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必背知识第一单元 第1讲 认识生命现象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生物复习必背知识第一单元 第1讲 认识生命现象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7 18:04:59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1讲 认识生命现象
必背知识
第一单元 奇妙的生命现象
任务一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任务二 生物的生活环境
1.生物圈
概念 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
范围 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提供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2.栖息地
概念 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
类型 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
不同特征的决定因素 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
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被破坏的重要因素 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等
任务三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1.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探究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 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自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 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测量法 利用尺子、秒表、温度计等工具,对确定对象的高度、速度、温度等进行测量,用数据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
调查法 包括普查法(全部调查)、抽查法等。为达到设想的目的,制订计划,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3.对照实验
(1)概念:在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的实验。
(2)原则
原则 内容 举例(以巴斯德实验为例)
对照
原则 在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变量是微生物,空气中微生物能进入的A瓶为对照组,空气中微生物不能进入的B瓶为实验组
原则 内容 举例(以巴斯德实验为例)
单一变
量原则 对照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 除微生物这一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湿度、温度等都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重复性
原则 只做一次实验,结果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往往需要重复实验,尽可能消除单次实验的偶然性所造成的误差 如按照巴斯德的实验设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操作都能成功才行
任务四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1)显微镜的结构
(2)各结构的功能
①放大物像
目镜 物镜
示意图

特点 无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②调换物镜:转换器。
③调节光线强弱:遮光器和反光镜。视野较亮时选用小光圈、平面镜;视野较暗时选用大光圈、凹面镜。
④升降镜筒: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前者使镜筒升降的范围大,寻找物像时使用;后者使镜筒升降的范围小,使找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1)成像与移动问题
①成像:倒像。
②移动问题: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方向相反,如将位于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就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2)低倍镜和高倍镜成像特点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②低倍镜和高倍镜成像特点
比较项目 物镜长短 镜头与标本的距离 视野明暗 细胞大小 细胞数目
低倍镜 短 远 亮 小 多
高倍镜 长 近 暗 大 少
3.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取镜时,一只手握镜臂,另一只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再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三转一看(不能用直射的阳光作为光源。对光时,目镜、物镜、通光孔和光圈要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遮光器,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使反射光线通过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直至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止。
(3)观察
①放置标本: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正面朝上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
②寻找物像:先顺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接近玻片标本(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不能让镜头接触玻片,以免压碎玻片、损坏物镜镜头),再逆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发现物像为止。
③移动玻片标本,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④调节物像清晰度: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特别提醒]
对光和上升镜筒寻找物像时,眼睛注视目镜内;下降镜筒时,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
(4)整理与存放
①实验结束后,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
②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若物镜、目镜被弄湿或弄脏,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干净。
③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降到最低,竖立反光镜。
④将显微镜放回镜箱中,送回原处。第一单元 奇妙的生命现象
第1讲 认识生命现象
任务一 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应激性)、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任务二 生物的生活环境
1.生物圈
概念 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圈层
范围 海平面以下约10千米和海平面以上约10千米之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整个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提供大多数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 阳光、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等
2.栖息地
概念 生物圈内生物生存、居住的场所
类型 林地、草地、岩岸、沙滩、淡水溪涧等
不同特征的决定因素 不同的土壤类型、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
威胁生物生存的关键因素 栖息地的破坏或丧失
被破坏的重要因素 全球人口数量剧增,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及不合理利用等
任务三 生物学的探究方法
1.探究的基本过程
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探究的常用方法
观察法 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通过感官和辅助工具,在自然状态下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 利用特定的材料和器具,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
测量法 利用尺子、秒表、温度计等工具,对确定对象的高度、速度、温度等进行测量,用数据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
调查法 包括普查法(全部调查)、抽查法等。为达到设想的目的,制订计划,收集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3.对照实验
(1)概念:在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已选择的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的实验。
(2)原则
原则 内容 举例(以巴斯德实验为例)
对照 原则 在实验中要设置对照实验,包括对照组和实验组 实验变量是微生物,空气中微生物能进入的A瓶为对照组,空气中微生物不能进入的B瓶为实验组
单一变 量原则 对照实验中除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要相同且适宜 除微生物这一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如湿度、温度等都要保持相同且适宜
重复性 原则 只做一次实验,结果会有很大的偶然性,不足以说明问题,往往需要重复实验,尽可能消除单次实验的偶然性所造成的误差 如按照巴斯德的实验设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人操作都能成功才行
任务四 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1.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1)显微镜的结构
(2)各结构的功能
①放大物像
目镜 物镜
示意图
特点 无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②调换物镜:转换器。
③调节光线强弱:遮光器和反光镜。视野较亮时选用小光圈、平面镜;视野较暗时选用大光圈、凹面镜。
④升降镜筒: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前者使镜筒升降的范围大,寻找物像时使用;后者使镜筒升降的范围小,使找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2.显微镜的成像特点
(1)成像与移动问题
①成像:倒像。
②移动问题: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标本移动方向相反,如将位于视野左上方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就向左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2)低倍镜和高倍镜成像特点
①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
②低倍镜和高倍镜成像特点
比较项目 物镜长短 镜头与标本的距离 视野明暗 细胞大小 细胞数目
低倍镜 短 远 亮 小 多
高倍镜 长 近 暗 大 少
[特别提醒]
(1)低倍镜下的视野范围大,更容易找到观察目标。
(2)视野中污点位置的判断
①可能存在的位置:目镜、物镜或玻片。
②判断方法:移动法
3.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取镜时,一只手握镜臂,另一只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再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三转一看(不能用直射的阳光作为光源。对光时,目镜、物镜、通光孔和光圈要位于同一条直线上)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遮光器,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③转动反光镜,使反射光线通过通光孔、物镜、镜筒到达目镜,直至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为止。
(3)观察
①放置标本: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正面朝上放在载物台上,使标本正对通光孔的中心,用压片夹压住。
②寻找物像:先顺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接近玻片标本(此时眼睛一定要从侧面看着物镜,不能让镜头接触玻片,以免压碎玻片、损坏物镜镜头),再逆时针旋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至发现物像为止。
③移动玻片标本,将要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
④调节物像清晰度:微调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特别提醒]
对光和上升镜筒寻找物像时,眼睛注视目镜内;下降镜筒时,眼睛从侧面注视物镜。
(4)整理与存放
①实验结束后,转动粗准焦螺旋提升镜筒,取下玻片标本。
②用纱布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若物镜、目镜被弄湿或弄脏,用擦镜纸轻轻擦拭干净。
③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偏向两旁,将镜筒降到最低,竖立反光镜。
④将显微镜放回镜箱中,送回原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