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北周
十六国
西
晋
北朝
南朝
东晋
北魏
北齐
西魏
东魏
魏
吴
陈
梁
齐
宋
蜀
隋
朝
温故知新
东
汉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4、5世纪,北方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北方主要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十六国:
一、淝水之战
教材P107
前秦的建立与发展:
①人物:
氐人苻(fú)坚重用汉人王猛改革
②措施:
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
③影响:
使前秦兵强国富,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前秦统一北方与东晋南北对峙
一、淝水之战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1.时间:
2.地点:
3.双方:
4.相关典故:
5.结果:
383年(四世纪后期)
淝水
前秦(90万)
VS
东晋军打败前秦军
7.影响:
教材P108
东晋(8万)
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晋书·苻坚载记》
投鞭断流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lì
6.特点:
以少胜多
企图统一
东晋
谢安
东山再起
东晋为何能以少胜多战胜前秦
原因:
①前秦: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时间 表现 说明问题
作战前 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作战中 军队阵脚大乱,自相践踏一溃而不可收拾
作战后 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②东晋:战术得当,将士团结一心。
③南北统一的时机尚未成熟。
启示:
骄兵必败,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心向背;作战要有正确战术;内部团结很重要
军心不齐。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十六国
北魏的发展
tuò bá
政治文化落后,民族矛盾尖锐,治理困难重重
1.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民族融合)
2.措施:
3.影响:
教材P109
平 城 洛 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军事 易受 “柔然”威胁,不利控制中原
远离鲜卑贵族,
改革阻力较小。
地处中原,
农业发达。
政治文化中心,
汉族文化先进。
有利于控制中原,
并举兵南下征服
(今山西大同)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2.措施:
(1)494年迁都洛阳
迁都目的:
学习先进汉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既是改革措施,又为进一步改革奠定基础
“今欲断北语(鲜卑语),一从正音(汉语)”,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
——《资治通鉴》
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汉服代替鲜卑服
2.措施:
(2)汉化措施:
①说汉语
②穿汉服
改鲜卑姓为汉姓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汉族贵族)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
鼓励鲜卑贵族
与汉人贵族通婚
2.措施:
(2)汉化措施:
③改汉姓
④通汉婚
拓跋宏——元宏
②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
政治文化落后,民族矛盾尖锐,治理困难重重
1.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2.措施:
①494年迁都洛阳,把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
3.影响: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教材P109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封建性质)
三、北朝政权更替
教材P109—110
北魏六镇示意图
六镇兵变
北魏
西魏
东魏
北周
北齐
为什么北周能统一北方?统一有何意义?
1.背景:
2.原因:
①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②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
577 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
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3.时间:
4.意义: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概念:
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中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认同的过程。
①内迁民族开始过定居生活,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
2.生产生活(互相学习、影响):
3.政治制度:
教材P110
②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民族交融
少数民族采桑图(魏晋墓砖画)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魏晋墓砖画)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汉人《牧马图》
胡床
椅子
方凳
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引入
穿裤褶服的汉人乐队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材P111
4.文化交流:
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5.民族心理: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6.影响:
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启示: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共同缔造的,我们应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增进民族友谊
材料研读: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内迁北方民族对中原历史文化的自觉认同
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383年,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民族交融
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孝文帝改革
措施:①494年迁都洛阳②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等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
政权更替
十六国(前秦)
西晋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北魏
西魏
北周
东魏
北齐
北朝政治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出师前,他自恃兵多势强,号称自己的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结果被晋军打败,狼狈逃回北方。“他”是( )
A.苻坚 B.张角 C.曹操 D.项羽
2.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 )
①破釜沉舟 ②四面楚歌 ③草木皆兵 ④风声鹤唳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D
课堂练习
3.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 )
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 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
C.促进民族融合 D.抑制佛教发展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B.增加财政收入
C.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D.学习汉族文化
C
C
课堂练习
5.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异族服装,吃异族食物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B
课堂练习
6.(2023·江苏泰州·中考真题)《资治通鉴》载: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魏主改革的措施是( )
A.说汉话 B.改汉姓 C.通婚姻 D.易汉服
7.(2024·山东聊城·中考真题)胡床、椅子和方凳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这主要得益于( )
A.科技文化发展 B.中原人民南迁
C.民族交流交融 D.江南地区开发
B
C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
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孝文帝?
他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顺应历史潮流,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