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游____》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回顾一个游览过的地方,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在“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之后,教材安排了《颐和园》和《七月的天山》两篇习作例文,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提供了更多模仿范例。《颐和园》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景物。《七月的天山》主要描写作者骑马进入天山一路所见,文笔优美。课文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记叙景物。
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例文与课文,巩固按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习作例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范例,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研究例文是“怎么写的”。例文可以使用全文,也可以使用片段或过渡性的语句,不强求整体性。可以将习作例文用于学生习作前指导使用,也可以用于学生习作之后帮助解决典型问题。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阅读例文进一步了解写景物的顺序,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思维能力:借助习作例文的赏析,初试身手的诊断,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景物,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
审美创造:尝试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文化自信:培养学生乐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按游览顺序写一个地方。
教学难点
尝试把印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写出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谈话导入
在五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追随着作者的笔端或置身于金华的双龙洞;或沉醉于海上日出的奇观;或骑马上天山;或泛舟颐和园。这其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预设1:(情感角度)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太美了!
预设2:(写法角度)几位作者都是按照一定顺序来描写景物的。
预设3:(内容的角度)双龙洞太有特点了,我想去看看。
师总结:大家的感受是多维的,收获是多元的。有人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就让我们再次于文字间畅游山水。
环节二:“淡磨明镜”,再赏课文
1.回顾单元内容,巩固写作顺序。
师:文字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每一个作者都言之有序。回顾本单元的课文,回忆作者都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预设:
(1)巴金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描绘了海上日出这个伟大的奇观。
(2)叶圣陶按游览顺序带我们参观金华双龙洞。
(3)《颐和园》这篇文章则是移步换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古老的皇家园林中。
(4)《七月的天山》按照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作者的一路所见。
师总结:时间顺序可以让读者明晰清楚,方位顺序使读者一目了然、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即脚步迈向什么方向,笔端就落到什么地方,则使读者身临其境。可见要想写好游记,言之有序是不可少的。
2.修改初试身手,力图过渡自然。
出示学生“初试身手”中的作品。
在学完两篇课文后,同学们也初试身手、小试牛刀,完成了一个小片段。我们来欣赏其中一篇,看看这位小作者是不是也能言之有序。
假期中,我和爸爸去了大名鼎鼎的故宫博物院游玩。
站在鲜红的大门前,我突然发现每扇门上都有九个金黄的门钉。
我看到五座桥,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我还看到了两个威风凛凛,一公一母的石狮子站在皇帝以前上朝的旁侧。他们都凶狠的张开大嘴,露出一排尖利的牙齿。
经过皇后的寝室时,我满是以为我即将看到一个堆满金银财宝,挂满丝绸大礼服的宫殿。可是我万分惊奇地看到了朴素、典雅、古老的一个屋子。
走进的御花园。红通通的花朵和紫色的花蕊,伴着深绿、浅绿、浓绿和淡绿的叶柄和叶子。奇幻的花草从之中有一条石子小径伸向远方。
提出修改建议。
A.拓展阅读《香山碧云寺漫记》,再次体会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景物的方法:描写每一处景物之前,作者都用一个过渡句介绍地点的转换。本文过渡句的写法灵活多样。
天的碧云寺主要的建筑物多是明代的遗物。
从正殿出来,西边便是清代(1748年)建造的罗汉堂。那里面有508尊罗汉像,一律都是木胎贴金的,各个姿态不同,是很好的艺术品。
从正殿向后面去,便会碰到一座石牌坊,那上面雕的麒麟和北海铁影壁的浮雕是一脉相传的。后面雕着八仙过海,前面雕着八位古人。这个牌坊不仅是人物雕得如生,而整个白石牌坊都是用云纹填满,在半山腰的绿树丛中,它真的就像是由山里白云堆就的一样。
从这牌楼上去,便是中印式的金钢宝座塔,修建于1748年。我爬到塔上的时候,正是游人最稀少的时候,一阵鸽铃从我的头顶上斜过,我才看到有一群鸽子正在蓝天上展翅飞翔。
待我走下石塔的时候,游人更少了,鸽铃早已不闻,寂寂的堂前只听松子落地有声。这时,太陽西斜,山里已有些陰影了,红鱼在石桥下面浮游,水色深翠,松影在下,愈显得水潭深沉无比,其实这不过是个浅浅的水潭。
选自《香山碧云寺漫记》有删改
B.尝试帮小作者修改习作。
假期中,我和爸爸去了大名鼎鼎的故宫博物院游玩。
站在鲜红的大门前,我突然发现每扇门上都有九个金黄的门钉。
随着人流,我们走进大门。我看到五座桥,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我还看到了两个威风凛凛,一公一母的石狮子站在皇帝以前上朝的旁侧。他们都凶狠的张开大嘴,露出一排尖利的牙齿。
参观完三大殿,我们从乾清门往北走。经过皇后的寝室时,我满是以为我即将看到一个堆满金银财宝,挂满丝绸大礼服的宫殿。可是我万分惊奇地看到了朴素、典雅、古老的一个屋子。
从坤宁宫继续往北行,我们走进了御花园。红通通的花朵和紫色的花蕊,伴着深绿、浅绿、浓绿和淡绿的叶柄和叶子。奇幻的花草从之中有一条石子小径伸向远方。
3.赏析习作例文,明晰景物特点。
师:写游记除了要言之有序,更要写出自己独到的感受,要写出游时的“味”来。我们再来随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出示课件: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丝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爱的大鲜花。
师总结: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课文和习作例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范例,注重引导学生研究例文是“怎么写的”。利用学生“初试身手”的练笔成果进行赏析修改,力图运用过渡句使景物的转换更自然。
环节三:“轻拭慧眼”,走向生活
师:从生活到文字,从山水到文章。这可是个奇妙的过程,我们不妨也来尝试一下。打开语文书69页,看看三个小伙伴是怎样交流的,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师总结:正如大家所言,“一个地方”既可以是外出旅游时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身边熟悉的地方。城市的繁华、乡村的秀美、名胜古迹的魅力常常让我们流连忘返。游记的题材很广泛,凡是游览中见到的社会生活、山川景物、名胜古迹乃至听到的神话传说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其实“人”也是风景的组成部分,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打开记忆的闸门,让那些行走中的美景、美食、人情、文化在我们的笔尖流淌吧!
【设计意图】这部分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打开思路、确定习作内容。
第二课时
环节一:眼中有景——通过照片、视频回忆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
听了小伙伴们的讨论,你一定深受启发。现在,请你拿出课前的预习单,进行完善和修改!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教师依据学生的现场生成,教师引导学生将路线图进行补充完善。引导学生明确写作内容和顺序,为学生的习作做铺垫。
环节二:眼中有情——介绍一个自己印象最深景物
师:景物的描写是游记的重要组成部分。游记中要写的景物不止一处,因此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和印象最深的景物重点写,并写出景物的特点。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请你在自己绘制的旅游路线图上标记处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并说说为什么。
环节三:眼中有神——回忆印象最深的景物带给自己怎样的联想与想象
1.我们选出了印象最深刻的景物,如何把它写得传神呢?不妨再来回读一下课文《七月的天山》。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进入天山所见的景物写得有条理且动人的?
小组讨论:想想作者是怎样把景物描写的具体、生动的?
预设1所见:“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
预设2所闻:“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的声音,使密林显得更加幽静。
预设3所感:“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2.教师借助旁批引导学生发现“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
出示课件:
沿着白皑皑群峰的雪线以下,是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
师总结提升:作者写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你还有什么好的方法吗?给同桌说说吧!
预设:
(1)可以写自己的联想与想象。
(2)可以写自己的疑问。
(3)写一处景物也要言之有序。
【设计意图】强化“按一定顺序写一处景物”的意识。 引导学生再次关注《七月的天山》中的片段,学习作者对于这一处印象深的景物,是怎样写出它的特点的。
环节四:“细酌文香”,互评修改
很多同学一气呵成,当堂完成了习作,谁愿意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作品?
老师实施引导、评价。
言之有序条理清
移步换景要连贯
介绍景点抓特色
多种方法灵活用
环节六:课后延伸
1.“博采众长”,汇集成册
(1)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2)可以尝试给自己的习作配插图,全班出一本作品集。
2.“他山之石”,交流分享
(1)各班级之间交流习作集。
(2)评选出读者最想去的地方。
3.“开卷有益”,品读经典
(1)分享名家的写景名篇。
(2)与家人制定自己的假期旅游计划。
板书设计
游____
言之有序条理清
移步换景要连贯
介绍景点抓特色
多种方法灵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