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9 09:5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作者:张中行
写作时间:1990年
2025
些些意
目录
CONTENT
01
02
03
04
05
06
课堂导入:猜猜他是谁
作者简介:张中行与叶圣陶
文本精读:平凡小事见品格
精神品质:一代师者的风范
写作技巧:如何让人物“活”起来
总结升华:传承与行动
课堂导入:猜猜他是谁
PART
01
些些意
01
他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奠基人,编写的课本影响几代人。

02
他主张“教是为了不教”,童话《稻草人》家喻户晓。
互动游戏
些些意
01
答案揭晓
作者简介:张中行与叶圣陶
PART
02
些些意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字仲衡,河北香河人,著名学者、哲学家和散文家。 他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与编写《汉语课本》和《古代散文选》等。张中行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他的代表作品包括《负暄琐话》、《顺生论》和《禅外说禅》等
张中行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及出版人,被誉为“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也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奠基人,编写的课本影响几代人。他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倪焕之》和童话集《稻草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多项职务,包括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等。
他主张“教是为了不教”,童话《稻草人》家喻户晓。
叶圣陶
忘年之交如何成就经典文章,值得深入探讨。
01
思考
叶圣陶和张中行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叶圣陶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而张中行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他们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共同参与汉语课本的编审工作,叶圣陶发现了张中行的才华,并对他给予了高度的信任和重用。叶圣陶对张中行的史学、哲学、文学知识和文字敏感度非常欣赏,经常将重要工作交给他完成,例如帮助修订《稻草人》等作品 。
叶圣陶对张中行的评价非常高,称赞他“躬行君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认为他是“人之师表” 。张中行也对叶圣陶的谦虚、宽容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深感敬佩,认为叶圣陶是近乎“完人”的人物 。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此文
文本精读:平凡小事见品格
PART
03
圈画生字词&朗读课文
草率( ) 生疏( ) 商酌 ( )
恳切 ( ) 譬如( ) 朦胧 ( )
累赘( ) 拖沓( ) 妥帖 ( )
诲人不倦 ( ) 不耻下问 ( )
鞠躬尽瘁 ( ) 颠沛流离 ( )
shuài
shū
zhuó
kěn

méng lóng
zhuì

tiē
huì
chǐ
jū gōng cuì
diān peì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叶老去世自己内心的悲哀。
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宽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段):详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一面。
第五部分(第9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请给文章划分层次
文章解读
“双层的悲哀”的含义: 大处说,中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坚守语文主张的著名语文学家;小处说,“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请找出来并品析。
文章解读
“双层的悲哀”的含义: 大处说,中国的文学界和教育界,失去了一位坚守语文主张的著名语文学家;小处说,“我”失去了一位相交多年、感情深厚的老师及朋友。表达了张中行对叶老的尊敬与爱戴。
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作者在第一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请找出来并品析。
文章解读
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
③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分组任务:侦探找细节
作者叙述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小事?
修改文章:一处标点也要说清楚,体现治学严谨。
01
送客礼仪:鞠躬,口说谢谢,体现待人真诚。
02
日常写作:“写话”主张,体现务实创新。
03
分组任务:侦探找细节
【时间】民国二十五年春,傍晚
【地点】北平叶宅前厅至院门
【人物】叶圣陶(五十余岁,着灰布长衫)、青年访客(二十出头,穿半新中山装)
(暖黄灯光下,客厅案头堆满书稿。座钟敲响五下)
访客:(起身作揖)叨扰半日,先生改稿的批注学生都记下了。
叶圣陶:(扶眼镜笑)莫要客气,这新式标点初用时确是生疏。(咳嗽两声)天色向晚,我送你去车站。
访客:(急摆手)使不得!前日见先生犯咳疾......
叶圣陶:(已取过客人呢帽)走吧,我这老骨头吹吹春风倒畅快。(推开雕花木门)
(舞台旋转,路灯渐亮。石板路泛着青苔,海棠枝斜出墙头)
互动环节
下面请两位同学来还原一下叶先生送客的场景
访客:(踌躇)送到巷口便好。
叶圣陶:(负手缓行)上回陈编辑在此滑跤,原是这砖缝生得古怪。(驻足指墙角)看这株忍冬,待入夏便爬满花架。
访客:(偷看怀表)先生请留步,前边就是电车站......
叶圣陶:(忽握住青年手腕)莫急,那电车总要等足三刻钟。(从袖中摸出油纸包)方才见你盯着案头茯苓饼,带着路上吃。
(叮当车铃由远及近)
访客:(眼眶微红)先生快回吧,风起了。
叶圣陶:(退后三步,深鞠躬)路上平安。(抬头时电车已挡住身影)
(海棠花瓣飘落,暮色中长衫背影渐隐)
【幕落时旁白】"叶先生送客,总要直望着转过街角。这温润的目送,竟比千言万语更教人记得。"
(全剧终)
互动环节
精神品质:一代师者的风范
PART
04
严谨治学:标点修改、逐字推敲。
02
01
03
谦逊待人:目送客人、写信自省。
教育情怀:“写话”理论、教材改革。
叶圣陶先生人物形象
结构板书
(1)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描”这个字的解释为“依照原样摹画或重复地画”,“描”与“改”不同,“改”是直接更改,这一个“描”字就能体现叶圣陶先生的严谨认真,绝不草率了事的做事态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作者的尊重。
文段品读
体现叶先生品格的句子
(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突出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文段品读
(3)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描写角度)
语言描写,表现叶圣陶先生的直爽,对待工作的时候并不拘泥于情面,不厌其烦,努力工作——待人厚。
文段品读
(4)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描写角度)
动作描写,通过送客来表现叶先生待人宽厚。
文段品读
(5)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
从“坚决”两个字中可以看出,叶先生在“写作”上的要求是严格的,不可妥协的。
文段品读
写作技巧:如何让人物“活”起来
PART
05
选材典型,以小见大:小事情见大品格,如送客细节VS重大成就。
语言风格:平实中见真情,赏析“像叶老这样……实在太少了”。
细节特写:动作语言具象化。
夹叙夹议:叙述+评价更深刻,标注文中议论句。
四步解密
请用“细节特写法”描写同桌,实践写作技巧。
小练笔
总结升华:传承与行动
PART
06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 ——叶圣陶,体会教育真谛。
01
名言共勉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
--叶圣陶
02
名言共勉
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真地把握好三个阶段,即“预习一讨论一历练”;其中“预习”在课前完成,“讨论”以课内为主,“历练”则以课外为主。
——叶圣陶
03
名言共勉
1、完善课堂小练笔,收集叶圣陶教育名言(至少3条),预习对比阅读《潘先生在难中》。
2、假设你是小记者,采访同学身边像叶老一样平凡却闪光的人,用所学写作技巧记录片段。
课后作业
谢谢大家
主讲人:
时间:
2025
202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