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3讲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必背知识
第二单元 多彩的生物世界
任务一 植物四大类群的区分
1.藻类植物
(1)主要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释放氧气;鱼类饵料;供人类食用;供工业和医药上使用。
(3)常见藻类植物:紫菜、海带、水绵、衣藻、石花菜、裙带菜、石莼、鹿角菜等。
2.苔藓植物
(1)主要特征: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开始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根短而细,起固定作用,称为假根;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植株矮小。
(2)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苔藓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的原因: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
(4)常见苔藓植物:墙藓、葫芦藓等。
3.蕨类植物
(1)主要特征: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输导组织。
(2)与人类的关系:食用,如蕨的嫩叶和地下茎;药用,如卷柏、贯众等;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等;古代的蕨类植物遗体形成了煤。
4.种子植物
(1)主要特征:能产生种子,依靠种子繁殖后代。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任务二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1.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2.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
[特别提醒]
(1)保留全部叶片和去掉大部分叶片的两段枝条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叶片面积。
(2)为控制单一变量,选择的枝条应尽量相似,两个锥形瓶的大小、形状和注入清水的量都应相同。
(3)为了防止水分从液面直接蒸发干扰实验结果,应用脱脂棉塞紧瓶口。
(4)两个实验装置都应置于相同光下照射。
3.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叶片面积的大小、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4.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1)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2)气孔
①分布:上、下表皮都有,陆生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
②控制: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控制。
③能够经过气孔进出的气体有水蒸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特别提醒]
保卫细胞为半月形,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扁平起保护作用,不含叶绿体。
5.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2)促进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输送到茎、叶等器官。
(3)使植物有效地散热。
[特别提醒]
蒸腾作用促使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但不能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6.蒸腾作用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应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如移栽前去掉部分枝叶;选择阴天或傍晚移栽;为移栽后的植物搭遮阳网。
任务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
概念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原料 二氧化碳(来自空气,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水(来自土壤,通过根尖的成熟区吸收,由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细胞)
产物 有机物(去路:通过根、茎、叶中的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氧气(去路: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另一部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
物质转化 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化为淀粉等有机物
能量转化 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表达式
实质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2.影响因素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影响因素 原理 提高产量的方法
光照强度 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增强,光合作用随之增强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间作套种、人工补光等
二氧化
碳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光合作用随之增强 适当提高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影响因素 原理 提高产量的方法
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光合作用随之增强 白天适当调整大棚内温度至最适范围,促进光合作用
3.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
(1)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①将此装置置于光下照射,发现在金鱼藻的周围有气泡产生。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③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试管,细木条复燃。
④实验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特别提醒]
此实验缺乏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设置应是无金鱼藻的同样的装置置于光下照射。
(2)范·海尔蒙特实验
5年后,土壤的质量减少了不到100克,减少的主要是无机盐;而柳树的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是因为从外界吸收了二氧化碳和水。
(3)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①变量:叶绿体。
②实验现象:脱色后滴加碘液,叶片A区非绿色部分遇碘液不变蓝色,叶片B区绿色部分遇碘液变蓝色。
③实验结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任务四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瓶温度升高,乙瓶温度不变 种子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种子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甲瓶蜡烛熄灭,乙瓶蜡烛正常燃烧 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2.呼吸作用
(1)概念: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表达式: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场所:线粒体。
(4)条件:有光和无光均可。
(5)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排水,都是为了使植物的根得到充足的氧气,保证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
(2)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粮食、水果、蔬菜时,要设法抑制呼吸作用,如降低温度、保持干燥、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第二单元 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3讲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任务一 植物四大类群的区分
1.藻类植物
(1)主要特征:大多数生活在水中;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释放氧气;鱼类饵料;供人类食用;供工业和医药上使用。
(3)常见藻类植物:紫菜、海带、水绵、衣藻、石花菜、裙带菜、石莼、鹿角菜等。
2.苔藓植物
(1)主要特征: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开始有茎和叶的分化,没有真正的根,根短而细,起固定作用,称为假根;茎中没有导管,叶中没有叶脉,植株矮小。
(2)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苔藓植物可以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的原因: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
(4)常见苔藓植物:墙藓、葫芦藓等。
3.蕨类植物
(1)主要特征: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通道——输导组织。
(2)与人类的关系:食用,如蕨的嫩叶和地下茎;药用,如卷柏、贯众等;绿肥和饲料,如满江红等;古代的蕨类植物遗体形成了煤。
4.种子植物
(1)主要特征:能产生种子,依靠种子繁殖后代。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
(2)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的植物称为裸子植物。
任务二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1.概念: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叶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2.蒸腾作用的探究实验
[特别提醒]
(1)保留全部叶片和去掉大部分叶片的两段枝条形成对照实验,变量是叶片面积。
(2)为控制单一变量,选择的枝条应尽量相似,两个锥形瓶的大小、形状和注入清水的量都应相同。
(3)为了防止水分从液面直接蒸发干扰实验结果,应用脱脂棉塞紧瓶口。
(4)两个实验装置都应置于相同光下照射。
3.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
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叶片面积的大小、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和空气流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4.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1)叶片的基本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
(2)气孔
①分布:上、下表皮都有,陆生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
②控制:张开和闭合受保卫细胞控制。
③能够经过气孔进出的气体有水蒸气、氧气和二氧化碳。
[特别提醒]
保卫细胞为半月形,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扁平起保护作用,不含叶绿体。
5.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2)促进水分和无机盐从根部输送到茎、叶等器官。
(3)使植物有效地散热。
[特别提醒]
蒸腾作用促使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促进水和无机盐的运输,但不能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6.蒸腾作用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为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应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散失。如移栽前去掉部分枝叶;选择阴天或傍晚移栽;为移栽后的植物搭遮阳网。
任务三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
概念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叶绿体,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贮存着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原料 二氧化碳(来自空气,通过叶片的气孔进入)、水(来自土壤,通过根尖的成熟区吸收,由根、茎、叶中的导管运输到细胞)
产物 有机物(去路:通过根、茎、叶中的筛管运输到植物体的其他部位)、氧气(去路: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另一部分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
物质转化 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化为淀粉等有机物
能量转化 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表达式
实质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2.影响因素及在生产上的应用
影响因素 原理 提高产量的方法
光照强度 在一定范围内,光照增强,光合作用随之增强 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延长光照时间,合理密植、间作套种、人工补光等
二氧化 碳浓度 在一定范围内,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光合作用随之增强 适当提高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温度 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升高,光合作用随之增强 白天适当调整大棚内温度至最适范围,促进光合作用
3.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实验
(1)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①将此装置置于光下照射,发现在金鱼藻的周围有气泡产生。
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③检验氧气的方法:将快要熄灭的细木条插进试管,细木条复燃。
④实验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特别提醒]
此实验缺乏对照实验,对照实验的设置应是无金鱼藻的同样的装置置于光下照射。
(2)范·海尔蒙特实验
5年后,土壤的质量减少了不到100克,减少的主要是无机盐;而柳树的质量增加了80多千克,是因为从外界吸收了二氧化碳和水。
(3)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①变量:叶绿体。
②实验现象:脱色后滴加碘液,叶片A区非绿色部分遇碘液不变蓝色,叶片B区绿色部分遇碘液变蓝色。
③实验结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任务四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呼吸作用的演示实验
实验装置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甲瓶温度升高,乙瓶温度不变 种子的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种子的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
甲瓶蜡烛熄灭,乙瓶蜡烛正常燃烧 种子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2.呼吸作用
(1)概念:细胞内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2)表达式: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场所:线粒体。
(4)条件:有光和无光均可。
(5)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3.呼吸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适时松土、遇到涝害时排水,都是为了使植物的根得到充足的氧气,保证呼吸作用的正常进行。
(2)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粮食、水果、蔬菜时,要设法抑制呼吸作用,如降低温度、保持干燥、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