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卖油翁》教材解读

文档属性

名称 13《卖油翁》教材解读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8 19:5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13《卖油翁》教材解读
《卖油翁》位于统编语文教材七年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是一篇教读课文。本文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笔记小说《归田录》中记述的一则故事。故事篇幅短小,记述简洁生动,情趣盎然,人物形象鲜明,还包含着启人深思的哲理。文章在选入教材的时候,删除了最后一句“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本单元主题为“凡人小事”,着重表现小人物身上的精神和智慧,按照单元导语的要求,学习本单元,要熟读精思,了解人物的生活和情感,感受他们身上的人性之美与所体现的民族品格。精读时要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还要从开头、结尾、文中的反复及特别之处发现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意蕴。此前,学生通过学习了《阿长与<山海经>》《山地回忆》《台阶》,了解小人物身上的人性之美和民族品格,本课侧重表现小人物(卖油翁)的智慧。
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挖掘教学价值,构建教学策略,现从多角度对本文进行深入解读。
素读,理解文章内容
本文言简意赅,仅133字,却用生动的笔墨,刻画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故事起伏跌宕。
1.对比鲜明的“两”字
首先,故事中的两个人有着强烈的反差感。故事中的两个人,一个是高高在上的康肃公,有姓有名有谥号,能被冠以“公”这一称呼,就算不了解历史事实,也知其非富即贵,更何况历史上的陈尧咨,是不折不扣的状元郎;一个是无名无姓的小老头,就连称呼,也只是点明了他的职业,一个“翁”字,足以让其湮没在茫茫人海中(欧阳修也曾自称“醉翁”,可“醉翁”二字是他的自谦,别人可不敢这样称呼他,至少不敢当面这样称呼)。
其次,故事中的两件事有着强烈的戏剧性。故事虽短,却可以分成两件事——首先是陈尧咨射箭,虽然文章开篇即言明,“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却也只是“十中八九”;其次是卖油翁酌油,这个不起眼的老头,却能做到“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如果不考虑两者行为的价值,似乎卖油翁还要技高一筹。当陈尧咨射箭后,卖油翁“微颔之”;等到卖油翁酌油后,康肃却是“笑而遣之”,引来无数遐想。
其三,故事中的两个场景有着鲜明的对比。第一个场景,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是“手熟”。第二个场景,卖油翁酌油而钱不湿,是“手熟”后的“生巧”。在卖油翁看来,他的酌油技艺比康肃公的射箭技艺更胜一筹。所以,面对陈尧咨射箭这件事,他显示“睨之”,完全不放在心上,后来又“微颔之”,有些许赞许的意味,但不多。
最后,陈尧咨的两个表情很有意思。面对卖油翁的不认可,陈尧咨先是“忿然”,因为他觉得自己引以自傲的能力被人给轻视了;可是看到卖油翁酌油技艺,认可了卖油翁的技艺后,他又“笑而遣之”(还有一种说法,是陈尧咨觉得自己没必要跟卖油翁计较,虽然这件事让自己很尴尬,只好把卖油翁打发走了)。
2.生动形象的描写
卖油翁写于欧阳修晚年,笔法简洁凝练。当时宋《童蒙训》里说:“欧公作文,时加删定,至数十遍,有终篇不留一字者。”虽然简洁,但细节处依旧非常生动。
陈尧咨的语言表现了情绪的变化。陈尧咨的两句话,第一句“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第二句“尔安敢轻吾射!”中,对卖油翁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变化,第一个句子称“汝”,第二个问句子称“尔”,“汝”是平等的称谓,“尔”就有居高临下、轻视蔑视的味道了。另一方面。第一个句子连用两个反问句,表明不悦,通过质问传达他的不满。第二个句子用了感叹句,显示康肃已由不满到生气,通过感叹句的呵斥传达他不可遏制的愤怒。
卖油翁的回应一直云淡风轻。第一次,卖油翁说“无他,但手熟尔。”与陈康肃巨大的情绪变化比,卖油翁的回答显得淡定沉着,丝毫不畏惧陈尧咨的身份和情绪;第二次,卖油翁说“以我酌油知之。”其中的“我”字是平民百姓的自称,既符合卖油翁的身份,有充满了自信。
精准的动作描写让一切跃然纸上。“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其中的“乃”字,充分表现了卖油翁的从容自信;“取”“覆”“酌”“沥”“入”等动词精准,动作连贯有序,一气呵成。可以看出卖油翁身怀绝技、酌油技艺的娴熟高超;“徐”字写出动作舒缓,节奏平稳,可以看出卖油翁酌油时不慌不忙,镇定自若,从容悠闲;“而”字表转折,透露出一丝惊叹的意味。
联读,勾连时代背景
虽然是笔记小说,但陈尧咨却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欧阳修选择陈尧咨为创作对象,大有深意在里面。
1.充满争议的主人公
陈尧咨(970年-1034年),字嘉谟,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宋代官员、书法家,陈省华第三子,陈尧叟、陈尧佐弟。是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第一,状元,初授将作监丞、济州通判,召为直史馆、判三司度支句院,擢知制诰。崇政殿试进士,尧咨为考官,三司使刘师道嘱其弟刘几道在试卷上作标识,因受此事牵连,被贬为单州团练副使。复知光州、知制诰。后以龙图阁学士、尚书工部郎中知永兴军。卒谥康肃。
关于陈尧咨的轶事典故很多,现大致整理几篇,从中看出陈尧咨在时人眼中的形象。
“太尉陈尧咨为翰林日,有恶马,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旦父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圉人,乃曰:“内翰卖给商人矣。”谏议遽谓翰林曰:“汝为贵臣,左右尚不能制,旅人安能畜此?是移祸于人也。”亟命取马而偿其值。戒终老养焉。其长厚远类古人”。虽然的故事的主人公是陈尧咨的父亲,但是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他家的家风传承,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文武双全本就在情理之中。
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中,也有一段关于陈尧咨的文字,同样与其善射有关:“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彼时的陈尧咨,虽然射技高超,却不务正业,幸好其母及时唤醒了他,他才至于行差踏错。
也许正因为其年少时的荒唐,虽然后来他得到了“康肃”这样的谥号(“康”有安乐、安宁、富裕等含义,“肃”有恭敬、庄重、严正等意思。被赐予“康肃”谥号的人,通常在生前有着使百姓安居乐业、自身品德端正严谨、为官处事认真负责等表现,是一种较为正面的评价),但是其年轻的时候,名声并不算好。
2.慧眼识珠的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生于四川绵阳,籍贯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作为“唐宋八大家”宋六家之首,主张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自成一家风格。
当然,欧阳修最大的贡献不仅在于其文学地位,还在于他十分重视为国举荐人才,被誉为“千古伯乐”,在其任上还大力提携后辈,他一生桃李满天下,曾巩、苏轼、王安石都曾得到他的指点和提携,包拯、韩琦、文彦博、司马光都得到过他的欣赏与推荐。“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人均出自他的门下,而且都是以布衣之身被他提携而名扬天下。
虽然同时宋朝人,但欧阳修跟陈尧咨并无交集,他比陈尧咨晚整整一辈,当他领袖文坛的时候,陈尧咨已经不在世了,因此,他创作这篇文章并非是针对陈尧咨。据查,当时的很多读书人,跟故事中的陈尧咨颇为相似,稍有成绩便“以此自矜”,却不知道自己依旧停留在“术”的层面,并没有触及真正的大道——熟能生巧。欧阳修退休之后创作的这篇文章,旨在告诫后辈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要把当下的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就是真正的成功。
析读,探寻教学价值
《卖油翁》作为七年级下册的经典文言文,其教学价值体现在文言知识积累、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思维训练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维度。
1.适配年龄的语言建构素材
本文不长,但是文中诸如“但”“尔”“之”等虚词及“但手熟尔”“惟手熟尔”等句式,是学生积累文言语法的重要素材。通过对比古今异义(如“但”表“只是”)和通假字(如“尔”同“耳”),帮助学生掌握文言表达特点。另一方面,本文中如“睨”“微颔”“忿然”等动词,既需理解字面含义,又可结合语境推测人物心理。例如“忿然”既可解作“气愤”,也可延伸为“不服气”,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丰富性。
学习文言文,重在朗读品味,本文故事精炼,但描写生动,可用来进行文言文朗读的专项训练——指导学生关注动词,读出重音和停顿;指导学生关注句式差异,读出情感变化;指导学生关注虚词,读出文言味道。
2.文学鉴赏与思维提升并行
正如前文所说,本文独有的“两”字构思方法,既有对比,又有递进,可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感受别样的行文思路。同时,陈尧咨的“自矜”与卖油翁的“淡然”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分析对话(如“尔安敢轻吾射”与“无他,但手熟尔”)和动作描写(如“徐以杓酌油沥之”),学生能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及作者塑造形象的技巧。
文章以“熟能生巧”为核心,通过短小精悍的叙事传递深刻道理。但从目前的各类文献来看,本文的主旨并不仅限于“熟能生巧”——陈尧咨从大将军和卖油翁卖油,虽然职业不同,却无高低贵贱之分;卖油翁酌油却蕴含着大道理,说明大道都是相通的,只有窥见根本,才能明了世事……通过对文章主旨的深入探讨,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德育价值渗透
在21世纪民族复兴的今天,工匠精神至关重要,卖油翁“熟能生巧”的理解,适用于这世间大部分行业,学生理解了这个道理,只要教者加以引导,可促进其思考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陈尧咨因为“自矜”而遭遇当头棒喝,也能培养学生专注、谦逊的品格,只有永不止步,才能行稳致远。
通过比较《归田录》原文与教材文本的差异(如“徐以杓酌油”中“徐”字的增删),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修改意图,培养文本细读能力和质疑精神。此外,对陈尧咨“笑而遣之”的复杂态度,可鼓励学生多角度解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来自外界的批评建议。
4.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直以来的文言教学,都面临“文”和“言”孰轻孰重的问题,在本文中,“释担”“沥油”等动作词准确表现了人物特点,只要处理得当,在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适当渗透文言知识,就能实现现语言积累与文学感悟的融合。
同时,在教学本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如角色朗读、表演诵读、思维导图梳理等,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亲近感,感受对话中的情感张力,拉进学生与文言文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兴趣。
预设,确定指导策略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起步阶段,认知水平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发展,且对文言文的语言形式、文化背景较为陌生。结合《卖油翁》的文本特点和学生学情,其阅读障碍及针对性指导策略如下:
1、阅读障碍分析
(1)文言词汇与句式障碍
实词障碍:如“自矜”(自夸)、“睨”(斜视)、“颔”(点头)、“忿然”(气愤)等古今异义词或生僻词,学生难以通过字面直接理解。
虚词障碍:如“但手熟尔”中的“但”(只是)、“尔”(罢了),“徐以杓酌油沥之”中的“以”(用)、“之”(代词)等虚词用法,易混淆。
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尝射于家圃”即“尝于家圃射”)、省略句(“见其发矢十中八九”省略主语“陈尧咨”)等,学生可能无法准确调整语序或补充成分。
(2)文化背景与思维逻辑障碍
历史背景陌生:学生对宋代科举制度、武举人(陈尧咨)的社会地位缺乏认知,可能难以理解其“自矜”的心理。
哲理抽象性:对“熟能生巧”的辩证性理解(如“熟”与“巧”的关系)需要联系生活经验,学生易停留在表层故事,难悟深层寓意。
(3)情感体验与价值共鸣障碍
人物心理隔阂:对陈尧咨从“自矜”到“笑而遣之”的态度转变、卖油翁“淡然”背后的谦逊品格,学生可能缺乏共情能力。
价值观代沟:现代学生更关注“天赋”“效率”,对传统“工匠精神”的“重复练习”可能产生质疑,影响主题认同。
2.针对性指导策略
(1)降低文言语言门槛:以“活”解“死”
实词突破:动作演示法,通过肢体语言解释“释担”(放下担子)、“沥油”(倾倒油)等动词,增强记忆。图片联想法,展示“家圃”(私家箭场)、“杓”(长柄油勺)的图片,直观化解词义。
虚词归纳:对比归纳法,整理文中虚词(如“之”“以”“尔”)的多种用法,结合例句分类对比(如“之”作代词、助词)。
句式拆分:现代汉语还原法,将倒装句“尝射于家圃”调整为“尝于家圃射”,通过语序对比理解文言特点。
2. 搭建文化认知支架:以“近”通“远”
背景补充:故事导入,课前讲述“北宋重文轻武”的历史背景,解释陈尧咨“武举人”身份的特殊性,帮助学生理解其傲慢心理;类比迁移,联系学生熟悉的“体育特长生”“学霸”等形象,类比陈尧咨的“自矜”心态。
哲理具象化:生活案例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熟能生巧”的经历(如骑自行车、弹琴),再回归文本分析卖油翁的“技艺之道”。
3. 深化情感体验:以“演”悟“情”
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通过语气模仿(如陈尧咨的“忿然”、卖油翁的“徐曰”),体会人物情绪变化。课本剧表演,设计“沥油”动作细节,通过“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的直观呈现,感受卖油翁的从容自信。
心理推测:补白对话,提问“陈尧咨为何‘笑而遣之’?他的‘笑’是惭愧、佩服还是掩饰尴尬?”引导学生多角度揣摩人物心理。
4. 思辨与价值观引导:以“疑”启“思”
批判性讨论:矛盾点质疑,抛出问题:“反复练习真能成就一切吗?卖油翁的‘惟手熟尔’是否忽略了天赋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结合现代案例(如运动员训练、艺术创作)辩证思考。
德育渗透:主题辩论,组织辩论“谦逊vs自信”,结合卖油翁的“无他,但手熟尔”与陈尧咨的“自矜”,引导学生理解“谦逊中的自信”与“骄傲中的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