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台前幕后的大国博弈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爆发原因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一】
当英国以胜利者姿态带着满身创伤走出二战的时候,它已经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二等国。
——沈志华、徐天新:《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二战后美苏两国实力对比
1.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基础。
2.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
一、爆发原因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二】
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而美苏在战时同盟掩盖下的矛盾得以暴露。……这些矛盾包括其固有的矛盾(如意识形态)以及战后美苏分配利益中的一系列矛盾。 ——沈志华《冷战五书》
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直接原因)
◎美国宣传画
共产主义制度下美国人的“惨状”
◎苏联宣传画
打倒资本家,或者被资本家压迫
4.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矛盾日趋尖锐。
(根本原因)
一、爆发原因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三】
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就是争夺世界霸权,苏联是美国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最主要障碍”,美国正积极扩充军备,准备针对苏联的战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
【材料四】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斯大林1945年在雅尔塔会议上的讲话》
◎二战后波兰领土变迁示意图
5.美国的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的保障国家安全战略相冲突。
一、爆发原因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五】
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和平砥柱》演说
6.丘吉尔“铁幕”演说,为“冷战”推波助澜,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铁幕”分割欧洲
一、爆发原因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乔治·凯南的“长电报”
◎诺维科夫的“长报告”
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向华盛顿发回一封8000字“长电报”,提出了美国要依靠实力抵制苏联的扩张,同时又不会引起美苏之间全面军事冲突的主张,这是遏制政策的前奏。
1946年9月27日,苏联驻美国大使尼古拉·诺维科夫向莫斯科发回“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长篇报告,断定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特征是谋求世界霸权,将苏联视为其通往世界霸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并正在把苏联作为战争的对象而准备未来的战争。
Why
①双方军事上势均力敌,相互忌惮
②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③二战的巨大威力,教训深刻
④各国亟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此情境下,美苏双方应如何在稳定自身的同时遏制对方?
二、明争暗斗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政治
【材料六】
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的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中挑选一种”。一种是“自由国家”,一种是“极权政权”。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国会演说
1947.3杜鲁门主义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目的: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1947.9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材料七】
设立情报局,由南、保、罗、匈、波、苏、法、捷、意等九国共产党(工人党)各派两名代表组成;情报局的任务是交流经验,必要时在协商的基础上协调各个党的活动。 ——《关于出席会议的各国党之间交换经验和协同行动的决议》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
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扩张;通过情报局加强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
由苏联和波兰等东欧国家成立,宣布世界已经分裂为帝国主义和反帝国主义两个相互敌对与斗争的阵营。
二、明争暗斗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2、经济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1948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
①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并控制西欧,使西欧承认美国霸权地位,把西欧作为商品市场(实质)
②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社会主义革命
③引诱东欧各国,离间苏联东欧
隐 蔽 性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949.1经济互助委员会
目标:打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
◎接受马歇尔计划
及参加经互会的国家
①加强了苏联与东欧的经济联系;
②形成了以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二、明争暗斗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3、军事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49年,英美法等十二国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性质是反苏军事政治集团。1955年5月接纳联邦德国为成员。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
针对北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以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安全。
◎“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
二、明争暗斗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后世界形势图
【材料九】
如果赫鲁晓夫真正的意图是要占领柏林,那他为什么还要修建边界墙呢?他只需要占领整个城市,根本不需要什么墙。这是他摆脱困境的一个手段。
——约翰·肯尼迪 1961年8月14日
大国幕后博弈的“棋子”
4、地缘政治·德国分裂
◎柏林墙
防止东德人口外流和西方势力入侵
三、血肉争夺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十】
我深切地感觉到,如果听任南朝鲜沦丧,那么共产党的领袖们就会越发狂妄地向更靠近我们海岸的国家进行侵略。如果容忍共产党人以武力侵入大韩民国,而不遭到自由世界的反对,那么,就没有哪一个小国会有勇气来抵抗来自较为强大的共产主义邻邦的威胁和侵略。如果对这种侵略行动不加以制止,那就会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正如类似的事件而引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样。
——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下卷
遏制共产主义
对民族国家发展道路的干预与争夺
【材料十一】
可是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偶然因素,朝鲜将成为美国和苏联之间力量竞赛中的一名小卒,而双方的目的则跟朝鲜半岛毫无关系,朝鲜人本身也已沦为牺牲品。
——[美]贝文《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
1、朝鲜战争
◎冷战后世界形势图
◎朝鲜局势图
三、血肉争夺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遏制共产主义
对民族国家
发展道路的干预与争夺
“牺牲品”
2、越南战争
◎冷战后世界形势图
◎越南局势图
【材料十二】
10月16日,肯尼迪总统召开国家安全保障会议执行委员会全体成员紧急会议,这是二战后首次召开的委员会全体成员紧急会议,总统下决心不惜一战。但同时下令海军除非绝对必要,否则不得拦截任何苏联船只……赫鲁晓夫也极力避免同美国正面相撞,命令苏联船只暂时避开美国海军的拦截区。……期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共通了25封信,就危机的解决进行谈判。
——摘改自刘金质《冷战史》
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启示:危机需要理智管控》
四、恐怖平衡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为什么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古巴导弹危机
◎冷战后世界形势图
◎古巴导弹危机
史料互证
五、局势特点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避 免 世 界 大 战 的 自 我 控 制 机 制
◎冷战后世界形势图
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
冷热交替
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
大国之间的国家利益之争,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
两极格局是不对称、不完全的
六、力量孕育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1、第三世界崛起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独立;
新独立国家要求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安全,主张团结起来。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召开
◎1955年万隆会议
宗旨:独立、自主和非集团
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
成员国
观察国
中国于1992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不结盟政策)
六、力量孕育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2、中国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尼克松访华
中日建交
中美建交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64 1967 1970 1971 1972 1979
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六、力量孕育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3、西欧
◎漫画《冷战下的欧洲》
【材料十三】
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绝对是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德国总理阿登纳
原因:1.受美苏争霸威胁,需要通过联合加强自身安全。
2.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需要通过联合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
3.根本:战后经济恢复和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走向联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967年)
①促进欧州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③开始摆脱美国控制,冲击了两极格局
【材料十四】
日本的经济恢复工作到40年代末已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经济进入战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1960年国家经济实力上升到世界第五位,1968年以后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并在企业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和资本装备率方面日渐逼近美国的水平。日本从一个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4、日本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日本谋求独立自主外交和大国地位,反对美国控制;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局面,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加强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
1956年波兰波兹南事件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
中苏关系恶化
六、力量孕育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导致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关系破裂。
多极化趋势
七、冷战尾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冷战后世界形势图
阿富汗战争
美国:大搞军备竞赛提出并着手实施“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企图拖垮苏联。
美苏军费支出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1947年 1991年 国民收入占比
美国 462.05 947.1 5.60%
苏联 133.33 1003.92 12.60%
七、冷战尾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美苏缓和
◎1987年签署
《消除中程导弹条约》
◎1991年
《削减战略武器条约》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1990年德国统一
以苏联的妥协退让为前提
◎1989年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宣布中苏关系正常化
七、冷战尾声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1989年
6月
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体制的剧变。
匈牙利布达佩斯出现民众示威游行,原有社会制度发生变动。
罗马尼亚发生政变。领导人被枪决,政权更迭。
捷克斯洛伐克 “天鹅绒革命”,政权发生变更。
10月
11月
12月
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
8·19事件戈尔巴乔夫被宣布不能履行总统职务
1991年
苏联正式解体
1991年12月26日
和 平 演 变
八、冷战评价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材料十五】
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整个“冷战”期间,也就是20世纪最长的一段和平时期。
——引自人教版教科书
如何评价“冷战”
积极:①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美苏双方争夺在军事、科技等领域的优势,客观上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④促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由此崛起,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③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共存中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消极:①美苏两国长期军备竞赛和地区竞争,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的局面
④使二战后的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国际关系严重恶化
③大国强权政治色彩浓厚,导致战后霸权主义盛行,美苏擅划国界、分裂国家的做法,埋下了不稳定的祸根,导致日后世界的纷争和不安宁
②国际经济秩序长期得不到改善,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九、冷战反思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对话”+求同存异
【材料十六】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愿意让危机升级,努力避免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另外,还有其他秘密渠道……通过这些信件以及其他秘密渠道,两国逐渐达成了谅解。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