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16课 三国鼎立
(1)立足史料实证,能够说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将人物、现象置于正确的时间和空间中,提升运用表格整理、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自主学习、表格归纳,对比官渡、赤壁二战,立足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分析知道两次战役曹操弱而胜、强而败的原因,领悟到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家国情怀,历史解释)
(3)通过归纳、总结感受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学习目标
目录
CONTENTS
一、官渡之战
二、赤壁之战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壹·官渡之战
一、官渡之战
(一)背景
材料一:《晋书·地理志》曾记载汉桓帝永寿三年(公元157年)人口约在5600万左右,而到了汉献帝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人口锐减至约1572万左右。短短的五十年间,人口减少了4000万之巨。
——数据引自《东汉初年和末年人口数量》
材料二:铠甲生虮(jǐ)虱,百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hāo]里行》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民
不聊生、社会经济萧条
结合材料,说说东汉末年的社会景象是怎样的?
一、官渡之战
(二)交战双方
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有军队数十万, 兵精粮足,号称“带甲百万,谷支十年”。准备南攻曹操,进取中原,实现他讨平天下的愿望。
曹操率大军攻取河内郡(今河南武陟西南),河内"南拒虎牢之险,北倚在行之固"是黄河北岸一战略要地。
袁绍
曹操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一、官渡之战
(三)概况
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表
战役 官渡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0年
曹操;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官渡
声东击西、各个击破、
火烧乌巢
一、官渡之战
(四)影响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一、官渡之战
(五)曹操胜利原因
材料三:曹操在北方实行屯田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既保证了军粮又赢得了民心,实力不断增强。
材料一:曹操多谋善断,很有眼光。在人们都为汉朝的命运担忧时,曹操迎合人心,于196年去洛阳,迎献帝到许,用皇帝的名义向其他军阀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有政治优势。
材料二:三次发布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他们辅佐曹操成就大业。
1.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
2.用人上:招揽人才
3.经济上:
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4.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部队,壮大了队伍
官渡之战中实力尚弱的曹操为何能战胜强大的袁绍呢?
一、官渡之战
袁绍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材料一: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
——《三国志 袁绍传》
材料二: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
——《资治通鉴》。
曹操善于用人、多谋善断
官渡之战形势图
(五)曹操胜利原因
贰·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想要统一全国
曹操的志向是什么?
207年,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豪情诗句
(一)背景
二、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曹军占领荆州后,刘备率军从樊城退往夏口。他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听从将军周瑜和诸葛亮的意见,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据说是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
刘备
(161年-223年)
孙权
(182年-252年)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地点
作战双方
经过
结果
特点
影响
公元208年
赤壁
孙刘联军
黄盖诈降、火烧赤壁
曹操兵败北撤
以少胜多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曹操
(二)概况
二、赤壁之战
(三)曹操失败原因
二、赤壁之战
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瑜部将黄盖曰:“……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三国志》
诸葛亮分析出曹操的劣势:劳师远征,士卒疲惫;北人不习水战… …
——《三国志》
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曹操传》
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孙刘联军制定了正确的战术
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
二、赤壁之战
《三国演义》:孔明于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吉辰,沐浴斋戒,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分付鲁肃曰:“子敬自往军中相助公瑾调兵。倘亮所祈无应,不可有怪。”鲁肃别去。孔明嘱付守坛将士:“不许擅离方位。不许交头接耳。不许失口乱言。不许失惊打怪。如违令者斩!”众皆领命。孔明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
火烧赤壁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不同记载:
《三国志.周瑜传》中记载:“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历史≠小说,正确对待历史
叁·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一)背景
赤壁之战后形势图
曹操退守北方,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统一。
刘备占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孙权把他的统治范围从扬州延伸到交州,不久又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二)三国建立
找出三国的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信息
国家: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家:吴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国家:(蜀)汉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229年
孙权
建业
221年
刘备
成都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二)三国建立
思考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的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三国的发展
魏国:曹魏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蜀国: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 下,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牛转翻车
蜀锦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三)三国的发展
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录,说明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吴国: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大将卫温领万人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联系。
课堂小结
官渡之战
时间:200年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赤壁之战
时间:208年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形成
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吴国:229年,孙权,建业(三国局面形成)
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孙吴发展海外贸易、
蜀汉改善民族关系
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魏国:220年,曹丕,洛阳(东汉灭亡)
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三国鼎立
影响: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肆·巩固练习
1.秦晋崤山之战,使秦军遭重创。齐魏桂陵之战,齐军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东汉末期官渡之战,袁绍军败。崤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这说明中原地区( )
A.地域十分广阔 B.劳动力素质高 C.地势十分平坦 D.战略位置重要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原地区。据“崤山、桂陵、官渡皆地处中原地区”可知,中原地区战略位置重要。故选D。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有:( )
①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
②以少胜多的战役
③都是以曹操胜利而结束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②③
A
解析: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公元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中下游地区.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以少胜多,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①②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相同点,故选A。
3.《三国志》指出:“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刘备)……若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下列能够证明诸葛亮策略正确性的是( )
A.西晋的短暂统一 B.南北朝的并立
C.赤壁之战的胜利 D.官渡之战的结果
C
解析:题干信息表述了诸葛亮分析“外结好孙权”的形势。结合所学可知,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取胜,曹操战败,这场战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4.孙武曾说过:“兵者,诡道也”,可见对战争胜负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不仅是实力。以下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中,为三国鼎立奠定基础的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8年,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前秦。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项;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交战双方是东晋和前秦,排除D项。故答案为:C。
5.有学者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下列史实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
A.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 B.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
C.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蜀汉 D.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吴开发江东,发展贸易这有利于恢复和发展东汉末年以来遭到破坏的社会经济。故B正确;曹丕废汉献帝,称帝于洛阳,刘备成都称帝,定国号蜀汉造成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故排除AC项;魏国实力增强,出兵灭蜀有利于统一,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故排除D项。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