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台湾省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文档属性

名称 7.6 台湾省 第2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七年级地理下学期中图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4-18 16:07: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台湾省》第2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2课时
教材 中图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探讨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其与祖国大陆的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教材通过大量的数据和实例,展示了台湾省在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期间,通过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台湾省产业结构的变化,从初期的农业和工业原料出口,逐渐转向高科技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通过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现状,以及两岸经济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经济地理方面的知识相对较为陌生。学生对“亚洲四小龙”这个概念可能有所耳闻,但对于台湾省的具体经济发展情况了解不多。因此,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对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直观认识。此外,学生对两岸关系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可能了解有限,需要通过时事新闻和案例分析,增强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课时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特点,认识台湾省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2. 分析台湾省产业结构的变化,理解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综合思维
1. 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往来对双方经济的影响。
2. 认识台湾省与祖国大陆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分析两岸经济融合的意义。
区域认知
1. 通过地图和数据,认识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布局。
2. 了解台湾省与祖国大陆在交通、产业等方面的联系。
地理实践力
1. 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往来。
2.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两岸经济融合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台湾省经济发展特点及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2. 台湾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3. 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往来及其影响。
难点
1. 分析台湾省与祖国大陆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
2. 理解两岸经济融合的意义和具体措施。
3. 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支持。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图、相关数据图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
(1)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亚洲四小龙”吗?
(2) 亚洲四小龙指的是哪四个地区?
(3) 为什么这四个地区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4) 今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及其与祖国大陆的经济融合。
(5) 板书课题:《台湾省》第2课时 经济发展特点 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6) 展示“亚洲四小龙”地图,介绍台湾省的基本情况。
讲授新知
(1) 介绍台湾省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强调其地狭人稠的特点。
(2) 通过数据图表,展示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历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经济腾飞。
(3) 解释台湾省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原因和具体措施。
(4) 介绍台湾省的主要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
(5)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11“台湾进出口货物”表,分析台湾省进出口货物的变化。
(6) 通过具体案例,如新竹科学园区,展示台湾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1. 回答老师的提问,了解“亚洲四小龙”概念。
2. 观看地图,了解台湾省的基本情况。
3. 记录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历程和主要产业。
4. 阅读教材,分析台湾省进出口货物的变化。
评价任务 1. 知识点掌握:☆☆☆
2. 数据分析:☆☆☆
3. 地图应用:☆☆☆
设计意图 通过提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对台湾省经济发展的初步认识。通过数据图表和具体案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点。
活动一:台湾省经济发展特点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1) 阅读教材P111-P112,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特点。
(2) 思考:台湾省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贸易,为什么?
(3) 了解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经贸往来情况。
(4) 了解台湾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情况。
(5) 通过数据图表,分析台湾省进出口货物的变化。
(6) 记录台湾省主要产业及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合作探究
(1) 分组讨论:台湾省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出口货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点评,补充相关知识点。
(4) 讨论:台湾省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及其面临的挑战。
(5)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6) 教师总结,强调台湾省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支持。 1. 阅读教材,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特点。
2. 记录台湾省主要产业及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3.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台湾省进出口货物的变化。
4. 汇报讨论结果,接受教师点评。
评价任务 1. 自主学习:☆☆☆
2. 小组讨论:☆☆☆
3. 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活动二: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
(1) 阅读教材P112-P113,了解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情况。
(2) 思考:为什么促进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是必然要求?
(3) 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部际协调机制工作会议的主要内容。
(4) 通过时事新闻,了解两岸经济融合的最新进展。
(5) 记录两岸经济融合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6) 思考:台湾与祖国大陆加强经贸合作,可以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合作探究
(1) 分组讨论:两岸经济融合的意义和具体措施。
(2)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3) 教师点评,补充相关知识点。
(4) 讨论:两岸经济融合对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5)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6) 教师总结,强调两岸经济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 阅读教材,了解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情况。
2. 记录两岸经济融合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3. 参与小组讨论,分析两岸经济融合的意义和具体措施。
4. 汇报讨论结果,接受教师点评。
评价任务 1. 自主学习:☆☆☆
2. 小组讨论:☆☆☆
3. 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和具体措施,培养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活动三: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分析案例
(1) 介绍台湾省与祖国大陆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互补优势。
(2)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两岸经济融合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3) 引导学生思考:台湾与祖国大陆加强经贸合作,可以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好处?
(4) 通过地图,展示两岸交通航线图、产业分布地图等,帮助学生从空间视角分析经济格局。
(5) 讨论:两岸经济融合对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6) 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
(1) 总结台湾省与祖国大陆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
(2) 强调两岸经济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理解。
(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融合?
(5) 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6) 布置课后作业。 1. 分析案例,了解台湾省与祖国大陆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领域的互补优势。
2. 讨论两岸经济融合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3. 汇报讨论结果,接受教师点评。
4. 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两岸经济融合。
评价任务 1. 案例分析:☆☆☆
2. 小组讨论:☆☆☆
3. 汇报成果:☆☆☆
设计意图 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台湾省与祖国大陆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培养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作业设计
选择题
1. 以下哪个地区不属于“亚洲四小龙”?
A. 中国香港 B. 新加坡 C. 韩国 D. 泰国
2. 台湾省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期间,主要推行哪种发展战略?
A. 内需导向型 B. 出口导向型 C. 服务导向型 D. 技术导向型
3. 台湾省最大的贸易伙伴是?
A. 美国 B. 日本 C. 中国香港 D. 祖国大陆
简答题
1. 台湾省20世纪50年代以来,进出口货物发生了哪些变化?
2. 台湾省与祖国大陆加强经贸合作,可以为台湾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好处?
3. 请列举两个台湾省与祖国大陆在经济上的互补优势,并简要说明。
板书设计
一、台湾省经济发展特点
1. 地狭人稠,依赖对外贸易
2.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经济腾飞
3. 主要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4. 进出口货物变化:初级产品→消费品,农产品→高科技产品
二、海峡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1. 必然要求:经济全球化、两岸联系日益密切
2. 具体措施:扩大直接交往、促进各界交流
3. 积极影响:扩大市场、降低成本、促进创新
三、案例分析
1. 两岸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的互补优势
2. 两岸经济融合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提问导入,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台湾省的经济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2. 通过数据图表和具体案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了台湾省的经济发展特点,提高了他们的地理素养。
3. 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增强了他们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经济融合时,深度挖掘不够,对背后的经济规律和政策博弈剖析不足。
2. 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部分环节时间过长,导致后续环节时间紧张。
3. 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引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优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多元需求,全方位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扎实掌握地理知识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与民族认同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