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7 它们去哪里了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7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20 21:4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七课
《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的第7课。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本课的学习活动为通过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水的特征——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有些则不能。考虑到“溶解”一词一年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课并不为他们建立溶解概念,不给出具体的解释,而只在词汇表中给出“溶解”这一科学词汇,学生只需要通过实验现象来初步认识“溶解”即可。
【学情分析】
经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泡腾片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察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认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本课的探究活动对于一个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为这是一个包含两方面问题的对比观察活动:一个是对同一物体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另一个是对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现象的横向对比观察。因此本课中的学习单采用画图的形式进行记录,方便学生进行直观比较。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放入前后的两个观察活动分开进行;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把水与食盐、红糖、小石子混合的观察活动,发现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
科学思维:通过把水与食盐、红糖、小石子混合的观察活动,对比分析同一物体放入水中前后的变化情况,以及不同物体放入水中的现象。
探究实践:通过把水与食盐、红糖、小石子混合的观察活动,对比观察不同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态度责任:通过把水与食盐、红糖、小石子混合的观察活动,认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察现象,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盐、红糖没有消失,并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
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盐、红糖没有消失。
【教学准备】
学生: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塑料盒、1个放大镜、搅拌棒、食盐、红糖、小石子、学习单等。
教师: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学习单。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聚焦:食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5分钟) 1.情境导入(1)播放《怎么变没了》视频,提问:小猴放了白糖在水里,怎么没有了呢,它们去哪里了?学生观看视频后思考,猜测白糖它们去哪里了。2.聚焦问题小朋友们真棒,都说了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今天我们要把更多的物体,如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来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通过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明确实验探究内容。
二、探索:观察、记录描述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前后的现象 活动1:观察盐、红糖、小石子。先来观察盐、红糖和小石子,它们本身是什么样子的?用图表示它们的样子。学生活动1:每组各一份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大镜。活动2:观察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的变化1.播放微视频:演示用塑料勺将盐放入水中,静静观察;用搅拌棒搅拌后,再观察。观察好后将盐放入水中现象的画到学习单中。2.每组三杯水和塑料棒、塑料勺、放大镜,将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观察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3.学生分组实验(1)一放,二看,三搅,四看。(2)小组分工明确:记录员、材料员。及时画出实验现象。(3)音乐响起,整理材料,桌面整洁。4.交流汇报。(1)展示学生学习单,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观察到了什么现象?(2)“水”的颜色变了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水的颜色发生了怎样变化?小结:盐、红糖水放入水中,“水”的颜色变了,小石子放入水中,水的颜色没有改变。(3)“水”的味道变了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将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其味道有没发生变化呢?教师出示:放入了盐、红糖和小石子的三杯“水”(确保干净卫生),用筷子蘸三杯“水”,请学生尝,与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小结:盐、红糖水放入水中,“水”的味道变了,小石子放入水中,水的味道没有改变。(4)颗粒变小了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盐、红糖和小石子发生了什么变化?盐变小了,红糖变小了;小石子没有变小。 让学生先观察物体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使学生会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质充分混合。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关注学生在每一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是否在学习单上及时记录等。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小石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
三、研讨: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后观察到的现象(8分钟) 1.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红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像盐、红糖放入水中,到最后会看不见,我们称为盐、红糖溶解在水中了。小石子放入水中,到最后仍旧看得见,我们就说小石子没有溶解在水中。2.现在你能回答小猴的问题吗,白糖放入水中怎么没了呢? 明确“盐和红糖都在水中溶解了,而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并发展他们为自己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
三、拓展活动(5分钟) 1.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看来溶解在我们生活中作用也不小啊。2.沙子可以溶解吗?食用油可以溶解吗?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方法,开展家庭小实验。 拓展延伸,巩固所学。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都有科学存在。
【板书设计】
【相关表单】
、 ( ) ( )
【理念体现】
1.本课“素养目标”设计是科学合理的
《它们去哪里了》的教学设计,侧重让学生通过对食盐、糖和小石子与水混合后的观察比较,开展“食盐、红糖消失了吗”这个话题的论证,从颜色、味道、颗粒等方面来论证食盐、红糖有没有消失,体会证据在科学论证中的重要性,尝试用证据说话的科学表达能力。“食盐、红糖消失了吗”问题需要通过搜集证据来求证,因此制定了本课的素养目标:体会运用证据的规则,寻找足够的证据证明盐、红糖没有消失,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求知态度的科学素养。
2.所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能促成“素养目标”达成
通过两方面问题的对比观察活动:一个是对同一种物质盐、红糖和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另一个是对盐、红糖和小石子分别放入水中现象的横向对比观察;活动紧紧围绕证据收集开展教学,从“水”的颜色,“水”的味道,颗粒变小了,观察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各个方面的变化,注重对证据的收集,为“食盐、红糖消失了吗”这个话题搭建实证意识的脚手架,这样的设计顺应学生对水特征的研究兴趣和思维发展水平,素养目标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一一达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