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黄土高原 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7.3 黄土高原 第1课时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8 16:01: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黄土高原》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中图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特点以及生态环境问题。黄土高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对学生的地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教材通过图文资料,引导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同时,教材还介绍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中国的地形、气候等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黄土高原这一特殊地理区域,学生可能缺乏直观的认识和深入的理解。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此外,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多媒体展示、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黄土高原的相关知识。
课时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指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2. 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原因。
综合思维
1. 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造成的危害。
2. 了解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探讨其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区域认知
1. 通过阅读黄土高原景观图,说出本区文化习俗及地貌特征。
2. 分析黄土高原地形、气候特点对民俗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1. 通过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特征。
2. 设计一份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手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和地貌类型。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难点
1.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 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3. 探讨黄土高原地形、气候特点对民俗的影响。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黄土高原景观图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
(1) 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黄土高原的独特魅力。
(2) 引导学生思考:视频中展示了哪些黄土高原的景观?这些景观有何特点?
(3) 提问: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
(4) 介绍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黄土高原。
(5) 板书课题:《黄土高原》。
(6) 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引入问题
(1) 为什么黄土高原会被称为“黄土地”?
(2) 黄土高原有哪些独特的地貌特征?
(3)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1. 观看视频,初步感受黄土高原的风貌。
2. 回答老师的提问,分享自己对黄土高原的了解。
3. 记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主要内容。
4. 思考并记录老师提出的问题。
评价任务 1. 注意力集中:☆☆☆
2. 积极参与:☆☆☆
3. 初步了解:☆☆☆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学习活动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 自主学习 出示地图
(1) 展示中国地图,指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介绍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塬、墚、峁。
(3) 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4) 提问: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有何特点?
(5) 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的形成原因。
(6) 介绍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
合作探究
(1) 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 提问:黄土高原的气候特点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4) 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地貌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5) 通过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景观。
(6) 讨论:黄土高原地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1. 观察地图,指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记录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及其特点。
3. 分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4. 观看图片,了解黄土高原的典型地貌景观。
评价任务 1. 地图识读:☆☆☆
2. 地貌识别:☆☆☆
3. 合作讨论:☆☆☆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学习活动二: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自主学习 展示资料
(1)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水土流失问题。
(2) 提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哪些?
(3) 介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泥沙增多、自然灾害频发。
(4) 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典型案例。
(5) 介绍治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植树种草、修建梯田、淤地坝等。
(6) 通过图片展示治理措施的效果。
合作探究
(1) 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危害。
(2)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 提问: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4) 引导学生分析治理措施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5) 通过图片展示治理措施的实际效果。
(6) 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1. 观看图片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 记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危害。
3. 分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4. 观看图片,了解治理措施的实际效果。
评价任务 1. 问题分析:☆☆☆
2. 治理措施:☆☆☆
3. 实际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活动三:黄土高原的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主学习 展示图片
(1) 通过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特色民居——窑洞。
(2) 介绍窑洞的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展示黄土高原的传统美食和传统服饰。
(4) 提问:黄土高原的传统美食和传统服饰有哪些特点?
(5) 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6) 介绍黄土高原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
合作探究
(1) 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特色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 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 提问:黄土高原传统美食和传统服饰的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4) 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文化习俗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5) 通过图片展示黄土高原的旅游景点。
(6) 讨论:如何在保护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同时发展旅游业? 1. 观看图片,了解黄土高原的特色民居和传统美食、传统服饰。
2. 记录黄土高原文化习俗的特点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分组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4. 观看图片,了解黄土高原的旅游景点。
评价任务 1. 文化理解:☆☆☆
2. 自然关系:☆☆☆
3. 旅游发展:☆☆☆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的文化习俗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总结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 强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5)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为黄土高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6) 布置课后作业。 1.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总结黄土高原的特点及其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 记录自己的学习收获。
4.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护环境。
评价任务 1. 内容回顾:☆☆☆
2. 学习收获:☆☆☆
3. 环保意识:☆☆☆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学习收获,增强环保意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作业设计
必做题
1. 在地图上标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 列举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3.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危害。
选做题
1. 调查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治理建议。
2. 设计一份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手册,要求图文并茂,内容丰富。
板书设计
黄土高原
- 位置和范围:
- 东起太行山脉,西到乌鞘岭
- 北起古长城,南至秦岭
- 主要地貌类型:
- 塬、墚、峁
- 气候特点:
- 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
- 生态环境问题:
- 水土流失
- 干旱
- 治理措施:
- 植树种草
- 修建梯田
- 淤地坝
- 文化习俗:
- 特色民居:窑洞
- 传统美食
- 传统服饰
- 旅游业发展:
- 保护与开发并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视频和图片的展示,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黄土高原有了直观的认识。
2. 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总结了学习收获,增强了环保意识。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时,部分学生理解较为困难,需要进一步细化和深入浅出地讲解。
2. 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个别学生主导讨论,需要加强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参与。
3.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后半部分内容讲解略显仓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