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训练(1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中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时规范训练(17)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7 17:43:52

文档简介

课时规范训练(17)
1.C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属于遗传现象,A错误;农作物种植时,“正其行,通其风”,属于环境影响生物,B错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属于生物影响环境,C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属于环境影响生物,D错误。]
2.D [不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会使得缺乏自然天敌的外来物种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本地的生态安全,D错误。]
3.D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等条件,杂草影响水稻生长属于生物因素中的竞争关系,D错误。]
4.C [此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A正确;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所以碳在甲、乙和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B正确;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甲→A→C→B,C错误;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B是此食物网中最高级的消费者,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铅最多的生物是B,D正确。]
5.D [竞争曲线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同步性变化;捕食的曲线是“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所以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是竞争,D错误。]
6.B [自然保护区是人们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A不符合题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反而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B符合题意。保护生物多样性首先要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动植物的栖息环境,C不符合题意。人们有时把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可以有效的保护濒危动物,D不符合题意。]
7.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A正确;“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B错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了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C错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8.B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光能),因此,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A错误;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级富集积累,在该食物网中,戊营养级最高,体内积累毒素最多,B正确;戊与丁都以己为食,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且戊以丁为食,二者之间还是捕食关系,C错误;该食物网中具有的食物链:甲→乙→丙→丁→戊、甲→己→戊、甲→己→丁→戊,共三条,D错误。]
9.B [诗句中落红化作春泥的现象,与分解者细菌、真菌等有关,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题意。]
10.B [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乙固定的太阳能,B错误。]
11.解析:(1)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故据图分析,大豆和玉米作为该食物网的起始点,属于生产者。玉米→蝗虫→青蛙→蛇;玉米→蝗虫→麻雀→蛇;玉米→麻雀→蛇;大豆→蝗虫→青蛙→蛇;大豆→蝗虫→麻雀→蛇;大豆→麻雀→蛇,故共有6条食物链。(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成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该图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故从生物成分上分析,缺少分解者。(3)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图中玉米、蝗虫、麻雀三者之间存在两条食物链:玉米→麻雀;玉米→蝗虫→麻雀,根据题意可知,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1×4/5÷20%=4(千焦),1×1/5÷20%÷20%=5(千焦),故共需要消耗玉米的能量为9千焦。(4)不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同,物种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故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较弱。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三个层次,故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之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物种的多样性和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答案:(1)玉米和大豆 6 (2)分解者 (3)9 (4)自我调节 物种的多样性、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12.解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杂草、水稻属于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小鱼、小虾属于消费者;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了表中的组成外还缺少分解者。(2)分析表中各生物消化道内的食物成分,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有:杂草(水稻) →小虾→鸭子;杂草(水稻)→小虾→小鱼→鸭子;杂草(水稻) →小鱼→鸭子;杂草(水稻) →鸭子。故最长的食物链是杂草(水稻)→小虾→小鱼→鸭子。最短的食物链是杂草(水稻)→鸭子,鸭子属于第二营养级。(3)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一般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小鱼的能量难以被鸭子完全利用,原因是小鱼的能量的去路有小鱼自身的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等。(4)鸭子以杂草、水稻等为食,鸭子的粪便进入土壤经分解后可被植物利用,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该立体养殖农场与普通农田相比,具有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等优点。
答案:(1)生产者 分解者 (2)杂草(水稻)→小虾→小鱼→鸭子 二 (3)太阳能 小鱼自身的呼吸消耗、被分解者利用 (4)物质循环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等课时规范训练(17)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2023·济宁二模)下列谚语或诗文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
[A]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B]农作物种植时,“正其行,通其风”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2021·菏泽中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
[C]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
[D]应该多引进外来物种,以增加本地生物的多样性
3.(2024·菏泽三模)在一片稻田里,有少许杂草与水稻争夺着阳光、养料、水分和空间;三化螟在稻秧上取食;青蛙是忠实的田园卫士,一旦发现害虫,会迅速地将其捕获。下列认识错误的是(  )
[A]杂草与水稻争夺阳光、养料、水分等,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B]三化螟、青蛙属于消费者
[C]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材料中没有提到的成分是分解者
[D]阳光、水分、杂草等都能影响水稻的生长,它们属于非生物因素
4.(2024·菏泽一模)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捕食关系的三种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B]碳在甲、乙和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甲→A→C→B→丙
[D]若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铅污染,一段时间后体内积累铅最多的生物是B
5.(2024·菏泽一模)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图像中,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a、b、c三个地域中,生物多样性最高的是a
[B]图2中,假设丙、丁、甲、乙构成一条食物链,甲增加,则丁减少、乙增多
[C]图3中,昆虫与鸟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鸟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D]图4中,曲线表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说明大草履虫、双小核草履虫的关系是捕食
6.(2023·枣庄中考)我国拥有大熊猫、银杉等珍稀动植物资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建立自然保护区  [B]盲目引进外来物种
[C]减少环境污染  [D]建立繁育中心
7.(2024·广安中考)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8.(2024·乐山中考)如图是某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关于该食物网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甲
[B]戊体内积累毒素最多
[C]戊与丁只有捕食关系
[D]总共包含4条食物链
9.(2024·滕州一模)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中不乏与生命现象相关的佳句,下列诗句中,不能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D]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10.(2023·滕州模拟)我国力争于2030年前做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如图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B]丁体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乙
[C]图中组成的食物链是乙→丙→丁
[D]甲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
11.(10分)(2024·菏泽中考)2024年5月22日是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组成的食物网。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食物网中生产者为______________,共有____________条食物链。
(2)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上分析,除图中生物代表的成分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
(3)仅考虑图中玉米、蝗虫、麻雀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若麻雀获得1千焦能量,其中4/5来自玉米,1/5来自蝗虫,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则需要消耗玉米的能量为________千焦。
(4)该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简单,______________能力较弱。我国幅员辽阔,不仅有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还有湿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除此之外,生物多样性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0分)(2023·枣庄中考)科研人员对稻鸭鱼立体养殖农场中的四类生物体内的食物成分进行了调查,结果如表所示。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食物成分
鸭子 小鱼、小虾、杂草、水稻
杂草、水稻
小鱼 小虾、杂草、水稻
小虾 杂草、水稻
(1)若将该农场看作一个生态系统,杂草、水稻属于生物成分中的__________,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除了表中的组成外还缺少________。
(2)分析表中各生物消化道中的食物成分,该生态系统中最长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最短的食物链中,鸭子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________。小鱼的能量难以被鸭子完全利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点)
(4)鸭子以杂草、稻叶等为食,鸭子的粪便进入土壤经分解后可被植物利用,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功能。该立体养殖农场与普通农田相比,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