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必背知识第六单 元第17讲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生物复习必背知识第六单 元第17讲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7 18:05:03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第17讲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必背知识
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任务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举例
非生物因素 光 光照会影响黄粉虫等动物的分布
温度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青蛙冬眠等
水分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湿度影响黄粉虫的分布等
空气 动植物时时刻刻都在呼吸
环境因素 举例
生物
因素 种间
关系 捕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等
竞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共生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寄生 猪肉绦虫和猪
种内
关系 互助 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斗争 同种植物不同个体间争夺水、养分、光照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举例
生物适应环境 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和叶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绿头鸭趾间有蹼,尾脂腺发达,能分泌用于涂抹羽毛的油脂,善于游泳等
生物影响环境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蚯蚓能疏松、改良土壤;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往往降水较多,气候湿润等
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红树林能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又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
[特别提醒]
(1)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2)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在很长时间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适应。
3.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任务二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1)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特点: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
4.生物富集:一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位于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体内含有的有害物质最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任务三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1.认识生物多样性
(1)内涵: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我国特有、古老物种
特有珍稀生物种类:大熊猫、金丝猴、银杉等。
古老生物种类:银杏、鹅掌楸、扬子鳄等。
[特别提醒]
(1)生物品种多样属于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属于物种的多样性。
(2)杂交育种利用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包括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三个方面。
(2)食用、药用、观赏、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价值属于直接使用价值,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属于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乱采滥伐和乱捕滥杀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很大威胁;外来生物的入侵往往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的生存。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②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其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自然保护区被称为“天然储存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博物馆”。
[特别提醒]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第六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17讲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任务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 举例
非生物因素 光 光照会影响黄粉虫等动物的分布
温度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青蛙冬眠等
水分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湿度影响黄粉虫的分布等
空气 动植物时时刻刻都在呼吸
生物 因素 种间 关系 捕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七星瓢虫捕食蚜虫等
竞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共生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寄生 猪肉绦虫和猪
种内 关系 互助 蚂蚁合作搬运食物
斗争 同种植物不同个体间争夺水、养分、光照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举例
生物适应环境 莲藕生长在水中,其根状茎和叶柄内部有发达并相通的气腔;绿头鸭趾间有蹼,尾脂腺发达,能分泌用于涂抹羽毛的油脂,善于游泳等
生物影响环境 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蚯蚓能疏松、改良土壤;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往往降水较多,气候湿润等
生物既适应环境又影响环境 红树林能在海水环境中生长,又能保护海岸免受风浪的侵蚀
[特别提醒]
(1)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只有在这个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2)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在很长时间形成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不是绝对的适应。
3.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生物和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任务二 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1)概念: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1)能量流动特点: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周而复始进行循环。
4.生物富集:一些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位于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体内含有的有害物质最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任务三 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1.认识生物多样性
(1)内涵: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我国特有、古老物种
特有珍稀生物种类:大熊猫、金丝猴、银杉等。
古老生物种类:银杏、鹅掌楸、扬子鳄等。
[特别提醒]
(1)生物品种多样属于遗传(基因)的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属于物种的多样性。
(2)杂交育种利用了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包括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和潜在使用价值三个方面。
(2)食用、药用、观赏、文学创作等方面的价值属于直接使用价值,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价值属于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远大于直接使用价值。
3.保护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栖息地的破坏和丧失是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原因;乱采滥伐和乱捕滥杀使生物多样性受到很大威胁;外来生物的入侵往往会威胁当地原有生物的生存。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包括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以及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等。
②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途径,其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③自然保护区被称为“天然储存库”、“天然实验室”和“活的博物馆”。
[特别提醒]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只是反对盲目、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