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技能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6.2 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技能第1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8 15:15: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6.2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技能》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中图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技能》。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灾害的特点,并掌握基本的防护技能。教材通过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四个方面的内容,系统地介绍了各类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措施。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还能培养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互救能力。教材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和防护技能相对较为薄弱。他们对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危害性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防护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自然灾害的信息,但缺乏实际的应对经验和技能训练。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视频展示、模拟演练等,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同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课时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认识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综合思维
1. 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2. 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区域认知
1. 了解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及特点。
2. 掌握特定区域的防灾减灾措施。
地理实践力
1. 学会识别自然灾害的征兆。
2. 掌握基本的自然灾害防护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防护技能。
3. 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和意识。
难点
1. 如何在突发自然灾害中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
2.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防护技能。
3. 如何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视频资料、实物模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自然灾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询问学生每月学校进行的地震逃生演练,有哪些注意事项。
(3) 引导学生讨论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4)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技能。
(5) 板书课题:6.2 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技能。
(6)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讲解目标
(1) 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认识自然灾害的特点,掌握基本的防护技能。
(2) 强调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3) 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防护技能。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防护技能。
(5)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初步了解。
(6) 引导学生讨论自然灾害的常见类型及其危害。 1. 观看视频,思考自然灾害的特点。
2. 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
3. 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
4.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评价任务 1. 观看视频:☆☆☆
2. 回答问题:☆☆☆
3. 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活动一: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避防 自主学习 讲解地震与地质灾害的特点
(1) 介绍地震与地质灾害的突发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避防措施。
(3) 通过实例,讲解地震与地质灾害的典型特征。
(4) 引导学生讨论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避防措施。
(5) 通过图表,展示地震与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
(6)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避防措施。
合作探究
(1) 分组讨论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0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图,分析泥石流的分布规律。
(3) 通过图1和图2,引导学生分析泥石流的成因和避防措施。
(4) 引导学生讨论泥石流的典型特征及其危害。
(5) 通过实例,讲解泥石流的避防措施。
(6)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避防措施。 1. 阅读教材,了解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避防措施。
2. 分组讨论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3. 分析泥石流的分布规律和避防措施。
4. 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避防措施。
评价任务 阅读教材:☆☆☆
分组讨论:☆☆☆
分析图1和图2:☆☆☆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地震与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其避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活动二:气象与洪涝灾害的避防 自主学习 讲解气象与洪涝灾害的特点
(1) 介绍气象与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象与洪涝灾害的避防措施。
(3) 通过实例,讲解气象与洪涝灾害的典型特征。
(4) 引导学生讨论气象与洪涝灾害的避防措施。
(5) 通过图表,展示气象与洪涝灾害的分布规律。
(6)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避防措施。
合作探究
(1) 分组讨论我国台风和寒潮的影响。
(2)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0中国台风和寒潮影响示意图,分析台风和寒潮的分布规律。
(3) 通过图1和图2,引导学生分析台风和寒潮的成因和避防措施。
(4) 引导学生讨论台风和寒潮的典型特征及其危害。
(5) 通过实例,讲解台风和寒潮的避防措施。
(6)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避防措施。 1. 阅读教材,了解气象与洪涝灾害的避防措施。
2. 分组讨论我国台风和寒潮的影响。
3. 分析台风和寒潮的分布规律和避防措施。
4. 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避防措施。
评价任务 阅读教材:☆☆☆
分组讨论:☆☆☆
分析图1和图2:☆☆☆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气象与洪涝灾害的特点及其避防措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总结归纳 回顾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地震、地质灾害、气象灾害和洪涝灾害的防护技能。
(2) 强调防灾减灾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总结自然灾害的避防措施。
(4) 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防护技能。
(6) 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布置作业
(1) 完成教材P51的练习题。
(2) 收集身边的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其成因和避防措施。
(3) 与家人一起制定家庭防灾计划。
(4) 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更多自然灾害的防护知识。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总结自然灾害的避防措施。
3. 完成教材P51的练习题。
4. 收集身边的自然灾害案例,分析其成因和避防措施。
评价任务 回顾总结:☆☆☆
完成练习题:☆☆☆
收集案例:☆☆☆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应用能力。通过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作业设计
练习题
1. 请列举三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并简述其成因和避防措施。
2. 请分析西南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避防措施。
3. 请分析我国台风和寒潮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避防措施。
4. 请结合实际生活,制定一份家庭防灾计划,包括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安全撤离线路、临灾撤离信号等。
5. 请通过网络资源,了解更多自然灾害的防护知识,并整理成一份报告。
实践活动
1. 与家人一起参观当地的应急避难场所,了解其设施和功能。
2. 与同学一起制作一份自然灾害防护手册,包括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避防措施等内容。
3. 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开展一次自然灾害防护知识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安全意识。
板书设计
6.2 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技能
一、地震与地质灾害的避防
1. 地震的特点及其避防措施
2. 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其避防措施
3. 泥石流的成因及避防措施
二、气象与洪涝灾害的避防
1. 气象灾害的特点及其避防措施
2. 洪涝灾害的特点及其避防措施
3. 台风和寒潮的影响及避防措施
三、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
1. 自然灾害的成因
2. 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3. 自然灾害的避防措施
四、总结归纳
1. 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自然灾害的避防措施
3. 自然灾害的防护技能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视频展示和模拟演练,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灾害的特点及其危害,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然灾害的成因和避防措施,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3. 通过布置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不足之处
1. 部分学生在模拟演练中态度不够认真,对技能细节把握不准,需要进一步加强纪律要求和精准指导。
2. 教学资源整合还不够丰富,可以多引入一些灾害亲历者的经验分享,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灾害防护要点。
3.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部分环节的时间控制需要进一步优化,以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