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导入新课
奥林匹克理想的文化内涵?
奥林匹克标志象征五大洲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相聚一堂。——中国奥委会
和平与团结
斯德哥尔摩奥运会
柏林奥运会(暂停)
安特卫普奥运会
1912
1916
1920
1914
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赛场·战场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改变:战争前的冲突
一、改变:战争前的冲突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912年,第五届奥运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
电子计时系统在奥运会上的首次运用,与哪个历史事件有关?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12年连接到电子
计时系统的启动手枪
电子自动计时系统
这种计时系统的开始时间由发令员的手枪射击同步开始,而停止时间则是由分配给每个运动员的计时员手动停止。
一、改变:战争前的冲突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自由资本主义
垄断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
什么是帝国主义?
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
——[苏]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从领土上瓜分世界
老牌资本主义国家VS新兴资本主义国家
英法德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比重 1870年 1913年
英国 31.8% 14%
法国 10% 6%
德国 13.2% 16%
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分歧
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更加尖锐
一、改变:战争前的冲突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884年11月15日,
会议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
名义上是解决刚果河流域的归属问题。
柏林会议
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这幅漫画有着怎样的寓意?
参与者:
会议内容:
并未解决列强间
关于瓜分世界的矛盾
实质:列强瓜分非洲的会议
西方列强
(没有任何一个非洲国家参与)
划分在非洲的势力范围
一、改变:战争前的冲突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阅读教材,找出各国之间存在的矛盾。
同盟国集团
两大军事集团
对立局面形成
英国
法国
俄国
德国
奥匈帝国
欧洲乃至世界霸权
领土争端
北非殖民地
贸易摩擦
争夺巴尔干
意大利
协约国集团
一、改变:战争前的冲突 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1914年6月28日,
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及夫人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萨拉热窝事件
▲漫画《友谊链》
塞尔维亚
奥匈帝国
俄国
德国
法国
英国
此后,德、俄、法、英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世界大战是偶然还是必然?
萨拉热窝事件这一地区性冲突何以引发世界大战?
巴尔干麻烦
▲漫画《沸点》(1912年10月2日)
这幅漫画有着怎样的寓意?
一战爆发前夕巴尔干半岛紧张局势
“巴尔干火药桶”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争斗日趋白热化的缩影
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列强激烈争夺的对象?
巴尔干半岛
奥匈帝国
俄罗斯帝国
奥斯曼帝国
德意志帝国
英国
法国
染指中东
称霸世界
地区冲突
“牵一发而动全身”
根源: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性质: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的帝国主义之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裂变:意料外的走向
二、裂变:意料外的走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6年
柏林奥运会会标
该届奥运会会标有何特点?
马拉战车
肃杀之气
▲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会标
第六届夏季奥运会原定于1916年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因1914年7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被迫停办。
二、裂变:意料外的走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线
南线
东线
第一阶段(1914年)
马恩河战役
日本对德宣战,占领中国山东半岛
【决定性战场】
德国“速决战”
破产
二、裂变:意料外的走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
西线
南线
东线
第二阶段(1915-16年)
意大利倒戈
德奥取得胜利,但未能摆脱两线作战的困境
战役
凡尔登
战役
索姆河
海战
日德兰
【决定性战场】
二、裂变:意料外的走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次世界规模的大战,
直接或间接卷入战争的国家达33个,
造成1000万人死亡,2000万人受伤,战火影响的人口达15亿之多,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2/3,直接经济损失达2700亿美元。
——以上数据均源自纪录片《世界通史100集》解说词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三、蜕变:震荡中的前行
三、蜕变:震荡中的前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920年
安特卫普奥运会会标
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陛下宣布开幕后,大会第一次升起了由顾拜旦1913年设计的奥林匹克会旗;随后,一群象征和平的鸽子各自腾空而起,在场地上空盘旋飞翔,这也是奥运史上第一批和平鸽。
对和平的强烈向往
三、蜕变:震荡中的前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战争结束后,全球范围内建立
新的国际秩序能否维护世界和平?
①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
②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③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被拒。
④承认波兰复国,承认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等国家独立。
《凡尔赛和约》
①限制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海军军备;
②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保留了诸多特权;
③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四国公约》《五国公约》《九国公约》
激化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根据民族自决原则,
建立新的国家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受挫
限制军备竞赛
三、蜕变:震荡中的前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919年,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
这幅漫画有着怎样的寓意?
▲漫画《三巨头》
战后以法国为主导的战胜国以恃强凌弱的强权政治构建了战后欧洲秩序。
战后欧洲秩序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具有不稳定性,
埋下了战争的祸根。
大国和强国凭借实力施加军事、 政治和经济压力,谋求控制、支配和统治弱国和小国的政策与行为。
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
立在火山上的。——[苏]列宁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曾把凡尔赛体
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三、蜕变:震荡中的前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十四点原则”)
“设计师”美国为何缺席?
常任理事国:英、法、意、日
性质: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宗旨: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 原则:全体一致
国际
联盟
国际联盟的成立
影响:国联受英法控制,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强权政治的产物
三、蜕变:震荡中的前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921年,美国主导召开了华盛顿会议
▲漫画《可敬的比率或伦敦的海军会议》
(配文:这个卑鄙的家伙感到他的座位不如你们两位杰出人士的那样舒服!)
战后美国主导构建了亚太地区的秩序,
这幅漫画有着怎样的寓意?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国际新秩序
为美国称霸全球作铺垫
以大欺小的强权政治也埋下了亚太战争的种子。
战后亚太秩序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三、蜕变:震荡中的前行 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战客观上在原有世界体系上打开若干裂缝,开启了旧世界的崩溃之路。
一战是否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
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改变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的民族觉醒
反战运动
兴起
延伸与升华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中国国力弱小时不畏强权,
国力壮大起来亦不怕强权,
但也绝不会走向强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下课!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4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