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题型突破三探究实践题课件(共43张PPT)+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生物复习题型突破三探究实践题课件(共43张PPT)+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2.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9 15:17:59

文档简介

题型突破三 探究实践题
对点训练
1.A [在显微镜观察中,当我们已经通过低倍镜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后,如果需要进一步放大观察,应该首先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而不是直接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高镜筒。因为粗准焦螺旋的调节范围较大,直接转动它可能会使物像迅速远离焦点而变得模糊,甚至可能损坏载玻片和镜头。更重要的是,在物像不清晰的情况下转换高倍物镜是无法观察到清晰的高倍镜下的物像的,A符合题意。在生物学实验中,为了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或进行其他需要去除叶绿素的实验,我们常常会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同时避免酒精直接加热可能引起的危险,B不符合题意。在提取果蔬中的色素或其他成分时,为了准确记录提取液的用量,我们通常会采用边滴加边震荡的方法。这样做可以确保提取液与果蔬充分接触,提高提取效率,并且可以实时观察提取液的颜色或状态变化,从而准确记录所需的提取液用量,C不符合题意。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乳酸菌是主要的发酵菌种。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它们需要在无氧环境下才能进行正常的发酵作用。因此,在制作酸奶时,我们需要密封好广口瓶的瓶盖,以形成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这样制作出来的酸奶口感和品质都会更好,D不符合题意。]
2.A [由表格可知,甲和乙形成以融雪水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甲和丙形成以冷冻处理为唯一变量的对照,故实验在设计上合理,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A错误。]
3.D [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②号试管中应加入2 mL唾液和①号试管形成对照,A正确;为保证变量唯一,唾液和清水与馒头碎屑充分混合要充分搅拌,使反应充分,B正确;之所以要将两试管放入37 ℃的水中恒温,是因为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最适温度是37 ℃,这样做是为了模拟人体内的口腔温度,C正确;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D错误。]
4.D [甲组实验中,蛙体色在明亮和暗处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对照,变量是光照条件,A正确。乙组实验中,即使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后蛙体色变暗,说明褪黑色素有使体色变暗的作用,B正确。丙组实验中,垂体切除后,无论光照条件如何变化,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这表明垂体可能与褪黑色素的分泌有关,C正确。根据丙组的实验结果,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如果向切除垂体的蛙注射褪黑色素,理论上褪黑色素仍然可以发挥作用,导致体色变暗,除非垂体是褪黑色素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D错误。]
5.解析:(1)本实验除水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变量是水。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上述实验方案中采取:每次实验都用12株番茄幼苗、在人工智能气候箱内培养20天。(2)研究小组根据实验方案进行了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是为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增加有机物的量是2.46克,定期浇水下番茄幼苗增加有机物的量是4.98克,因此,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增加有机物的量少。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干旱会破坏植物细胞的叶绿体结构,使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减少,导致幼苗生长缓慢。(4)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若想进一步了解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的哪种营养器官增加有机物的量最少,可以分别称取番茄幼苗中根、茎、叶的有机物的量并计算、比较。
答案:(1)水 每次实验都用12株番茄幼苗(或在人工智能气候箱内培养20天) (2)重复 (3)少 光合作用 (4)根、茎、叶
6.解析:(1)此实验通过观察小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每分钟鳃盖张合次数),来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因此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小鱼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的影响是什么?(2)实验通过改变水温来观察其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此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水温。观测三次并取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可以确保结果更加稳定,避免单次观测可能的偏差。(3)实验用的小鱼种类、大小、活动状况等基本相同,其目的是控制实验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保持这些条件一致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得观察到的呼吸频率变化更可能仅由水温变化引起。(4)由表中数据分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可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从记录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水温从5 ℃逐渐升高到25 ℃,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呼吸频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水温升高,小鱼的呼吸频率也随之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温度升高,水中溶解氧的量减少,同时小鱼的新陈代谢速率加快,需要更多的氧气,因此呼吸频率增加以满足对氧气的需求。
答案:(1)温度对小鱼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的影响是什么 (2)水温 减小实验误差,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 (3)控制单一变量 (4)增加 水温升高,小鱼的呼吸频率也随之增加
7.解析:(1)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在锥形瓶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设置锥形瓶乙的目的是检验进入钟罩中的空气中是否具有二氧化碳。设置锥形瓶丙的目的是检验小鼠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2)进入锥形瓶乙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被锥形瓶甲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所以锥形瓶乙在实验前后都是澄清的。小鼠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锥形瓶丙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实验后会变浑浊。(3)若要利用该实验装置验证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也能产生二氧化碳,除将活小鼠替换为活的植物外,还需要对该实验装置进行的改进是对钟罩遮光,改进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4)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确保实验安全,保证实验安全的措施有戴橡胶手套、戴口罩、确保小鼠生命安全。
答案:(1)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检验进入钟罩中的空气中是否具有二氧化碳 检验小鼠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2)澄清 浑浊 (3)对钟罩遮光 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 (4)戴橡胶手套(或戴口罩或确保小鼠生命安全)
8.解析:(1)牙齿通过咀嚼将食物研磨成更小的颗粒,这有助于食物与消化酶更好地混合,从而促进消化过程。(2)根据实验结果,液体A和B(分别对应甲和乙菌株)对链球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液体C(对应丙菌株)没有抑制作用。去除酸性物质后,甲菌株得到液体a和乙菌株得到液体b的抑制作用减弱,说明乳酸菌产生的某些酸性物质对链球菌有抑制作用。综合分析,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治疗龋齿潜力的最佳菌珠是甲。(3)可提出的科学问题:乳酸菌株X产生的哪些具体物质对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并且这些物质是如何影响链球菌生长的?(4)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龋齿的发生,我们应该养成的习惯有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少吃甜食等。
答案:(1)切断、磨碎食物 (2)甲、乙 乳酸菌产生的不同物质 甲 (3)乳酸菌株X产生的哪种物质对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4)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少吃甜食等(合理即可)
9.解析:(1)该实验探究的是发霉变质的食物是否会对小白鼠的肠道产生危害。据此提出问题:发霉变质的食物会对小白鼠的肠道产生危害吗?(2)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A组投喂未霉变的牛奶50毫升,B组投喂霉变50%的牛奶50毫升,C组投喂霉变100%的牛奶50毫升;所以实验中设置A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3)实验中,每组用了数量相同的小鼠,目的是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4)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引起的。(5)若要为鲜牛奶保鲜,我们可通过冷藏法,因为低温可以减缓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从而延长牛奶的保质期,又或是使用巴氏消毒法,通过加热牛奶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大部分有害微生物,然后迅速冷却,以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和口感。
答案:(1)发霉变质的食物会对小白鼠的肠道产生危害吗 (2)作为对照 (3)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4)细菌 (5)冷藏法,低温可以减缓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从而延长牛奶的保质期(或巴氏消毒法,通过加热牛奶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大部分有害微生物,然后迅速冷却,以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合理即可)(共43张PPT)
题型突破三 探究实践题
[题型特点]
1.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加强相关的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用实验验证已学过的生物学原理、概念或性质等。
2.探究性实验
在不明实验结论的情况下,用已知的实验条件,通过控制实验变量来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依据实验现象推测出实验结论的实验方法。设问主要针对探究方案的设置、实验变量的判断、单一变量的控制、实验现象、数据和结果的分析等。在掌握教材实验的基础上,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及探究实验的设计原理与分析技巧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解题思路]
1.明目的
根据题干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可以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来判断,一般在题干中“验证……”“探究……”“证明……”等关键词,关键词后的内容就是要探究的问题或实验目的。
2.定变量
分析实验目的或探究的问题,确定实验变量。一般来说,“探究”“证明”“验证”等后面的第一个名词就是变量,如果有“探究……对……的影响或作用”的表述,“对”之前的为实验变量。
3.析原理
分析实验变量与观测指标的关系,实验变量能够容易控制,观察指标容易测量、记录。
4.研步骤
(1)取材分组:每组生活状态、发育程度、数量等都应保证相同,数量不能太少,避免偶然性。
(2)设置对照:设置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为实验组,实验变量未处理的组为对照组,两组要保证单一变量。
(3)观察记录:观测指标并记录数据,多组数据要求平均值。
5.得结论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参考实验目的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交流讨论。
[对点训练]
1.(2024·枣庄中考)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学好生物学尤为重要。下列实验操作不科学的是(  )
A.观察到物像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高镜筒,然后转换高倍物镜
B.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
C.边滴加果蔬提取液边震荡,可准确记录果蔬提取液的用量
D.制作酸奶时密封好广口瓶的瓶盖,可形成无氧环境

A [在显微镜观察中,当我们已经通过低倍镜观察到清晰的物像后,如果需要进一步放大观察,应该首先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而不是直接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高镜筒。因为粗准焦螺旋的调节范围较大,直接转动它可能会使物像迅速远离焦点而变得模糊,甚至可能损坏载玻片和镜头。更重要的是,在物像不清晰的情况下转换高倍物镜是无法观察到清晰的高倍镜下的物像的,A符合题意。在生物学实验中,为了观察叶片的细胞结构或进行其他需要去除叶绿素的实验,我们常常会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这样做可以有效地脱去叶片中的叶绿素,同时避免酒精直接加热可
能引起的危险,B不符合题意。在提取果蔬中的色素或其他成分时,为了准确记录提取液的用量,我们通常会采用边滴加边震荡的方法。这样做可以确保提取液与果蔬充分接触,提高提取效率,并且可以实时观察提取液的颜色或状态变化,从而准确记录所需的提取液用量,C不符合题意。在制作酸奶的过程中,乳酸菌是主要的发酵菌种。乳酸菌是一种厌氧菌,它们需要在无氧环境下才能进行正常的发酵作用。因此,在制作酸奶时,我们需要密封好广口瓶的瓶盖,以形成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的生长和繁殖。这样制作出来的酸奶口感和品质都会更好,D不符合题意。]
2.(2024·遂宁中考)“瑞雪兆丰年”描述了雪对作物的积极影响。关于影响原理,有人提出了“①雪中含有某些物质,这些物质促进作物生长”“②雪冷冻作物,冷刺激促进作物生长”两种观点。某同学以麦苗为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对此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冷冻处理 培养液 培养温度 麦苗长势
甲 否 清水 25 ℃
乙 否 融雪水 25 ℃
丙 是 清水 25 ℃
A.上述实验在设计上不合理,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B.增加上述实验的重复次数,能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C.分析甲、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①的正误
D.分析甲、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②的正误

A [由表格可知,甲和乙形成以融雪水为唯一变量的对照;甲和丙形成以冷冻处理为唯一变量的对照,故实验在设计上合理,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A错误。]
3.(2024·宿迁中考)小明同学细嚼馒头时感觉有甜味,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②号试管应加入2 mL唾液
B.两支试管中加入清水和唾液后要充分搅拌
C.放在37 ℃的水浴中保温是为了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D.②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使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试管编号 实验材料 水浴温度 水浴时间 鉴定试剂 现象
①号 馒头碎屑 清水2 mL 37 ℃ 10 min 碘液2滴
②号 馒头碎屑 唾液 ?  37 ℃ 10 min 碘液2滴
D [要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应以唾液为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因此在②号试管中应加入2 mL唾液和①号试管形成对照,A正确;为保证变量唯一,唾液和清水与馒头碎屑充分混合要充分搅拌,使反应充分,B正确;之所以要将两试管放入37 ℃的水中恒温,是因为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最适温度是37 ℃,这样做是为了模拟人体内的口腔温度,C正确;唾液淀粉酶能催化淀粉分解成麦芽糖,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成葡萄糖,D错误。]
4.(2024·宜宾中考)科研团队为了探究蛙褪黑色素的来源和作用,将若干只生长状况一致的健康蛙分成三组,编号为甲组、乙组、丙组,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甲组蛙先放到明亮处,蛙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蛙体色变暗。
乙组蛙放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
丙组蛙的垂体切除后,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组实验中存在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
B.由甲、乙组可知,褪黑色素可以影响蛙的体色
C.由实验可知,褪黑色素的分泌可能与垂体有关
D.若向切除垂体的丙组蛙注射褪黑色素,体色将不变

D [甲组实验中,蛙体色在明亮和暗处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对照,变量是光照条件,A正确。乙组实验中,即使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后蛙体色变暗,说明褪黑色素有使体色变暗的作用,B正确。丙组实验中,垂体切除后,无论光照条件如何变化,蛙体色都保持亮色,这表明垂体可能与褪黑色素的分泌有关,C正确。根据丙组的实验结果,褪黑色素的分泌与垂体有关,如果向切除垂体的蛙注射褪黑色素,理论上褪黑色素仍然可以发挥作用,导致体色变暗,除非垂体是褪黑色素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D错误。]
5.(2024·广西中考)番茄是一种常见的果蔬。广西某初中学校学生在劳动实践园地种植番茄幼苗,有段时间忘记浇水,发现幼苗生长缓慢,部分甚至死亡。为此,研究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水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注:人工智能气候箱是一种模拟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相关因素的实验设备。
组别 每次实验番茄幼苗数(株) 在人工智能气候箱内培养时间(天) 实验处理 实验次数 单株番茄幼苗增加有机物的量(克)
A 12 20 定期浇水 4.98
B 12 20 干旱 3 2.46
(1)【制订计划】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上述实验方案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实施计划】为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研究小组根据实验方案进行了________实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每次实验都用12株番
茄幼苗(或在人工智能气候箱内培养20天)
重复
(3)【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增加有机物的量________(填“少”或“多”)。原因之一是干旱会破坏植物细胞的叶绿体结构,使幼苗通过__________过程合成有机物的量减少,导致幼苗生长缓慢。
(4)【进一步探究】若想进一步了解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的哪种营养器官增加有机物的量最少,可以分别称取番茄幼苗中__________的有机物的量并计算、比较。

光合作用
根、茎、叶
解析:(1)本实验除水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因此,变量是水。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上述实验方案中采取:每次实验都用12株番茄幼苗、在人工智能气候箱内培养20天。
(2)研究小组根据实验方案进行了重复实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是为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增加有机物的量是2.46克,定期浇水下番茄幼苗增加有机物的量是4.98克,因此,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增加有机物的量少。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干旱会破坏植物细胞的叶绿体结构,使幼苗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量减少,导致幼苗生长缓慢。
(4)根、茎、叶是植物的营养器官,若想进一步了解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的哪种营养器官增加有机物的量最少,可以分别称取番茄幼苗中根、茎、叶的有机物的量并计算、比较。
6.(2024·牡丹江中考)饲养观赏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某中学七年二班第3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小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每分钟鳃盖张合次数),来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材料准备:小鱼,大玻璃缸,大烧杯,温度计,已晒过的自来水,热水,冰块。
方法步骤:
①向大烧杯中倒入已晒过的自来水,放入温度计记录温度后,将3条小鱼一起放入大烧杯中。
②将大烧杯放入大玻璃缸中,向大烧杯中稍加热水,当温度上升到25 ℃时,保持温度稳定,小鱼安静2分钟后开始记录小鱼在1分钟内的鳃盖张合次数。稍停片刻,再重复两次,记录观测数据。(每名学生只记录其中1条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③向大玻璃缸内加冰块,使烧杯中的水温下降到20 ℃、15 ℃、10 ℃、5 ℃,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记录各温度下1分钟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温度与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关系记录表
统计
水温 每分钟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5 ℃ 10 7 9 11 6 9 10 7 8 9
10 ℃ 17 14 16 18 14 17 16 13 15 16
15 ℃ 33 32 31 34 31 32 34 30 33 32
20 ℃ 76 45 63 65 53 62 69 47 61 60
25 ℃ 132 112 109 122 110 107 127 109 111 115
(1)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此实验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_。观测三次并取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用的小鱼种类、大小、活动状况等基本相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4)由表中数据分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可随水温的升高而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从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对小鱼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的影响
是什么
水温
减小实验误差,提高了结果的准确性
控制单一变量
增加
水温升高,小鱼的呼吸频率也随之增加
解析:(1)此实验通过观察小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每分钟鳃盖张合次数),来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因此探究的问题是温度对小鱼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的影响是什么?
(2)实验通过改变水温来观察其对小鱼呼吸频率的影响,此实验探究的变量是水温。观测三次并取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小偶然误差,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重复实验并计算平均值,可以确保结果更加稳定,避免单次观测可能的偏差。
(3)实验用的小鱼种类、大小、活动状况等基本相同,其目的是控制实验变量,确保实验结果的有效性。保持这些条件一致可以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得观察到的呼吸频率变化更可能仅由水温变化引起。
(4)由表中数据分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可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从记录表中可以看出,随着水温从5 ℃逐渐升高到25 ℃,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呼吸频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一定范围内,水温升高,小鱼的呼吸频率也随之增加。这可能是因为温度升高,水中溶解氧的量减少,同时小鱼的新陈代谢速率加快,需要更多的氧气,因此呼吸频率增加以满足对氧气的需求。
7.(2024·成都中考)为了验证小鼠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1:将活小鼠放在玻璃板上,用透明玻璃钟罩盖好,然后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和玻璃板之间的缝隙。
步骤2:除去钟罩中的二氧化碳后,迅速按如图所示的方式连接实验装置(氢氧化钠溶液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观察并记录锥形瓶乙和丙中石灰水的情况。
步骤3:启动抽气泵,让空气在实验装置中按如图所示方向流动,一段时间后,记录锥形瓶乙和丙中石灰水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在锥形瓶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置锥形瓶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置锥形瓶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吸收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
检验进入钟罩中的空气中是否
具有二氧化碳
检验小鼠呼出的气体中是
否含有二氧化碳
(2)如果实验正常进行,且能达到实验目的,请补充完善表中①②处的实验结果:
锥形瓶 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前 实验后
乙 澄清 ①________
丙 澄清 ②________
澄清
浑浊
(3)若要利用该实验装置验证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也能产生二氧化碳,除将活小鼠替换为活的植物外,还需要对该实验装置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改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确保实验安全,请提出一条保证实验安全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钟罩遮光
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
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
戴橡胶手套(或戴口罩或确保小鼠生命安全)
解析:(1)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实验在锥形瓶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设置锥形瓶乙的目的是检验进入钟罩中的空气中是否具有二氧化碳。设置锥形瓶丙的目的是检验小鼠呼出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2)进入锥形瓶乙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被锥形瓶甲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所以锥形瓶乙在实验前后都是澄清的。小鼠的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锥形瓶丙中的澄清的石灰水实验后会变浑浊。
(3)若要利用该实验装置验证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也能产生二氧化碳,除将活小鼠替换为活的植物外,还需要对该实验装置进行的改进是对钟罩遮光,改进的目的是避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影响实验效果。
(4)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确保实验安全,保证实验安全的措施有戴橡胶手套、戴口罩、确保小鼠生命安全。
8.(2024·河北中考)日常不良用牙习惯会导致龋齿。口腔中的产酸类细菌(主要是链球菌)分解食物碎屑产生的酸性物质,易引发龋齿。最新研究发现,乳酸菌产生的某些物质对链球菌有抑制作用。科研人员拟从甲、乙、丙三种乳酸菌株中,筛选出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治疗龋齿潜力的最佳菌株,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无氧条件下,将等量的甲、乙、丙三种乳酸菌株,用相同培养液(该培养液对链球菌没有影响)分别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去除乳酸菌,获得液体A、B、C。
②从液体A、B、C中各取等量液体,分别加入适量某种物质(该物质对链球菌没有影响)去除酸性物质,获待液体a、b、c。
③从上述六种液体中各取等量液体,分别做链球菌抑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注:数值越大,表示对链球菌抑制作用越显著。
液体 A a B b C c
对链球菌抑制作用 17.5 14.3 17.6 12.1 0.0 0.0
回答下列问题。
(1)牙齿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链球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是________。分析从同一菌株获取的不同液体对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推测其差异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综合分析,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治疗龋齿潜力的最佳菌株是________。
切断、磨碎食物
甲、乙
乳酸菌产生的不同物质
甲 
(3)假设经上述实验筛选出的,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治疗龋齿潜力的最佳菌株是X。请你提出一个进一步研究乳酸菌株X的科学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预防龋齿,我们应该养成的习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出1点即可)。
乳酸菌株X产生的哪种物质对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
少吃甜食等(合理即可)
解析:(1)牙齿通过咀嚼将食物研磨成更小的颗粒,这有助于食物与消化酶更好地混合,从而促进消化过程。(2)根据实验结果,液体A和B(分别对应甲和乙菌株)对链球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液体C(对应丙菌株)没有抑制作用。去除酸性物质后,甲菌株得到液体a和乙菌株得到液体b的抑制作用减弱,说明乳酸菌产生的某些酸性物质对链球菌有抑制作用。综合分析,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治疗龋齿潜力的最佳菌珠是甲。(3)可提出的科学问题:乳酸菌株X产生的哪些具体物质对链球菌有抑制作用,并且这些物质是如何影响链球菌生长的?(4)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龋齿的发生,我们应该养成的习惯有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少吃甜食等。
9.(2024·新疆中考)食品保存不当,容易发霉变质。为探究发霉变质的食物是否会对小白鼠的肠道产生危害,某实验小组用三组生理状况相似的健康小白鼠按照下表的处理方式进行实验,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连续喂养20天,结果如下:
组别 小白鼠数量(只) 处理方式 腹泻的小白鼠的数量(只)
A 10 投喂未霉变的牛奶50毫升 0
B 10 投喂霉变50%的牛奶50毫升 3
C 10 投喂霉变100%的牛奶50毫升 8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实验中设置A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三组实验要选用数量相同的小鼠,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物腐败主要是由________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引起的。
发霉变质的食物会对小白鼠的肠道产生危
害吗
作为对照
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
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细菌
(5)生活中有许多防止食品发霉变质的方法。若要为鲜牛奶保鲜,简要说出你所选用的方法,并阐明其中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冷藏法,低温可以减缓
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从而延长牛奶的保质期(或巴氏消毒法,通过加热牛奶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大部分有害微生物,然后迅速冷却,以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合理即可)
解析:(1)该实验探究的是发霉变质的食物是否会对小白鼠的肠道产生危害。据此提出问题:发霉变质的食物会对小白鼠的肠道产生危害吗?
(2)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A组投喂未霉变的牛奶50毫升,B组投喂霉变50%的牛奶50毫升,C组投喂霉变100%的牛奶50毫升;所以实验中设置A组的作用是作为对照。
(3)实验中,每组用了数量相同的小鼠,目的是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可靠。
(4)食物的腐败主要是由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引起的。
(5)若要为鲜牛奶保鲜,我们可通过冷藏法,因为低温可以减缓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速度,从而延长牛奶的保质期,又或是使用巴氏消毒法,通过加热牛奶到一定温度,并保持一段时间,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大部分有害微生物,然后迅速冷却,以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和口感。题型突破三 探究实践题
[题型特点]
1.验证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指实验者针对已知的实验结果而进行的,以验证实验结果、巩固加强相关的知识内容、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为目的的重复性实验,用实验验证已学过的生物学原理、概念或性质等。
2.探究性实验
在不明实验结论的情况下,用已知的实验条件,通过控制实验变量来探究研究对象的未知属性、特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依据实验现象推测出实验结论的实验方法。设问主要针对探究方案的设置、实验变量的判断、单一变量的控制、实验现象、数据和结果的分析等。在掌握教材实验的基础上,熟悉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及探究实验的设计原理与分析技巧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解题思路]
1.明目的
根据题干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可以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来判断,一般在题干中“验证……”“探究……”“证明……”等关键词,关键词后的内容就是要探究的问题或实验目的。
2.定变量
分析实验目的或探究的问题,确定实验变量。一般来说,“探究”“证明”“验证”等后面的第一个名词就是变量,如果有“探究……对……的影响或作用”的表述,“对”之前的为实验变量。
3.析原理
分析实验变量与观测指标的关系,实验变量能够容易控制,观察指标容易测量、记录。
4.研步骤
(1)取材分组:每组生活状态、发育程度、数量等都应保证相同,数量不能太少,避免偶然性。
(2)设置对照:设置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组为实验组,实验变量未处理的组为对照组,两组要保证单一变量。
(3)观察记录:观测指标并记录数据,多组数据要求平均值。
5.得结论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参考实验目的得出实验结论,并进行交流讨论。
[对点训练]
1.(2024·枣庄中考)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对于学好生物学尤为重要。下列实验操作不科学的是(  )
A.观察到物像后转动粗准焦螺旋升高镜筒,然后转换高倍物镜
B.将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脱去叶绿素
C.边滴加果蔬提取液边震荡,可准确记录果蔬提取液的用量
D.制作酸奶时密封好广口瓶的瓶盖,可形成无氧环境
2.(2024·遂宁中考)“瑞雪兆丰年”描述了雪对作物的积极影响。关于影响原理,有人提出了“①雪中含有某些物质,这些物质促进作物生长”“②雪冷冻作物,冷刺激促进作物生长”两种观点。某同学以麦苗为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对此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组别 冷冻处理 培养液 培养温度 麦苗长势
甲 否 清水 25 ℃
乙 否 融雪水 25 ℃
丙 是 清水 25 ℃
A.上述实验在设计上不合理,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B.增加上述实验的重复次数,能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C.分析甲、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①的正误
D.分析甲、丙两组麦苗长势,能判断观点②的正误
3.(2024·宿迁中考)小明同学细嚼馒头时感觉有甜味,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实验材料 水浴温度 水浴时间 鉴定试剂 现象
①号 馒头碎屑 清水2 mL 37 ℃ 10 min 碘液2滴
②号 馒头碎屑 唾液 ?  37 ℃ 10 min 碘液2滴
A.②号试管应加入2 mL唾液
B.两支试管中加入清水和唾液后要充分搅拌
C.放在37 ℃的水浴中保温是为了模拟人体口腔温度
D.②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唾液使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4.(2024·宜宾中考)科研团队为了探究蛙褪黑色素的来源和作用,将若干只生长状况一致的健康蛙分成三组,编号为甲组、乙组、丙组,做了如下三个实验:
甲组蛙先放到明亮处,蛙体色变亮,再放到暗处,蛙体色变暗。
乙组蛙放在明亮处,注射褪黑色素,蛙体色逐渐变暗。
丙组蛙的垂体切除后,无论放在明处还是暗处,蛙体色都保持亮色。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甲组实验中存在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
B.由甲、乙组可知,褪黑色素可以影响蛙的体色
C.由实验可知,褪黑色素的分泌可能与垂体有关
D.若向切除垂体的丙组蛙注射褪黑色素,体色将不变
5.(2024·广西中考)番茄是一种常见的果蔬。广西某初中学校学生在劳动实践园地种植番茄幼苗,有段时间忘记浇水,发现幼苗生长缓慢,部分甚至死亡。为此,研究小组设计实验,探究水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实验方案及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组别 每次实验番茄幼苗数(株) 在人工智能 气候箱内培 养时间(天) 实验处理 实验次数 单株番茄幼 苗增加有机 物的量(克)
A 12 20 定期浇水 4.98
B 12 20 干旱 3 2.46
注:人工智能气候箱是一种模拟植物生长的自然环境相关因素的实验设备。
(1)【制订计划】本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为了减少其他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上述实验方案中采取的具体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2)【实施计划】为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研究小组根据实验方案进行了________实验,并取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
(3)【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增加有机物的量________(填“少”或“多”)。原因之一是干旱会破坏植物细胞的叶绿体结构,使幼苗通过__________过程合成有机物的量减少,导致幼苗生长缓慢。
(4)【进一步探究】若想进一步了解干旱条件下,番茄幼苗的哪种营养器官增加有机物的量最少,可以分别称取番茄幼苗中____________的有机物的量并计算、比较。
6.(2024·牡丹江中考)饲养观赏鱼时,控制好水温是很重要的。某中学七年二班第3小组同学通过观察小鱼在不同温度下的呼吸频率(每分钟鳃盖张合次数),来探究温度对它生活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材料准备:小鱼,大玻璃缸,大烧杯,温度计,已晒过的自来水,热水,冰块。
方法步骤:
①向大烧杯中倒入已晒过的自来水,放入温度计记录温度后,将3条小鱼一起放入大烧杯中。
②将大烧杯放入大玻璃缸中,向大烧杯中稍加热水,当温度上升到25 ℃时,保持温度稳定,小鱼安静2分钟后开始记录小鱼在1分钟内的鳃盖张合次数。稍停片刻,再重复两次,记录观测数据。(每名学生只记录其中1条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③向大玻璃缸内加冰块,使烧杯中的水温下降到20 ℃、15 ℃、10 ℃、5 ℃,再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记录各温度下1分钟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
温度与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关系记录表
统计 水温 每分钟呼吸频率(鳃盖张合次数)(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1号鱼 2号鱼 3号鱼
5 ℃ 10 7 9 11 6 9 10 7 8 9
10 ℃ 17 14 16 18 14 17 16 13 15 16
15 ℃ 33 32 31 34 31 32 34 30 33 32
20 ℃ 76 45 63 65 53 62 69 47 61 60
25 ℃ 132 112 109 122 110 107 127 109 111 115
(1)此实验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实验探究的变量是________。观测三次并取平均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用的小鱼种类、大小、活动状况等基本相同,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
(4)由表中数据分析,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小鱼的鳃盖张合次数可随水温的升高而________(填“增加”或“减少”),从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
7.(2024·成都中考)为了验证小鼠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某研究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1:将活小鼠放在玻璃板上,用透明玻璃钟罩盖好,然后用凡士林密封钟罩和玻璃板之间的缝隙。
步骤2:除去钟罩中的二氧化碳后,迅速按如图所示的方式连接实验装置(氢氧化钠溶液有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腐蚀性),观察并记录锥形瓶乙和丙中石灰水的情况。
步骤3:启动抽气泵,让空气在实验装置中按如图所示方向流动,一段时间后,记录锥形瓶乙和丙中石灰水的变化。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在锥形瓶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置锥形瓶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置锥形瓶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实验正常进行,且能达到实验目的,请补充完善表中①②处的实验结果:
锥形瓶 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前 实验后
乙 澄清 ①________
丙 澄清 ②________
(3)若要利用该实验装置验证植物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也能产生二氧化碳,除将活小鼠替换为活的植物外,还需要对该实验装置进行的改进是______________,改进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过程中需要确保实验安全,请提出一条保证实验安全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024·河北中考)日常不良用牙习惯会导致龋齿。口腔中的产酸类细菌(主要是链球菌)分解食物碎屑产生的酸性物质,易引发龋齿。最新研究发现,乳酸菌产生的某些物质对链球菌有抑制作用。科研人员拟从甲、乙、丙三种乳酸菌株中,筛选出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治疗龋齿潜力的最佳菌株,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无氧条件下,将等量的甲、乙、丙三种乳酸菌株,用相同培养液(该培养液对链球菌没有影响)分别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去除乳酸菌,获得液体A、B、C。
②从液体A、B、C中各取等量液体,分别加入适量某种物质(该物质对链球菌没有影响)去除酸性物质,获待液体a、b、c。
③从上述六种液体中各取等量液体,分别做链球菌抑制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液体 A a B b C c
对链球菌抑制作用 17.5 14.3 17.6 12.1 0.0 0.0
注:数值越大,表示对链球菌抑制作用越显著。
回答下列问题。
(1)牙齿在食物消化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对链球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是________。分析从同一菌株获取的不同液体对链球菌的抑制作用,推测其差异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综合分析,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治疗龋齿潜力的最佳菌株是________。
(3)假设经上述实验筛选出的,能抑制链球菌并有治疗龋齿潜力的最佳菌株是X。请你提出一个进一步研究乳酸菌株X的科学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预防龋齿,我们应该养成的习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1点即可)。
9.(2024·新疆中考)食品保存不当,容易发霉变质。为探究发霉变质的食物是否会对小白鼠的肠道产生危害,某实验小组用三组生理状况相似的健康小白鼠按照下表的处理方式进行实验,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连续喂养20天,结果如下:
组别 小白鼠数量(只) 处理方式 腹泻的小白鼠的数量(只)
A 10 投喂未霉变的牛奶50毫升 0
B 10 投喂霉变50%的牛奶50毫升 3
C 10 投喂霉变100%的牛奶50毫升 8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设置A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三组实验要选用数量相同的小鼠,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食物腐败主要是由________和真菌的生长繁殖引起的。
(5)生活中有许多防止食品发霉变质的方法。若要为鲜牛奶保鲜,简要说出你所选用的方法,并阐明其中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