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20 22:27: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科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对应课程标准1~2年级学习内容“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中的第一点“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其进行简单分类”。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的认识目标主要围绕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外部特征展开。从这一课起, 认识目标从物体的一般外部特征逐渐转向轻重和形状这两个基本特征。物质都有质量,但质量这个概念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抽象, 因此本课将通过关注更为直观的特征“物体有轻重”,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物质具有质量”的认识。本课由四个板块组成。聚焦板块,了解学生对于物体轻重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启发学生思考比较的方法。在探索板块,学生将通过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的方式,亲身体验并实践如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研讨板块,第一问讨论不同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准确性;第二问以木块为例,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确定物体的轻重需要将其与其他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拓展板块,设定一个迁移应用情境:两个形状、大小相似的纸杯和塑料杯,让学生判断它们的轻重,以此检验他们对比较物体轻重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在观察描述物体的特征时可能已经认识到物体有轻重。在根据轻重分类时,有些学生也会用掂的方式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然而,学生可能不会自主地认识到需要将多个物体进行比较才能描述物体的轻重。此外,他们也缺乏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物体轻重的能力。在不同情况下遇到物体轻重的比较时,他们往往无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比较。因此,本课创设比较物体轻重的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使学生明确认识到“物体有轻重”,并且“描述轻重” 是将多个物体进行比较的结果。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手掂以及简单工具称量等不同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手掂和简单工具测量,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并排序。
探究实践:初步掌握使用简易天平测量物体轻重的方法,认识到用简单工具测量轻重更准确。
态度责任:在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观察、测量,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知道物体有轻有重。
难点:将多个物体两两通过掂量进行比较时,能够做到有序、严谨,并能根据比较结果准确地排序和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板贴、展示用空盒子和玻璃球、回形针、橡皮。
学生:实验记录单、贴纸、空盒子,玻璃球,小木块,乒乓球,天平,回形针。
【教学过程】
时间分配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5分钟 1.聚焦提问:大家玩过跷跷板吗?动物园里有几个小动物也想玩跷跷板,大家能不能帮帮它们?狮子和小猪同时上跷跷板,狮子下沉,小猪上翘,引出“轻”“重”概念。追问:如何让跷跷板恢复平衡?(要多只小猪和狮子一起玩。)这时大象也想来玩跷跷板,能不能也帮帮它呢? 通过课前游戏,暴露学生前概念,并且创设情景,为之后天平的使用以及标准物的概念做铺垫。
23分钟 2.探索活动一:猜一猜出示空盒子和玻璃珠,提问:大家猜一猜哪一个更重一点,理由是怎么?大家的想法和理由各不相同,如果能借助身体感觉器官帮忙,那有什么方法能够比较出这两个物体的轻重?活动二:掂一掂请同学上台演示掂一掂动作,并让所有学生动手尝试。发现空盒子和玻璃珠质量差异明显。随后加大难度,引入四样物品,让学生掂一掂,并排序,这些物体中哪个最轻,哪个最重?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字序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并排序,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示,最重的,用4表示。把所有组排序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请几名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发现大家排序的结果既有不同点又有相同点,说明掂一掂有可能不准,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工具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活动三:称一称出示简易天平,天平与跷跷板的结构很相似,回顾上课之前做的游戏,让学生们说一说狮子和大象哪个重,引导他们用小猪的数量来衡量狮子大象的轻重。之后引入新的的动物小马,让学生比较狮子大象小马之间的轻重。随后进行类比,狮子大象小马与我们今天要称量的四个物品类似,那么该用什么物品来充当小猪呢?老师出示回形针和橡皮,让学生思考哪样物品更加适合,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理解标准物的作用,以及标准物应该选择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视频明确实验操作与要求,适时追问:放回形针时要注意什么?(一个一个放,轻轻放。)分组操作:实验结束后,把称量的实验结果呈现在黑板上。 书本中一下子出示四样物品对一年级的学生难度较大,可以先出示两种质量相差较大的物品进行比较,由易到难。
7分钟 3.研讨班级汇总完成后,找一找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的相同之处,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哪种测量方法更准确?”学生通常会说出用简易天平称量比较准确、比较科学。追问:难道掂一掂这种方法就没有优点吗?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掂一掂”这种方法虽然不太准确,但是比较方便,能够用在比较两个质量相差较大的物体中。
5分钟 4.拓展(1)提问:玻璃球在这四样物体中是轻还是重?怎么描述?(2)老师通过适时提醒后,让学生们意识到物体的轻重是通过比较出来的。出示相同大小的塑料块和木块,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办法比较出它们谁轻谁重?并说明理由。
【板书设计】
【相关表单】
实验记录单1
实验记录单2
【理念体现】
一、情境化问题驱动,激活经验性学习
以“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切入,通过“帮小动物平衡”的任务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既唤醒学生的前认知,又自然引出“轻重”概念。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导入符合建构主义理论,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后续“大象加入”的追问形成认知冲突,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多标准衡量”的必要性,体现问题驱动的学习本质。
二、阶梯式探究设计,发展科学思维
探索环节设计层层递进的三重活动:猜测引发假设,掂量触发感官判断,称量引入工具测量。这一过程模拟科学探究“假设-验证-反思”的完整路径。当掂量结果出现分歧时,引导学生质疑方法的局限性,进而引出精密工具,培养批判性思维。实验环节强调标准物的选择标准,渗透控制变量思想,使学生理解科学测量的严谨性。
三、多维对话建构,深化概念理解
研讨环节通过数据对比揭示“不同方法精确度差异”,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工具价值:既肯定天平的科学性,又承认掂量的便捷性。这种非二元对立的讨论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态度”。拓展环节设计“相同体积不同材质”的比较任务,促使学生突破直观感受,理解“轻重相对性”,实现概念的螺旋式上升。
四、具身认知实践,促进深度学习
教学设计贯穿“做中学”理念:掂量时的身体感知、天平操作中的精细化动作、回形针计数时的量化思维,均调动多感官参与。这种具身学习(Embodied Learning)将认知嵌入物理体验,符合具身认知理论。分组实验与汇报展示更构建了社会性学习网络,通过同伴互启深化理解。
五、评价嵌入过程,实现教学评一体
教师通过追问(如“标准物选择依据”)、实验记录分析、拓展任务反馈等,持续进行形成性评价。这种嵌入式评估既能实时诊断学情,又将评价转化为学习资源,使“教、学、评”形成闭环,体现逆向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讨论掂一掂数据的不同,让学生注意到掂量的方法存在局限性,不适用于种类多、轻重差异不明显的物体,进而引出使用工具称量的方法。
通过数字的大小,让学生初步构建轻重排序的概念。
借用跷跷板来理解天平的原理,用小猪来帮助学生理解标准物的概念。
展示橡皮和回形针,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出标准物小而轻的特点。
明确实验要求以及操作分工,使实验更加有序高效。
“称一称”更加准确这个结论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追问“掂一掂”的优点引发学生思考,避免学生陷入单一的思维定势。
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轻重是通过比较才能描述。
用塑料块和木块而不是书上的纸杯塑料杯,是为了用本堂课熟悉的材料小木块进行对比研究,会比引入两种完全新的材料,更加容易被学生接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