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7 20: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迸溅(bìng) 伫立(zhù)  怆然(chuàng)  忍俊不禁(jīn)
B.颤抖(chàn) 决眦(zì) 岱宗(dài) 孤苦伶仃(líng)
C.孱头(chàn) 凝望(níng) 忏悔(chàn) 盘虬卧龙(qiú)
D.猥琐(wěi) 曝光(pù) 绽开(zhàn) 仙露琼浆(qióng)
2.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瞬息 淅沥 幽寂 荒草凄凄
B.沉淀 花苞 苦涩 垂垂暮老
C.笼罩 涉足 缈小 血气方刚
D.花辫 懊丧 魂魄 察言观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爸爸刚刚车祸去世,妈妈又因悲伤过度住进了医院,小明家里真是祸不单行。
B.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逗得大家忍俊不禁地大笑起来。
C.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D.竟然不知人间还有黄酒这样的仙露琼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些平台正通过减少不必要中间环节,提升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用户不但能享受到更低价格和更新鲜的农产品,还能促进农民增收以及通过再投资改善生产。
B.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中国价值更受世人尊重而砥砺前行。
C. 近期,公安部联合主要媒体网站持续推出反诈骗系列报道,不断加强社会宣传,扩大宣传精准性,构建立足社区、覆盖全社会的宣传体系,掀起全社会共同反诈骗的热潮。
D. 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应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城市在职科技人员,退休人员积极参与。
5.在标出号码的位置上应加上什么标点符号?从四种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组( )
如果想对中国古代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参阅①四库全书简明目录②一九五七年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铅印本③此目录包括经、史、子、集④书目答问补正⑤清代张之洞撰,范希增补正。一九六三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铅印本⑥史部的有关部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 , ; 》( 。)
B. 《 》( 。 )《 》( )
C. :《 》, , 《 》, ,
D. :《 》( 。 )《 》( 。)
6. 将下列句子连接成意义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②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③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
④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
⑤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
⑤②①④② B.④③①⑤② C.⑤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⑤①
7.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甫《望岳》诗中的“岱宗”即泰山,是五岳之一。
B.《登幽州台歌》诗题中的“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
C.《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作者弗罗斯特是法国著名诗人。
D.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作的《登飞来峰》是一首七言绝句。
8.名句默写。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5)杜甫《望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9、名著阅读
《_____________》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小说围绕着主人公_____________(人名)拉车奋斗—买车丢车—挣扎毁灭的情节展开,反映出主人公_____________、不甘失败、_____________的心路历程。
10.班上将要举行以“微笑着面对生活”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做好准备】在正式开始演讲比赛之前,请你根据比赛的主题确定自己演讲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
①搜集、整理资料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设计演讲(恰当运用演讲技巧)
【拟写标语】为营造活动氛围,请你拟一条简洁优美、富有感染力的标语。
(3)【简述事例】如果在你的演讲中要举“名人笑对挫折”的事例作为论据,请你依照例句简述一个事例。
例句: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
(4)【提出建议】你认为以“微笑着面对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除了可以进行演讲比赛以外,还可以开展什么形式的活动?请写出两种。
阅读理解
阅读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选自《陈子昂集》)
11. “前不见古人”的“古人”指谁?“后不见来者”的“来者”又指什么人?
诗人为什么“怆然涕下”?从诗中找出理由。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①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人难忘的是毛竹。
②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③“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井冈山人爱这么自豪地说。
④有道是:天下竹子数不清,井冈山竹子头一名。
⑤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如今,早就不再用竹钉当武器了,然而谁又能把它们忘怀呢?
⑥你看,那边山路上走来了两位老表,一人提着一只竹筒。这是什么?这不是红军的硝盐罐吗?要不,是给山头的红军送饭来了吧?这两只竹筒,能引起老战士们多少回忆!看见它,就想起了竹筒饭的清香,想起了老俵们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白匪封锁线送上山来的粮食,想起了山上缺粮的年月。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⑦你看那毛竹做的扁担,多么坚韧,多么结实,再重的担子也能挑得起。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去挑粮食,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我们最敬爱的毛主席和其他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正是用井冈山毛竹做的扁担,挑着这一副关系着全中国人民命运的重担,从井冈山出发,走过漫漫长途,一直挑到北京。
13.文中第②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毛竹?有什么作用?
14、为什么说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15、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他们肩上挑的,哪里只是粮食?挑的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
16.文中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故乡的年戏
潘玉毅
①“明年过年村里会做戏文吗?”与父亲闲聊的时候,我问他村里是否还会像往年一样上演年戏。父亲淡定地回答:“当然啦,年年都是如此,明年又岂会例外!”
②过年演戏在老家好像是约定俗成的。而滩簧则可算作每年的“年规戏”。作为一个曲种,滩簧对很多人来说都是陌生的。但于家乡人而言,它就好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熟悉。每到年关,它更是乡民过年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
③起初,村民们请戏班子来只是为了图个喜庆,后来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俗,俗称“抬戏”,通常一抬就是好几场。大概过了年初五,演滩簧的戏班子就该进村了,搭戏棚子,布置舞台,调试乐器,好一番忙碌。俗话说,好戏连台,这戏一般要唱到正月十五方才罢休,而且几乎村村如此。可见,滩簧在村民中间有着多么深厚的“群众基础”。
④农村里的人大多爱看滩簧,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只要有戏可看,便会从大老远赶来。每当戏曲开锣之后,看戏的人便搬着椅子、凳子,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从这个村到那个村,走路或是骑车,路途遥远但并不妨碍他们看戏的热情。大人们多半是听得懂戏文内容的,不然不会那么专注。孩子们虽然不懂戏文,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对滩簧的喜欢。因为每有新戏开演,他们便可以穿着新衣新裤,流连在卖零食的小贩中间。于是,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台上咿咿呀呀地唱,台下嘻嘻哈哈地笑,戏场里孩子三三两两地跑,找相识的小伙伴,分享着自家锅里制作的兰花豆和冻米糖。偶尔跑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却诧异地发现台上有个演小卒的演员嘴巴一鼓一鼓的。想来,从晌午演到夜晚,她也饿了呢。
⑤我小时候并不爱看滩簧,但真的多年不看了,又无比想念,仿佛戏不曾上演,这个年便过得少了几分韵味。那么对乡民来说滩簧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早年对滩簧情有独钟是因为农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鲜有机会看到大型演出,那么如今更多的则是对岁月的一种回味,对传统的一种留恋。
⑥每一种戏曲都曾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如果追溯源头,滩簧在清代乾隆年间便已产生,名唤“滩黄调”。它的表演形式与越剧等戏剧相似,只是并无严格规定的唱词,“见什么唱什么”,因而曲调丰富、结构自由,听起来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郁。在昆曲出现之后,滩黄移植昆曲里的折子戏等形式,与民歌小调的唱法互相融合,并改为化妆登台演出,完成了向戏曲的嬗变。起初,只有男子可以登台演出,后来,绍兴女子文戏出台后,滩簧打破这一旧传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表演的内容和形式。几经发展,便有了今日的“滩簧调”。
⑦江南多情自古即有,生旦净末丑的角色里,何尝不是我们人生的演绎?戏里的多情,常常飘过江南的年味。当余音袅袅,伴随着夜色无梦,消失的是声音,但永不消失的是回忆。
(选自《华人时刊》2020年第3期,有删改)
17.请依据文章第③~⑤段,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语句。
(1) →戏班子备戏→(2) →(3)
18.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9.请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偶尔跑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却诧异地发现台上有个演小卒的演员嘴巴一鼓一鼓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品析“诧异”的表达效果)
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消失的是声音,但永不消失的是回忆”的理解。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茶垢
凌鼎年
①史老爹喝茶大半辈子,喝出了独家怪论:“茶垢,茶之精华也!”
②故而,他那把紫砂茶壶是从来不洗不擦的。【A】因常年在手里摩挲,壶身油腻腻,紫黑里透亮,揭开壶盖,但见壶壁发褐发赭,那厚厚的茶垢竟使壶内天地瘦了一大圈呢。
③莫看此壶其貌不扬邋里邋遢,却是史老爹第一心爱之物。从不许他人碰一碰,更不要说让喝壶中之茶了。
④据说此壶乃传之于史老爹祖上有位御笔亲点的状元之手。更有一说录此备考:即此壶较之一般茶壶有不可同日而语的两大特色。其一,任是大暑天,此壶所泡之茶,逾整日而原味,隔数夜而不馊;其二,这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茶垢厚实,若是茶叶断档,无妨,白开水冲下去,照样水色如茶,其味不改。
⑤史老爹曾不无炫耀地说过:“(1)如此丰厚之茶垢,非百年之积淀,焉能得之?!壶,千金可购;垢,万金难求。此壶堪称壶之粹,国之宝……”
⑥史老爹喜欢端坐在那把老式紫檀木太师椅上,微眯着眼,轻轻地呷上一口,让那苦中蕴甘的液体滋润着口腔,然后顺着喉道慢慢地滑下去。他悠悠然品着,仿佛在体会着祖上所遗精华之韵味,简直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⑦去年夏天,史老爹在上海工作的小儿子带了放暑假的女儿清清回古庙镇来探望老人。
⑧清清读二年级,长得天真可爱。史老爹一见这天使般的孙女,自是高兴不尽。大概他太喜欢这孙女了,竟破天荒地想让孙女喝一口紫砂壶中的茶。哪料到清清一见这脏兮兮的紫砂壶,直感恶心。她推开紫砂壶说:“爷爷,你不讲卫生,我不喝。”
⑨“你不喝我喝。”史老爹有滋有味地呷着品着。
⑩第二天一早起来,史老爹照例又去拿紫砂壶泡茶。谁知不看犹可,一看刹那间两眼发直,腮帮上的肉颤抖不已,嘴巴张得大大的,如同傻了似的——原来那把紫砂壶被清洗得干干净净,里面的百年茶垢荡然无存。
僵立半晌后,史老爹突然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叫喊:“还我茶垢!还我……”
随着这一声喊,史老爹突然血窜脑门,痰塞喉头,就此昏厥于地。
清清又惊又怕,委屈得直抹眼泪。
一阵忙乎后,清清父亲赶紧用紫砂壶泡了一壶茶,小心翼翼地捧到老人面前。
【B】恍恍惚惚中回过气来的史老爹一见紫砂壶,顿时如溺水者抓到了什么,一把抢过紫砂壶,紧紧地贴在胸口,许久,他泪眼迷糊地呷了一口。哪晓得茶才入口,即刻乱吐不已。眼神一下子黯然失色。手,无力地垂了下来,面如死灰似的。惟听得他气若游丝,喃喃地吐出:“(2)不是这味!不……是……这……味……不……是……这……味……”
21.【触摸语言】文中描写细腻生动。请从不同角度对【A】【B】两处进行鉴赏批注。
A.因常年在手里摩挲,壶身油腻腻,紫黑里透亮,揭开壶盖,但见壶壁发褐发赭,那厚厚的茶垢竟使壶内天地瘦了一大圈呢。
B.恍恍惚惚中回过气来的史老爹一见紫砂壶,顿时如溺水者抓到了什么,一把抢过紫砂壶,紧紧地贴在胸口,许久,他泪眼迷糊地呷了一口。
22.【品味语言】标点能赋予文字情感。从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分析标点的作用。
(1)如此丰厚之茶垢,非百年之积淀,焉能得之?!
(2)不是这味!不……是……这……味……不……是……这……味……
23.【探索语言】小说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取得语言上的幽默效果,参考示例,选择一种方法结合文本内容简要说明。
方法一:夸张 方法二:对比 方法三:情景戏剧化 方法四……
示例:我选择的方法是“文白糅合”。语言可以通过文白糅合的方法达到幽默的效果。《茶垢》这篇小说既有文学语言的典雅,也有口语化的诙谐,使得文章更有韵味,更有嚼劲。如第六段,用了极其生动的语句描绘出史老爹悠然品茶的情形,与后文中“你不喝我喝”“还我茶垢”等口语化表述形成迥然不同的语言风格,读来有差异感,平添几分幽默。
24.【解读语言】对待茶垢,有人认为史老爹的态度是“疯狂且固执”的,结合助读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助读材料】
(1)茶垢,指茶具内壁的垢物,因长期容放茶水淤积而成。长时间没有清洗茶垢的茶具在湿润环境中有可能滋生霉菌。有关研究人员提出,茶垢含有镉、铅、铁、砷、汞等多种金属物质。它们在饮茶时带入身体,会引起神经、消化、泌尿造血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故有饮茶习惯者,应经常及时清洗茶具内壁的茶垢,以免其危害健康。
——《百度百科》
(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主导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看法。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都会影响其对问题的理解和态度。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获得的经验,会塑造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框架,从而影响其判断。
——《社会观察》
作文
25.题目:《心中那一轮明月》
要求:①联系生活实际选材,抒发真情实感;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1、B 2.B 3.B 4.D 5.C 6.D 7.C 8.(1)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2)独怆然而涕下
(4)阴阳割昏晓 (4)箫鼓追随春社近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9.(1). 骆驼祥子 (2). 祥子 (3). 积极向上 (4). 自甘堕落
10、(1)撰写演讲稿(或写演讲稿) 熟悉演讲稿(或背诵演讲稿)
(2)示例一:烦恼全抛去,快乐心中留。 示例二:阳光拨开阴霾,微笑驱散烦恼。 示例三:把痛苦抛到脑后,让微笑与我们同行。
(3)示例一:爱迪生笑对数千次失败,经过数千次试验,终于制造出经久耐用的电灯。 示例二:贝多芬在听觉完全丧失的情况下,仍不放弃作曲,给世人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4)示例:①诗文朗诵比赛;②作文竞赛;③主题班会;④手抄报展览;⑤主题报告会等。(写出两种即可)
11、像建幽州台的燕昭王一样的明君;明君(或“圣人”)。
12、①明君不见(不见古贤),②壮志难酬(不见今贤),③人生短暂(天地悠悠),④孤独寂寞(独自孤单)。
13、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句 “有的…… 有的…… 有的……” 增强了语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毛竹的各种形态;比喻句将毛竹比作岗哨、奇兵等,突出了毛竹的挺拔、茂密和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对井冈翠竹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也为下文写井冈山竹子的革命精神作铺垫。
14、因为在革命年代,井冈山的竹子被用来搭帐篷、做梭镖、当罐盛水、当碗蒸饭、做扁担和吹火筒,还摆过竹钉阵打击敌人,它与革命战士们的生活和战斗紧密相连,为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所以说它是革命的竹子。
15、(1)运用了远近结合的描写方法,先从远处写竹子的整体形象 “郁郁苍苍,重重叠叠”,再从近处写竹子的不同姿态,如 “修直挺拔”“密密麻麻”“亭亭玉立” 等,使读者对井冈翠竹有了更全面、更直观的感受,表现了竹子的繁茂与生机勃勃。 (2)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所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粮食,更是精神上的革命使命,突出了井冈山毛竹扁担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革命精神,增强了语气和情感表达。
16、第⑥段和第⑦段的回忆,通过具体的事例,如竹筒饭、毛委员和朱军长挑粮食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井冈山竹子在革命时期的重要作用,进一步突出了 “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这一主题,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情感更加真挚,也让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卓绝和伟大精神,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历史厚重感。
17、村民请戏班子 村民看戏 “我”对滩簧的情感变化
18、①引出下文对故乡年戏的回忆;②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点明文章的主题,表达了对故乡年戏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留恋。
19、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滩簧比作空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滩簧在家乡人心中的熟悉和重要地位。
20、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滩簧的声音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它所带来的美好回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滩簧是故乡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即使多年不看,也会让人无比想念。它代表着一种对岁月的回味和对传统的留恋,这种回忆是永恒的。
21、A .该句从视觉角度对紫砂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紫黑”直观呈现出壶身颜色的深沉,暗示其历经岁月。而“发亮”这一细节,一方面体现史老爹长期摩挲的痕迹,另一方面也暗示壶身沾染的油渍。“油腻腻”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壶身因长久未清洗而附着的油状物质,给人以不洁之感,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史老爹对茶壶的特殊“呵护”。“褐、赭”等词精准地描述了壶壁茶垢的颜色,进一步强调茶垢之厚。通过对壶身颜色、质地以及茶垢状况的详细刻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这把紫砂壶的独特外观,深刻地表现出史老爹对茶壶及茶垢的极度喜爱与迷恋,他不仅不嫌弃壶身的脏污,反而将其视为珍宝,茶垢的厚重在他眼中是岁月沉淀的象征。
B. 此句通过一系列动词“抢”“贴”“呷”来刻画史老爹的动作。“抢”字,动作迅猛有力,生动地展现出史老爹在看到紫砂壶时的急切与激动,仿佛那是他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东西,不容有失。“贴”字则细腻地描绘出他对紫砂壶的亲昵与珍视,如同将自己的灵魂与紫砂壶紧紧相连,体现出他与紫砂壶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呷”这个动作,展现出他作为常年喝茶之人对喝茶姿态的熟练与专业,即使在身体虚弱、精神恍惚的状态下,喝茶的动作依然娴熟。这些动作的连贯描写,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史老爹对紫砂壶以及茶垢的重视和痴迷,茶垢虽已消失,但紫砂壶承载着他多年的情感与习惯,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2、(1)此句运用问号与感叹号连用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语气。问号以反问的形式出现,“非百年之积淀,焉能得之?”表达出一种强烈的肯定,强调如此丰厚的茶垢必然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才能形成,突出了茶垢的珍贵与来之不易。感叹号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史老爹内心的情感,“壶,千金可购;垢,万金难求。此壶堪称壶之粹,国之宝……”这种惊叹不仅仅是对茶垢形成过程的感慨,更是史老爹对自己拥有这样一把带有厚重茶垢的紫砂壶的自豪与得意之情的宣泄。问号与感叹号的连用,使史老爹对紫砂壶和茶垢的满意与惊叹之情跃然纸上,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对茶垢的独特珍视。
(2)句中的感叹号有力地传达出史老爹在发现茶垢消失后内心的愤怒与惊讶。当他满心期待地喝下一口茶,却发现茶味全然改变时,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情绪激动,通过感叹号将他的这种激烈情绪直观地呈现给读者。而多个省略号的连用,一方面表示史老爹说话时的断断续续,由于他年纪较大,且刚刚经历了昏厥,身体尚未恢复,再加上精神上遭受了巨大的打击,使得他无法连贯地表达自己的话语。另一方面,省略号也延长了语音,仿佛能让读者听到史老爹那微弱而又充满悲伤的声音,反复地诉说着“不是这味”,生动地表现出他对茶垢消失的难以接受,以及内心深深的悲伤与失落。
23、示例一:我选择的方法是“夸张”。文中多处运用夸张手法来营造幽默效果。例如,史老爹喝茶时的状态被描述为 “悠然品着,物我两忘的境界”,仅仅是喝茶这一日常行为,在史老爹身上却被夸张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高深境界,这种对普通行为的极度夸张,与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喝茶的普遍认知形成鲜明对比,产生了一种幽默的反差。又如,当史老爹发现孙女清洗了茶垢后,“昏厥于地”“气若游丝”,这些夸张的描写将他对茶垢消失的反应无限放大,一个小小的茶垢竟然能让他陷入如此严重的身体和精神状态,这种过度的反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荒诞不经,从而引发读者的幽默感受,同时也让读者深刻体会到史老爹对茶垢的痴迷程度已经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引人深思。
示例二:我选择的方法是“对比”。文章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出幽默效果。在茶垢被洗掉前后,史老爹的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茶垢存在时,他每天惬意地摩挲着茶壶,坐在太师椅上悠然自得地“呷上一口”茶,尽情享受着他所谓的“祖上所遗精华之韵味”,整个人沉浸在一种满足、悠闲的状态中。然而,一旦茶垢被洗掉,他瞬间如遭雷击,“两眼发直,腮帮上的肉颤抖不已,嘴巴张得大大的,如同傻了似的”,随后更是昏厥于地,醒来后面如死灰,毫无生气。这种前后巨大的反差,使得史老爹对茶垢的依赖和痴迷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让读者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感受到一种幽默,仿佛看到一个人因为失去了心爱的宝贝而变得如此失态,令人忍俊不禁,也让读者对史老爹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示例三:我选择的方法是“情景戏剧化”。小说中多处情景呈现出戏剧化的特点,从而产生幽默效果。比如,史老爹喝茶时,一边悠然自得地品茶,一边“不无炫耀地说过:‘如此丰厚之茶垢,非百年之积淀,焉能得之?!壶,千金可购;垢,万金难求。此壶堪称壶之粹,国之宝……’”这种言语炫耀的情景,将史老爹对茶垢的独特认知和极度珍视以一种夸张、戏剧性的方式展现出来,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个滑稽的角色在舞台上卖力地表演,充满喜感。又如,当史老爹得知茶垢被清洗后,呼天抢地、似癫似狂的情景,他“发出撕心裂肺般的叫喊:‘还我茶垢!还我……’”,这种极端的反应和表现,如同戏剧中的高潮情节,将史老爹对茶垢的痴迷推向极致,使他的形象变得既可怜又可笑,让读者在这种戏剧性的场景中感受到幽默的氛围,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史老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24、我认同这种看法。从文本中可以明显看出史老爹的固执。他对紫砂壶从不清洗,任由茶垢不断积累,即使面对他人的质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茶垢,茶之精华也”,这种对传统观念的坚守,不顾及现代卫生观念的行为,充分体现了他的固执。结合【助读材料】(1)“长时间没有清洗茶垢的茶具在湿润环境中有可能滋生霉菌。有关研究人员提出,茶垢含有镉、铅、铁、砷、汞等多种金属物质。它们在饮茶时带入身体,会引起神经、消化、泌尿造血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故有饮茶习惯者,应经常及时清洗茶具内壁的茶垢,以免其危害健康”可知,茶垢不仅不卫生,还可能对健康造成危害。然而,史老爹对此全然不顾,当孙女清清出于健康和卫生的考虑,将紫砂壶清洗干净后,他的反应近乎疯狂。结合第⑩段他“谁知不看犹可,一看刹那间两眼发直,腮帮上的肉颤抖不已,嘴巴张得大大的,如同傻了似的”第 段“随着这一声喊,史老爹突然血窜脑门,痰塞喉头,就此昏厥于地”第 段“一把抢过紫砂壶,紧紧地贴在胸口”“惟听得他气若游丝,喃喃地吐出:‘不是这味!不……是……这……味……不……是……这……味……’”可知他的这些举动表明他已经将茶垢视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茶垢可以不顾亲情,不顾自己的身体,这种疯狂的行为让人难以理解,也充分证明了他的疯狂与固执。
我不认同这种看法。从现代教育和卫生观念的角度来看,史老爹对茶垢的执着确实显得有些疯狂和固执。结合【助读材料】(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主导的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会影响人们对问题的看法。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和生活环境都会影响其对问题的理解和态度。个体在特定情境下所获得的经验,会塑造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框架,从而影响其判断”可知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认知。史老爹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他所接受的文化和传统观念使他将紫砂壶及其茶垢视为珍宝,茶垢在他心中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精神寄托。他坚信茶垢是茶的精华,是祖上留下的珍贵遗产,这种认知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当茶垢被清洗掉后,他所失去的不仅仅是一层物质,更是他多年来所依赖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支柱。所以,他的种种激烈反应并非是简单的疯狂和固执,而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对自己珍视的东西的一种本能捍卫。小说通过史老爹和清清之间的冲突,引发人们对传统与新观念矛盾的思考,我们应该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去看待史老爹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批判他的疯狂与固执。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