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省漳州市高考历史质检试卷(三)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梁启超提到古代有一种田制“助”,孟子解释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称私田,同养公田”。结合所学,对该田制阐述错误的是( )
A. 实行于商周时期 B. 秦国经商鞅变法逐步废除
C. 土地为国王所有 D. 按性别和年龄分配土地
2.楚国国君族系出于荆蛮。西周时的楚国君熊渠曾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而春秋时期的楚国君熊通曾以武力胁迫华夏系统的姬姓随国为其在周王面前争取封号。这种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南方经济快速发展 B. 诸侯纷争逐渐缓和 C. 夷夏矛盾基本解决 D. 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3.盐引是政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宋徽宗政和三年蔡京创盐引法,用官袋装盐,限定斤重,封印为记,一袋为一引,编立引目号簿。商人缴纳包括税款在内的盐价领引,凭引核对号簿支盐运销。盐引法( )
A. 冲击了传统经济政策 B. 推动了新生产关系滋长
C.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 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4.据岳麓秦简:“十三年三月辛丑以来,取(娶)妇嫁女必参辨券。不券而讼,乃勿听,如廷律。”若是夫妻双方私自解除原有婚姻关系,“弃妻不书,赀二甲;其弃妻亦当论不当,赀二甲”。这一做法( )
A. 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C. 重建了西周礼乐制度 D. 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5.
据此分析,该时期我国( )
A. 粮食主产区重心集中在北方 B. 粮食安全贡献率呈持续上升
C. 退耕还林造成耕地面积减少 D. 南方有优越的经济区位优势
6.1840年后,中国信西教之徒在农村往往是舆论所鄙视的社会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此现象说明
A. 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 B. 宗教信仰与民众经济状况相关
C. 市民思想开放对西方宗教宽容 D. 传统观念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
7.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
A. 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 B. 军事武器的优劣
C. 国民素质的优劣 D. 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8.从2008年开始,中央文明办依托中国文明网组织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15年来共有1.6万余人(组)入选“中国好人榜”(如图)。这说明,我国( )
A. 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B. 借助媒介构建新型人际关系
C. 健康向上道德风尚形成 D. 促进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9.为变法而献身,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壮烈诗篇的戊戌志士是
A. 梁启超 B. 谭嗣同 C. 刘光第 D. 杨深秀
10.1935年,中国共产党倡议成立国防政府,“这种国防政府,应当设法召集真正代表全体同胞的代表机关……苏维埃政府和共产党绝对尽力赞助这一全民代表机关的召集,并绝对执行这一机关的决议。”这一主张( )
A. 推动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 B.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利于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1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已能生产飞机、载重汽车、客轮、成套发电设备、高炉设备、联合采煤机、200多种新型机床、自动电话交换机以及全套纺织、制糖等设备。这表明“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 )
A. 工业落后状况已经有所改变 B. 工业产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
C. 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 已建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
12.世界中古中后期,西欧诸国王权日益摆脱教皇和封建贵族的束缚,有不同程度的加强。这一现象( )
A. 源于古典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B. 是王室与新兴工商业者结盟的结果
C. 是通过领主兼并战争形成的 D. 主要原因是民族国家的兴起
13.中世纪后期,欧洲就已开始从中国进口瓷器。16世纪后期,葡萄牙人以澳门为中心,通过数条国际航线将中国瓷器转运至欧亚各地,中国瓷器对外贸易形成了以澳门为中心向全球扩散的国际贸易循环网。中国作坊也开始仿效欧洲陶瓷的装饰风格和形状,专门为欧洲市场生产瓷器。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欧洲封建贵族生活腐朽 B. 重商主义使欧洲各国获利颇丰
C. 世界经济联系得到加强 D. 瓷器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欧美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一体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
A. 资本主义国家的武力扩张 B. 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
C. 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输出 D. 资本主义的开放性和扩张性
15.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 )
A. 以重工业为中心 B. 农、轻、重各业并举
C. 首先实现农业工业化 D. 工业化的速度快
16.1947年7月10日到8月26日,苏联政府分别与保加利亚等六个东欧国家签订了双边贸易协定。通过这些协定,一些本应流向西欧的商品大量流向苏联、东欧地区。这样,以苏联为中心的经济贸易圈初步形成。这些协定的签订( )
A. 反映了大国对抗的加剧 B. 标志着经济互助委员会成立
C. 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促进了东欧国家的持续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地方管理方面,(北宋)初设诸路转运使监管地方财政,兼及行政监察,号为“监司”。但以后又增设多种名目的路级监司:提点刑狱司主管司法,提举常平司主管仓储,安抚使司主管军事、治安,合称“四监司”。他们互不统属,路之辖境划分不尽相同,或虽相同而治所未必一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大明政权建立之初,地方上承袭了元代的行中书省制度。明初承袭了元代行省权大且集中的基本特点,“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朱元璋认为这无疑会对其新王朝构成潜在的威胁,便把元代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即以承宣布政使司管理地方政务,提刑按察使司管理司法狱政,都指挥使司掌地方军权。但其不可克服的缺陷也日益凸显:地方最高权力向三司分流,从而使地方明显缺乏自己的政治“中枢”,严重影响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力,并且过于分权与钳制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督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监察官的面目出现,并在实际行使权力的过程中迅速成为地方政权的最高中枢,弥补了这一“真空”,并凌驾于“三司”之上,总领一省、数省的军政、民政,从而日益走向封疆大吏。
——摘编自史云贵《承袭与变异:明清督抚制度述论》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加强地方治理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实行督抚制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亨利 基辛格指出:“克里米亚战争(注: 1853一1856年),使维也纳会议费尽心血所建立的梅特涅秩序崩溃。”维也纳体系建立之后,英国与俄国分别是大陆均势体系的两个平衡者,英俄关系对欧洲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然而,战争促使了英法两国结盟,那就意味着拿破仑战争的“后遗症”基本上被战争清洗干净:战争也意味着神圣同盟的终结,欧洲的协调机制蜕化。
克里米亚战争并非仅仅影响欧洲和俄罗斯,事实上对大清帝国的安全也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被打败,但在对待大清帝国的问题上,俄国与英国、法国、美国却又形成“共谋”。俄国在经济和安全利益的驱动之下,在大清帝国得到了最大的“补偿”,从而使俄国的帝国形象可以重新与其他殖民帝国尤其是英国相比。
俄罗斯的确是输掉了克里米亚战争,但俄罗斯也从中学会了一些东西,正如俄罗斯当时一些西方派所说的那样:“文明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止不前。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
——摘编自胡键《“东方问题”远东化、克里米亚战争与大清帝国的安全》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维也纳体系的主要特征,并概括克里米亚战争对欧洲国际关系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说明你对“对大清帝国的安全也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及“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有用的一课”的理解。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18-19世纪,英国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期,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编自于新浪网《圈地运动》
材料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在《荒村》中描述圈地运动前后一个村庄时写道:“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你的游乐消散,你的魅力褪光;在你的茅屋之间看见暴君的手,荒凉使你的翠绿罩上一片忧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圈地运动的进程及其对英国农村农民的影响,并谈谈你对马克思和哥尔斯密评价圈地运动的理解。
(4)在农村农民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与英国的途径有何主要不同?你认为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时期,齐景公麾下有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位勇士。晏子认为三勇士不懂尊卑,会危害国家。为消除祸患,令三人论功取二桃。公孙接称,曾单身一人活捉一头大猪,还活捉过一只大虎,先取一桃;田开疆称,曾带兵击退敌军多次,又取一桃;古冶子称,年少时曾随景公渡黄河,遇一大鼋威胁,不会游泳的他毅然跳入河中,逆流潜行百步又顺流走了九里,最终杀死大鼋,保护了景公的安全。公孙接、田开疆自觉功劳不如古冶子,自愧而亡。见此情形,古冶子亦不愿独生而离世。
——摘编自《晏子春秋》(战国)
材料二:“二桃杀三士”是汉画像石中非常流行的题材。下图来自出土于山东省嘉祥县宋山村的东汉画像石。图中最左侧之人执笏而立,当是齐景公所派赐桃使者;右侧三武士皆挽袖怒目,持环首刀,右二武士正伸手抢取高柄豆上的两个桃。
材料三:“二桃杀三士”的叙事原已比较成熟,但先秦时期的典籍鲜有提及,后世的经典史书《史记》《资治通鉴》也无相关叙述。明代冯梦龙将其改写成为短篇小说,收入《喻世明言》,题为“晏平仲二桃杀三士”。清人蔡元放的《东周列国志》亦收入并改编了这个故事。自此,“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
——摘编自牛志强《论“二桃杀三士”文本演变中的情理冲突》等
(1) 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二桃杀三士”一事的真实性,并说明理由。
(2) 根据材料三,分析“二桃杀三士”故事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
1.【答案】D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A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A
16.【答案】A
17.【答案】【小题1】措施:中央派文官到地方做知州;各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设立包括转运使在内的“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督;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并定期轮换。(任答3点即可)
【小题2】原因:废行省设三司的弊端凸显;地方权力分散且弱化,严重影响了地方的行政效率;地方过于分权也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监察和管理地方的需要。(任答3点即可)
18.【答案】【小题1】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
影响:打击了俄国,使其国际地位下降;英俄关系受损,促成英法结盟,法国地位上升;冲击了维也纳体系。
【小题2】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美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俄国趁机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俄国从克里米亚战争中吸取了失败教训,不断进行社会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俄国工业化的进程。
19.【答案】(1)依据材料“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可以得出特点是1837-1845年大幅增加,1846年-1854年则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便利了英国对华输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可知,一些人憎恨列强对华贸易给他们造成手工业破产;依据材料二“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出息不错”可知,一些人却欢迎洋货加入新兴产业之中.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旧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新的生产方式又带来生机,后者更是发展的方向.
(3)依据材料三“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18-19世纪,加速进行圈地”可以概括出圈地运动的进程;联系所学可知,圈地运动对英国农村农民的影响有15世纪末16世纪初,圈地运动开始,农村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一些农民开始成为自由劳动力;17世纪圈地运动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农场进一步发展,大量农民成为农场和工场工人;18-19世纪前期,圈地运动推行全国,农村农民进入了近代化.对圈地运动的理解可从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进行分析.如在近代化进程中,英国封建经济变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资本主义化的新贵族,农民变成了雇佣劳动者,是一场革命;圈地运动实际上剥夺了农民土地,造成了农民的失业,农村荒凉破败.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与英国的途径主要不同在于中国是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冲击下开始走向近代化的,英国却是在本国内部经济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完成近代化的.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提高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
故答案为:
(1)特点:1837-1845年大幅增加,1846年-1854年则下降.
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急需扩大市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便利了英国对华输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抵制.
(2)一些人憎恨列强对华贸易给他们造成手工业破产;一些人却欢迎洋货加入新兴产业之中.
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旧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新的生产方式又带来生机,后者更是发展的方向.
(3)进程及影响:15世纪末16世纪初,圈地运动开始,农村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因素,一些农民开始成为自由劳动力;17世纪圈地运动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农场进一步发展,大量农民成为农场和工场工人;18-19世纪前期,圈地运动推行全国,农村农民进入了近代化.
理解:在近代化进程中,英国封建经济变成了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资本主义化的新贵族,农民变成了雇佣劳动者,是一场革命;圈地运动实际上剥夺了农民土地,造成了农民的失业,农村荒凉破败.
(4)中国是在外国经济侵略的冲击下开始走向近代化的,英国却是在本国内部经济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完成近代化的.关键是提高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从而促使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
20.【答案】【小题1】“二桃杀三士”一事真实性存疑。理由:先秦时期典籍鲜有提及,后世经典史书《史记》《资治通鉴》也无相关叙述,说明其在早期历史记载中并不常见;该故事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晏子春秋》,存在后人虚构或演绎的可能;但汉画像石中有相关题材,且故事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在民间有一定影响力和流传基础,不过不能据此认定其完全真实发生过。
【小题2】明清时期,小说等市民文学发展繁荣,为“二桃杀三士”故事传播提供了载体;故事中包含的智慧、忠义、矛盾冲突等元素,符合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冯梦龙、蔡元放等文人对故事的改写和收录,扩大了其传播范围。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