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7 13:19:32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2024一2025高三省级联测考式
语文试卷
班级
姓名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及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
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校勘之学无处不靠善本①,必须有善本互校,方才可知谬误;必须依据善本,方才可以改正谬
误;必须有古本的依据,方才可以证实所改的是非。凡没有古本的依据,而仅仅推测某字与某字
“形似而误”,某字“涉上下文而误”的,都是不科学的校勘②。以上三步功夫,是中国与西洋校勘
学者共同遵守的方法。
陈接庵先生校《元典章》的工作,可以说是中国校勘学的第一伟大工作。
我要指出援庵先生的《元典章校补》及《释例》有可以永久作校勘学的模范者三事,此三事都
足以前无古人而下开来者,故我分开详说如下。
第一,援庵先生是依据同时代的刻本的校勘。沈刻《元典章》的底本,乃是间接的传抄本,校
勘的工作必须从搜求古本入手。援庵先生在这许多年中,先后得见此书的各种本子,连沈刻共有
六本。校补全用故宫元刻本(甲一)作根据,用孔本(丁下)补其所阙“祭祀门”,又用各本互校,以
补这两本的不足。用善本对校是校勘学的灵魂,是校勘学的唯一途径。
第二,他用无数最具体的例子来教我们一个校勘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先求得底本的异同,然
后考定其是非。他的一部《释例》,只是对我们说:要懂得元朝的书,必须多懂得元朝的特殊的制
度、习俗、语言、文字。这就是说:要懂得一个时代的书,必须多懂得那个时代的制度、习俗、语言、
文字。校勘的工作只是严密的依据古本,充分的用我们所用的知识学问来决定那些偶有疑问的
异文⑦的是非,要使校定的新本子至少可以比得上原来的本子,甚至于比原来的刻本还更好一
点。援庵先生的工作,不但使我们得见《元典章》的元刻的本来面目,还参酌各本,用他的渊博的
元史知识,使我们得着一部比元刻本更完好的《元典章》,这是新校勘学的第一大贡献。
第三,援庵先生的四十二条“例”,也是新校勘学的工具,而不是旧校勘学的校例。校勘学的
“例”只是最普通的致误之由,如“形似而误”“涉上文而误”等等。所谓“误例”,不过是指出一些容
易致误的路子,可以帮助解释某字何以讹成某字,而绝对不够证明某字必须改作某字。前人校
书,往往引一个同类的例子,称为“例证”,是大错误。例不是证,不够用作“据依”。援庵先生的
《释例》所以超越前人,约有三端:第一,他的校改是依据最古刻本的,误是真误,故他的“误例”是
El业T地1云/止0七、2024一2025高三省级联测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命卷意图
本试卷的命制旨在全面、科学、准确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紧密贴合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同时体现对学生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
来看,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选材体现多样性、生活化,凸显学科特色等特点。
阅读反映生活,阅读材料选择和文史知识、文化传承、科技等有关的素材,让学生在
阅读中了解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深入探索、审美鉴赏和热爱科学的能力,提高学生
的知识迁移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命题着力构建真实情境,融合语文核心素养,强化教考关联。
因文设题,精心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的命题情境。如第5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提
取、整合和运用能力,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语言表达能力。
注重与教材知识的紧密关联。文言文阅读关联教材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知
识;古代诗歌阅读关联选择性必修中册诗歌篇日《李凭箜篌引》,第16题关联教材,从侧
面对音乐描写的分析,精准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重视基础知识学习、重视基础能力培养。语言文字运用第22题设置有限制的开放
性设题,注重考查具体情境下的言语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三、考查具备梯度性,筑牢基础,适度提升,优化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第1题、第6题、第11题等题目,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基本信息的理解、文本
内容的理解以及常见文言字词的理解等基础知识。第4题、第7题等题目,注重考查学
生对文本分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提炼关键信息、理解并能鉴赏文本特点的能力,实现
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第5题、第14题、第22题等题目,具有较一定的开放性和思辨
性,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1.B解析:“数量优势决定了校墈的成功”理解不当,材料强调的是要对古籍的深入理解等工作,而非单纯
靠数量。
2.D解析:A项,因果不当,且“在中国史书中地位不高”曲解原文,“‘存在感'很弱”指的是关注度,与“地位
不高”含义不同。B项,“其关键依据在于有序有赞,称齐帝庙号”错误,“有序有赞,称齐帝庙号”符合原文
特点,恰是判定《恩倖传》可能是李百药原文的依据。C项,“不曾有人引用墓志文献…校勘”推理不当,
原文“《北齐书》整理中有意识地引用墓志作为他校之资,成为古籍整理一大创举”,依据原文可知“在1972
年点校本之前,古籍整理工作中”是没有“有意识地引用”,并非“不曾引用”。
语文·预测卷I答案第1页(共8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