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 曲线题-2025年中考化学【高频考点】(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2 曲线题-2025年中考化学【高频考点】(全国通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4-20 08:36: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曲线题
中考试题中常用坐标曲线来表达物质发生变化或化学反应的规律,是中考题中常见的题型,也是中考的必考点。该类型试题具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特点,是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
[题型一]热重曲线和质量差法
(一)热重曲线
在中考的化学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金属矿石热分解以及热重曲线的计算。这部分内容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型,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热重曲线,掌握相关的计算技能。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稍注意复习这一部分知识。
1. 理解热重曲线的基本概念
热重曲线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质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通常以试样质量或残留率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理解这一基本概念是解题的基础。
2. 分析热重曲线的走势
观察曲线的走势,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质量变化情况。通常,物质会发生脱水、分解、氧化等过程,这些过程会导致质量的增减。
3. 识别曲线的特殊点
注意曲线的起点、终点、最大值点等特殊点,这些点通常对应着特定的化学过程,如脱水、分解反应的完成等。
4. 应用定量计算方法
根据热重曲线提供的数据,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定量计算,如元素守恒、质量守恒等,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或反应的产物。
5. 结合题目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题目中通常会提供具体的温度范围、失重比例等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和热重曲线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合理的答案。
(二)质量差法
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如固体质量差、 溶液质量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解题步骤如下:①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②将差量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3列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题型二]pH 变化曲线
酸碱反应的 pH 变化
起始时,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碱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
起始时,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碱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
酸碱反应的pH曲线
滴碱入酸:起始时,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碱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
滴酸入碱:起始时,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碱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
酸和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性溶液:如向H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反应开始时,Na2CO3先与HCl反应,溶液的pH逐渐增大,当HCl与Na2CO3反应完时,溶液pH=7,即AB段;然后Na2CO3和CaCl2开始反应,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pH=7,即BC段;当CaCl2与Na2CO3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碱性Na2CO3溶液,溶液的pH>7
[题型三]金属与酸反应变化曲线
1.等量金属与足量酸反应
(1)三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C>B。
(2)三种金属中,产生氢气质量最多的是A ,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是C 。
2.足量金属与等量酸反应
(1)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Mg>AI>Zn>Fe
(2)生成氢气的质量由稀盐酸的质量决定,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
3.“m(H2)—m酸”的坐标曲线
(1)如果两种金属都有剩余,加入等质量的稀盐酸,生成氢气的质量 相等。
(2)随着酸的加入,金属 Zn 消耗的质量更大,当有一种金属剩余时,剩余
的金属一定是Fe 。
当两种金属都没有剩余时,金属Fe产生的氢气多.
4.m(H2)—m金属”的坐标曲线
(1)当金属的质量为m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l>Fe>Zn
(2)当稀盐酸完全反应,三种金属产生氢气的质量 相等,参加反应的金属质
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Zn>Fe>Al
1.(2024·山东济南)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溶液随所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A.在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和
B.在段,溶液中数量逐渐增多
C.在点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为和
D.该反应的实质是和结合生成
【答案】ACD
【解析】A、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a 点时溶液的 pH 小于 7,溶液显酸性,说明盐酸过量, 图中 a 点所示溶液中,溶质是 HCl 和 BaCl2,正确;
B、在a b 段,随着氢氧化钡的加入,盐酸不断被消耗,溶液中H 数量逐渐减少,错误;
C、在c点时,溶液的 pH 大于 7,溶液显碱性,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钡和氢氧化钡,其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为 OH - 和Cl-,正确;D、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该反应的实质是H+和OH - 结合生成H2O ,正确。 故选 ACD。
1.(2024·江苏宿迁)化学实践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一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该 稀盐酸 50g,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稀盐酸与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 pH 的变化情况, 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将 滴入另一溶液中。
(2)b 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3)计算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
(2)NaCl、NaOH
(3)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 40g,其中溶质质量为:40g×10%=4g;
解:设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x
NaOH + HCl = NaCl + H 2O
40 36.5
4g 50gx
x=7.3%
答: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7.3%。
【解析】(1)由图可知,一开始溶液的 pH<7,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 pH 逐渐增大,最后大于 7,则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了;
(2)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b 点处 pH>7,说明此时氢氧化钠过量,则 b 点所对应溶液 中的溶质有 NaCl、NaOH;
(3)解析见答案。
1.(2024·新疆)用数字传感器探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 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C.该实验是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D.45s 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D
【解析】A、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过程中温度升高,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pH 逐渐增大,说明溶液的碱性逐渐增强,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反应过程中,pH 是从小于 7 逐渐增大到大于 7,盐酸 pH<7,氢氧化钠 pH>7,说明 该实验是向稀盐酸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错误;
D、根据图像可知,45s 时,pH 等于 7,表示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正确。
故选 D。
2..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白色、无毒、难溶于水的固体,加热至350℃左右开始分解放出氧气。过氧化钙能杀菌消毒,广泛用于果蔬保鲜、空气净化、污水处理等方面。其工业制备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I.陈化,是指在沉淀过程中,待沉淀完全后,使溶液在一定条件下静止存放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令里边的组份得到充分的反应,或令悬浮物沉降。
II. CaCl +H O +2NHz+nHzO=CaO2.nH2O↓ +2NH4Cl
流程②中搅拌的目的是 .
(2)流程②中没有采用加热措施的可能原因是 .
(3)整个流程中,除水外还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填名称)。
(4)检验CaO2·nH2O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先滴加稀硝酸酸化,然后滴入 (填溶质的化学式)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5)取上述制得的CaO2·nH2O晶体进行热重分析,其热分解时晶体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通过计算可得出n= 。
【答案】(1)增大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2)防止过氧化氢受热分解,且防止氨气大量逸出
(3)氯化铵
(4)AgNO3
(5)8
【解析】
(5)加热至350C左右过氧化钙开始分解放出氧气,故CaO2·nH2O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为:
3.24g-1.08g=2.16g,过氧化钙的质量为1.08g,故(40+16x2): 18n=1.08g: 2.16g,n=8。
1.(2024·四川德阳)室温时,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质量相同的一块镁片和一块锌片分别与等浓 度、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甲,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根据压强变化推测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
B.曲线①的压强上升比曲线②高,说明①产生 H2总量更多
C.曲线②是 Mg 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
D.反应结束后 Zn 一定有剩余
【答案】A
【解析】A、镁、锌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根据图乙随着反应的进行,曲线①、曲线②的压强都是先 增大,后小幅下降,可推测两个反应过程中都有热量放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图乙,曲线①、曲线②最后压强相等,说明两者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故选项说法不正确;C、镁的活动性比锌强,则曲线①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最终压强相等,说明反应后生成氢气质量相等,生成氢气质量相等时,消耗镁、锌的质量比是 24:65, 因此镁片一定有剩余,而锌片不一定有剩余,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 A。
2.用工业炉渣废料(主要成分是MgO、CaO、SiO2)制取轻质氧化镁(MgO)的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资料]MgO+2CO2+H2O=Mg (HCO3) 2; Mg (OH) 2、MgCO3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物;Mg(OH)2的分解温度为340~380℃、MgCO3的分解温度为520℃。
(1)步骤①研磨的目的是 。
(2)步骤②操作的名称是 .
(3)若生成292gMg(HCO3)2,计算需要氧化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4)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混合物X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D 点物质的化学式为,若混合物X用 aMgCO3·bMg (OH) 2表示,则a:b=___。
【答案】
(1)使反应更充分
(2)过滤
(3)解:设需要氧化镁的质量为x,
MgO+2CO + H2O=Mg(HCO3)2
40 146
X 292g
解得x=80g
答:需要氧化镁的质量为80g
1.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一定质量过氧化氢溶液
C.温度不变,向一定质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一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D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加水时碱性减弱,pH减小,pH接近7但不会等于或大于7。A不合理;
B、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一定质量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二氧化锰固体反应前后质量不变。B不合理;
C、温度不变,向一定质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减少导致部分氢氧化钙析出,溶液质量减小。C不合理。
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此过程中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硫酸铜反应完成,加氢氧化钠,沉淀质量不变。D合理。
故选D。
2.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一定质量过氧化氢溶液
C.温度不变,向一定质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一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答案】D
【详解】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加水时碱性减弱,pH减小,pH接近7但不会等于或大于7。A不合理;
B、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一定质量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二氧化锰固体反应前后质量不变。B不合理;
C、温度不变,向一定质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水减少导致部分氢氧化钙析出,溶液质量减小。C不合理。
D、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此过程中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然后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硫酸铜反应完成,加氢氧化钠,沉淀质量不变。D合理。
故选D。
3.在 NaOH 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中,小圳用数字化设备测定了溶液温度及pH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图,其中a点为温度曲线上的最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摘加到 NaOH 溶液中
B.a、b 两点对应的时间相同,则 b 点溶液的 pH=7
C.从b 到c 的变化过程中,溶液中 NaCl 的质量不变
D.c点对应的溶液中阳离子只有 H2
【答案】D
【详解】A、分析曲线图pH的变化可知,随着滴入的试剂溶液的pH从14降到2,则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滴到氢氧化钠溶液中,该选项说法正确;
B、 a点为温度曲线上的最高点,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的pH=7,由于a、b两点对应的时间相同,则b点的溶液的pH值为7,该选项说法正确;
C、b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不再生成氯化钠,从b 到c 的变化过程中,溶液中 NaCl 的质量不变,该选项说法正确;
D、c点pH小于7,显酸性,此时盐酸过量,故c点处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氯化钠电离出的钠离子、氯离子,过量的盐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氯离子,即为Na+、Cl-、H+,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4.数字化传感器可以使实验结果更直观、准确。某同学利用数字化传感设备,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和温度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
B.当加入液体的体积为10m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C.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D.当反应时间为20s时,混合溶液的pH小于7
【答案】C
【详解】A、由图甲可知,开始时溶液的pH>7,随着另一溶液的加入,溶液的pH逐渐减少到7,最终小于7,故该实验是将稀盐酸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故错误;
B、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10mL时,溶液的pH>7,氢氧化钠未反应完全,故错误;
C、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放热反应,故正确;
D、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放热反应,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温度达到最高,当反应时间为20s时,温度未达到最大值,且20s后温度还在上升,说明此时溶液中还有NaOH,混合溶液的pH大于7,故错误;
故选C。
5.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p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OH
C.如向n点时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显无色
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答案】B
【分析】由图可知,一开始pH小于7,随着反应的进行,pH逐渐增大至大于7,故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详解】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B、p点溶液pH>7,此时氢氧化钠过量,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故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是:NaOH、NaCl,符合题意;
C、n点pH=7,此时溶液显中性,如向n点时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显无色,不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草酸钙晶体(CaC2O4·H2O,对分子质量为146)受热易分解。小组同学利用热分析仪对29.2g草酸钙晶体进行热分解,测得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1)0℃~to℃时,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___
(2)温度为t1℃时,草酸钙晶体失去全部结晶水,29.2g草酸钙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为 g。
(3)加热至t2℃时,CaC2O4开始分解,生成CaCO3和一种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4)加热至t4℃时,CaCO3开始分解,计算图中x的值。(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草酸钙晶体还未分解(或温度未达到草酸钙晶体的分解温度)(合理即可)
(2)3.6
(3)一氧化碳/CO
(4)解: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x
56/100=x/20g
x=11.2g
答:图中x的值为11.2g
7.(2024-湖北随州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发生反应,
利用数字化设备采集瓶内气压,瓶内气压与时间关系如曲线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结束后,稀盐酸、铁、锌均有可能剩余
B.曲线②表示锌粉与稀盐酸的反应
C.a、b、c、d 四处溶液中都含有两种溶质
D.对比 c、d 两点,能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
【答案】D
【解析】
A、锌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气和氯化亚铁,反应结束后,若稀盐酸有剩余,则锌、铁不可能有剩余;若锌、铁有剩余,则稀盐酸不可能有剩余,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相同时间内曲线①的气压大于曲线①,说明曲线①比曲线②的反应速率快,由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故锌与稀盐酸的反应比铁剧烈,则曲线①表示锌粉与稀盐酸的反应,曲线②表示铁粉与稀盐酸的反应,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曲线①表示锌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锌,曲线①上a点反应还在进行中,则a点处溶液中含有氯化锌和盐酸,曲线①上c点反应已结束,则c点处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锌,可能含有盐酸;曲线②表示铁粉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和氯化亚铁,曲线②上b、d 两点反应还在进行中,则b、d两点处溶液中都含有氯化亚铁和盐酸,故a、b、c、d 四处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不一定相同,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对比 c、d 两点,相同时间内曲线①的气压大于曲线①,说明曲线①比曲线②的反应速率快,曲线①表示锌粉与稀盐酸的反应,曲线②表示铁粉与稀盐酸的反应,能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3·广西·中考真题》向三个烧杯中分别放入足里的Mg、A1、Fe粉末,同时加入质里分数相同的100g 稀盐酸,充分反应。反应的有关图像错误的是( )
【答案】D
【解析】
A、Mg+2HC1 = MgCl +H ↑ 2A1+6HC1= 2AlC13 +3H ↑ Fe +2HCl=FeCl +H ↑
24 73 95 2 54 219 267 6 56 73 127 2
因为金属足量,则稀盐酸完全反应。如反应73份质里的HC1,溶液质里的增加情况为:镁增加24-2=22份,铝增加(54-6)/3=16份,铁增加 56-2=54份,所以溶液增加质量Fe>Mg>AI,图示正确;
B、消耗 73份质量的HC1需要镁的质量为24份,铝的质量为一=18份,铁的质量56份,所以消耗相同质量的稀盐酸需要金属的质量Fe>Mg>AI,金属过重,最终稀盐酸全部消耗,则最终消耗稀盐酸质量相同。图示正确:
C、向三个烧杯中分别放入足量的Mg、A1、Fe粉末,同时加入质量分数相同的 100g 稀盐酸,最终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铝强于铁,故镁的反应速率大于铝大于铁,图示正确;
D、从B分析可知,最终稀盐酸全部反应,消化金属的质量Fe>Mg>AI。金属活动性 Mg>Al>Fe,则相同时间内消耗的金属 Mg>Al>Fe。图示错误。
故选D。
9.(2024·山东济宁·二模)在相同质量、相同质里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里的Mg、Fe、Zn三种金属,其发生反应的质里关系如下图,不正确的是( )
【答案】D
【解析】
A、在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种金属,Mg、Fe、Zn 与稀硫酸反应均生成氢气,由于金属是过里的,因此生成氢气的质量与稀硫酸的质里有关,所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相等的,由化学方程式
Mg+ H2SO4= H ↑+MgSO4、Fe+ HSO4= H2↑+FeSO4
98 2 120 98 2 152
Zn+ H2SO4=H2↑+ZnSO4
98 2 161
可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分别与足量的 Mg、Fe、Zn反应生成的硫酸镁、硫酸亚铁、硫酸锌质量大小关系为硫酸锌>硫酸亚铁>硫酸镁,则反应后溶液质里大小关系为锌>铁>镁,故该图像表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B、在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种金属,Mg、Fe、Zn与稀硫
酸反应均生成氢气,由于金属是过里的,因此生成氢气的质里与稀硫酸的质里有关,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是相等的,由化学方程式Mg+HSO.=H2 ↑+MgSO4、Fe+H2SO.= H2↑+FeSO4
24 2 56 2
Zn+ H2SO =H2↑+ZnSO4
65 2
可知,生成等质里的氢气消耗的金属质里大小关系为锌>铁>镁,故该图像表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C、在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Mg、Fe、Zn三种金属,Mg、Fe、Zn与稀硫酸反应均生成氢气,由于金属是过里的,因此生成氯气的质里与稀硫酸的质里有关,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里是相等的,根据金属活动性 Mg>Zn>Fe 可知,Mg、Fe、Zn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的反应速率Mg>Zn>Fe,故该图像表示正确,不符合题意;
D、在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里的Mg、Fe、Zn三种金属,Mg、Fe、Zn与稀硫酸反应均生成氢气,则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质量逐渐减少直至完全反应,故该图像表示不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10.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叙述的有 (填序号)。
A.表示足量的Zn粉、Fe粉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反应时间与生成氢气质量的关系
B,表示等质量的Zn粉、Fe粉与足里的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反应时间与生成氧气质量的关系
C.表示等质量的Zn粉、Fe粉与足量的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加入酸的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量的关系
D.表示向盛有等质里、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里的Zn粉、Fe粉的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里的关系
【答案】ABCD
【解析】
A、足量的 Zn粉、Fe 粉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由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的反应速率比铁快,由于金属是过量的,所以生成氢气的质量与稀盐酸有关,则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故该图像能表示足里的 Zn 粉、Fe 粉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反应时间与生成氢气质里的关系,符合题意:
等质量的 Zn粉、Fe 粉与足量的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由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所以锌的反应速率比铁快,根据化学方程式
Zn+2HCl=H2↑ +ZnCl 、Fe+2HCl=H2↑+FeCl2
65 2 56 2
可知,等质里的锌、铁与足里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里铁>锌,故该图像能表示等质量的 Zn粉、Fe 粉与足里的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反应时间与生成氢气,质里的关系,符合题意;
等质里的 Zn粉、Fe 粉与足量的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根据化学方程式
Zn+2HCl=H2↑+ZnCl2、 Fe +2HC1=H2↑+FeC12
65 73 2 56 73 2
可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与锌、铁反应生成的氢气质量相等,等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里铁>锌,故该图像能表示等质量的 Zn粉、Fe粉与足量的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加入酸的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量的关系,符合题意;
向盛有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Zn粉、Fe粉,根据化学方程式
Zn+2HC=H2↑+ZnCl2、 Fe +2HCl=H2↑+FeCl
65 2 56 2
可知,等质里的锌、铁与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里铁>锌,由于金属是
过量的,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与稀盐酸有关,则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里相等,故该图像能表示向盛有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里的Zn粉、Fe粉,加入金属的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量的关系,符合题意。
故选:ABCD。
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解:设参加反应的铁的质量为x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棒的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铜。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离开铁棒的同时,就有64份质量的铜回到铁棒上,则使棒的质量增加64-56=8(份)。现已知棒的质量增加100.8克-100克=0.8克,则可列比例求解
Fe+CuSO4=FeSO4+Cu 棒的质量增加(差量)
56 64 64-56=8
100.8克-100克=0.8克
56:8=x:0.8克
x=5.6克
答:有5.6克铁参加了反应
1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解:设此铁的纯度为x。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溶液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氢气。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进入"溶液中的同时,则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从溶液中逸出,故溶液质量增加 56-2=54(份)。由题目给的差量 55.4克-50克=5.4克,据此便可列比例求解。
Fe+H2SO4=FeSO4+H2↑ 溶液质量增加(差量)
56 2 56-2=54
10g·X 55.4g-50g=5.4克
56:54=10xg:5.4克
x=56%
答:此铁的纯度56%
13.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气体质量增加的原因是CO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每28份质量的CO参加反应,可生成44份质量的CO2,使气体质量增加 44-28=16(份)。现已知气体质量增加 18克-12克=6克,据此便可列比例求解。
解:设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为x。
CuO+CO=Cu+CO2 气体质量增加(差量)
28 44 44-28=16
12g·x 18g-12g=6g
28:16=12g·x:6g
x=87.5%
答: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87.5%
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待天平平衡后,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铁和镁,若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求所加铁和镁的质量比。
解:设所加铁与镁的质量分别为x、y(此时天平两端增加的质量均为a)
①因硫酸足量,故铁和镁全参加反应。
Fe+H2SO4=FeSO4+H2↑、Mg+H2SO4=MgSO4+H2↑
②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天平两端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加入的金属和生成的氢气。
③分别加入铁和镁后,只有当天平两端增加的质量相同时,天平才可仍保持平衡。
Fe+H2SO4=FeSO4+H2↑ 增加的质量(差量)
56 2 56-2=54
A 56:54=x:a-----①
Mg+H2SO4=MgSO4+H2↑ 增加的质量(差量)
24 2 24-2=22
A 24:22=y:a---②
联立①②解得x:y=77:81
答:所加铁和镁的质量比77:81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12 曲线题
中考试题中常用坐标曲线来表达物质发生变化或化学反应的规律,是中考题中常见的题型,也是中考的必考点。该类型试题具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特点,是中考的热点题型之一。
[题型一]热重曲线和质量差法
(一)热重曲线
在中考的化学考试中,可能会涉及到金属矿石热分解以及热重曲线的计算。这部分内容属于难度较大的题型,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热重曲线,掌握相关的计算技能。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稍注意复习这一部分知识。
1. 理解热重曲线的基本概念
热重曲线是在程序控温下测量物质质量随温度或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通常以试样质量或残留率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理解这一基本概念是解题的基础。
2. 分析热重曲线的走势
观察曲线的走势,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范围内的质量变化情况。通常,物质会发生脱水、分解、氧化等过程,这些过程会导致质量的增减。
3. 识别曲线的特殊点
注意曲线的起点、终点、最大值点等特殊点,这些点通常对应着特定的化学过程,如脱水、分解反应的完成等。
4. 应用定量计算方法
根据热重曲线提供的数据,运用化学知识进行定量计算,如元素守恒、质量守恒等,以确定物质的化学式或反应的产物。
5. 结合题目信息进行综合判断
题目中通常会提供具体的温度范围、失重比例等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和热重曲线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最合理的答案。
(二)质量差法
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某些"差量”(如固体质量差、 溶液质量差等)与反应物或生成物质量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的一种解题方法。解题步骤如下:①审清题意,分析产生差量的原因;②将差量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右边,并以此作为关系量;3列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用差量法解题的关键是是正确找出理论差量
[题型二]pH 变化曲线
酸碱反应的 pH 变化
起始时,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碱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
起始时,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碱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
酸碱反应的pH曲线
滴碱入酸:起始时,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碱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
滴酸入碱:起始时,溶液的pH>7,此时溶液呈碱性;当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7;随着酸的继续加入,溶液的pH<7,溶液呈酸性.
酸和盐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碱性溶液:如向HCl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反应开始时,Na2CO3先与HCl反应,溶液的pH逐渐增大,当HCl与Na2CO3反应完时,溶液pH=7,即AB段;然后Na2CO3和CaCl2开始反应,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pH=7,即BC段;当CaCl2与Na2CO3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碱性Na2CO3溶液,溶液的pH>7
[题型三]金属与酸反应变化曲线
1.等量金属与足量酸反应
(1)三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C>B。
(2)三种金属中,产生氢气质量最多的是A ,相对原子质量最大的是C 。
2.足量金属与等量酸反应
(1)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Mg>AI>Zn>Fe
(2)生成氢气的质量由稀盐酸的质量决定,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
3.“m(H2)—m酸”的坐标曲线
(1)如果两种金属都有剩余,加入等质量的稀盐酸,生成氢气的质量 相等。
(2)随着酸的加入,金属 Zn 消耗的质量更大,当有一种金属剩余时,剩余
的金属一定是Fe 。
当两种金属都没有剩余时,金属Fe产生的氢气多.
4.m(H2)—m金属”的坐标曲线
(1)当金属的质量为m时,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l>Fe>Zn
(2)当稀盐酸完全反应,三种金属产生氢气的质量 相等,参加反应的金属质
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Zn>Fe>Al
1.(2024·山东济南)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溶液随所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A.在点时溶液中的溶质为和
B.在段,溶液中数量逐渐增多
C.在点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阴离子为和
D.该反应的实质是和结合生成
1.(2024·江苏宿迁)化学实践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一瓶失去标签的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取该 稀盐酸 50g,利用传感器实时监测稀盐酸与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 pH 的变化情况, 测定结果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将 滴入另一溶液中。
(2)b 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有 (填化学式)。
(3)计算该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2024·新疆)用数字传感器探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温度和pH 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C.该实验是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D.45s 时,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过氧化钙(CaO2)是一种白色、无毒、难溶于水的固体,加热至350℃左右开始分解放出氧气。过氧化钙能杀菌消毒,广泛用于果蔬保鲜、空气净化、污水处理等方面。其工业制备的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I.陈化,是指在沉淀过程中,待沉淀完全后,使溶液在一定条件下静止存放一段时间。目的是为了令里边的组份得到充分的反应,或令悬浮物沉降。
II. CaCl +H O +2NHz+nHzO=CaO2.nH2O↓ +2NH4Cl
流程②中搅拌的目的是 .
(2)流程②中没有采用加热措施的可能原因是 .
(3)整个流程中,除水外还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是 填名称)。
(4)检验CaO2·nH2O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取最后一次洗涤液少许于试管中,先滴加稀硝酸酸化,然后滴入 (填溶质的化学式)溶液,看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5)取上述制得的CaO2·nH2O晶体进行热重分析,其热分解时晶体的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2所示,通过计算可得出n= 。
1.(2024·四川德阳)室温时,利用压强传感器研究质量相同的一块镁片和一块锌片分别与等浓 度、等质量的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如图甲,压强传感器测得装置内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乙。下列说法 正确的是( )
A.根据压强变化推测两个反应都有热量放出
B.曲线①的压强上升比曲线②高,说明①产生 H2总量更多
C.曲线②是 Mg 与稀盐酸反应的压强变化曲线
D.反应结束后 Zn 一定有剩余
2.用工业炉渣废料(主要成分是MgO、CaO、SiO2)制取轻质氧化镁(MgO)的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资料]MgO+2CO2+H2O=Mg (HCO3) 2; Mg (OH) 2、MgCO3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物;Mg(OH)2的分解温度为340~380℃、MgCO3的分解温度为520℃。
(1)步骤①研磨的目的是 。
(2)步骤②操作的名称是 .
(3)若生成292gMg(HCO3)2,计算需要氧化镁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4)小组同学用热分析仪对固体混合物X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成固体质量变化与分解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D 点物质的化学式为,若混合物X用 aMgCO3·bMg (OH) 2表示,则a:b=___。
1.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一定质量过氧化氢溶液
C.温度不变,向一定质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一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2.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
B.向一定质量二氧化锰固体中加一定质量过氧化氢溶液
C.温度不变,向一定质量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
D.向一定质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3.在 NaOH 溶液和稀盐酸的反应中,小圳用数字化设备测定了溶液温度及pH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图,其中a点为温度曲线上的最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是将稀盐酸摘加到 NaOH 溶液中
B.a、b 两点对应的时间相同,则 b 点溶液的 pH=7
C.从b 到c 的变化过程中,溶液中 NaCl 的质量不变
D.c点对应的溶液中阳离子只有 H2
4.数字化传感器可以使实验结果更直观、准确。某同学利用数字化传感设备,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和温度的变化,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
B.当加入液体的体积为10mL时,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C.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D.当反应时间为20s时,混合溶液的pH小于7
5.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B.p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OH
C.如向n点时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显无色
D.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6.草酸钙晶体(CaC2O4·H2O,对分子质量为146)受热易分解。小组同学利用热分析仪对29.2g草酸钙晶体进行热分解,测得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1)0℃~to℃时,固体质量不变的原因是___
(2)温度为t1℃时,草酸钙晶体失去全部结晶水,29.2g草酸钙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为 g。
(3)加热至t2℃时,CaC2O4开始分解,生成CaCO3和一种有毒气体,该气体是
(4)加热至t4℃时,CaCO3开始分解,计算图中x的值。(写出计算过程)
7.(2024-湖北随州模拟预测)如图所示,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固体发生反应,
利用数字化设备采集瓶内气压,瓶内气压与时间关系如曲线所示。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结束后,稀盐酸、铁、锌均有可能剩余
B.曲线②表示锌粉与稀盐酸的反应
C.a、b、c、d 四处溶液中都含有两种溶质
D.对比 c、d 两点,能说明锌的活动性比铁强
8.(2023·广西·中考真题》向三个烧杯中分别放入足里的Mg、A1、Fe粉末,同时加入质里分数相同的100g 稀盐酸,充分反应。反应的有关图像错误的是( )
9.(2024·山东济宁·二模)在相同质量、相同质里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加入足里的Mg、Fe、Zn三种金属,其发生反应的质里关系如下图,不正确的是( )
10.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叙述的有 (填序号)。
A.表示足量的Zn粉、Fe粉与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反应时间与生成氢气质量的关系
B,表示等质量的Zn粉、Fe粉与足里的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反应时间与生成氧气质量的关系
C.表示等质量的Zn粉、Fe粉与足量的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时,加入酸的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量的关系
D.表示向盛有等质里、等浓度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里的Zn粉、Fe粉的质量与生成氢气质里的关系
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12.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13.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14.在天平左右两边的托盘上,各放一个盛有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硫酸的烧杯,待天平平衡后,向两烧杯中分别加入铁和镁,若要使天平仍保持平衡,求所加铁和镁的质量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