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4 实验探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生物二轮复习学案--专题14 实验探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9 09:36:1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 实验探究
一.题型突破
题型一 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解题关键:
1、准确掌握课本实验所用仪器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操作与目的、注意事项等。
2、掌握对照实验(实验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要求知识点:设置变量、控制单一变量、实验对象数量不可太少、重复实验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科学性原则等。
3、注意:1)一个实验中可以有多种变量,但是一个对照组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1.(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下表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它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 环境 温度 土壤湿度
纸盒左侧 20只 明亮 30℃ 干燥
纸盒右侧 20只 阴暗 30℃ 潮湿
A.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两侧都应是阴暗环境
C.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 D.两侧的土壤都要是潮湿的
【答案】D
【解析】对照实验设计原则是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和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当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唯一变量是光。所以,选项中“两侧鼠妇的数量”应该相同且适宜、“两侧应是阴暗、明亮的环境”、“两侧的温度”应该相同且适宜、“两侧的土壤都要是潮湿的”。故D修改正确,ABC错误。
故选D。
2.(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探究实践”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并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实验设计,下列相关实验设计描述正确的是( )

A.若甲装置中的唾液换成胆汁,馒头也会被分解
B.乙装置可以用来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C.丙装置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D.丁装置中石灰水可检验种子呼吸是否产生氧气
【答案】C
【解析】A.胆汁的主要作用是将脂肪乳化成微粒以利于消化,其中不含有消化酶,不能消化淀粉等糖类,因此若甲装置中的唾液换成胆汁,馒头不会被分解,A不符合题意。
B.乙装置中存在光照和土壤潮湿度两个变量,不能形成对照实验,也不能用来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
C.丙装置中唯一不同的变量是温度,则丙装置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C符合题意。
D.澄清的石灰水不能检验氧气的存在,但能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丁装置中石灰水可检验种子呼吸是否产生二氧化碳,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目的,不相符的一组是(  )
组别 实验 方法步骤 实验目的
A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37℃水浴加热 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B 观察草履虫 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纤维 减慢运动便于观察
C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滴加碘液 检验淀粉的有无
D 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 观察叶绿体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A.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37℃水浴加热是为了模拟人体口腔温度,A正确。
B.观察草履虫时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纤维是为了限制草履虫的运动便于观察,B正确。
C.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中,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淀粉的有无,C正确。
D.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内无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题型二 观察性实验
解题关键:这部分是课内实验,掌握必备知识即可。
1.(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如图是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①②③⑤
B.步骤①中用稀碘液进行染色
C.进行步骤③前不需要用清水漱口
D.进行步骤④时需将盖玻片快速放下
【答案】B
【解析】A.题图中:①是染色,②是滴,③是刮,④是盖,⑤是涂。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简要步骤:擦 →滴(生理盐水)→刮→涂 →盖 →染 →吸,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③⑤④①,A不符合题意。
B.步骤①中用稀碘液进行染色,是细胞核着色便于观察,B符合题意。
C.进行步骤③前需要用清水漱口,防止食物残渣影响观察,C不符合题意。
D.进行步骤④盖盖玻片时,先用镊子夹起盖玻片的一边,让另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滴;然后轻轻盖上,避免出现气泡,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3·江西·中考真题)进行“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制作临时装片需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B.染色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C.下降镜筒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目镜
D.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答案】C
【解析】A.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植物细胞,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需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A正确。
B.染色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碘液可以让细胞染成深色,容易观察,B正确。
C.下降镜筒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物镜,防止撞碎装片,C错误。
D.在找到物像后可利用细准焦螺旋进行微调,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D正确。
故选C。
3.(2023·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时,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①②③表示血管。请判断标号③所指的血管是( )

A.小动脉 B.小静脉
C.毛细血管 D.血流速度最快的血管
【答案】B
【解析】图中①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②是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是毛细血管,③是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B正确。
故选B。
题型三 课内探究性实验
解题关键:这部分是课内实验,先掌握必备知识即可。
再明确科学探究能力五个环节考点:
1-1提出问题:针对情境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相关问题;书面表述科学探究问题
1-2作出假设:明确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1-3制订计划:列出探究实验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1-4实施计划:重复、多次实验,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收集和评价证据与数据
1-5得出结论: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1.(2023·湖北荆州·中考真题)小爱同学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素
B.乙装置中试管收集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D.将丁装置中萌发的种子换成煮熟的种子,燃烧的蜡烛也会立刻熄灭
【答案】C
【解析】A.图甲中,叶片的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以光为变量形成了一组对照实验,滴加碘液后,停留片刻,用清水冲洗掉碘液,观察到的现象是:叶片的遮光部分没有变蓝色,说明这部分叶片没有进行光合作用;叶片的见光部分变蓝色,这说明:叶片见光部分产生了淀粉,进而说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所以,甲装置没有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素”,A错误。
B.氧气具有助燃的特性。所以,乙装置收集的气体是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B错误。
C.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C正确。
D.只有活的细胞才能进行呼吸作用,煮熟的种子没有生命了不能进行呼吸作用,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旺盛,而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图丁里面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消耗了,因此该瓶中的蜡烛立即熄灭,而煮熟的种子不能呼吸、不会消耗氧气,因此蜡烛会照常燃烧,D错误。
故选C。
2.(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三支试管均放置37℃的温水中,约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
B.该实验说明了唾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甲,颜色变浅蓝的是丙
D.该实验说明了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
【答案】A
【解析】A.人体口腔中的牙齿和舌能够起到咀嚼和搅拌的作用。结合题图可知,甲(馒头碎屑、充分搅拌)和丙(馒头块、不搅拌)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A正确。
B.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该实验能够说明淀粉的消化与唾液、舌和牙齿都有关,但不能说明唾液可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B错误。
C.实验中,甲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在适宜的温度下,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乙试管加入了清水,清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丙试管中加入了馒头块而且不搅拌,唾液与馒头中的淀粉没有充分混合,唾液不能把淀粉全部消化,因此滴加碘液变浅蓝。所以,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乙,颜色变浅蓝的是丙,C错误。
D.该实验的变量不是温度,因此不能说明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D错误。
故选A。
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某班学生进行“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各组学生设计了明暗不同但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鼠妇若干只,静置两分钟后,每分钟记录一次明亮和阴暗处鼠妇的数量,统计10次。请回答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同学们观察发现,鼠妇总是生活在阴暗的地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 。
(2)实验设置了明暗两种环境,控制的变量是 。除该因素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写出一个因素即可)
(3)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的目的是 。
【答案】(1)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光/光照 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
(3)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解析】(1)作出假设是在观察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参考有关资料,对提出的问题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所以,作出假设可以是: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
(2)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实验设置了明暗两种环境。可见,控制的变量是光(或光照)。除光照因素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等)。(写1条,合理即可)
(3)一次实验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误差,计算多次实验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严密准确。所以,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的目的是:提高实验结论的可信度。
题型四 课外探究性实验
解题关键:
明确科学探究能力五个环节考点:
1-1提出问题:针对情境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相关问题;书面表述科学探究问题
1-2作出假设:明确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1-3制订计划:列出探究实验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1-4实施计划:重复、多次实验,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收集和评价证据与数据
1-5得出结论: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1.(2023·新疆·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在网上看到“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的说法。为验证其真实性,设计了如下实验:
组别 材料 处理 平均生根数(条)
甲组 剪取保留2个芽体、长15厘米、生长良好的月季枝条10枝,去除全部叶片 蒸馏水浸泡2小时 1.2
乙组 剪取保留2个芽体、长15厘米、生长良好的月季枝条10枝,去除全部叶片 1%食醋溶液浸泡2小时 2.3
(1)该兴趣小组作出的假设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设置甲组的目的是 。
(3)上述实验将生根数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的目的是 ,增加可信度。
(4)同学们对该实验结果并不满意,咨询园艺师后得知生根粉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他们又进一步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生根粉溶液对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数的影响,记录数据并绘制曲线图。据右图可知,不同浓度生根粉溶液对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数的影响不同,其中促进生根效果最好的浓度 mol/L,若浓度过高则会抑制其生根。

A.0 B.10-10 C.10-8 D.10-5
【答案】(1)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或食醋不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
(2)是否用食醋溶液处理 对照
(3)为了减小误差
(4)C
【解析】(1)题干描述:看到“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的说法,因此探究问题:食醋能否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作出的假设是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或食醋不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          
(2)该实验的变量是是否用食醋溶液处理;甲组用蒸馏水浸泡2小时,甲组为对照组。        。
(3)将生根数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的目的是避免偶然性,减小误差。
(4)使用10-8mol/L生根粉溶液时,月季扦插枝条的平均生根数最多,因此促进生根效果最好的浓度10-8mol/L,故选C。
2.(2023·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城镇中,许多种植爱好者在阳台进行无土栽培。无土栽培不用土壤,而是用营养液对植物进行培养。小明也尝试无土栽培,但出现了“烂根”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植物“烂根”?怎样解决植物“烂根”的问题呢?小明用大豆幼苗作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请将他的探究思路补充完整。
(1)作出假设。小明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了假设:“烂根”是根部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作出这一假设的依据是 (答一条即可)。
(2)设计实验。为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小明设置了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应是根部能否得到充足的 。
(3)设计装置。对于实验组,小明设计了两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比较甲、乙两种装置的异同,理解装置设计的原理,在表格空白处填写适当的器材名称。
设计要点装置 如何固定植物 如何为根供给有关物质
固定部位 起固定作用的材料 氧的供给 水和无机盐的供给
甲 茎 海绵 通过 进入营养液中的空气供给 直接通过营养液供给
乙 根 通过固体基质颗粒间隙里的空气供给 通过 将营养液输送到固体基质颗粒间隙供给
(4)选择装置。小明最终在甲、乙两种装置中选择了乙装置,他作出这一选择时考虑的问题应有__________
A.幼苗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B.自己的经济条件是否允许?
C.用废旧材料能否达成目的?
【答案】(1)植物被水淹了容易“烂根”(或:雨水过多需要给植物排水;花盆下面有排水小孔)
(2)氧
(3)充气泵 固体基质颗粒 棉绳
(4)BC
【解析】(1)植物被水淹后容易“烂根”、雨水过多需要给植物排水、花盆下面有排水小孔,可以提出假设,“烂根”是根部氧气供应不足引起的。
(2)植物的呼吸作用需要氧气。烂根是因为土壤中氧气不足,呼吸作用微弱。为了证明该假设,设置的对照实验中唯一不同的变量应该是根部能否得到充足的氧气。
(3)通过比较发现,乙中对植株起固定作用的材料是②固体基质颗粒,相当于图甲中的海绵;图甲中通过①充气泵满足植物根对氧气的需求,乙装置中通过固体基质颗粒间隙里的空气满足植物的需求;乙装置中通过③棉绳将营养液输送到固体基质颗粒间隙。
(4)小明最终选择了乙装置。原因可能是与甲装置中用到的充气泵、专用培养箱相比,乙装置中用到的废旧矿泉水瓶、棉绳更经济,实现了废物利用,节约资源,故BC正确,A错误。
故选BC。
二.课堂巩固
1.我市某些学校不重视对学生用眼卫生的科学指导,导致在校学生近视率大幅上升。为有效保护学生的眼睛,首先要准确了解学生近视的问题,你认为应选用(  )
A.观察法       B.测量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答案】C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调查法
【解析】【解答】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要了解本校学生的近视的问题,主要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
故答案为:C。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要了解某地青少年的近视率,主要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是调查法。
2.如图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分别模拟气管、肺、胸廓、膈
B.图甲模拟吸气过程,胸腔容积增大
C.图乙模拟呼气过程,膈肌收缩、肋间肌舒张
D.该装置不可以模拟胸廓的前后左右径扩大导致吸气
【答案】C
【知识点】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
【解析】【解答】A、①玻璃管模拟的是气管,②气球模拟肺,③玻璃罩模拟的是胸廓,④橡皮筋模拟膈肌,A正确。
B、图甲模拟吸气过程,吸气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这时,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空气就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B正确。
C、乙模拟呼气过程,呼气时,肋间肌舒张,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胸骨向下、向内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同时,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这时,胸廓缩小,肺跟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迫使肺泡内的部分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C错误。
D、该模型只能模拟上下径的变化,不可以模拟胸廊的前后左右径扩大导致吸气,D正确。
【分析】图中①玻璃管模拟的是气管,②气球模拟肺,③玻璃罩模拟的是胸廓,④橡皮筋模拟膈肌;膈肌向下运动表示膈肌收缩,向上
运动表示膈肌舒张,气球代表肺,气球充足气体代表吸气,气球瘪代表呼气,由此可知,甲图是吸气,乙图是呼气。
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3.欲观察小鼠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引起的症状,合理的实验方法是(  )
A.手术摘除正常小鼠的垂体
B.手术摘除正常小鼠的甲状腺
C.给正常小鼠饲喂含碘丰富的食物
D.给正常小鼠饲喂甲状腺激素制剂饲料
【答案】D
【知识点】激素调节;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的功能,如果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易患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所以,欲观察小鼠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引起的症状,合理的实验方法是D给正常小鼠饲喂甲状腺激素制剂饲料,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功能和分泌异常症,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以下几点:
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激素分泌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人患病。
①甲状腺激素是由甲状腺分泌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易患甲状腺功能亢进;幼年期分泌过少易患呆小症;
②生长激素是垂体分泌的,具有调节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幼年期分泌过少易患侏儒症,分泌过多易患巨人症,成年期分泌过多易患肢端肥大症;
③胰岛素是胰岛分泌的,具有促进血糖的吸收、利用和转化,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胰岛素分泌过少易患糖尿病。
4. 甲、乙分别为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视野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中①体积最大,数量最多 B.甲中②呈红色,都有细胞核
C.乙中③在血管④中单行通过 D.根据血流方向判断⑤是小静脉
【答案】C
【知识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观察人血的永久装片
【解析】【解答】A、甲图中①是白细胞,体积最大,数量最少,A说法错误。
B、甲图中,②是红细胞,数量最多,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B说法错误。
C、乙图中,③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腔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C说法正确。
D、动脉血管中,血液流动方向使有主干流向分支,所以,⑤是小动脉,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1)血液分为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在三种血细胞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面凹的圆饼状,数目最多具有运输氧气的作用,白细胞比红细胞大,呈圆球状,有细胞核,数目最少,具有吞噬病菌,防御疾病的作用,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血细胞,形状不规则且无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2)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5.科学家在坦桑尼亚国家公园长期从事野生黑猩猩行为特征的研究,主要采取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模型法 D.调查法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所以,科学家在坦桑尼亚国家公园长期从事野生黑猩猩行为特征的研究,主要采取的科学方法是观察法,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探究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简答,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实验法强调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下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
6.学习了光合作用后,某同学设计了下图三组气密性良好的装置(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进行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预测实验现象为:丙组枝条生长最好,乙组其次,甲组最差
C.植物黑暗处理一昼夜,再置于上图装置一段时间,用碘液检测到叶片含淀粉的有两组
D.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可增设将丙组透明玻璃罩改为黑色的丁组与丙组对照
【答案】B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A、对照实验遵循变量唯一原则,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本实验唯一变量是二氧化碳而且乙装置可以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故上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不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 ,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甲装置环境中存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可正常进行,但是和丙可释放二氧化碳装置相比,光合作用所需原料少,而乙装置由于氢氧化钠吸收了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故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枝条生长最差,因此预测实验现象为:丙组枝条生长最好,甲组其次,乙组最差,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乙装置内的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了,乙组枝条缺乏二氧化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丙装置内的碳酸氢钠溶液能释放二氧化碳,丙组枝条获得的二氧化碳最多,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最多;甲装置清水不能吸收也不能释放二氧化碳,甲组枝条生长正常,故植物黑暗处理一昼夜, 再置于上图装置一段时间,用碘液检测到叶片含淀粉的有两组,分别是可进行光合作用的甲组和丙组,不符合题意;
D、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 将丙组透明玻璃罩改为黑色的丁组与丙组对照,单一变量是光照,可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
7.下列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中医切脉时,手指按压的是上肢肱动脉;
B.血常规化验结果显示红细胞数量偏多,说明体内有炎症
C.不加抗凝剂的新鲜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分层现象
D.如果视野中没有观察到白细胞,可移动血涂片继续寻找
【答案】D
【知识点】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常规化验单;血压、脉搏;观察人血的永久装片
【解析】【解答】A 、切脉是我国传统医学的诊断方法之一, 以食、中、无名三指指端按在手腕外侧的桡动脉的脉搏上,以检查病人的健康状况,A不符合题意;
B 、白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具有吞噬病菌、防御疾病的功能,若血常规化验结果显示白细胞数量偏多,说明体内有炎症症,B不符合题意;
C、不加抗凝剂的新鲜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凝固现象,加抗凝剂的新鲜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分层现象,C不符合题意;
D、白细胞有细胞核,个体最大,但数量最少,如果视野中没有观察到白细胞,可移动血涂片继续寻找即可,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约占血液的55%,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血浆可以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呈双面凹的圆饼状,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白细胞,有细胞核,个体最大,数量最少,能穿透血管壁,能够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个体最小,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8.将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进行如图处理后,移到光下照射3小时左右,摘下叶片甲和乙,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验证(  )
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答案】D
【知识点】验证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叶片甲,黑纸片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变量是光,未遮光部分遇碘液变蓝,未遮光部分遇碘液不变蓝,说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A不符合题意;
B、叶片甲中间与边缘部分的变量是叶绿体,中间部分遇碘液变蓝而边缘不变蓝,说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B不符合题意;
C、叶片甲中间未遮光部分和叶片乙,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叶片甲中间未遮光部分遇碘液变蓝,叶片乙遇碘液不变蓝,说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C不符合题意;
D、该实验无法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场所是叶绿体;条件是光;产物是:有机物和氧。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9.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燃烧食物并观察水温的变化。该实验不能用于验证(  )
A.食物中的能量通过燃烧可释放出来
B.谷类、豆类等食物中贮存有能量
C.不同食物中贮存的能量有差异
D.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答案】D
【知识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的作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解析】【解答】谷类、豆类等食物中贮存有能量,食物中的能量通过燃烧可释放出来,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可以通过燃烧食物对水加热的间接方法来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在该实验中食物燃烧时水温升高,证明食物中贮存有能量,食物中的能量通过燃烧可释放出来,且燃烧同等质量的不同食物, 同一体积的水,水温升高度数不同,说明不同食物中贮存的能量有差异。该实验不能证明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测量食物中的能量我们一般用燃烧的方法来测定。 在该实验中食物燃烧时水温升高,证明食物中贮存有能量,食物中的能量通过燃烧可释放出来,且燃烧同等质量的不同食物, 同一体积的水,水温升高度数不同,说明不同食物中贮存的能量有差异。该实验不能证明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③应置于黑暗环境中
B.通入空气①前应去除其中二氧化碳
C.排出的气体②中,氧气含量高于①
D.装置④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A、在有光的条件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为了避免光合作用的干扰, 装置③应置于黑暗环境中 ,A正确;
B、为了避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干扰实验现象, 通入空气①前应去除其中二氧化碳 ,B正确;
C、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排出的气体 ②的氧气含量低于①,C错误;
D、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排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装置④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D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11.如图为观察种子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根据结果可推测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分 D.能量
【答案】A
【知识点】探究呼吸作用原料与产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甲瓶和乙瓶是一组对照实验,区别在于种子,甲组使用的是萌发的种子,种子是活的,能进行呼吸作用,乙组使用的是煮熟的种子,不具有活性,不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实验的变量是呼吸作用,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发现,甲组蜡烛熄灭,乙组蜡烛继续燃烧,燃烧需要氧气,可以推测甲组中不存在氧气,而乙组中依旧存在氧气,因此实验说明种子的呼吸作用能消耗氧气。
故答案为:A。
【分析】呼吸作用:指细胞利用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的过程。
12.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使视野右下方模糊的物像移动到中央并变得清晰,她的正确操作应该是(  )
A.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粗准焦螺旋
B.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粗准焦螺旋
C.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细准焦螺旋
D.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细准焦螺旋
【答案】C
【知识点】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均颠倒的物像,所以我们移动玻片标本时,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如我们向右移动玻片标本,而在显微镜内看到的物像则是向左移动的。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使视野右下方模糊的物像移动到中央并变得清晰,应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才向左上方移动移到视野中央。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故答案为:C。
【分析】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放大的倒像,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记忆: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中央,看到的图形。
13.构建模型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下图是小明利用气球等材料制作的生物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模拟的是呼气的过程
B.模型中的气球用来模拟肺
C.模型中的橡皮膜用来模拟膈
D.该模型无法模拟胸廓的左右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
【解析】【解答】A、该图表示吸气,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都是处于收缩状态,肺的容积扩大, 符合题意;
BC、图中玻璃钟罩模拟的是胸廓,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玻璃管模拟的是气管和支气管,BC不符合题意;
D、该模型只能模拟上下径的变化,无法模拟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14.某同学为了研究饮水机中细菌的生存条件,做了下面的实验:将同一桶纯净水每隔两天,分别从冷水口和热水口接等量的饮用水,测定其中细菌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定时间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第七天
冷水口细菌数 45个/mL 855个/mL 905个/mL 1075个/mL
热水口细菌数 20个/mL 5个/mL 20个/mL 35个/mL
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出:①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②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③喝纯净水不如喝自来水(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
①相同单位内,热水口细菌数量较少,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说法正确。
②冷水口的细菌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数量越来越多,所以,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说法正确。
③本实验实验变量是水口温度,没有提及自来水和纯净水的区别,不能得出该结论,说法错误。
可见,①②说法正确,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难度不大,解答此题需要具备从实验现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15.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某生物活动小组将40颗饱满的种子平均分成4份,按下表进行操作,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组次 ① ② ③ ④
操作 25℃、适量水 25℃、干燥 25℃、水淹没种子 25℃、适量水、去除部分子叶
A.①中的种子一定能萌发
B.①③的变量是水的多少
C.实验时加入土壤,种子才能萌发
D.若④中的种子萌发成幼苗,可能不如①中幼苗健壮
【答案】D
【知识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解答】A、种子萌发不仅需要适宜的外界条件,还需要一定的自身条件。所以仅外界条件适宜,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如果不具备,也不能萌发。A不符合题意;
B、③组中水淹没了种子,使种子得出到充足的氧气。所以①组和③组对照,变量是氧气的多少。B不符合题意;
C、土壤不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只要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都具备,不加入土壤,种子也能萌发。C不符合题意;
D、双子叶植物的子叶、单子叶植物的胚乳能为种子萌发提供营养物质。①组和④组中种子如果都能萌发,但由于④组中的种子去除部分子叶,使幼苗发育得不到足够的营养物质。所以可能不如①组中幼苗健壮。D符合题意;
案为:D。
【分析】1、.种子萌发的条件
(1)自身条件:种子本身必须具有完整的、有活力的胚以及供胚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
(2)环境条件: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包括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如果种子被水淹没,会因水中缺少氧气,而不能萌发。
16.小刚通过实验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其他环境条件均适宜),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统计图,分析可知(  )
A.光照抑制苋菜种子的萌发
B.光照是蚕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C.两种植物种子萌发都需要光照
D.未萌发的种子一定处于休眠期
【答案】A
【知识点】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解答】A、根据统计图,在有光照的条件下,苋菜种子的萌发率明显低于无光照条件。这说明光照对苋菜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A正确。B、统计图显示,在有光照和无光照的条件下,蚕豆种子的萌发率基本相同。这说明光照不是蚕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B错误。
C、根据统计图,蚕豆种子的萌发并不受光照的影响,而苋菜种子的萌发则受光照的抑制。因此,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两种植物种子萌发都需要光照,C错误。
D、种子未萌发可能有多种原因,如种子本身的质量问题、环境条件不适宜(尽管题目中已说明其他环境条件均适宜,但此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种子处于休眠期等。因此,不能断定未萌发的种子一定处于休眠期,D错误。
故选A。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的变量。
17.下列有关“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红细胞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B.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血流速度都一样
C.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单行通过
D.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动脉的管径最小
【答案】C
【知识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解析】【解答】A.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红细胞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可用低倍镜观察,错误。
B.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血流速度:动脉>静脉>毛细血管,错误。
C.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单行通过,正确。
D.毛细血管的管径最小、管壁最薄,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18.研究发现,工作状态的电脑会产生一些电离辐射.一些同学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他们的身体有没有伤害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健康的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甲组置于未开机的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其他饲养条件相同.六十天后获得实验数据.对此实验设置的变量最准确的描述是(  )
A.大鼠的身体状况 B.电脑是否开机
C.电脑游戏种类 D.是否有电脑辐射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解:甲组大鼠和乙组大鼠的饲养条件相同,只是“甲组置于未开机的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这一点不同,可以形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电脑是否开机,但实验设置的变量最准确的描述是:是否有电脑辐射.
故选:D.
【分析】对照实验的设计注意单一变量,根据题中材料可知本实验要探究电脑辐射对雄性大鼠的身体是否有伤害,据此解答:
19.取一盆银边天竺葵(边缘无叶绿素)植物,选取一片叶片做如图所示的处理,你认为利用该叶片可以探究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有(  )
①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②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③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④光合作用需要光 ⑤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答案】B
【知识点】发现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解:银边部分叶片的细胞内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遮光部分叶片,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未遮光绿色部分细胞内有叶绿体,有光照,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变,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
叶片中遮光部分和未遮光的绿色部分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光,银边天竺葵叶片的边缘部分与中间未遮光的绿色部分唯一不同的变量是叶绿体.因此,利用该叶片可以探究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有①光合作用产生淀粉、④光合作用需要光、⑤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故选:B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选叶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淀粉遇到碘液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银边天竺葵边缘部分不含叶绿体.(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以及对照实验的特点.
20.下面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作用”的实验步骤:
①用酒精去掉叶绿素 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
③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 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⑤把天竺葵叶片用黑纸遮盖一部分 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酒
正确的步骤顺序是(  )
A.④②③①⑤⑥ B.④⑤②③①⑥
C.②③④⑤①⑥ D.②④③⑤⑥①
【答案】B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发现光合作用的相关实验
【解析】【解答】解:“探究阳光在绿色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有关实验步骤: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⑤把天竺葵叶片用黑纸遮盖一部分→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③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①用酒精去掉叶绿素→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酒,故该实验的正确步骤是:④⑤②③①⑥.
故选:B
【分析】(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暗处理→部分遮光→光照→摘下叶片→酒精脱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实验要点:光合作用需要光、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碘遇到淀粉变蓝色,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关键是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步骤和目的.
21.下图为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对照组是①号试管
B.①和②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
D.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变蓝,①和②号试管不变蓝
【答案】C
【知识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A、本实验的变蓝为唾液,对照组是没有发生人为改变的一组,本实验对照组为②号试管,A说法错误。
B、①和③号试管对照,变量为唾液,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①号和②号试管中,变量不唯一,B说法错误。
C、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是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佳,C说法正确。
D、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中,淀粉被消化分解,滴加碘液后不变蓝,①号和②号试管中,淀粉还存在,滴加碘液后会变蓝,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基础题,解答此题要从控制变量、设置对照实验、预期结果入手,在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唯一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在该实验中,唾液淀粉酶只能初步消化淀粉为麦芽糖,淀粉遇到碘液变蓝,淀粉被分解为麦芽糖后,滴加碘液后就不会变蓝。
22.老友粉、螺蛳粉、桂林米粉……各种各样的米粉深受广西人的喜爱。米粉是以大米为原料制作而成,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米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如下:
试管编号 1 2 3 4
加入的物质 米粉糊 米粉糊 米粉段 米粉糊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_____mL清水
处理步骤 a 充分搅拌 不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b 37℃水浴保温5分钟
c 分别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实验现象
(1)若1号试管与4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4号试管加入的清水量应为   mL。该实验的变量是   。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填“变蓝”或“不变蓝”)。
(2)若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呈现浅蓝色,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3)结合实验结果,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吃饭时要注意   。
(4)吃米粉时喝冰镇饮料是否会影响消化 设计补充实验:设置5号试管,加入等量的米粉糊和2mL唾液,充分搅拌后。0℃水浴保温5分钟,最后滴加2滴碘液,摇匀。若5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呈蓝色,则该补充实验说明   。
【答案】(1)2;唾液;不变蓝
(2)米粉糊与唾液未充分混合
(3)细嚼慢咽
(4)吃米粉时喝冰镇饮料对消化有影响
【知识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23.罗非鱼是广东省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研究表明蚕豆投喂对提升鱼肉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改善罗非鱼鱼肉的品质,某科研小组选取60条生长状况相当的罗非鱼分为A、B组,每组10条鱼,进行3次重复实验,分别投喂普通饲料和蚕豆混合饲料,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开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检测指标 组别
A组(100%普通饲料) B组(50%普通饲料+50%蚕豆)
增重率(%) 76.8 54.6
脂肪(%) 2.3 2.0
总蛋白质(%) 19.8 19.8
胶原蛋白(mg/g) 2.3 3.1
(1)本实验的变量是   ,两组所选取的罗非鱼品种和生长状况等需要保持一致,目的是   。
(2)从表中的结果可知,B组罗非鱼的增重率   A组罗非鱼的增重率;可推测B组喂养的罗非鱼要达到上市标准的话,养殖时间   (填“更长”或“更短”),养殖成本   (填“更高”或“更低”)。
(3)研究表明,胶原蛋白含量是评价鱼类肌肉营养的重要指标之一。表中B组罗非鱼的胶原蛋白含量比A组   ,而两组的总蛋白质含量不变。胶原蛋白在人体初步消化的部位是   ,最终在小肠被消化为   。
(4)罗非鱼肉质脆化与鱼体内胶原蛋白含量成正相关,请根据本实验结果,给养殖户提出一个提升罗非鱼鱼肉脆化建议:   。
【答案】(1)饲料中有无蚕豆;控制单一变量
(2)低于;更长;更高
(3)高;胃;氨基酸
(4)增加蚕豆在饲料中的比例
【知识点】食物的消化;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24.中国先民最早掌握养蚕技术,创造出了灿烂的丝绸文化。为了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某校开展了《美丽中国蚕》的生物实践活动,并利用摄像机记录饲养家蚕的整个过程。下图是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请分析据图回答:
(1)从家蚕的整个发育过程看,其个体发育属于   发育,与蝗虫相比其发育过程多了[ ]   期。
(2)家蚕属于   动物。利用摄像机记录饲养家蚕的整个过程的研究方法属于   (填“调查法”或“观察法”)。
(3)活动中同学们对家蚕卵孵化率进行了探究。取三组,每组100粒蚕卵,在喂养温度不同而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下表为家蚕卵孵化实验的记录,
组别 ① ② ③
蚕卵数(粒) 100 100 100
培养温度(℃) 16 20 30
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天) 10 9 8
孵化率(%) 90 98 68
①同学们探究的问题是:   。
②由表可知,家蚕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   ℃
③每组控制蚕卵数相同以及喂养情况一致的目的是   。
【答案】(1)完全变态;C蛹
(2)节肢;观察法
(3)温度对家蚕孵化率的影响;20;控制单一变量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图中,A为受精卵,B为幼虫,C为蛹,D为成虫。
家蚕的发育经过A受精卵、B幼虫、C蛹、D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发育经过A受精卵、B幼虫、D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可以看出,家蚕与蝗虫相比其发育过程多了C蛹期。
(2)家蚕属于节肢动物,身体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具有外骨骼。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所以,利用摄像机记录饲养家蚕的整个过程的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
(3)①根据题干所述,本实验要探究“在培养温度不同而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对家蚕卵孵化率”,所以,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是:温度对家蚕卵的孵化率有影响吗?
②由表总数据可以看出,家蚕卵孵化率在20℃时最高,达到98%,所以家蚕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20℃。
③对照实验一般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所以,每组控制蚕卵数相同以及喂养情况一致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或保持变量唯一)。
故答案为:(1)完全变态、C蛹;(2)节肢、观察法;(3)温度对家蚕孵化率的影响、20、控制单一变量。
【分析】此题考查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节肢动物的基本特征、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生物探究实验的基本环节等基础内容,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昆虫的发育方式为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变态发育。
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等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并且分部,足和触角均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能保护和支持身体内容柔软的结构,还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适应干旱的陆地生活,包括昆虫类、甲壳类、蛛形类和多足类。
(3)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①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②实验法是生物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往往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在探究实验中,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要保证变量唯一。
(1)家蚕的发育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蝗虫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家蚕与蝗虫相比其发育过程多了C蛹期。
(2)家蚕体表具有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属于节肢动物。利用摄像机记录饲养家蚕的整个过程的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
(3)①同学们对在培养温度不同而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对家蚕卵孵化率进行了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是:温度对家蚕卵的孵化率有影响吗?
②由表可知,家蚕卵孵化率在20℃时最高,达到98%,所以家蚕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20℃。
③对照实验一般应遵循变量唯一的原则。所以,每组控制蚕卵数相同以及喂养情况一致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或保持变量唯一)。
25.夏天,蟋蟀像比赛似的不停鸣叫着。当凉风袭来,燥热退去,蟋蟀便安静了许多。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吗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5只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蟋蟀待用。
步骤二: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15℃,另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25℃,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步骤三:取1只蟋蟀,先后放入15℃、25℃的两个容器中,每次待蟋蟀适应环境后,分别记录蟋蟀一分钟的鸣叫次数。记录结束后,取出蟋蟀另放。
将其余4只蟋蟀按步骤三重复操作。统计结果如下表:
15℃ 25℃
1 91 180
2 80 169
3 77 157
4 78 158
5 89 176
平均值 83 168
实验结束后,将蟋蟀放回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为控制单一变量,步骤一中应选择   (填“同种”或“不同种”)蟋蟀。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蟋在25℃时的鸣叫次数   (填“多于”或“少于”)在15℃时的鸣叫次数。
【答案】(1)温度会影响蜂的鸣叫次数
(2)温度;同种
(3)多于
【知识点】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本实验要探究的问题是“温度会影响蟠蜂的鸣叫次数吗 ”因此,可以做出假设:温度会影响蜂的鸣叫次数。
(2)由表格中处理可以看出,温度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即选取的容器完全相同,所以,本实验的变量是温度,在对照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所以,步骤一中应该选择同种蟋蟀,除了温度不同以外其他因素均应相同,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3)根据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蟋在25℃时的鸣叫次数明显多于在15℃时的鸣叫次数,即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
故答案为:(1)温度会影响蜂的鸣叫次数;(2)温度、同种;(3)多于。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探究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一般,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是: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变量,且只能以所研究的条件为变量,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验,因此进行科学探究时,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之外,其它因素都相同。
26.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通常需要将观察的标本制成临时装片。图甲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步骤,图乙、图丙是两位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视野图。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临时装片制作步骤的先后顺序应是   。(填序号)
(2)在制片过程中,撕取内表皮时,可能有汁液流出,这主要是液泡内的   流出的结果。
(3)该实验中用碘酒对标本进行染色,目的是为了在显微镜下可以更清晰的观察到细胞内的   。
(4)图乙、图丙中,装片制作效果更好的是   ,另一个效果欠佳的原因是图甲中   (填序号)步骤操作不当。
【答案】(1)③④②①
(2)细胞液
(3)细胞核
(4)丙;①
【知识点】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撕、展、盖、染,图甲中,①是盖上盖玻片,②展平,③是清水,④是取材,所以,图甲所示临时装片制作步骤的先后顺序应是③④②①。
(2)植物细胞中有液泡,液泡中有细胞液,细胞液中溶解着糖类、色素等多种物质,所以,在制片过程中,撕取内表皮时,可能有汁液流出,这主要是液泡内的细胞液流出的结果。
(3)细胞核内有遗传物质——染色体,染色体是一种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所以,用碘液染色后,细胞核会被染成深色,所以,实验中用碘酒对标本进行染色,目的是为了在显微镜下可以更清晰的观察到细胞内的细胞核。
(4)图乙、图丙中,装片制作效果更好的是丙,乙视野中有气泡,气泡是在盖盖玻片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的,在盖盖玻片时,应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盖玻片的一侧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以免产生气泡。
【分析】此题考查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比较容易,熟记该实验的步骤是关键。
(1)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可以简单记忆为:擦、滴、撕、展、盖、染。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撕”:把洋葱鳞片叶向外折断,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的内表面撕取一块薄膜;
“展”:把撕取的薄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用解剖针轻轻的把水滴中的薄膜展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2)制作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要滴加0.9%的生理盐水,以保持细胞的原有的形态。
27.在课后服务活动中,某班同学为了测定食物中的能量,选择核桃仁、花生仁、黄豆和大米进行探究,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此回答:
食物名称 核桃仁 花生仁 黄豆 大米
质量/克 20 20 20 ①
水/毫升 50 50 50 50
温度上升/℃ 30 22 14 13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四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   。
(3)实验中,食物被烧掉的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的灰烬是   。
(4)表格中,①应该为   克。
(5)因为实验过程中有能量损失,所以实验测定的能量比食物实际含有的能量   (填“高”或“低”)。
【答案】(1)哪种食物含有的能量多
(2)核桃仁
(3)无机盐
(4)20
(5)低
【知识点】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解析】【解答】(1)根据题干所述,该实验要谈及肚饿问题是:哪种食物含有的能量多?
(2)相同的水温度上升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表明食物燃烧释放的能量越多,有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核桃仁燃烧使水分上升最高,即四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核桃仁。
(3)种子的成分包括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物和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容易燃烧,无机盐等不能被燃烧,实验中,食物被烧掉的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的灰烬是无机盐。
(4)在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中要控制唯一变量,该实验中,变量为不同的食物,所以,除了食物不同以外其他因素都必须相同,表格中,①应该为20克。
(5)因为实验过程中有能量损失,所以实验测定的能量比食物实际含有的能量低。
故答案为:(1)哪种食物含有的能量多?(2)核桃仁;(3)无机盐;(4)20;(5)低。
【分析】此题考查测定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熟知以下几点:
(1)种子的成分包括有机物(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和无机物(水和无机盐),有机物是含碳的化合物,容易燃烧,而无机物是不含碳的,熔点高,不易燃烧;
(2)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是食物的热价,食物的热价反映出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相同的水温度上升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表明食品燃烧释放的能量越多;
(3)为了尽量减少实验结果的误差,可以设置重复组和取平均值;
(4)实验测得的数据与实际所含能量存在很大的差异,可能是实验过程中,燃烧时大量的光和热辐射在环境中散失。
(5)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试验、控制唯一变量。
28.下图是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示意,请据图回答:
(1)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上述操作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2)图B的操作是在洁净的   中央滴一滴   。
(3)图C的操作是在   一侧滴一滴碘液,目的是使细胞的部分结构   。
【答案】(1)BEAFCD
(2)载玻片;生理盐水
(3)盖玻片;染色
【知识点】观察动物细胞
【解析】【解答】(1)图中,A是涂,即放材料,B是滴生理盐水,C是染色,D是吸,E是刮口腔内侧壁,取上皮细胞,F是盖盖玻片,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B、E、A、F、C、D。
(2)图B为在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口腔上皮细胞没有细胞壁,滴加生理盐水是为了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3)图C中,为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给细胞染色,口腔上皮细胞没有颜色,不容易被观察到,所以,滴加碘液后,细胞核会被染成深色,所以,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使细胞的部分结构被染色,便于观察。
故答案为:(1)BEAFCD;(2)载玻片、生理盐水;(3)盖玻片、染色。
【分析】此题考查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细胞临时装片的实验步骤简单的总结为:擦、滴、刮、涂、盖、染、吸。
“擦”,用干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滴”,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保持细胞原有的形态);
“刮”,用消毒牙签在口腔上膛轻轻地刮几下;
“涂”,把带有口腔上皮细胞的牙签膜放在载玻片中央的生理盐水滴中,涂抹均匀;
“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端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液滴,然后缓缓放平;
“染吸”,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到标本的全部。
2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并制作了四个大小相同的简易生态瓶,分别编号为A、B、C、D,每个生态瓶各加入等量的清水,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观察小鱼的生存时间,记录结果如下。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实验图示
实验处理 不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黑暗
生存时间 3天 12天 27天 2天
(1)实验中每个生态瓶都加入等量的清水并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其目的是   。
(2)A瓶与B瓶相比,B瓶中小鱼生存的时间更长,是因为B瓶中的水藻通过   作用,为小鱼的呼吸提供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与其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有   (答出一点即可)。
(3)请写出C瓶中包含的食物链   。C瓶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C瓶中的生物种类   ,自我调节能力   。
(4)根据实验结果,要延长D瓶中小鱼的生存时间,应将D瓶放置在   处。
(5)如果将B瓶和C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   ?
【答案】(1)控制变量唯一
(2)光合;氧气;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3)水藻→小鱼;多;强
(4)光照
(5)瓶中加入的河泥与小鱼的存活时间有关吗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光合作用的实质;鱼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实验中每个生态瓶都加入等量的清水并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其目的是控制实验中变量唯一,以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
(2)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A瓶与B瓶相比,B瓶中小鱼生存的时间更长,是因为B瓶中的水藻通过光合作用,为小鱼的呼吸提供氧气,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鱼类身体呈梭形,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这些特征与都其水中生活相适应。
(3)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因为捕食关系形成一种链条状结构,所以C瓶中存在的食物链有水藻→小鱼。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C瓶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C瓶中的生物种类多,自我调节能力强。
(4)小鱼的存活需要食物和氧气,光合作用能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光合作用进行的必要条件时光,所以,要延长D瓶中小鱼的生存时间,应将D瓶放置在光照处。
(5)由图可以看出,B瓶和C瓶相比较,两者区别是B瓶中没有河泥,C瓶中加入了河泥,其他因素都相同,所以,这两组实验装置的变量是河泥,要探究的问题:瓶中加入的河泥与小鱼的存活时间有关吗?
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唯一;(2)光合、氧气、用鳃呼吸,用鳍游泳;(3)水藻→小鱼、多、强;(4)光照;(5)瓶中加入的河泥与小鱼的存活时间有关吗?
【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瓶的相关问题,此题为综合题,考查知识点较多,解答此题需要熟记: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等基础内容,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并使生态系统处于较时间的稳定状态,要满足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包括非生物成分(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由于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在探究实验中,要遵循两个原则:设置对照实验和控制唯一变量,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为对照实验。
30.黑木耳的子实体营养丰富。为研究黑木耳的品种及刺孔数对产量的影响,科研人员对两个品种的黑木耳分别设置菌棒并刺孔,刺孔数如下表所示,按照黑木耳栽培技术进行相同管理。10个菌棒为一个重复组,重复3次,取平均值,获得如下数据。
品种一 品种二
组别Ⅰ 刺孔数(孔) 黑木耳鲜重(kg/10棒) 组别Ⅱ 刺孔数(孔) 黑木耳鲜重(kg/10棒)
A组 100 6.68 D组 100 6.88
B组 160 11.01 E组 160 17.63
C组 220 14.77 F组 220 21.13
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1)接种前要对培养基进行   ,以防止其他微生物影响黑木耳的生长。
(2)C组和F组作对照,实验变量是   。
(3)写出科研人员减小实验误差的一种做法   。
(4)从组别Ⅱ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范围内,菌棒刺孔数与黑木耳鲜重的关系是   。
(5)为提高黑木耳产量,最佳选择是   。
【答案】(1)高温灭菌(或灭菌)
(2)品种(或不同品种)
(3)重复3次
(4)黑木耳鲜重随着菌棒刺孔数增加而增加
(5)品种二和菌棒刺孔数为220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解析】【解答】(1)在接种前,为了防止其他微生物影响黑木耳的生长,需要对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处理。这样可以有效地杀死培养基中的杂菌,保证黑木耳的正常生长。
(2)在C组和F组的对照实验中,实验变量是品种。C组使用的是品种一的黑木耳,而F组使用的是品种二的黑木耳。通过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可以分析出品种对黑木耳产量的影响。
(3)为了减小实验误差,科研人员采取了多种做法。其中一种做法是重复实验3次,并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从组别Ⅱ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在实验范围内,菌棒刺孔数与黑木耳鲜重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随着菌棒刺孔数的增加,黑木耳的鲜重也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这说明适当的刺孔数可以促进黑木耳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5)为了提高黑木耳的产量,需要选择最佳的栽培条件。根据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品种二的黑木耳产量普遍高于品种一,而且在菌棒刺孔数为220孔时,品种二的产量达到了最高值。因此,最佳选择是品种二和菌棒刺孔数为220孔的组合。
【分析】(1)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步骤包括配置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培养、观察结果。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1)接种前对实验器材进行高温灭菌的目的是防止杂菌的干扰,影响实验结果。
(2)分析实验可知,C组和F组作对照,实验变量是品种的不同。
(3)由题干可知,实验重复了三次,对结果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小实验误差。
(4)从组别Ⅱ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范围内,菌棒刺孔数与黑木耳鲜重的关系是黑木耳鲜重随着菌棒刺孔数增加而增加。
(5)据实验结果可知,为提高黑木耳产量,最佳选择是品种二和菌棒刺孔数为220。
三.课后巩固
1.黄粉虫是粮仓中一种常见的昆虫。幼虫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食料的下方。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需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
B.光照是该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
C.在该探究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
D.该实验需分组且每组只需投放一只黄粉虫幼虫
【答案】D
【知识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A、该实验需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这是实验探究成功的前提,A说法正确。
B、根据题干所述,本实验要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所要探究的条件光照就是这个实验中的唯一变量,B说法正确。
C、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在实验中,要设置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C说法正确。
D、如果实验要用一只黄粉虫幼虫,实验中容易出现偶然性,出现实验误差,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探究实验,该实验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要设置对照实验,即除了要探究的因素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2)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
(3)在实验中所用的黄粉虫数量不能太多,否则不容易统计;也不能太少,数量太少时,实验结果可能带有偶然性,出现实验误差。
2.下图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是丁→甲→乙→丙 ②步骤甲中小烧杯内是酒精
③步骤乙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 ④滴加碘液后,遮光部位变蓝,未遮光部位不变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解析】【解答】①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是丁暗处理→乙黑纸片夹住叶片→甲酒精隔水加热→丙滴加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可见,说法错误。
②叶片中叶绿素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所以,在脱色时,用酒精脱色,酒精易挥发易燃烧,为了避免发生危险,应隔水加热,小烧杯中放的是酒精,说法正确。
③步骤乙用黑纸片夹住叶片,是为了形成对照,说法正确。
④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所以,滴加碘液后,遮光部位不变蓝,未遮光部位变蓝,见光部位进行了光合作用,形成了淀粉,说法错误。
可见②③说法正确,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此实验难度不大,熟记即可。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步骤如下:暗处理→部分遮光(形成对照)→光照(进行光合作用)→摘下叶片→酒精脱色(变为黄白色)→漂洗、加碘→观察颜色,检验淀粉的存在。
(2)为使实验现象明显,需除去叶片中的叶绿素;对叶片进行脱色,必需用盛有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因为酒精的燃点低,直接加热容易使酒精燃烧而引起事故;脱色后,叶绿素溶解在酒精里,酒精变成了绿色,小烧杯中的叶片脱去叶绿素后将变成黄白色。
(3)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见光部位进行了光合作用制造了淀粉,滴加碘液不会变蓝,遮光部位没有进行光合作用,没有产生淀粉,滴加碘液不会变蓝。
3.小明同学细嚼馒头时感觉有甜味,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实验材料 水浴温度 水浴时间 鉴定试剂 现象
1号 馒头碎屑清水2mL 37℃ 10min 碘液2滴  
2号 馒头碎屑 唾液? 37℃ 10min 碘液2滴  
A.②号试管应加入2mL唾液
B.两支试管中加入清水和唾液后要充分搅拌
C.放在37℃的水浴中保温是为了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D.②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使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答案】D
【知识点】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A、为了形成对照实验,②号试管加入与①号相同量的唾液,A说法正确。
B、两支试管中加入清水和唾液后要充分搅拌,可模拟舌的搅拌作用,使唾液和馒头碎屑充分混合,B说法正确。
C、放在37℃的水浴中保温是为了模拟人体口腔温度,以充分发挥消化酶的活性,C说法正确。
D、馒头碎屑中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成麦芽糖,葡萄糖是在小肠内出现的,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探究实验”,难度一般,熟记:(1)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
(2)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淀粉遇碘变蓝色,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加入淀粉后不变蓝,是因为唾液把淀粉分解成了,感到有甜味是因为淀粉被分解成了麦芽糖。
4.显微镜是我们观察奇妙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以及显微镜视野中的蚕豆叶表皮细胞。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50倍
B.制作该临时装片时需要滴加生理盐水
C.若视野中物像不清晰,可以调节②
D.欲将气孔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A、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所以,此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10x40=400倍,A说法错误。
B、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过程中,滴加清水即可,口腔上皮细胞无细胞壁,为了避细胞吸水胀破,需要滴加生理盐水,B说法错误。
C、图中,①是粗准焦螺旋,②是细准焦螺旋,粗转角螺旋升降镜筒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幅度小,可以把物像调节的更加清晰,C说法正确。
D、显微镜下观察的物像是倒立的,标本的移动方向与物像移动方向相反,所以,图中气孔位于左下方,欲将气孔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临时装片的制作步骤等基础内容,难度一般,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和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乘积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乘积小放大倍数就小。
(2)制作临时装片简记为:擦→滴→取材→放材料→盖→染→吸,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需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的浓度与人的组织细胞液的浓度一致,可以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用清水会导致细胞吸水膨胀破裂,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滴加清水即可。
(3)在显微镜中成的像是倒像的,如果发现物像位于视野的右上方,它实际上位于玻片标本的左下方,所以要移到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即物像位于视野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才能移到视野的中央。
5.为研究性格形成的机制,研究人员选取“负责任”母鼠(善于舔舐和清洁幼崽)和“不负责任”母鼠(不善于舔舐和清洁幼崽)进行亲子抚养实验,观察幼崽成年后的性格特点,实验过程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幼崽来源 抚养方式 幼崽成年后性格特点
1 “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负责任”母鼠抚养 安静,放松
2 “不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不负责任”母鼠抚养 敏感、紧张
3 “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不负责任”母鼠抚养 敏感、紧张
4 “不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 安静,放松
A.本实验的变量是母鼠的抚养方式
B.组别4的抚养方式是“负责任”母鼠抚养
C.实验结果说明幼崽成年后的性格特点与其生母无关
D.实验启示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性格
【答案】A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A、分析实验设计的表格可以看出,1组和3组可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抚养方式,2组和3组做作对照,变量是幼崽的来源,可见A说法错误。
B、根据 1、2、3 组幼崽来源、抚养方式、幼崽成年后性格特点可以推测,组别 4 的抚养方式是“负责任”母鼠抚养,B说法正确。
C、从实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幼惠成年后的性格特点与抚养方式有关,而与其生母没有关系,C 说法正确。
D、本实验的结果是:“负责任”母鼠抚养的幼息成年后性格特点是安静、放松,“不负责任”母鼠抚养幼崽成年后性格特点是敏感、紧张,母鼠的抚养方式对幼惠的性格形成有重要影响,由此可以得到启示: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D 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分析】此题考查生物探究实验的过程,为基础题,难度一般,探究实验为生物学的重要部分,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6.某同学以紫色洋葱鳞片叶为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撕取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应故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其生物活性
B.需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加碘液进行染色后,再盖上盖玻片
C.若只观察液泡,以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为材料观察效果更明显
D.在高倍镜下可清晰地观察到洋葱鳞片叶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答案】C
【知识点】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观察植物细胞
【解析】【解答】A、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有细胞壁,撕取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放在清水中即可,A说法错误。
B、在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需要先盖盖玻片,再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进行染色,B说法错误。
C、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有大液泡,所以,若只观察液泡,以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为材料观察效果更明显,C说法正确。
D、细胞膜紧紧的贴在细胞壁上,薄而透明,一般不容易被观察到,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观查洋葱鳞片细胞的结构,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1)制作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在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不同的,在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向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的液体是清水,而在制作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为了维持口腔上皮细胞的正常形态,在载玻片上必须滴加与体液浓度相同的0.9%的生理盐水;(2)洋葱表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由于细胞膜是紧贴着细胞壁的一层透明薄膜,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7.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滕州红荷湿地内哪种荷花的花期最长?
B.峄城万亩石榴园内哪种石榴花最美?
C.抱犊崮山上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D.台儿庄运河中哪种鱼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在探究实验中,要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选项中,A、C、D都具有探究价值,B“峄城万亩石榴园内哪种石榴花最美?”不具有研究价值,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实验的步骤,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交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科学问题要有科学性、探究性。
8.下列实验操作的目的,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操作 目的
A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将试管放入37℃温水中 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B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脱色后,向叶片滴加碘液 检测绿叶是否合成淀粉
C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制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D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一侧盖纸板,另一侧盖玻璃板 避免偶然性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光影响鼠妇分布”的科学探究过程;观察动物细胞;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探究发生在口腔内的消化
【解析】【解答】A、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中,将试管放入37℃温水中模拟人体口腔温度,消化酶的活性得以发挥,A说法正确。
B、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所以,“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中,脱色后,向叶片滴加碘液,在检验是否合成淀粉,B说法正确。
C、在“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制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以维持细胞正常形态,避免细胞吸水而胀破,C说法正确。
D、“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实验中,一侧盖纸板,另一侧盖玻璃板,避是为了形成对照实验,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实验的基本操作,为基础题,解答此题需要对基本的实验操作要掌握熟练,(1)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一般要设置对照实验,即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则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对照组。(2)淀粉有遇到碘液变蓝的特性,往往用碘液检验淀粉的存在。
9.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尾鳍色素多的小鱼
B.将盖玻片盖在小鱼的尾鳍上
C.必须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D.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答案】D
【知识点】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解析】【解答】A、在观察小鱼尾鳍时,一般选择色素较少的小鱼,避免影响实验观察,A错误;
B、在观察小鱼尾鳍时,并不需要用盖玻片盖在小鱼尾鳍上,可以直接用显微镜观察,B错误;
C、观察小鱼尾鳍时,只需要用低倍镜就可以观察到血管,此时使用低倍镜还可以获得更明亮的视野,C错误;
D、在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毛细血管的依据是:红细胞单行通过,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观察小鱼尾鳍:
(1)在观察小鱼尾鳍时,一般选择色素较少的小鱼,避免影响实验观察。
(2)实验中要用湿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鰓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让小鱼能获取水中的氧气,保证小鱼的正常呼吸。
(3)观察小鱼尾鳍时,只需要用低倍镜就可以观察到血管,此时使用低倍镜还可以获得更明亮的视野。
(4)小鱼也是一种生物,在生物实验后,我们应当将其放回适合它生活的环境中。
(5)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10.下列有关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环境光线较暗时,使用反光镜凹面对光 ②镜筒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4 实验探究
一.题型突破
题型一 实验的设计与评价
解题关键:
1、准确掌握课本实验所用仪器和药品、实验步骤、实验操作与目的、注意事项等。
2、掌握对照实验(实验要有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要求知识点:设置变量、控制单一变量、实验对象数量不可太少、重复实验取平均值减小误差、科学性原则等。
3、注意:1)一个实验中可以有多种变量,但是一个对照组中只能有一个变量;
1.(2023·湖北宜昌·中考真题)下表为“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对它修改正确的是(  )
位置 鼠妇 环境 温度 土壤湿度
纸盒左侧 20只 明亮 30℃ 干燥
纸盒右侧 20只 阴暗 30℃ 潮湿
A.两侧鼠妇的数量可以不同 B.两侧都应是阴暗环境
C.两侧的温度可以不同 D.两侧的土壤都要是潮湿的
2.(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真题)“探究实践”能使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并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实验设计,下列相关实验设计描述正确的是( )

A.若甲装置中的唾液换成胆汁,馒头也会被分解
B.乙装置可以用来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C.丙装置可探究温度对种子萌发是否有影响
D.丁装置中石灰水可检验种子呼吸是否产生氧气
3.(2023·湖南怀化·中考真题)下列有关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目的,不相符的一组是(  )
组别 实验 方法步骤 实验目的
A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37℃水浴加热 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B 观察草履虫 在载玻片上放几丝棉花纤维 减慢运动便于观察
C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滴加碘液 检验淀粉的有无
D 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撕取洋葱鳞片叶内表皮 观察叶绿体
A.A B.B C.C D.D
题型二 观察性实验
解题关键:这部分是课内实验,掌握必备知识即可。
1.(2023·内蒙古通辽·中考真题)如图是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相关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④①②③⑤
B.步骤①中用稀碘液进行染色
C.进行步骤③前不需要用清水漱口
D.进行步骤④时需将盖玻片快速放下
2.(2023·江西·中考真题)进行“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
A.制作临时装片需在干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
B.染色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碘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
C.下降镜筒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目镜
D.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3.(2023·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为“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时,显微镜下观察到的视野图像,①②③表示血管。请判断标号③所指的血管是( )

A.小动脉 B.小静脉
C.毛细血管 D.血流速度最快的血管
题型三 课内探究性实验
解题关键:这部分是课内实验,先掌握必备知识即可。
再明确科学探究能力五个环节考点:
1-1提出问题:针对情境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相关问题;书面表述科学探究问题
1-2作出假设:明确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1-3制订计划:列出探究实验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1-4实施计划:重复、多次实验,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收集和评价证据与数据
1-5得出结论: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1.(2023·湖北荆州·中考真题)小爱同学为探究绿色植物和种子的生命活动,进行了以下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装置可探究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素
B.乙装置中试管收集的气体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丙装置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
D.将丁装置中萌发的种子换成煮熟的种子,燃烧的蜡烛也会立刻熄灭
2.(2023·山东东营·中考真题)某实验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将三支试管均放置37℃的温水中,约10分钟后,分别向试管中滴加2滴碘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在消化中的作用
B.该实验说明了唾液将淀粉分解为葡萄糖
C.滴加碘液后,颜色变蓝的是甲,颜色变浅蓝的是丙
D.该实验说明了37℃是唾液淀粉酶发挥作用的最适温度
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某班学生进行“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的探究实验。如图所示,各组学生设计了明暗不同但相通的两种环境,各放入等量鼠妇若干只,静置两分钟后,每分钟记录一次明亮和阴暗处鼠妇的数量,统计10次。请回答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同学们观察发现,鼠妇总是生活在阴暗的地方。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作出假设: 。
(2)实验设置了明暗两种环境,控制的变量是 。除该因素外,影响鼠妇分布的非生物因素还有 。(写出一个因素即可)
(3)计算全班各组平均值的目的是 。
题型四 课外探究性实验
解题关键:
明确科学探究能力五个环节考点:
1-1提出问题:针对情境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相关问题;书面表述科学探究问题
1-2作出假设:明确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
1-3制订计划:列出探究实验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知道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控制单一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1-4实施计划:重复、多次实验,以保证实验数据的可靠性;收集和评价证据与数据
1-5得出结论:描述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据,得出结论
1.(2023·新疆·中考真题)某生物兴趣小组在网上看到“食醋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的说法。为验证其真实性,设计了如下实验:
组别 材料 处理 平均生根数(条)
甲组 剪取保留2个芽体、长15厘米、生长良好的月季枝条10枝,去除全部叶片 蒸馏水浸泡2小时 1.2
乙组 剪取保留2个芽体、长15厘米、生长良好的月季枝条10枝,去除全部叶片 1%食醋溶液浸泡2小时 2.3
(1)该兴趣小组作出的假设是 。
(2)该实验的变量是 ;设置甲组的目的是 。
(3)上述实验将生根数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的目的是 ,增加可信度。
(4)同学们对该实验结果并不满意,咨询园艺师后得知生根粉能促进月季扦插枝条生根。他们又进一步实验,测定了不同浓度生根粉溶液对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数的影响,记录数据并绘制曲线图。据右图可知,不同浓度生根粉溶液对月季扦插枝条生根数的影响不同,其中促进生根效果最好的浓度 mol/L,若浓度过高则会抑制其生根。

A.0 B.10-10 C.10-8 D.10-5
2.(2023·山东威海·中考真题)城镇中,许多种植爱好者在阳台进行无土栽培。无土栽培不用土壤,而是用营养液对植物进行培养。小明也尝试无土栽培,但出现了“烂根”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植物“烂根”?怎样解决植物“烂根”的问题呢?小明用大豆幼苗作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请将他的探究思路补充完整。
(1)作出假设。小明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了假设:“烂根”是根部氧供应不足引起的。作出这一假设的依据是 (答一条即可)。
(2)设计实验。为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小明设置了对照实验,实验的变量应是根部能否得到充足的 。
(3)设计装置。对于实验组,小明设计了两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比较甲、乙两种装置的异同,理解装置设计的原理,在表格空白处填写适当的器材名称。
设计要点装置 如何固定植物 如何为根供给有关物质
固定部位 起固定作用的材料 氧的供给 水和无机盐的供给
甲 茎 海绵 通过 进入营养液中的空气供给 直接通过营养液供给
乙 根 通过固体基质颗粒间隙里的空气供给 通过 将营养液输送到固体基质颗粒间隙供给
(4)选择装置。小明最终在甲、乙两种装置中选择了乙装置,他作出这一选择时考虑的问题应有__________
A.幼苗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B.自己的经济条件是否允许?
C.用废旧材料能否达成目的?
二.课堂巩固
1.我市某些学校不重视对学生用眼卫生的科学指导,导致在校学生近视率大幅上升。为有效保护学生的眼睛,首先要准确了解学生近视的问题,你认为应选用(  )
A.观察法       B.测量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2.如图模拟人体呼吸运动的过程、下列对该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分别模拟气管、肺、胸廓、膈
B.图甲模拟吸气过程,胸腔容积增大
C.图乙模拟呼气过程,膈肌收缩、肋间肌舒张
D.该装置不可以模拟胸廓的前后左右径扩大导致吸气
3.欲观察小鼠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引起的症状,合理的实验方法是(  )
A.手术摘除正常小鼠的垂体
B.手术摘除正常小鼠的甲状腺
C.给正常小鼠饲喂含碘丰富的食物
D.给正常小鼠饲喂甲状腺激素制剂饲料
4. 甲、乙分别为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和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视野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中①体积最大,数量最多 B.甲中②呈红色,都有细胞核
C.乙中③在血管④中单行通过 D.根据血流方向判断⑤是小静脉
5.科学家在坦桑尼亚国家公园长期从事野生黑猩猩行为特征的研究,主要采取的科学方法是(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模型法 D.调查法
6.学习了光合作用后,某同学设计了下图三组气密性良好的装置(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进行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图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B.预测实验现象为:丙组枝条生长最好,乙组其次,甲组最差
C.植物黑暗处理一昼夜,再置于上图装置一段时间,用碘液检测到叶片含淀粉的有两组
D.要验证光合作用需要光照,可增设将丙组透明玻璃罩改为黑色的丁组与丙组对照
7.下列叙述与事实相符的是(  )
A.中医切脉时,手指按压的是上肢肱动脉;
B.血常规化验结果显示红细胞数量偏多,说明体内有炎症
C.不加抗凝剂的新鲜血液,静置一段时间后会出现分层现象
D.如果视野中没有观察到白细胞,可移动血涂片继续寻找
8.将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的银边天竺葵进行如图处理后,移到光下照射3小时左右,摘下叶片甲和乙,经脱色、漂洗后滴加碘液,观察实验现象。该实验不能验证(  )
A.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B.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D.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9.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燃烧食物并观察水温的变化。该实验不能用于验证(  )
A.食物中的能量通过燃烧可释放出来
B.谷类、豆类等食物中贮存有能量
C.不同食物中贮存的能量有差异
D.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验证植物的呼吸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③应置于黑暗环境中
B.通入空气①前应去除其中二氧化碳
C.排出的气体②中,氧气含量高于①
D.装置④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变浑浊
11.如图为观察种子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根据结果可推测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时消耗(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水分 D.能量
12.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为使视野右下方模糊的物像移动到中央并变得清晰,她的正确操作应该是(  )
A.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粗准焦螺旋
B.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粗准焦螺旋
C.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细准焦螺旋
D.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调节细准焦螺旋
13.构建模型可以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下图是小明利用气球等材料制作的生物模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图模拟的是呼气的过程
B.模型中的气球用来模拟肺
C.模型中的橡皮膜用来模拟膈
D.该模型无法模拟胸廓的左右径变化
14.某同学为了研究饮水机中细菌的生存条件,做了下面的实验:将同一桶纯净水每隔两天,分别从冷水口和热水口接等量的饮用水,测定其中细菌含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测定时间 第一天 第三天 第五天 第七天
冷水口细菌数 45个/mL 855个/mL 905个/mL 1075个/mL
热水口细菌数 20个/mL 5个/mL 20个/mL 35个/mL
从实验数据中可以得出:①每天喝热水比较健康;②只是喝冷水的话,应尽快把桶中的水喝完;③喝纯净水不如喝自来水(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15.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某生物活动小组将40颗饱满的种子平均分成4份,按下表进行操作,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组次 ① ② ③ ④
操作 25℃、适量水 25℃、干燥 25℃、水淹没种子 25℃、适量水、去除部分子叶
A.①中的种子一定能萌发
B.①③的变量是水的多少
C.实验时加入土壤,种子才能萌发
D.若④中的种子萌发成幼苗,可能不如①中幼苗健壮
16.小刚通过实验探究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其他环境条件均适宜),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统计图,分析可知(  )
A.光照抑制苋菜种子的萌发
B.光照是蚕豆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C.两种植物种子萌发都需要光照
D.未萌发的种子一定处于休眠期
17.下列有关“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通过肉眼可直接观察到红细胞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B.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中血流速度都一样
C.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单行通过
D.通过显微镜可观察到动脉的管径最小
18.研究发现,工作状态的电脑会产生一些电离辐射.一些同学沉溺于电脑网络游戏,长时间的电脑辐射对他们的身体有没有伤害呢?有人做了这样一组实验:将健康的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8只.甲组置于未开机的电脑前,乙组置于开机电脑前;其他饲养条件相同.六十天后获得实验数据.对此实验设置的变量最准确的描述是(  )
A.大鼠的身体状况 B.电脑是否开机
C.电脑游戏种类 D.是否有电脑辐射
19.取一盆银边天竺葵(边缘无叶绿素)植物,选取一片叶片做如图所示的处理,你认为利用该叶片可以探究的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有(  )
①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②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③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④光合作用需要光 ⑤光合作用需要叶绿体.
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⑤
20.下面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作用”的实验步骤:
①用酒精去掉叶绿素 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
③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 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⑤把天竺葵叶片用黑纸遮盖一部分 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酒
正确的步骤顺序是(  )
A.④②③①⑤⑥ B.④⑤②③①⑥
C.②③④⑤①⑥ D.②④③⑤⑥①
21.下图为某同学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下列对实验过程及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本实验的对照组是①号试管
B.①和②号试管对照,可以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放在37℃温水中是模拟人体口腔的温度
D.滴加碘液后,③号试管变蓝,①和②号试管不变蓝
22.老友粉、螺蛳粉、桂林米粉……各种各样的米粉深受广西人的喜爱。米粉是以大米为原料制作而成,结合所学知识探究“米粉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设计如下:
试管编号 1 2 3 4
加入的物质 米粉糊 米粉糊 米粉段 米粉糊
2mL唾液 2mL唾液 2mL唾液 _____mL清水
处理步骤 a 充分搅拌 不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b 37℃水浴保温5分钟
c 分别滴加2滴碘液,摇匀,观察实验现象
(1)若1号试管与4号试管作为一组对照实验,4号试管加入的清水量应为   mL。该实验的变量是   。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   (填“变蓝”或“不变蓝”)。
(2)若2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呈现浅蓝色,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3)结合实验结果,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吃饭时要注意   。
(4)吃米粉时喝冰镇饮料是否会影响消化 设计补充实验:设置5号试管,加入等量的米粉糊和2mL唾液,充分搅拌后。0℃水浴保温5分钟,最后滴加2滴碘液,摇匀。若5号试管的实验结果呈蓝色,则该补充实验说明   。
23.罗非鱼是广东省重要的淡水经济鱼类,研究表明蚕豆投喂对提升鱼肉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改善罗非鱼鱼肉的品质,某科研小组选取60条生长状况相当的罗非鱼分为A、B组,每组10条鱼,进行3次重复实验,分别投喂普通饲料和蚕豆混合饲料,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开展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检测指标 组别
A组(100%普通饲料) B组(50%普通饲料+50%蚕豆)
增重率(%) 76.8 54.6
脂肪(%) 2.3 2.0
总蛋白质(%) 19.8 19.8
胶原蛋白(mg/g) 2.3 3.1
(1)本实验的变量是   ,两组所选取的罗非鱼品种和生长状况等需要保持一致,目的是   。
(2)从表中的结果可知,B组罗非鱼的增重率   A组罗非鱼的增重率;可推测B组喂养的罗非鱼要达到上市标准的话,养殖时间   (填“更长”或“更短”),养殖成本   (填“更高”或“更低”)。
(3)研究表明,胶原蛋白含量是评价鱼类肌肉营养的重要指标之一。表中B组罗非鱼的胶原蛋白含量比A组   ,而两组的总蛋白质含量不变。胶原蛋白在人体初步消化的部位是   ,最终在小肠被消化为   。
(4)罗非鱼肉质脆化与鱼体内胶原蛋白含量成正相关,请根据本实验结果,给养殖户提出一个提升罗非鱼鱼肉脆化建议:   。
24.中国先民最早掌握养蚕技术,创造出了灿烂的丝绸文化。为了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某校开展了《美丽中国蚕》的生物实践活动,并利用摄像机记录饲养家蚕的整个过程。下图是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请分析据图回答:
(1)从家蚕的整个发育过程看,其个体发育属于   发育,与蝗虫相比其发育过程多了[ ]   期。
(2)家蚕属于   动物。利用摄像机记录饲养家蚕的整个过程的研究方法属于   (填“调查法”或“观察法”)。
(3)活动中同学们对家蚕卵孵化率进行了探究。取三组,每组100粒蚕卵,在喂养温度不同而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下表为家蚕卵孵化实验的记录,
组别 ① ② ③
蚕卵数(粒) 100 100 100
培养温度(℃) 16 20 30
孵化出幼虫所需时间(天) 10 9 8
孵化率(%) 90 98 68
①同学们探究的问题是:   。
②由表可知,家蚕卵孵化的最佳温度为   ℃
③每组控制蚕卵数相同以及喂养情况一致的目的是   。
25.夏天,蟋蟀像比赛似的不停鸣叫着。当凉风袭来,燥热退去,蟋蟀便安静了许多。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吗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选取5只大小和生理状态相似的蟋蟀待用。
步骤二:取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15℃,另一个容器内的温度保持在25℃,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
步骤三:取1只蟋蟀,先后放入15℃、25℃的两个容器中,每次待蟋蟀适应环境后,分别记录蟋蟀一分钟的鸣叫次数。记录结束后,取出蟋蟀另放。
将其余4只蟋蟀按步骤三重复操作。统计结果如下表:
15℃ 25℃
1 91 180
2 80 169
3 77 157
4 78 158
5 89 176
平均值 83 168
实验结束后,将蟋蟀放回适宜它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中。
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本探究活动中,作出的假设是   。
(2)本实验的变量是   。为控制单一变量,步骤一中应选择   (填“同种”或“不同种”)蟋蟀。
(3)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温度会影响蟋蟀的鸣叫次数,蟋在25℃时的鸣叫次数   (填“多于”或“少于”)在15℃时的鸣叫次数。
26.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通常需要将观察的标本制成临时装片。图甲是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部分步骤,图乙、图丙是两位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视野图。据图回答。
(1)图甲所示临时装片制作步骤的先后顺序应是   。(填序号)
(2)在制片过程中,撕取内表皮时,可能有汁液流出,这主要是液泡内的   流出的结果。
(3)该实验中用碘酒对标本进行染色,目的是为了在显微镜下可以更清晰的观察到细胞内的   。
(4)图乙、图丙中,装片制作效果更好的是   ,另一个效果欠佳的原因是图甲中   (填序号)步骤操作不当。
27.在课后服务活动中,某班同学为了测定食物中的能量,选择核桃仁、花生仁、黄豆和大米进行探究,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此回答:
食物名称 核桃仁 花生仁 黄豆 大米
质量/克 20 20 20 ①
水/毫升 50 50 50 50
温度上升/℃ 30 22 14 13
(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
(2)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四种食物中,含能量最多的是   。
(3)实验中,食物被烧掉的物质是有机物,剩下的灰烬是   。
(4)表格中,①应该为   克。
(5)因为实验过程中有能量损失,所以实验测定的能量比食物实际含有的能量   (填“高”或“低”)。
28.下图是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示意,请据图回答:
(1)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上述操作过程,正确的顺序是:   。
(2)图B的操作是在洁净的   中央滴一滴   。
(3)图C的操作是在   一侧滴一滴碘液,目的是使细胞的部分结构   。
29.某生物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不同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设计并制作了四个大小相同的简易生态瓶,分别编号为A、B、C、D,每个生态瓶各加入等量的清水,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观察小鱼的生存时间,记录结果如下。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实验图示
实验处理 不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不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光照 加水藻加河泥黑暗
生存时间 3天 12天 27天 2天
(1)实验中每个生态瓶都加入等量的清水并放入2条生长状况相似的小鱼,其目的是   。
(2)A瓶与B瓶相比,B瓶中小鱼生存的时间更长,是因为B瓶中的水藻通过   作用,为小鱼的呼吸提供   。鱼类终生生活在水中,与其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征有   (答出一点即可)。
(3)请写出C瓶中包含的食物链   。C瓶在一段时间内能保持相对稳定,但与池塘生态系统相比,C瓶中的生物种类   ,自我调节能力   。
(4)根据实验结果,要延长D瓶中小鱼的生存时间,应将D瓶放置在   处。
(5)如果将B瓶和C瓶作为一组对照实验,请你提出一个与此相关的探究问题   ?
30.黑木耳的子实体营养丰富。为研究黑木耳的品种及刺孔数对产量的影响,科研人员对两个品种的黑木耳分别设置菌棒并刺孔,刺孔数如下表所示,按照黑木耳栽培技术进行相同管理。10个菌棒为一个重复组,重复3次,取平均值,获得如下数据。
品种一 品种二
组别Ⅰ 刺孔数(孔) 黑木耳鲜重(kg/10棒) 组别Ⅱ 刺孔数(孔) 黑木耳鲜重(kg/10棒)
A组 100 6.68 D组 100 6.88
B组 160 11.01 E组 160 17.63
C组 220 14.77 F组 220 21.13
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1)接种前要对培养基进行   ,以防止其他微生物影响黑木耳的生长。
(2)C组和F组作对照,实验变量是   。
(3)写出科研人员减小实验误差的一种做法   。
(4)从组别Ⅱ实验结果可知:在实验范围内,菌棒刺孔数与黑木耳鲜重的关系是   。
(5)为提高黑木耳产量,最佳选择是   。
三.课后巩固
1.黄粉虫是粮仓中一种常见的昆虫。幼虫常常聚集在粮堆中或其食料的下方。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需制订科学的探究计划
B.光照是该探究实验的单一变量
C.在该探究实验中需要设置对照
D.该实验需分组且每组只需投放一只黄粉虫幼虫
2.下图是“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实验的部分步骤。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是丁→甲→乙→丙 ②步骤甲中小烧杯内是酒精
③步骤乙的目的是设置对照实验 ④滴加碘液后,遮光部位变蓝,未遮光部位不变蓝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小明同学细嚼馒头时感觉有甜味,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实验材料 水浴温度 水浴时间 鉴定试剂 现象
1号 馒头碎屑清水2mL 37℃ 10min 碘液2滴  
2号 馒头碎屑 唾液? 37℃ 10min 碘液2滴  
A.②号试管应加入2mL唾液
B.两支试管中加入清水和唾液后要充分搅拌
C.放在37℃的水浴中保温是为了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D.②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使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4.显微镜是我们观察奇妙微观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显微镜以及显微镜视野中的蚕豆叶表皮细胞。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是50倍
B.制作该临时装片时需要滴加生理盐水
C.若视野中物像不清晰,可以调节②
D.欲将气孔移至视野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装片
5.为研究性格形成的机制,研究人员选取“负责任”母鼠(善于舔舐和清洁幼崽)和“不负责任”母鼠(不善于舔舐和清洁幼崽)进行亲子抚养实验,观察幼崽成年后的性格特点,实验过程及结果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幼崽来源 抚养方式 幼崽成年后性格特点
1 “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负责任”母鼠抚养 安静,放松
2 “不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不负责任”母鼠抚养 敏感、紧张
3 “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不负责任”母鼠抚养 敏感、紧张
4 “不负责任”母鼠的幼崽 ? 安静,放松
A.本实验的变量是母鼠的抚养方式
B.组别4的抚养方式是“负责任”母鼠抚养
C.实验结果说明幼崽成年后的性格特点与其生母无关
D.实验启示家长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利于其形成良好的性格
6.某同学以紫色洋葱鳞片叶为实验材料,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撕取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应故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其生物活性
B.需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加碘液进行染色后,再盖上盖玻片
C.若只观察液泡,以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为材料观察效果更明显
D.在高倍镜下可清晰地观察到洋葱鳞片叶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7.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是科学探究成功的前提。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
A.滕州红荷湿地内哪种荷花的花期最长?
B.峄城万亩石榴园内哪种石榴花最美?
C.抱犊崮山上哪种植物自然生长速度最快?
D.台儿庄运河中哪种鱼的蛋白质含量最高?
8.下列实验操作的目的,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操作 目的
A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将试管放入37℃温水中 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B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脱色后,向叶片滴加碘液 检测绿叶是否合成淀粉
C 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 制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D 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一侧盖纸板,另一侧盖玻璃板 避免偶然性
A.A B.B C.C D.D
9.在“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中,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选择尾鳍色素多的小鱼
B.将盖玻片盖在小鱼的尾鳍上
C.必须用高倍镜进行观察
D.红细胞呈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
10.下列有关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环境光线较暗时,使用反光镜凹面对光 ②镜筒下降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目镜
③可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④视野中带黑边的圆圈,为口腔上皮细胞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11.初中生物学课程即将结束,小刚归纳总结了几个使用碘液(或碘酒)的实验。分析实验回答问题。
(1)图甲: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将碘液滴加在字母   处染色效果最佳。使用显微镜观察此临时装片,对光时需要先转动   ,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图乙: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在纵剖面上滴一滴碘酒,①   变成蓝色,说明其内含有较多的淀粉。
(3)图丙:用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呈黄白色)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叶片脱色后滴加碘液,实验现象如图所示,③不变蓝的原因是此处叶肉细胞中没有   (填结构名称)。
(4)图丁:观察酵母菌临时装片时,小刚依据被染成深色的结构⑥,判断酵母菌与动植物一样都属于   生物。
(5)图戊: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两支试管如图处理后,Ⅰ号试管变蓝,Ⅱ号试管不变蓝,原因是Ⅱ号试管中加入了2mL   。
12.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种子的萌发是粮食生产的关键。某同学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设置了如下实验:
①取40粒完好的大豆种子,平均分成四组,每组10粒。
②取4个能够盖紧的罐头瓶分别标号1、2、3、4.各放入两张餐巾纸并装入10粒种子。
③具体实验条件见下表。
标号 1 2 3 4
加水情况 较多水,浸没种子 不加水 适量水,使纸潮湿 适量水,使纸潮湿
放置环境 橱柜中 橱柜中 橱柜中 冰箱中
实验结果 不萌发 不萌发 萌发 不萌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发现,只有3号瓶种子能萌发,说明适宜的   、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2)若要探究充足的空气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应该选取3号瓶和   号瓶为一组对照实验。
(3)种子结构中   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4)种子萌发时,种子结构中   发育形成根。
(5)大豆种子和菜豆种子结构相同。大豆种子萌发时,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种子结构中的   。
(6)粮食的产量与农作物吸收肥料的情况息息相关,植物生长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   的无机盐。
13.洋葱是大家喜爱吃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某同学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临时装片。请补充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1)将干净的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在中央滴一滴   。(选填“清水”或“生理盐水”)
(2)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地放下,盖在要观察的洋葱内表皮上,避免盖玻片下出现   。
(3)观察临时装片,在细胞内部都有一个近似球形的   ,它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4)在细胞结构中,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的是   。
(5)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能量是由细胞中的   分解有机物释放出来的。
(6)植物细胞中,细胞质里有   ,它里面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
14.火龙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在我国部分地区广泛种植。
(1)火龙果酸甜适口,维生素C含量丰富。果肉中的水分和维生素C主要储存在果肉细胞的   中。
(2)用种子繁殖是常见的育苗方式,种子萌发时通常需要的外部条件有:适宜的   、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3)为提高火龙果种子的萌发率,研究者进行了如下2个实验:
①实验一:将火龙果种子播种于3个不同的土层深度(0cm、3cm和8cm),研究结果如图1所示,请据此给火龙果的播种提一条建议:   。
②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研究者进行了实验二:分别在周期性光照(12小时/天)和黑暗条件下(用2层铝箔纸严实地包裹培养皿)进行火龙果种子的萌发实验,设置这两种条件是为了进行   。然后将黑暗条件下未萌发的种子转移至光照下,结果如图2所示。据此可知火龙果种子的萌发除了一般条件,还需要   .
(4)除了播种以外,火龙果的繁殖还可以通过扦插、嫁接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等实现,这些技术都属于   生殖(选填“无性”或“有性”),可以快速获得大量具有母体优良性状的植株。
15.豆芽是我国的一种传统食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易牙遗意》记载:“将绿豆冷水浸两宿……预扫地洁净,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两次洒水,候芽长。”某生物兴趣小组根据上述记载判断种子的萌发可能与水、光照等环境条件有关,于是选取300粒饱满的绿豆种子,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三组实验进行探究。
请分析作答:
(1)若探究“水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应选择   两组作为对照。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乙组种子未萌发,请你改变乙组条件让绿豆种子萌发。   
(2)几天后,同学们观察到甲组和丙组的种子大多数都萌发了,并统计得出两组的发芽率相近,由此判断绿豆种子萌发与   无关。少量种子未萌发的自身原因可能是   。(答一条即可)
(3)每组实验用100粒绿豆种子,而不用5粒的原因是   。
(4)除以上因素外,你还可以探究哪些环境因素对绿豆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答一条即可)
16.日本在2023年8月24日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水排放入海,这些废水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如铯、锶、锆、钴等。为验证核污水中的重金属成分——镉对生物体的危害,四川某高校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灌胃液体的镉浓度 灌胃液体用量 实验小鼠数量 48h死亡率
A 0mg/mL 1mL X只 0
B 0.015mg/mL 1mL 20只 10%
C 0.025mg/mL 1mL 20只 20%
D 0.035mg/mL 1mL 20只 30%
E 0.045mg/mL 1mL 20只 40%
【实验过程】
①用生理盐水配制不同浓度的镉溶液。
②取若干只体重为100g,生理状态、健康状况等方面均良好且基本相同的小鼠。
③把小鼠随机分成5组,雌雄各半,并编号A、B、C、D、E。
④把配制的一定量溶液分别灌入小鼠的胃内,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实验培养。其操作和结果如上表所示。
(1)【实验分析】
该实验的变量是   。
(2)实验中,你认为A组的小鼠数量X应该放   只。
(3)实验中设置A组的原因是   。
(4)【实验结论】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镉含量越   ,对生物体的危害越大。
(5)【进一步思考】
生活中的部分废充电电池、废纽扣电池(如废镍镉电池等)也含有镉。处理不当同样会污染水体和土壤。根据实验启示,你认为这类废电池应该怎样处理?   (说出一点做法即可)。
17.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实验,把培养在完全营养液中、生长状态一致的3组某种植物幼苗分别放入A、B、C三个完全相同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其中A不密封。B、C密封;B内培养皿中盛有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能吸收二氧化碳)。A、C内培养皿中盛有蒸馏水,各培养皿中液体的体积相同。该实验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1)上述实验的目的是   。
(2)从理论上讲,培养一段时间后,预期的实验结果是:B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A中的幼苗生长比C中的   (填“快”或“慢”),原因是   。
(3)该同学为了进一步验证光合作用能合成淀粉,他选取了两套一样的A装置,首先应将两套装置置于   (填“光照”或“黑暗”)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其目的是让植物只进行   ,以此来消耗掉叶片内原有的   。
18.下面是探究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三套实验装置(甲装置瓶中是萌发的种子;乙装置和丙装置中A瓶内都装有萌发的种子,B瓶内都装有等量的煮熟的种子),请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共6分)
(1)甲装置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   。
(2)乙装置中A瓶内的温度计示数升高,B瓶内的温度计示数不变。说明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有机物发生了变化,释放出   。
(3)丙装置中A瓶中燃烧的蜡烛立刻熄灭,B瓶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说明A瓶中   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19.显微镜是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是初中生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下图是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步骤,请回答下列问题:(共8分)
(1)观察时,若视野中出现较多的气泡,是由于图中   (填序号)所示的步骤操作不当引起的。
(2)图中步骤④滴加的液体是   ,以利于更清晰地观察细胞核。
(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看到清晰的物像后,向左移动临时装片,则物像向   移动。
(4)下列实验需要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是   (填序号)。
①观察根尖的结构 ②观察桃花子房里的胚珠 ③观察草履虫的外形及运动
④观察叶片的结构 ⑤观察蚯蚓的形态和运动 ⑥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20.生物实验考试中,小明制作并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图甲是他在实验操作中的部分步骤,图乙是小明绘制的洋葱表皮细胞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其中步骤②滴加的液体是   ;步骤④滴加的液体是   。
(2)观察时视野中出现气泡,是步骤[   ]操作不当引起的。
(3)小明绘制的结构图有误,请指出图乙中的错误:   。(写出一点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