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生物复习第五单元第16讲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课件(共77张PPT)+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生物复习第五单元第16讲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课件(共77张PPT)+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9 21:53:35

文档简介

第16讲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基础知识储备
(1)√ (2)× (3)√ (4)√
任务目标达成
1.B [④内收集到了多种氨基酸等混合物,米勒的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够合成构成简单的有机物,如氨基酸,B错误。]
2.D [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3.D [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任务二
基础知识储备
1.(1)哺乳类 节肢动物 鱼类 两栖类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扁形动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2)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1)× (2)√ (3)√ (4)×
任务目标达成
1.A [由题干大型古鱼类——张氏翼鳕的化石图可知,张氏翼鳕具有鱼鳍,A错误。]
2.A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越多;而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越多。]
3.C [化石是为生物进化提供的最直接的证据。发现了具有四肢的早期鲸类化石是鲸从古四足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最直接证据。]
4.B [图中a爬行类属于变温动物,b鸟类属于恒温动物,A错误;a爬行类、b鸟类、c哺乳类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它们的生殖和发育都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因此a、b、c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B正确;a是爬行类,爬行动物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由坚硬的卵壳保护,脱离了对水的依赖C错误;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原始鱼类d→原始两栖类e→原始爬行类a→原始鸟类b和哺乳类c。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因此脊椎动物的进化正确顺序是d→e→a→b和c,D错误。]
5.B [图中b鸟类和c哺乳类动物都是由a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A正确;b鸟类、c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a爬行类属于变温动物,B错误;图中c哺乳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C正确;a爬行类、b鸟类、c哺乳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D正确。]
任务三
基础知识储备
(1)√ (2)× (3)× (4)√
任务目标达成
1.B [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利变异;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有利变异,A正确;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蚊子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B错误;细菌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选择是定向的,C正确;警戒色的形成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毒蛾的警戒色使其容易被敌害识别,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它的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2.B [不同品种的鸽形态各异,是变异的结果,但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3.A [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青蛙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与环境污染无关,故A的说法不合理,符合题意。]
任务四
基础知识储备
1.(1)√ (2)× (3)√ (4)√
2.①—D ②—C ③—A ④—B
任务目标达成
1.D [在距今1 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D正确。]
2.B [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只能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能表明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这个事例不可以说明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不符合题意;人类和黑猩猩都是由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人类不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D不符合题意。]
3.A [“露西”是一具40%完整的骨架,生前是一个20多岁的女性。“露西”的脑容量只有400毫升,从“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的下肢骨具有较为粗壮的股骨,骨盆的髋骨前后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A符合题意。]
15分钟练 当堂达标
1.C [在自然环境中,浅色(如白色)的个体在深色背景中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因此其生存风险增加,A正确。毛色作为生物的一种性状,其差异往往由遗传物质(基因)决定,因此这种差异是可遗传的,B正确。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是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主动发生的。深色兔因为更适应环境(如更难被天敌发现)而在自然选择中获得了生存优势,其数量在种群中逐渐增加。因此,说浅色兔为适应环境而主动发生深色变异是不准确的,C错误。不同毛色兔的数量变化反映了自然选择的作用。在自然环境中,那些更适应环境的个体(如深色兔)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使其数量在种群中逐渐增加,D正确。]
2.C [关于脊椎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虽然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都是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但它们的进化顺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实际上,鸟类和哺乳类并不是由爬行类直接进化而来的,而是与爬行类在进化树上处于并列的位置,都是从更原始的脊椎动物类群进化而来的,C错误。]
3.D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晚近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但是也有可能出现结构简单的生物化石,D错误。]
4.B [据图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甲;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乙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B错误。]
5.B [鲸的鳍和鸟的翼在外形和功能上差异很大,但它们的骨骼构成具有相同点,说明它们有一定的亲缘关系,B错误。]
6.C [害虫的抗药性变异在使用农药之前就已经产生,农药只能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C错误。]
7.B [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错误。]
8.C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早学会用火烤取食物的是直立人,C错误。]
9.解析:(1)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阶段,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2)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由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3)由表可知,猴子与人的差异氨基酸数目为1,因此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猴子,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远的动物是酵母菌。对生物亲缘关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得到如图的进化分枝图,图中的①是表格中的小麦,②是表格中的鸡,③是表格中的马。(4)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活下来,能够适应环境,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答案:(1)有机小分子物质 (2)化石 古代爬行动物 (3)猴子 小麦 (4)生存斗争第16讲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1.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具有共同祖先。 2.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经过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的结果。 3.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运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任务一 生命的起源
判断
(1)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  )
(2)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能形成有机物,也能形成原始生命。 (  )
(3)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  )
(4)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  )
米勒实验
1.(2024·菏泽二模)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图,下列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你不认同的是(  )
A.装置内通入的气体中不含氧气
B.④内可收集到了多种蛋白质
C.①内模拟的是原始大气及闪电
D.此模拟实验验证了生命化学进化第一阶段的可能性
原始地球环境及生命起源
2.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
A.原始海洋的形成
B.出现原始界膜,进行原始的物质交换
C.原始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的形成
D.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3.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46亿年前形成的。那时的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不存在的气体是(  )
A.水蒸气  B.甲烷
C.硫化氢  D.氧气
任务二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1.识图
(1)图示中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⑧________,⑨________。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
(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依据。 (  )
(2)在新近形成的地层里既能发现高等生物的化石,也能发现低等生物的化石。 (  )
(3)生物在进化历程中在不断产生新的生物种类的同时,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灭绝。 (  )
(4)根据生物的进化历程,陆生生物都比水生生物高等。 (  )
生物进化的证据
1.(2023·泗水县二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了2.44亿年前的一种新的大型古鱼类化石——张氏翼鳕(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张氏翼鳕化石中观察不到鱼鳍
B.根据化石在地层中的位置可推测生物出现的大致时间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2.(2023·东明县一模)化石记录显示,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是(  )
A.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越高等,水生的越多
C.越简单、越低等,陆生的越多
D.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
3.下列能支持“鲸是从古四足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猜想的最直接证据是(  )
A.鲸的前肢骨排列与哺乳动物接近
B.鲸胎生,且具有胎盘这一结构
C.发现了具有四肢的早期鲸类化石
D.鲸的DNA分子与河马的最接近
生物进化的历程
4.(2024·山亭区三模)如图为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a、b、c、d、e表示动物的类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的体温是恒定的
B.a、b、c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C.a、d、e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
D.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d→e→a→b→c
5.(2023·泗水县三模)如图为脊椎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b类动物和c类动物都是由a类动物进化而来
B.图中a、b、c类动物的体温都是恒定的
C.图中c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D.图中a、b、c类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感悟提升]
(1)蕨类植物是由藻类植物进化来的,而不是由苔藓植物进化来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由蕨类植物进化来的,而不是裸子植物进化为被子植物。
(3)一部分爬行类进化为鸟类,一部分爬行类进化为哺乳类,并非鸟类进化为哺乳类。
任务三 生物进化的原因
判断
(1)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
(2)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进化也是不定向。 (  )
(3)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  )
(4)长颈鹿的长颈,主要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 (  )
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及运用
1.(2023·济宁中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昆虫的残翅是有利变异
B.蚊子为了适应蚊香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细菌抗药性增强,体现了抗生素决定细菌进化的方向
D.毒蛾的警戒色使其容易被敌害识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2023·菏泽中考)人类养鸽有数千年历史,下图为三大类家鸽的选育过程,每类中又有很多品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大类家鸽的形成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不同品种的鸽形态各异,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C.鸽的翼与鲸的鳍、狗的前肢是同源器官
D.鸽飞行时,无论吸气还是呼气,肺内都在进行气体交换
3.(2021·济宁中考)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蛙,体色有所不同。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这是环境污染的结果
B.这有利于蛙的捕食和逃避敌害
C.这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感悟提升]
(1)自然选择:
(2)生物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变异,也不是环境使生物产生变异,而是生物本身存在变异,环境起了选择作用。
任务四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判断
(1)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  )
(2)在东非大裂谷地区,导致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的直接原因是地面食物丰富。 (  )
(3)在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和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  )
(4)古人类用火烧烤食物,改善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  )
2.连线
①南方古猿 A.能制造不同用途的工具,学会了用火
②能人 B.脑的沟回与人相似,已经具有语言能力
③直立人 C.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
④智人 D.能使用天然工具,不能制造工具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2024·枣庄中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黑猩猩  B.露西
C.北京猿人  D.森林古猿
2.(2023·鄄城县一模)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这个事例说明(  )
A.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C.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3.(2023·泗水县一模)古人类学家研究距今340万年前的“露西”少女骨骼化石发现,其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态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下肢骨更粗壮,说明她的运动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如图哪个阶段(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一、选择题
1.(2024·枣庄中考)科研机构调查某地区一种兔时发现,20世纪50年代该种兔各种毛色个体的数量如图甲所示,20世纪90年代的数量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白色兔最容易被天敌发现
B.该种兔的毛色差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C.浅色兔为适应环境变化发生深色变异
D.不同毛色兔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2024·台儿庄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C.脊椎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研究古人类的基因组可以推测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
3.(2024·济宁二模)2 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观点不谋而合。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命的摇篮是原始海洋,米勒的模拟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阶段
B.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支持了生命起源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阶段
C.比较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在氨基酸排列顺序上的差异,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D.古老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都低等、简单,晚近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都高等、复杂
4.(2024·菏泽中考)下图为生物进化树中的植物进化历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代表的植物类群分别是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
B.植物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甲→乙→原始被子植物
C.自然选择决定原始生命进化成不同种类原始植物的方向
D.从生活环境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5.(2022·菏泽中考)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B.鲸的鳍和鸟的翼在外形和功能上差异很大,说明它们没有亲缘关系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说明人和鱼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高
6.(2023·菏泽三模)如图表示连续使用一种农药后的害虫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B.农药使用初期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
C.使用农药后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7.(2024·台儿庄一模)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众多,但大多数学者认同苏联学者奥巴林等提出的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关于这一学说及其实验探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B.米勒实验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C.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没有氧气,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D.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8.(2022·牡丹区二模)下列有关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类人猿与现代人某些器官在形态结构上的演化趋势是人猿同祖的解剖学证据
B.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是说明人类起源于古猿的最直接证据之一
C.在人类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中,最早学会用火烤取食物的是能人
D.蒙古利亚人和高加索人之间的差异,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非选择题
9.(2024·济宁期末)地球上从出现原始生命到形成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如图所示,图1是复原的郑氏始孔子鸟形态图,图2及表格为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比较。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猴子 马 鸡 乌龟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
1 12 13 15 21 35 44
(1)美国学者米勒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了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他的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
(2)图1是生活在距今约1.31亿年前的郑氏始孔子鸟,没有人亲眼见过这种动物,科学家是通过____________这个重要证据来研究它的。郑氏始孔子鸟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由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进化而来的。
(3)图2及表格中的数字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据此分析表格中的物种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_______。对生物亲缘关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得到图2的进化分支图,图2中的①是表格中的_______________。
(4)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大量的后代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而进行激烈的______________,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共77张PPT)
第16讲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第五单元 生命的演化
课标导航 明标定向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1.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具有共同祖先。
2.多种多样的生物是经过自然选择长期进化的结果。
3.人类和现代类人猿都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运用进化与适应的观点,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判断
(1)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  )
(2)米勒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能形成有机物,也能形成原始生命。 (  )
(3)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  )
(4)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  )
任务一 生命的起源

× 


考向1 米勒实验
1.(2024·菏泽二模)科学研究中经常用模拟实验来解决不能或不便用直接实验法解决的问题,便于提高效率、获取证据。依据图,下列对米勒模拟实验的解释你不认同的是(  )
A.装置内通入的气体中不含氧气
B.④内可收集到了多种蛋白质
C.①内模拟的是原始大气及闪电
D.此模拟实验验证了生命化学进化第一阶段的可能性

B [④内收集到了多种氨基酸等混合物,米勒的实验证明了原始地球条件下,无机物能够合成构成简单的有机物,如氨基酸,B错误。]
考向2 原始地球环境及生命起源
2.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  )
A.原始海洋的形成
B.出现原始界膜,进行原始的物质交换
C.原始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的形成
D.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D [原始生命诞生的重要标志是“具有原始的新陈代谢和个体增殖”。]
3.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46亿年前形成的。那时的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不存在的气体是(  )
A.水蒸气  B.甲烷
C.硫化氢  D.氧气

D [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1.识图
任务二 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历程
(1)图示中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__,⑥__________,⑦__________,⑧________,⑨_________。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哺乳类
节肢动物
鱼类
两栖类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扁形动物
苔藓植物
蕨类植物
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
到陆生
2.判断
(1)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依据。 (  )
(2)在新近形成的地层里既能发现高等生物的化石,也能发现低等生物的化石。 (  )
(3)生物在进化历程中在不断产生新的生物种类的同时,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灭绝。 (  )
(4)根据生物的进化历程,陆生生物都比水生生物高等。 (  )
× 

√ 

√ 
×
考向1 生物进化的证据
1.(2023·泗水县二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发现了2.44亿年前的一种新的大型古鱼类化石——张氏翼鳕(如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张氏翼鳕化石中观察不到鱼鳍
B.根据化石在地层中的位置可推测生物出现的大致时间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化石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

A [由题干大型古鱼类——张氏翼鳕的化石图可知,张氏翼鳕具有鱼鳍,A错误。]
2.(2023·东明县一模)化石记录显示,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是(  )
A.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越高等,水生的越多
C.越简单、越低等,陆生的越多
D.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

A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越多;而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越多。]
3.下列能支持“鲸是从古四足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这一猜想的最直接证据是(  )
A.鲸的前肢骨排列与哺乳动物接近
B.鲸胎生,且具有胎盘这一结构
C.发现了具有四肢的早期鲸类化石
D.鲸的DNA分子与河马的最接近

C [化石是为生物进化提供的最直接的证据。发现了具有四肢的早期鲸类化石是鲸从古四足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最直接证据。]
考向2 生物进化的历程
4.(2024·山亭区三模)如图为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a、b、c、d、e表示动物的类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的体温是恒定的
B.a、b、c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C.a、d、e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
D.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是d→e→a→b→c

B [图中a爬行类属于变温动物,b鸟类属于恒温动物,A错误;a爬行类、b鸟类、c哺乳类体内都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它们的生殖和发育都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因此a、b、c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B正确;a是爬行类,爬行动物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由坚硬的卵壳保护,脱离了对水的依赖C错误;脊椎动物的进化顺序:原始鱼类d→原始两栖类e→原始爬行类a→原始鸟类b和哺乳类c。鸟类和哺乳类都是由爬行类进化而来的,因此脊椎动物的进化正确顺序是d→e→a→b和c,D错误。]
5.(2023·泗水县三模)如图为脊椎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b类动物和c类动物都是由a类动物进
化而来
B.图中a、b、c类动物的体温都是恒定的
C.图中c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D.图中a、b、c类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B [图中b鸟类和c哺乳类动物都是由a爬行类动物进化而来,A正确;b鸟类、c哺乳类属于恒温动物,a爬行类属于变温动物,B错误;图中c哺乳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C正确;a爬行类、b鸟类、c哺乳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D正确。]
[感悟提升]
(1)蕨类植物是由藻类植物进化来的,而不是由苔藓植物进化来的。
(2)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由蕨类植物进化来的,而不是裸子植物进化为被子植物。
(3)一部分爬行类进化为鸟类,一部分爬行类进化为哺乳类,并非鸟类进化为哺乳类。
判断
(1)自然选择的动力是生存斗争,结果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
(2)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的进化也是不定向。 (  )
(3)自然选择保留的变异永远都有利于该生物的生存。 (  )
(4)长颈鹿的长颈,主要是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 (  )
任务三 生物进化的原因

× 
× 

考向 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及运用
1.(2023·济宁中考)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昆虫的残翅是有利变异
B.蚊子为了适应蚊香的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细菌抗药性增强,体现了抗生素决定细菌进化的方向
D.毒蛾的警戒色使其容易被敌害识别,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 [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利变异;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有利变异,A正确;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蚊子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B错误;细菌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选择是定向的,C正确;警戒色的形成是动物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一个方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毒蛾的警戒色使其容易被敌害识别,有利于躲避敌害或捕食猎物,它的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2.(2023·菏泽中考)人类养鸽有数千年历史,下图为三大类家鸽的选育过程,每类中又有很多品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大类家鸽的形成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B.不同品种的鸽形态各异,是定向变异的结果
C.鸽的翼与鲸的鳍、狗的前肢是同源器官
D.鸽飞行时,无论吸气还是呼气,肺内都在进行气体交换
B [不同品种的鸽形态各异,是变异的结果,但变异是不定向的,B错误。]
3.(2021·济宁中考)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蛙,体色有所不同。对这种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这是环境污染的结果
B.这有利于蛙的捕食和逃避敌害
C.这是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D.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A [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青蛙与其周围环境的颜色极为相似,不容易被敌害发现,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保护自己,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与环境污染无关,故A的说法不合理,符合题意。]
[感悟提升]
(1)自然选择:

(2)生物不是为了适应环境而产生变异,也不是环境使生物产生变异,而是生物本身存在变异,环境起了选择作用。
1.判断
(1)人类的祖先是森林古猿。 (  )
(2)在东非大裂谷地区,导致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的直接原因是地面食物丰富。 (  )
(3)在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过程中,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和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  )
(4)古人类用火烧烤食物,改善身体的营养,促进了脑的发育。 (  )
任务四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 

× 

√ 


2.连线
①南方古猿 A.能制造不同用途的工具,学会了用火
②能人 B.脑的沟回与人相似,已经具有语言能力
③直立人 C.能制造简单的工具(石器)
④智人 D.能使用天然工具,不能制造工具
[答案] ①—D ②—C ③—A ④—B
考向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2024·枣庄中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
A.黑猩猩 B.露西 C.北京猿人 D.森林古猿

D [在距今1 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森林古猿的一支进化成了现代类人猿,以树栖生活为主,另一支却由于环境的改变慢慢的进化成了人类,可见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关系最近,是近亲,它们有共同的原始祖先是森林古猿,D正确。]
2.(2023·鄄城县一模)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这个事例说明(  )
A.人类和黑猩猩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B.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C.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人类是由黑猩猩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

B [黑猩猩与人类在基因上的相似程度达到96%以上,只能表明人类和黑猩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能表明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A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这个事例不可以说明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C不符合题意;人类和黑猩猩都是由森林古猿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而来的,人类不是由黑猩猩进化而来的,D不符合题意。]
3.(2023·泗水县一模)古人类学家研究距今340万年前的“露西”少女骨骼化石发现,其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态上已经发生了变化,下肢骨更粗壮,说明她的运动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如图哪个阶段(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A [“露西”是一具40%完整的骨架,生前是一个20多岁的女性。“露西”的脑容量只有400毫升,从“露西”的骨骼化石看,她的上肢比较细短,下肢比较粗长。“露西”的下肢骨具有较为粗壮的股骨,骨盆的髋骨前后扁、左右阔,这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A符合题意。]
一、选择题
1.(2024·枣庄中考)科研机构调查某地区一种兔时发现,20世纪50年代该种兔各种毛色个体的数量如图甲所示,20世纪90年代的数量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白色兔最容易被天敌发现
B.该种兔的毛色差异属于可遗传变异
C.浅色兔为适应环境变化发生深色变异
D.不同毛色兔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5分钟练 当堂达标
C [在自然环境中,浅色(如白色)的个体在深色背景中更容易被天敌发现,因此其生存风险增加,A正确。毛色作为生物的一种性状,其差异往往由遗传物质(基因)决定,因此这种差异是可遗传的,B正确。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不是生物体为了适应环境而主动发生的。深色兔因为更适应环境(如更难被天敌发现)而在自然选择中获得了生存优势,其数量在种群中逐渐增加。因此,说浅色兔为适应环境而主动发生深色变异是不准确的,C错误。不同毛色兔的数量变化反映了自然选择的作用。在自然环境中,那些更适应环境的个体(如深色兔)更容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使其数量在种群中逐渐增加,D正确。]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2.(2024·台儿庄模拟)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B.人类是由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C.脊椎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D.研究古人类的基因组可以推测人类进化的大致历程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C [关于脊椎动物进化的主要历程,虽然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都是脊椎动物的重要类群,但它们的进化顺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实际上,鸟类和哺乳类并不是由爬行类直接进化而来的,而是与爬行类在进化树上处于并列的位置,都是从更原始的脊椎动物类群进化而来的,C错误。]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3.(2024·济宁二模)2 500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与现代生物学中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观点不谋而合。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演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命的摇篮是原始海洋,米勒的模拟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阶段
B.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支持了生命起源的有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大分子物质阶段
C.比较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在氨基酸排列顺序上的差异,可以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D.古老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都低等、简单,晚近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都高等、复杂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D [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晚近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但是也有可能出现结构简单的生物化石,D错误。]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4.(2024·菏泽中考)如图为生物进化树中的植物进化历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乙代表的植物类群分别是蕨类植物
和裸子植物
B.植物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
藓植物→甲→乙→原始被子植物
C.自然选择决定原始生命进化成不同种类原始植物的方向
D.从生活环境看,植物进化的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B [据图分析,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藻类植物→原始苔藓植物和甲;原始蕨类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乙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B错误。]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5.(2022·菏泽中考)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B.鲸的鳍和鸟的翼在外形和功能上差异很大,说明它们没有亲缘关系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说明人和鱼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高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B [鲸的鳍和鸟的翼在外形和功能上差异很大,但它们的骨骼构成具有相同点,说明它们有一定的亲缘关系,B错误。]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6.(2023·菏泽三模)如图表示连续使用一种农药后的害虫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B.农药使用初期害虫的数量明显减少
C.使用农药后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D.抗药性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C [害虫的抗药性变异在使用农药之前就已经产生,农药只能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选择,C错误。]
7.(2024·台儿庄一模)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众多,但大多数学者认同苏联学者奥巴林等提出的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关于这一学说及其实验探索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逐渐演变而来的
B.米勒实验支持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的过程
C.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没有氧气,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D.化石是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B [米勒通过这个实验证实了生命起源的第一步,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错误。]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8.(2022·牡丹区二模)下列有关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类人猿与现代人某些器官在形态结构上的演化趋势是人猿同祖的解剖学证据
B.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是说明人类起源于古猿的最直接证据之一
C.在人类进化过程的四个阶段中,最早学会用火烤取食物的是能人
D.蒙古利亚人和高加索人之间的差异,是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C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最早学会用火烤取食物的是直立人,C错误。]
二、非选择题
9.(2024·济宁期末)地球上从出现原始生命到形成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如图所示,图1是复原的郑氏始孔子鸟形态图,图2及表格为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比较。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1)美国学者米勒通过模拟实验探究了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过程,他的实验表明: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
(2)图1是生活在距今约1.31亿年前的郑氏始孔子鸟,没有人亲眼见过这种动物,科学家是通过______这个重要证据来研究它的。郑氏始孔子鸟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由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进化而来的。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猴子 马 鸡 乌龟 金枪鱼 小麦 酵母菌
1 12 13 15 21 35 44
有机小分子物质
化石
古代爬行动物 
(3)图2及表格中的数字表示相应物种的细胞色素c与人的细胞色素c不同的氨基酸数目,据此分析表格中的物种与人亲缘关系最近的是_______________。对生物亲缘关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得到图2的进化分支图,图2中的①是表格中的_______________。
(4)达尔文的进化理论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大量的后代为了获取足够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而进行激烈的_____________,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能够适应环境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猴子
小麦
生存斗争
解析:(1)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中,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小分子阶段,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2)通过对郑氏始孔子鸟化石的研究表明,这种动物既像鸟,又像爬行动物,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由此可以推断鸟类可能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3)由表可知,猴子与人的差异氨基酸数目为1,因此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是猴子,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远的动物是酵母菌。对生物亲缘关系的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追溯生物进化的历程,得到如图的进化分枝图,图中的①是表格中的小麦,②是表格中的鸡,③是表格中的马。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4)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激烈的生存斗争。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活下来,能够适应环境,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被淘汰。
1
题号
2
3
4
5
6
7
8
9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一、选择题(本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
1.(2024·滨州中考)在棉田中长期使用同种杀虫剂后,发现防治农业害虫的效果越来越差。我国科学家将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移到棉花体内,培育出一系列抗虫棉品种,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害虫出现了抗药性变异
[B]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害虫对杀虫剂进行选择的结果
[C]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仍具有遗传效应
[D]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无需论证即可投入农业生产
课时规范训练(16) 生命的起源和进化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C [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是随机发生的,是不定向的,但不会为适应有杀虫剂的环境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A错误;害虫抗药性的出现是杀虫剂对害虫进行选择的结果,B错误;转移到棉花体内的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能够遗传下去,具有遗传效应,C正确;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作物需要进行安全性论证,然后才能投入农业生产,D错误。]
题号
2
1
3
4
5
6
8
7
9
10
11
2.(2024·聊城中考)据材料记载,我国的家鸡与云南等地的野鸡(原红鸡)都是由古代原红鸡进化而来的。古代原红鸡经过祖先的长期驯化,形成了现在野性退化的家鸡,而现存的野鸡比家鸡更敏捷、更善飞。下列说法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家鸡产生了定向的变异
[B]野鸡和家鸡的变异并不都是有利的
[C]家鸡是人工选择的结果,加快了生物向着人类意愿的方向演化
[D]野鸡善于飞行是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A [生物的变异都是不定向的,A符合题意。]
题号
3
2
4
5
6
8
7
9
10
11
1

3.(2024·烟台中考)古生物研究人员在某地出土的恐龙蛋化石中发现了一个“变形蛋”,经研究推测“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恐龙蛋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恐龙的遗体
[B]恐龙蛋是研究恐龙的唯一证据
[C]“‘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是一种假说
[D]恐龙蛋出现的地层比鱼类化石的古老
题号
3
2
4
5
6
8
7
9
10
11
1
C [恐龙蛋是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恐龙的遗物,A错误;恐龙蛋化石是研究恐龙的直接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B错误;推测“变形蛋”可能是鸭嘴龙的蛋,这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假说,C正确;恐龙是爬行类,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爬行类的化石则依次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出现,说明鱼类比爬行类低等、结构简单,D错误。]
题号
4
2
3
5
6
8
7
9
10
11
1

4.(2024·常州中考)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的是(  )
[A]使用农药后,害虫产生变异
[B]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C]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D]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题号
4
2
3
5
6
8
7
9
10
11
1
A [变异是普遍存在的,害虫原来就存在着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A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从曲线变化可知,使用农药时不能把害虫全部杀死,表明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B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使用农药后,具有抗药性的害虫群体存活了下来,并把抗药性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因此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的抗药性逐渐增强,C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由分析可知,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农药对害虫自然选择的结果,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D符合达尔文进化观点。]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

5.(2024·长春中考)如图是不同地层生物化石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B]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越复杂
[C]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
[D]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
D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证据,除了化石,我们还可以通过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方法来研究生物进化,A错误。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结构应该越简单,而不是越复杂,B错误。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包括了许多方面,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然而“体型由小到大”并不是生物进化的一个普遍趋势,C错误。生物进化的核心机制就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遗传使得生物能够保持其种群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变异则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自然选择则决定了哪些变异能够保留下来并传递给后代。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生物的进化,D正确。]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

6.(2024·眉山中考)除草剂等化学产品的广泛使用,不仅对生物产生直接作用,也会带来一些未知的长期影响。科研人员研究发现,随着草甘膦(一种除草剂)的长期使用,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逐渐增强。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草甘膦使牵牛花产生了抗性变异
[B]牵牛花与草甘膦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
[C]牵牛花抗性增强是由于产生了定向变异
[D]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永远有利于自身生存
题号
2
4
5
3
6
8
7
9
10
11
1
B [牵牛花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牵牛花的群体中原本就有对草甘膦的抗性个体存在,草甘膦对牵牛花只是起到了选择作用,A错误;牵牛花与草甘膦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抗性个体在斗争中得以生存,B正确;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草甘膦对牵牛花进行了选择,C错误;判断是有利变异还是不利变异的根据是看是否有利于产生变异的生物个体的生活,环境条件不确定所以牵牛花对草甘膦的抗性未必永远利于自身生存,D错误。]
题号
2
4
5
3
7
6
8
9
10
11
1

7.(2024·成都中考)我国相继发现了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大量古鸟化石,这些古鸟化石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这些化石证据支持(  )
[A]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动物
[B]爬行类动物起源于古代鸟类
[C]哺乳类动物起源于古代鸟类
[D]爬行类动物起源于古代鱼类
题号
2
4
5
3
7
6
8
9
10
11
1
A [我国相继发现了中华龙鸟、孔子鸟等大量古鸟化石,这些古鸟化石既保留了古代爬行动物的某些特征,又出现了鸟类的一些特征,充分证明了鸟类与爬行动物具有亲缘关系,证明古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题号
2
4
5
3
8
6
7
9
10
11
1
8.(2024·临沂中考)下列有关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海洋化学起源说”认为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
[B]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无机物能形成原始生命
[C]在地质年代晚近的地层中也可以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D]通过对马、蝙蝠的前肢和鹰的翅膀比较,推测它们可能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B [米勒实验模拟了原始地球条件,证明了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B错误。]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

9.(2024·菏泽模拟)下列有关进化论的理解,错误的是(  )
[A]遗传和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
[B]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
[C]首次提出人猿同祖观点的科学家是赫胥黎
[D]为了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
D [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是环境的改变对生物的变异进行了选择,而不是环境的改变促使生物产生适应性变异,D错误。]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0分。)
10.(10分)(2024·无锡中考)农业技术人员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防治农业害虫,结果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
(1)曲线a呈上升趋势,表示害虫的数量______________,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起了________作用,从而使害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________,即产生耐药性。
(2)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使用杀虫剂Ⅰ若干年后,某些害虫还能生存下来,这种适应的形成是_________的结果。
(3)在使用杀虫剂Ⅱ后,新的具有_________的个体重新适应环境,从而害虫数量会再次增多。
逐渐增多
选择
变异
自然选择
有利变异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
解析:(1)曲线a呈上升趋势,表示害虫的数量逐渐增多,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起了选择作用,具有抗药性(有利变异)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逐代的积累和加强,从而使害虫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在此过程中,能生存下来的个体一般具有一些微小的变异,即产生耐药性。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在使用杀虫剂Ⅰ若干年后,某些害虫还能生存下来,这种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
(3)在使用杀虫剂Ⅱ后,新的具有抗药性变异(有利变异)的个体重新适应环境,从而害虫数量会再次增多,是杀虫剂Ⅱ对害虫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选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
11.(10分)(2024·济宁期末)图1是米勒关于原始地球的模拟实验装置、图2是脊椎动物“进化树”、图3是人类的起源与生殖发育概念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
(1)米勒向密闭的实验装置内通入氢、氨、甲烷等气体模拟_________,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______现象。在图1所示的装置B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这些小分子物质的场所是图中所示装置____。米勒的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哪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2中,甲、乙、丙代表的动物类群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物进化水平上分析,可以得出生物的进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始大气
闪电
A
由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爬行类、哺乳类、
两栖类
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等到高等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
(3)图3中的1为____________,古人类大约包括4个进化阶段,在北京猿人居住过的山洞里发现了灰烬的遗迹,说明北京猿人学会了用火,北京猿人属于古人类进化过程中的____________阶段。
(4)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人们发现类人猿也有A、B、O、AB等血型,大猩猩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约为98%,黑猩猩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约为99%。这是人类利用____________证据来研究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由此可以说明人类和类人猿具有共同的祖先。
森林古猿
直立人
分子生物学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
解析:(1)结合题图可知,米勒向密闭的实验装置内通入氢、氨、甲烷等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现象。火花放电主要为该实验提供能量,以激发密封装置中的不同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在图1所示的装置B(模拟了原始海洋)中发现了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这些小分子物质的场所是图中所示装置A(模拟了原始大气)。该模拟装置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结合题图可知,在图2中,甲、乙、丙代表的动物类群依次是爬行类、哺乳类、两栖类。
(3)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可见,图3中的1为森林古猿,古人类大约包括4个进化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早期的直立人已经开始使用火种,并将火用于烹饪、取暖和照明等方面。北京猿人学会了用火,说明北京猿人属于直立人阶段。
题号
9
2
4
5
3
8
6
7
10
11
1
(4)分子生物学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生物的DNA或蛋白质序列的相似性,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可见,题干所述体现了人类利用分子生物学证据来研究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