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4 认识物体的形状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45.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20 21:44: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方法测量物体的轻重,体会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
本课对应课标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与功能”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形状是物体重要的特征,本课将通过“滚动”与“叠放”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验物体的基本特征——形状。“形状”这一概念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学期的数学课程中进行了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等简单的物体形状。所以在本课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并不是指认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形状会影响物体的运动方式,物体摆放的稳定性和物体的形状相关,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平面和立体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且初步了解了不同物体形状的名称。基于已有的对物体的形状的认识,在本课中,以足球容易滚动的情境,引导学生从“容易滚动” 和“稳定摆放”两个角度来认识形状这一物体的重要特征。
本课向学生呈现了三类具有不同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体会物体的形状与它“是否容易滚动”有关,同时也对物体“稳定摆放”产生影响。在本课学习中,一年级学生能通过观察得出这个物体“容易滚动”或“稳定摆放”,但对于物体形状类型进行归纳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课学习中,教师需要设计多种类型的物体,引导学生多探究,多寻找相同点,提升学生学习观察和归纳整理的能力。【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物体的形状对其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有影响。
科学思维:在观察、简单实验、分类等活动中,比较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性能和摆放稳定性方面的异同。
探究实践: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
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滚动和叠放活动,认识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滚动情况和摆放稳定性。
难点:通过实验探索,概括出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哪些形状能稳定摆放。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足球
学生:斜面、卷筒透明胶带、 塑料尺、方形小木块、笔筒、乒乓球、学习单
【教学过程】
(采用表格式,第1列为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第2列为各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包含教师活动内容和学生活动内容,第3列为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要求详案。)
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5分钟 创设情境:足球射门,观察足球的运动提问:同学们,足球在地面上是怎么运动的?提问:大家知道还有哪些物体像足球一样,轻轻一推,就能滚动起来?预设:篮球、乒乓球、鸡蛋...足球摆放,观察足球是否方便摆放提问:同学们,足球在桌面上能够摆放稳定吗?提问:哪些物体容易稳定摆放,不会轻易翻倒呢?预设:水杯、橡皮、文具盒...聚焦重点:这些能够稳定摆放的物品,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些能够轻轻一推就能滚动起来的物品,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特点?出示课题 通过情境创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一年级学生建立起形 状与物体功能特性之间的联系,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促进他们对 形状多样性和功能性的初步理解。
5分钟 活动一:形状侦探(5分钟)展示一系列形状各异的物体,包括卷筒透明胶带、 塑料尺、方形小木块、笔筒、乒乓球等。从不同角度观察每个物体,描述它们的形状。鼓励学生基于观察结果,预测哪些物体更容易滚动,哪些物体更易于叠放。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猜测和理由。 初步唤醒学生对形状多样性的认知,激发对物体形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的好奇心。
16分钟 活动二:“探案”挑战(8分钟)教师引导:现在,让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测。在斜面上滚动它们,特别注意同一物体的不同形状的面滚动时的差异,并记录每个物体的滚动情况。学生实验:学生2人一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滚动实验,轮流将每种物体从斜面顶端释放,观察并记录其滚动情况。3.交流与分享:学生发现底部圆圆的物体最容易滚动,而底部平平的物体不容易滚动,同一个物体用的面不同,滚动情况也各不相同。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直观感受到物体形状对滚动性的影响,培养观察实验和记录实验的能力。
活动三:“高塔”挑战(8分钟)选取方形小木块、乒乓球、卷筒透明胶带、笔筒、尺子作为活动三的物体,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将挑战叠放这些物体,看看哪些物体容易叠放成 “高塔”。学生实验:学生尝试用多个相同形状的物体叠放,记录哪些容易叠放,哪些不易叠放。交流与分享:学生发现方形物体(如方形小木块、长条橡皮)容易叠放,而球形物体(如乒乓球、小番茄)几乎无法叠放。平放的卷筒透明胶带也能相对稳定地叠起来。通过活动,引出容易叠放的物体会比较好进行收纳 进一步探索物体形状对叠放稳定性的影响,促进学生对形状多样性和功能适应性的深入理解。
8分钟 研讨:提问:通过刚刚的挑战活动,哪些形状的物体容易滚动?预设:像乒乓球和小木块那样的形状,无论怎样实验,都不会影响其滚动情况;像螺帽、饼干、卷筒透明胶带具有多个不同形状的面,采用不同的面进行滚动实验,它们的滚动情况会有不同。提问:了解了不同形状的物体,你知道怎么样的物体能够稳定地摆放呢?预设:方方正正的物体。(引导学生和容易滚动的物体进行对比) 通过实验观察和交流研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认识形状如何影响物体的滚动性能和摆放的稳定性,从而深化对形状这一基本属性的认识。
5分钟 生活中的应用(5分钟)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滚动和叠放方面的特性。我们人类很聪明,利用了这些知识设计了一些收纳工具,如鸡蛋收纳盒(提供图片或实物),大家能说说它的设计是如何巧妙地利用物体的形状,帮助我们收纳鸡蛋的呢?总结:通过了解物体形状的特征,我们能够设计出方便我们生活的收纳工具。 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连接,深刻理解形状对物体功能的影响。
【板书设计】
【相关表单】
【理念体现】
本课设计以“叠放收纳”为实践主线,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在导入环节,学生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物体的特性,对“哪些物体容易叠放”做出初步猜测。这种基于观察的猜想,为后续的实践验证提供了明确方向,强化了“观察—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逻辑。
在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不同形状物体的稳定性差异。球体的滚落、立方体的稳固,这些可观察、可操作的现象,将抽象的"形状影响结构"概念转化为直观体验。实验记录单的设计,要求学生明确记录实验结果,用数据支撑结论,这种训练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证据意识,渗透了科学实证精神。
当面对矛盾结果时(如笔筒和胶带的叠放效果差异),引导学生思“变量控制”的重要性,如摆放方式对结果的影响。这种思维训练帮助学生突“形状唯一性”的思维定式,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不同小组的叠放结果,如“小木块叠高”与“球体散落”的差异,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与叠放效果的关联,训练他们从现象中提取共性的能力。
本课设计体现“做中学”的理念,通过具身体验促进概念内化,通过实践探究培养科学思维,通过问题解决渗透科学态度。这种多维度的教学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