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身边的物体》单元的第2课,指向“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学科核心概念下“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这一学习内容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分类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工具。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可以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去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特征,初步建立起认识物体特征的框架,本课在前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依据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物体的分类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经验,但是当面对众多物体需要分类时,容易将标准混淆,对一些较难的标准,比如轻重就无法把握。若探究时间一长,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需要教师把控好探究的时间,明确好探究的目的。同时,一年级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比较弱,需要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常见的额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
科学思维:
根据选定的物体的某个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探究实践:
观察和对比身边物体的外部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
态度责任:
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关注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征被归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根据选择的一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难点:尝试按其他特征进行分类,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受标准细化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教学课件;2.一套学生实验材料;3.小组学习单。
学生准备:1.活动记录单;2.上节课用过的9种物体(小木块、作业本、红砖、塑料笔筒、乒乓球、圆柱橡皮、长方橡皮、钢尺、塑料尺),提前用标签纸编号贴在材料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课前交流 时间分配 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姓董,你们可以叫我董老师,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来科学学习。 提出要求:在正式开始前,我们做个小小的约定,出示ppt 吸引注意,建立情感
聚焦 (3分钟) 1.引入:展示超市不同区域的图片, 2.提问:如果要买草莓,去哪个区买?(预设:水果区) 追问:怎么一眼就看到草莓?(预设:颜色) 3.小结:超市里的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 4.提问:总结这样分类的好处。(预设:会更整洁、有序、方便顾客挑选等)。 5.过渡:分类有许多好处。我们怎样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给物体分类》。(板贴课题) 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分类场景,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揭示本课课题。 教学课件、小组学习单、9种物体(红砖待定)
探索 (5+5+8+8分钟) (一)小试牛刀,简单分类 1.提问:(出示4种物品)老师准备了四种物体(展示小木块、乒乓球、塑料笔筒的图片或实物),请大家思考思考,怎么把它们分成两类呢? 2.说明:开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分类方法。(预设:学生思考、交流后,请几位同学分享分类结果及理由,比如按材质分,小木块是木质的,乒乓球和塑料笔筒是塑料材质的;按形状分,小木块是块状,乒乓球是球状等,对不同分类方法给予肯定) 3.小结:我们可以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物体的某个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 4.过渡:同学们都好厉害,想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分类方法!那除了刚刚大家说的这些,我们还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身边的物体进行分类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适时板书:形状、大小、颜色、气味、光滑粗糙程度、轻重等) (二)继续挑战,难度加深 1.现在,老师要加大难度啦,继续挑战!这里有九种物体(展示小木块、作业本、乒乓球、红砖、塑料笔筒、圆柱橡皮、长条橡皮、塑料尺的图片或实物),这么多物体,怎么分类才好呢?为了方便记录和交流,我们可以采用给物体编号的方法。(给每个物体编号,如小木块为 1 号,作业本为 2 号等) 2.出示活动要求:两人一组,先选择一个特征分类,达成共识后再尝试按照其他特征分类,后续学习单不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即可。 3.介绍记录的方法。(这里需要演示) 5.学生两人一组活动。 6.小组交流分享分类特征和结果。(先猜测分类的特征,再按照下面格式进行汇报:我们按照______对物体进行分类,分类___和___两类,第一类是哪些物体,第二类是哪些物体。)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观察并发表意见。 (预设:不同的小组若选择了同一个特征,可相互补充、质疑。) 可以叫两组学生上台先展示成果,再请其他同学猜一猜他们的分类特征。 小组的分类结果教师简单记录在黑板上,以供研讨。 通过提问与追问,引导学生思考分类的方法。最终明确应该选择物体的一个特征,再进行分类。 在选定标准分类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细分的标准。教材中的两个步骤整合在一起,使得探究不过于碎片化。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9种贴好编号的物体(两人为一组,每组一份材料)
研讨 (8分钟) 1.提问:总结一下,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哪些特征分类?(预设:形状、大小、轻重、颜色等特征)(修正板书,添加新的分类标准) 2.提问:根据同一个特征分类,分类的结果会有不同吗?(预设:会有不同)(将学生的分类结果并排展示,如果没有,直接提问,或者用生活中的其他例子进行佐证。) 在研讨中,借助这两个问题梳理本节课内容,学生总结物体的外部特征,并根据不同特征建立细分标准进行分类。 提前准备同一特征的不用分类结果的照片。
拓展 (3分钟) 1.拿出铅笔,尝试进行分类; 2.小结:类似这样对物体进行分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平时生活中要留意观察。 3.课后实践:在家里尝试给玩具分分类。 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运用了分类这一科学方法,并积极迁移应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五、板书 2.给物体分类 可将分类结果板贴在教室空白墙处,起到对比作用。
学习单 小组实践时,教师巡视指导。
【理念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以超市物品分类摆放场景引入课程,让学生感知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现 “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的理念。这种方式将抽象的科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相联系,学生更易理解分类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科学眼光观察生活、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
2.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一年级学生学情,如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易分散、分析和表达能力较弱等。在探索环节,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同桌交流,再小组合作分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在学生活动时加强巡视指导,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将教材中的探究步骤整合,先引导学生简单分类,明确分类方法,再加大难度进行多种物体分类,逐步深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在研讨环节,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分类特征和结果,让学生在探究后反思提升,形成系统知识体系,符合科学探究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规律。
4.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教学目标涵盖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多个维度,不仅让学生掌握分类知识和技能,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表达等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素质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