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苏联模式
现代化
=
西方化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却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
1946年,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为什么这一时期重工业发展速度最快?
苏联模式
党的代表大会在1939年以后就没有召开过,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政治局也很少召开正式会议,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作出决定。
政治:高度集权体制
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936至1953年这十七年之间,苏联总共创作了大约六百首“斯大林颂歌”。
思想:个人崇拜严重
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外交:“两个平行市场”理论,实行冷战
苏联模式
改革亟待推行!
先行者:苏联
赫鲁晓夫改革
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
赫鲁晓夫对于斯大林完全否定会产生什么问题?
……斯大林根本不允许实现集体领导和集体工作,……由于他的任性和专横……
——摘自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内容
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收购制: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
为什么赫鲁晓夫大力推进玉米运动?为什么最终失败?
改革要从国情出发,不能操之过急
先行者:苏联
▲评价
②但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评价
③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又陷入到新的个人崇拜之中
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赫鲁晓夫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竞至140幅。斯大林巨照刊登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俄国史》
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
▲评价
①改革注入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定的成效。
全国产业工人年平均收入由1953年的925卢布到1959年上升到1160卢布。
——《1958年苏联国民经济》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先行者:苏联
勃列日涅夫改革
如一个月要生产三百吨汽油,如果超过三百吨既有奖励,结果生产的人原本生产能力可生产三百五十吨,他也只生产三百吨,已经有奖励了,如果生产三百五十吨,下个月要超产就难了。原本这样的奖励是想刺激生产,可是奖励总要有标准,标准一定的话,生产者就不再超过这个标准,即使他有能力。
——管惟炎口述历史回忆录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经济
军事
工业上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发展科技,军备竞赛
前期成效明显,改革后劲不足
国民经济更加畸形
1977年莫斯科加里宁大道
为什么在勃列日涅夫在任后期发展走向了停滞?
先行者:苏联
安德罗波夫
契尔年科
1977年,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被写人了宪法……1981年26大时参会成员平均年龄为70岁,连选率为90%。这其中大部分人重病缠身,每天只能工作几小时。
——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评价
①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评价
②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滋生,发展停滞。
为什么在勃列日涅夫在任后期发展走向了停滞?
改革要照顾人民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
先行者:苏联
戈尔巴乔夫改革
领域 改革措施 结果
经济
政治
思想
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实行“加速发展战略 ”;承认企业经营自主权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收效甚微
思想混乱
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局势失控,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的结果:解体
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为什么意识到市场重要性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失败?
先行者:苏联
苏联解体
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过度失衡
③西方各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的原因?
模仿者:东欧
(彭德怀)发现东欧各国人民的生活非常不错,农民的房子就像别墅一样,干净、舒适还有独立的洗澡间,大部分的农民都有汽车式摩托。——《彭总上“万言书”是否和他的出访有联系?》
▲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
▲成就:
①国民经济恢复。
②人民生活和教育水平提高。
▲问题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苏联的干涉
“布拉格之春”遭苏联镇压
措施: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独立制定对外政策。
为什么布拉格之春最终失败?
改革必须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模仿者:东欧
东欧国家 各不相同的结局 命运的共同点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
南斯拉夫
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
相对平稳
流血冲突
合并统一
国家分裂
国家解体
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
东欧改革的结果:剧变
苏联模式为什么最终走向失败?
七年以后我离开苏联还是同一品牌,不但如此,还只有这种品牌,从海参崴到莫斯科,从南俄到北边都一样,很多商品都叫哥斯特。
——管惟炎口述历史回忆录
*苏联模式诞生的背景
*改革的国际背景与目的
*苏联对内对外的选择与历史发展规律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我们并不是孤零零的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列宁
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斯大林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①没有立足本国国情,脱离群众,
②以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为目标
③没有纳入统一的世界经济体系,脱离时代
立足国情,对内改革
和平发展,对外友好
文明互鉴,对外开放
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共产党宣言》
合作探究
开创者: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之路:
1、建立在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之上。
2、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
3、建立在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之上的
4、依靠科技的进步
走和平发展之路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类意识形态进步的终点”或“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也构成“历史的终结”。
——弗朗西斯·福山
唯一确实可与自由民主制度进行竞争的体制是所谓的“中国模式”。
——弗朗西斯·福山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
本课小结
顶层制度设计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改革
大胆试验,勇于创新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改革要从国情出发
改革要照顾人民利益
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
改革要坚持独立自主
摸着石头过河
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苏联模式
改革开放
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