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必背知识第三单元 第11讲 免疫与健康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生物复习必背知识第三单元 第11讲 免疫与健康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7 18:00:07

文档简介

第11讲 免疫与健康 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任务一 人体的免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名称 组成 功能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阻挡病原体、杀菌、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菌酶能使病菌溶解,吞噬细胞能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第三道防线 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抗体与抗原
(1)抗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能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2)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3)两者关系: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特定抗原。
3.免疫的类型
免疫类型 概念 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
4.免疫
(1)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消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功能: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5.计划免疫
(1)概念: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有计划地给儿童及青少年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原理:给人体接种疫苗后,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3)疫苗在免疫上属于抗原,计划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任务二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
(1)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病原体: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措施 具体做法
控制传染源 “五早一处理”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焚烧掩埋患病动物
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消毒、通风、戴口罩、穿隔离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等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加强锻炼、合理膳食等
任务三 安全用药和急救
1.安全用药
(1)概念: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2)药物分类
药物类型 特点 举例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调配、购买和使用,并按医嘱服用 青霉素
非处方药 (简称OTC) 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 板蓝根
2.急救
(1)“120”紧急呼救,需要说清楚姓名、地址和发病者的症状。
(2)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最常用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先按压心脏30次,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即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
3.外出血的特点及止血方法
出血类型 血液颜色 出血特点 止血方法
动脉出血 鲜红色 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在伤口的近心端指压止血或止血带压迫止血
静脉出血 暗红色 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在伤口的远心端指压止血或止血带压迫止血
毛细血管出血 红色 从伤口渗出或像水珠一样流出 伤口处理干净后,自然止血或贴创可贴
任务四 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资源分类: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再生性资源(如风和树木)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如煤和石油)不致过度消耗,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活动改变了生态环境,人口增长对生物圈产生多方面的破坏性影响,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进行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掠夺性开发,造成森林资源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破坏、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泛滥、旱灾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5.复合效应
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
6.保护生物圈
保护生物圈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生物圈应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1)垃圾分类处理: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3)退耕还林还草:减缓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
(4)防止生物入侵: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和入侵的监测。
(5)植树造林:维持碳—氧平衡,减缓温室效应。(共17张PPT)
第11讲 免疫与健康 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必背知识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任务一 人体的免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名称 组成 功能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阻挡病原体、杀菌、清除异物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溶菌酶能使病菌溶解,吞噬细胞能将病原体吞噬消化
第三道防线 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产生抗体,与抗原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2.抗体与抗原
(1)抗体:受到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能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2)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
(3)两者关系:抗体具有专一性,一种抗体只能抵抗一种特定抗原。
3.免疫的类型
免疫类型 概念 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 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屏障,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起作用 第三道防线
4.免疫
(1)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防御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消除自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功能: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发生;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5.计划免疫
(1)概念: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有计划地给儿童及青少年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2)原理:给人体接种疫苗后,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3)疫苗在免疫上属于抗原,计划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
任务二 传染病及其预防
1.传染病
(1)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3)病原体:引起疾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
2.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能够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措施 具体做法
控制传染源 “五早一处理”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焚烧掩埋患病动物
切断传播途径 搞好个人和环境卫生、消毒、通风、戴口罩、穿隔离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等
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加强锻炼、合理膳食等
任务三 安全用药和急救
1.安全用药
(1)概念: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2)药物分类
药物类型 特点 举例
处方药 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调配、购买和使用,并按医嘱服用 青霉素
非处方药
(简称OTC) 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 板蓝根
2.急救
(1)“120”紧急呼救,需要说清楚姓名、地址和发病者的症状。
(2)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最常用的方法是口对口吹气法。先按压心脏30次,并保持气道通畅,再做2次人工呼吸,如此交替反复进行,即按压与吹气的比例为30∶2。
3.外出血的特点及止血方法
出血类型 血液颜色 出血特点 止血方法
动脉出血 鲜红色 从伤口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在伤口的近心端指压止血或止血带压迫止血
静脉出血 暗红色 缓慢而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 在伤口的远心端指压止血或止血带压迫止血
毛细血管出血 红色 从伤口渗出或像水珠一样流出 伤口处理干净后,自然止血或贴创可贴
任务四 人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资源分类: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
3.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使再生性资源(如风和树木)保持其再生能力,非再生性资源(如煤和石油)不致过度消耗,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活动改变了生态环境,人口增长对生物圈产生多方面的破坏性影响,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进行毁林开荒、围湖造田、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掠夺性开发,造成森林资源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破坏、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泛滥、旱灾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问题。
5.复合效应
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所导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重叠发生,形成所谓的“复合效应”。
6.保护生物圈
保护生物圈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护生物圈应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1)垃圾分类处理: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3)退耕还林还草:减缓水土流失、土壤沙化和沙尘暴,改善生态环境。
(4)防止生物入侵:加强对外来物种引入和入侵的监测。
(5)植树造林:维持碳—氧平衡,减缓温室效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