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必背知识第二单元 第4讲 生物圈中的动物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生物复习必背知识第二单元 第4讲 生物圈中的动物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7 18:03:40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4讲 生物圈中的动物
必背知识
第二单元 多彩的生物世界
任务一 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项目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代表动物
对称方式 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
项目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体壁 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体表有刺细胞 背腹扁平
前后、左右、背腹 不能区分 能区分
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药用 多数营寄生生活,使人患病
相同点 有口无肛门
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项目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
体形 身体细长,呈细线形或圆筒形,两头尖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
项目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体节 无 有
体表 有角质层 有黏液
运动 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相同点 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
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项目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代表动物
体表 大多具有贝壳 有坚韧的外骨骼
身体 身体柔软,表面有外套膜 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运动器官 足 足(翅)
相同点 多数体表具有保护结构
4.观察蚯蚓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外形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靠近前端有环带
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
背面向上,分清前端,可以区分左侧和右侧
蚯蚓
腹面 用手抚摸蚯蚓腹面有粗糙刺手的感觉,这是摸到了刚毛
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发现大多体节具有刚毛,刚毛朝着身体的后方
观察蚯蚓的运动 在糙纸上身体的长短和粗细在不断变化,从而向前蠕动,这是肌肉与刚毛的配合使蚯蚓运动
用手触摸蚯蚓 用手触摸蚯蚓,可以感觉到蚯蚓体表有黏液
任务二 脊椎动物
1.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比较
项目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概念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类型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鱼类
(1)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点
项目 结构 功能
体表 有黏液 保护身体
体形 大多呈梭型 减小阻力
感觉 侧线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呼吸 鳃 气体交换
运动 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 利于运动
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靠鳃在水中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
(2)鱼的呼吸
①鱼鳃的结构
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的颜色呈鲜红色,其中密布着毛细血管。
②呼吸运动: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的。
③气体变化:流出的水和流入的水比较,二氧化
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
(3)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3.两栖类和爬行类
项目 两栖类 爬行类
代表动物 青蛙、大鲵等 蜥蜴、鳄等
生活环境 幼体:生活在水中;
成体:既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也可生活在水中 主要以陆地生活为主
皮肤 裸露且湿润 干燥、厚实,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项目 两栖类 爬行类
呼吸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用肺呼吸
运动 游泳、跳跃 贴地爬行
生殖和发育 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4.鸟类
(1)鸟类适于飞行的结构特点

阻力小 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体重轻 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没有牙齿;没有膀胱;直肠短,粪便随时排出

动力强 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提供飞行动力
能量足 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双重呼吸,心跳快
鸟的主要特征: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2)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分类 特点 代表类型
恒温动物 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鸟类和哺乳类
变温动物 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5.哺乳类
三种牙齿

适于切断植物纤维的是门齿;用于攻击、撕裂肉食的是犬齿;适于磨碎食物的是臼齿
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内有膈;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任务三 动物的运动
1.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其中骨和骨连结构成骨骼。
2.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形式: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是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结。
3.关节的结构
(1)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腔、
关节囊和关节面三部分。
(2)关节面又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
在关节头与关节窝的表面都覆盖有光滑的关节软骨。
(3)关节腔内有关节囊分泌的滑液。关节囊里面和外面都有坚韧的韧带。
(4)关节具有灵活性和牢固性: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具有灵活性;关节囊及内外的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
[特别提醒]
脱臼: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
4.骨骼肌
(1)组成: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属于肌肉组织;两端较细呈白色的部分叫肌腱,属于结缔组织。
(2)特性:受到刺激而收缩。
[特别提醒]
(1)一块骨骼肌的两端不能附着在同一块骨上,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
(2)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骨、骨骼肌都属于器官。
5.运动的实现
(1)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后,就会收缩,并产生一定的拉力,牵动骨围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2)关节在运动中相当于支点,骨相当于杠杆,骨骼肌提供动力。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需要两块骨、一个关节、两组骨骼肌的配合。
(3)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配合。
6.运动中肌肉的协作关系
[特别提醒]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提重物 收缩 收缩
自然下垂 舒张 舒张
引体向上过程中 收缩 收缩
任务四 动物的行为
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2.分类
(1)按照行为目的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社会行为等。
(2)按照行为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举例 蜘蛛结网、蜻蜓点水 老马识途、小狗算术
形成 生来就有 出生后通过学习形成
获得途径 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变化复杂的环境
关系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进化趋势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尝试和错误的次数就越少
4.社会行为
(1)概念:某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2)特点: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信息交流:动物利用声音、形体姿态、动作及气味来传递信息。
5.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1)提出问题: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还是先天性行为?
(2)作出假设: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3)制订计划并实施计划
①制作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②小鼠走迷宫:准备5只大小、年龄和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小鼠。将1只小鼠放置在“迷宫”入口,“迷宫”出口处放置食物,观察并记录小鼠找到食物所需的时间。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
③重复实验:五分钟后,重复上述步骤,同样的间隔时间再进行4次实验,共计5次,分别记录小鼠每次找到食物所需的时间。对其余4只小鼠同样进行5次实验,并记录每次小鼠找到食物所需的时间。
④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求出5只小鼠每次找到食物所需时间的平均值。
⑤实验结果:随着“尝试与错误”次数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宫获取食物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
(4)实验结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任务五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两大作用
(1)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2)维持生物的生存和稳定。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第4讲 生物圈中的动物
任务一 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项目 腔肠动物 扁形动物
代表动物
对称方式 辐射对称 两侧对称
体壁 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体表有刺细胞 背腹扁平
前后、左右、背腹 不能区分 能区分
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药用 多数营寄生生活,使人患病
相同点 有口无肛门
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项目 线形动物 环节动物
代表动物
体形 身体细长,呈细线形或圆筒形,两头尖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体节组成
体节 无 有
体表 有角质层 有黏液
运动 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相同点 身体细长,有口有肛门
3.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项目 软体动物 节肢动物
代表动物
体表 大多具有贝壳 有坚韧的外骨骼
身体 身体柔软,表面有外套膜 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运动器官 足 足(翅)
相同点 多数体表具有保护结构
4.观察蚯蚓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外形 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靠近前端有环带
背面颜色较深,腹面颜色较浅
背面向上,分清前端,可以区分左侧和右侧
蚯蚓腹面 用手抚摸蚯蚓腹面有粗糙刺手的感觉,这是摸到了刚毛
用放大镜观察,可以发现大多体节具有刚毛,刚毛朝着身体的后方
观察蚯蚓的运动 在糙纸上身体的长短和粗细在不断变化,从而向前蠕动,这是肌肉与刚毛的配合使蚯蚓运动
用手触摸蚯蚓 用手触摸蚯蚓,可以感觉到蚯蚓体表有黏液
任务二 脊椎动物
1.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比较
项目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
概念 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
类型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2.鱼类
(1)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主要特点
项目 结构 功能
体表 有黏液 保护身体
体形 大多呈梭型 减小阻力
感觉 侧线 感知水流和测定方向
呼吸 鳃 气体交换
运动 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 利于运动
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靠鳃在水中呼吸,终生生活在水中
(2)鱼的呼吸
①鱼鳃的结构
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的颜色呈鲜红色,其中密布着毛细血管。
②呼吸运动: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交替张合的。
③气体变化:流出的水和流入的水比较,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减少。
(3)鱼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体表常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3.两栖类和爬行类
项目 两栖类 爬行类
代表动物 青蛙、大鲵等 蜥蜴、鳄等
生活环境 幼体:生活在水中; 成体:既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也可生活在水中 主要以陆地生活为主
皮肤 裸露且湿润 干燥、厚实,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呼吸 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 用肺呼吸
运动 游泳、跳跃 贴地爬行
生殖和发育 生殖和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 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
4.鸟类
(1)鸟类适于飞行的结构特点
阻力小 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飞行中空气的阻力
体重轻 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内部中空;没有牙齿;没有膀胱;直肠短,粪便随时排出
动力强 胸肌发达,附着在胸骨上,提供飞行动力
能量足 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双重呼吸,心跳快
鸟的主要特征: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2)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分类 特点 代表类型
恒温动物 体温不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鸟类和哺乳类
变温动物 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改变 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5.哺乳类
三种牙齿 适于切断植物纤维的是门齿;用于攻击、撕裂肉食的是犬齿;适于磨碎食物的是臼齿
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牙齿分化;体内有膈;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任务三 动物的运动
1.脊椎动物运动系统的组成:骨、骨连结和骨骼肌。其中骨和骨连结构成骨骼。
2.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形式:关节是骨连结的主要形式,是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结。
3.关节的结构
(1)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腔、关节囊和关节面三部分。
(2)关节面又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在关节头与关节窝的表面都覆盖有光滑的关节软骨。
(3)关节腔内有关节囊分泌的滑液。关节囊里面和外面都有坚韧的韧带。
(4)关节具有灵活性和牢固性:光滑的关节软骨和关节腔内的滑液,减少骨与骨之间的摩擦,使关节具有灵活性;关节囊及内外的韧带使关节具有牢固性。
[特别提醒]
脱臼:指关节头从关节窝中滑脱出来。
4.骨骼肌
(1)组成: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属于肌肉组织;两端较细呈白色的部分叫肌腱,属于结缔组织。
(2)特性:受到刺激而收缩。
[特别提醒]
(1)一块骨骼肌的两端不能附着在同一块骨上,骨骼肌一般要跨越一个或几个关节,由肌腱附着在相邻的骨上。
(2)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骨、骨骼肌都属于器官。
5.运动的实现
(1)当骨骼肌受到神经传来的兴奋刺激后,就会收缩,并产生一定的拉力,牵动骨围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
(2)关节在运动中相当于支点,骨相当于杠杆,骨骼肌提供动力。一个动作的完成至少需要两块骨、一个关节、两组骨骼肌的配合。
(3)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配合。
6.运动中肌肉的协作关系
[特别提醒]
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提重物 收缩 收缩
自然下垂 舒张 舒张
引体向上过程中 收缩 收缩
任务四 动物的行为
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2.分类
(1)按照行为目的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攻击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社会行为等。
(2)按照行为获得途径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类别 先天性行为 学习行为
举例 蜘蛛结网、蜻蜓点水 老马识途、小狗算术
形成 生来就有 出生后通过学习形成
获得途径 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
适应特征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变化复杂的环境
关系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进化趋势 动物越高等,学习行为越复杂,尝试和错误的次数就越少
4.社会行为
(1)概念:某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2)特点: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信息交流:动物利用声音、形体姿态、动作及气味来传递信息。
5.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1)提出问题: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还是先天性行为?
(2)作出假设: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3)制订计划并实施计划
①制作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②小鼠走迷宫:准备5只大小、年龄和生理状况基本相同的小鼠。将1只小鼠放置在“迷宫”入口,“迷宫”出口处放置食物,观察并记录小鼠找到食物所需的时间。实验前应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
③重复实验:五分钟后,重复上述步骤,同样的间隔时间再进行4次实验,共计5次,分别记录小鼠每次找到食物所需的时间。对其余4只小鼠同样进行5次实验,并记录每次小鼠找到食物所需的时间。
④数据处理:根据实验数据,求出5只小鼠每次找到食物所需时间的平均值。
⑤实验结果:随着“尝试与错误”次数的增多,小鼠走出迷宫获取食物所需的时间越来越短。
(4)实验结论: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任务五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两大作用
(1)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2)维持生物的生存和稳定。
2.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