北魏和北周的做法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汉化改革促交融”。 教师提问:阅读下图,归纳该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根据图示变化说一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什么? 学生回答: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由分裂走向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师过渡:这一时期,政权虽然分立,但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目标导学三:胡汉互鉴现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师补充:何为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融合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化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自主学习】阅读P110-111,梳理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具体表现。根据表格内容归纳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学生自主学习后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一时间民族交融的特点:主动交融、双向交流、程度加深。 教师补充: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 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教师提问:假如我们现在要开一个民族交融作品展览馆,现在有6幅作品,我们应该将他们分别放在哪个展馆呢?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思考,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对我国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回答: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提问:结合图片,归纳我国民族交往交流的方式。思考民族关系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 答案提示:和亲、人口迁徙、战争、改革;总趋势:民族大交融 教师总结:虽然各民族之间有战争、有议和、有迁徙、但战争是短暂的,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与合作是主流,是长期的。 学生齐读习总书记讲话,教师总结:虽然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其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作出的贡献。少数民族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正是有了他们的不断创造和进步,才有了今天中华民族族群的壮大,中华文化多元一体。 课堂总结 及时演练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使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进行了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各民族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交融中和谐共赢,形成更加强大的政权和更大范围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1.(2023·山东济南·中考真题)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 ) A.汉文帝以德化民 B.汉武帝独尊儒术 C.光武帝释放奴婢 D.孝文帝改用汉语 2.(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得益于( ) A.科技文化发展 B.民族交流交融 C.中原人民南迁 D.江南地区开发
作业布置 查找淝水之战中相关成语的典故。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采用视频《淝水之战》介绍其概况,让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淝水之战的形势。对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及北朝政权更替,采用大量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具体到民族交融的表现时,则以学生自学为主,轻易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