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第2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2节 第2课时 大气运动--2025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 ![]() | |
格式 | docx | ||
文件大小 | 672.7KB | ||
资源类型 | 试卷 | ||
版本资源 | 人教版(2019) | ||
科目 | 地理 | ||
更新时间 | 2025-04-18 09:34:41 |
D.Q
16.[2024·山东临沂高一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海滨城市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该城市东部临海,不同时间海陆风势力有明显变化。下图示意某日该城市近地面风向、风级变化。
(1)在下图中绘制出15时该城市和所临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图,在图上标注近地面的气压状况(高压/低压)并画出等压面。
(2)比较该日海风和陆风势力的强弱,并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对当日海陆风势力的影响。
(3)说明海风对该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参考答案
第2课时 大气运动
1.C 2.D 解析 第1题,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地面辐射;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天气晴朗,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增温快。注意设问是比周围同高度大气的温度高的原因,高原大气离高原地面近,吸收地面辐射多,气温高;周边同高度大气因距地面远,接受地面辐射少,气温低。第2题,气流a是因为高原近地面气压低,受气压梯度力影响产生的,相对而言,a气流气温更低,并没有输送热量,①错误;一般而言,在同一竖直面方向越接近地面气压值越大,高空的气压应低于近地面,②错误;气流c为高原上空由近地面输送的热空气向周边地区流动而产生的,能向四周输送热量,③正确;高原近地面受热较同一海拔自由大气更多,空气受热膨胀上升,④正确。
3.B 4.A 解析 第3题,据图可知,偏东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白天频率高,为海风,属近地面风,与等压线斜交。第4题,日照受海风影响较莒县强,水汽充足,因此日照多海雾天气、空气湿度大、晴天日数少、日温差小;莒县与之相反。
5.D 6.C 解析 第5题,由“白天风向北转南,夜间风向南转北”可知,白天刮南风,夜间刮北风;该区域表现出山谷风特点,根据山谷风规律,白天刮谷风,即由平原刮向山区,夜晚刮山风,即由山区刮向平原。由此可知,平原位于南部,山区位于北部。第6题,由材料可知,北京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地区之间由于热力性质的差异往往形成热力环流。晴朗天气时,大气环流形势比较稳定,局部环流(热力环流)会比较突出;阴雨天气时太阳辐射较弱,热力性质差异较小,阴雨天气受到外部天气系统控制,局部环流不够典型;夏季风和冬季风强劲,区域整体受大气环流形势控制,局地环流受到干扰,无法显现。
7.B 8.C 解析 第7题,此图为2022年11月12日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而不是20时;北京紧邻大陆高压,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为偏北风;立冬节气后,北京市迎来了一次大范围降水天气,气温降低,且城郊之间的温差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北京距六级以上大风区较近,风力较大,不易出现雾霾。第8题,由图可知,此时大陆形成高压区,海洋形成低压区,气流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此时沿岸吹陆风;11月12日最低气温7 ℃,渤海海域不结冰;图中等压线较为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位于高压区和低压区之间,可以判断大气流动方向,不能判断风力大小。
9.答案 (1)透明玻璃集热棚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棚内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棚外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含霾气流从棚外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进入棚内的气流经过网墙过滤后变成清洁大气,沿导流塔上升排出,完成除霾工作。如此反复循环。
(2)
(3)Pd>Pc>Pb>Pa。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可知,除霾塔的底部是透明玻璃集热棚,棚内地面铺设鹅卵石,由所学知识可知,因热力性质差异,与棚外相比,塔底的鹅卵石吸收太阳辐射,升温快,大气受热后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较低;棚外升温慢,气温相对集热棚内低,近地面气压较高;近地面空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即含霾气流从棚外周边向集热棚内运动(形成热力环流),进入棚内的气流经过网墙过滤后变成清洁大气,沿导流塔上升排出,完成除霾工作。如此反复循环,净化空气。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集热棚内的地面c处温度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d处气温较低,空气收缩向下运动,形成高压;近地面空气从气压较高的d处流向气压较低的c处。b处不断接受来自地面的上升气流,形成高压;a处空气下沉到d处,a处形成低压,同一平面上空气由气压较高的b处流向气压较低的a处。第(3)题,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d处气压大于a处,c处气压大于b处,且近地面d、c气压大于高空的a、b气压。结合上题分析可知,Pd>Pc>Pb>Pa。
10.A 11.B 解析 第10题,晴朗的夜晚,有冰川的山顶气温较低,湖泊处气温较高,两地之间因热力性质差异在近地面形成山风,风从山顶吹向山谷,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为偏北风。由于此时M地风力发电机桨叶转动速度较慢,则来自该区域外的风风向应与山风风向相反,对山风具有一定削弱作用,应为势力相当的偏南风;若外界风速较大,则会导致风力发电机的尾舵指向不稳定。第11题,若Q处冰川面积扩大,湖泊周围人口数量增加(提示:人为释放热量增加,导致湖泊附近的温度升高),且图示区域不受外界风的干扰,则会导致白天山顶与湖泊附近的温差减小,谷风被削弱,M地风力发电机桨叶的转动速度减小;夜晚山顶与湖泊附近的温差增大,山风增强,M地风力发电机桨叶的转动速度增大。
12.A 13.B 解析 第12题,结合材料可知,镇海角灯塔站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强;同时,周边建筑物相对较少,海陆热力差异较小,海陆风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漳州站靠近地级市,建筑面积较大,海陆热力差异大,海陆风出现的频率高。两地纬度差异不大,太阳光照强度差异不大。植被可以降低风速,但不能降低海陆风本身发生的频率。第13题,根据材料可知,系统风日的冬季风显著,而海陆风日的海陆风显著。海陆风属于局地小尺度范围的热力环流,城区的颗粒污染物上升至城区高空向海洋高空输送,并在海洋上空下沉聚集,通过海风使污染物回流至城区,所以冬季漳州市海陆风日颗粒物污染更为严重。大气能见度差是海陆风日颗粒物污染严重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大气水平运动强,则风力强劲,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不会导致颗粒物污染更为严重。系统风日和海陆风日区域污染物排放量差异不大。
14.B 15.A 解析 第14题,结合图中的方向指示以及市中心的位置等信息可知,城市东北方向多年平均气温增幅明显,表明该方向城市建筑扩张,人口和产业增多,气温增幅明显,所以该城市发展速度最快的方向为东北方。第15题,P点气温增幅为3—4 ℃,Q点气温增幅为2—3 ℃,Q点气温增幅相对较小。与市中心相比,Q、P气温低于市中心,由于Q点气温增幅相对较小,则Q点与市中心的气温差较P点与市中心的气温差更大,则Q点与市中心的水平气压梯度更大,风速更大。
16.答案 (1)
(2)海风势力强于陆风。白天,城市热岛效应使陆地升温快,海陆温差大,海风势力增强;夜晚,城市热岛效应使陆地降温慢,海陆温差小,陆风的势力减弱。
(3)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解析 第(1)题,15时该城市近地面风向为东南风,而城市东部临海,此时吹海风,近地面风向由海洋指向城市,海洋为高压,城市为低压,等压面在城市下凹,在海洋上凸。第(2)题,结合某日该城市近地面风向、风级变化图可以看出,东南方向的海风风级较高,说明海风势力强于陆风。结合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可知,白天城市热岛效应使陆地升温快,海陆温差大,海洋为高压,城市为低压,使海风势力增强;夜晚城市热岛效应使陆地降温慢,虽然此时陆地温度更低,但是海陆温差小,使陆风的势力减弱。第(3)题,对于城市大气环境问题来说,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较为严重。吹向城市的海风一方面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另一方面带来海洋水汽,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温差;此外,还可以吹来新鲜空气,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缓解空气污染。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