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 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及逃生线路设计》第1课时教案
学科 初中地理 年级册别 七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中图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中图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主题为“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及逃生线路设计”。该主题旨在帮助学生识别本地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掌握其成因、特点及危害范围。同时,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地图比例尺、方向、图例等要素,能够精准运用地图查找和标注本地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此外,学生还需理解应急逃生线路规划的基本原则,结合地理环境与交通状况,设计合理、高效的逃生线路。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深刻认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和应急避难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灾害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和应对方法。学生对地图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巩固地图三要素的知识。在心理发展方面,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参与实践活动,但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课将通过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和逃生线路设计,增强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析地理环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有所收获。
课时教学目标
人地协调观
1. 了解本地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成因,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2. 理解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性和分布特点,学会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
综合思维
1. 掌握地图比例尺、方向、图例等要素,能够运用地图查找和标注本地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
2. 结合地理环境与交通状况,设计合理、高效的逃生线路。
区域认知
1. 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学校周边及社区内的应急避难场所,分析其选址条件。
2. 评估不同区域的灾害风险,合理规划逃生路线。
地理实践力
1. 参与实地调研,记录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信息。
2. 绘制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和逃生线路规划图,进行模拟演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识别本地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成因。
2. 掌握地图比例尺、方向、图例等要素,能够运用地图查找和标注本地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
3. 设计合理、高效的逃生线路。
难点
1. 分析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条件,合理规划逃生线路。
2. 结合地理环境与交通状况,设计符合实际情况的逃生线路。
3. 在模拟演练中,正确执行逃生线路,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PPT、地图、笔记本、绘图工具、烟雾弹、警报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1) 通过PPT展示本地常见的自然灾害图片,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述一个真实的自然灾害案例,让学生感受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3) 提问:你们知道如何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吗?
(4) 引出本课主题: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及逃生线路设计。
(5) 介绍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活动安排。
(6) 强调安全第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知识讲解
(1) 结合PPT,系统讲解本地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分析其成因与地理分布规律。
(2) 以地震为例,讲解板块运动原理,对照本地地震带分布,让学生明白灾害潜在威胁。
(3) 复习地图三要素知识,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在地图上准确量算距离、辨别方向、识别图例。
(4) 介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灾害监测与避难规划中的应用,拓宽学生视野。
(5) 强调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性,解释其定义和功能。
(6) 展示一些典型的应急避难场所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特点和设施。 1. 观看PPT展示的自然灾害图片,感受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2. 听取教师讲述的真实案例,思考如何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
3. 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活动安排。
4. 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评价任务 1. 情境理解:☆☆☆
2. 知识掌握:☆☆☆
3. 兴趣激发:☆☆☆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本地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其成因,掌握地图三要素知识,为后续的实地调研和逃生线路设计奠定基础。
实地调研 活动一:实地走访应急避难场所 组织调研
(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名组长。
(2) 发放地图、笔记本等工具,明确调研任务和注意事项。
(3) 指导学生如何记录场所位置、入口标识、场地面积、设施配备情况,以及周边地形、交通线路、建筑物特点。
(4) 安排各小组实地走访学校周边及社区内的应急避难场所。
(5)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小组遇到的问题。
(6) 回校后,组织各小组整理考察资料,绘制简易的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标注关键信息。
采访管理人员
(1) 指导学生如何采访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人员,了解开放时间、容纳人数、应急物资储备等信息。
(2) 强调采访礼仪,提醒学生注意礼貌。
(3) 收集采访资料,整理成书面报告。
(4) 分享采访结果,讨论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情况。
(5) 总结采访中的收获和不足。
(6)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意见。 1. 分组合作,明确调研任务和注意事项。
2. 实地走访应急避难场所,记录相关信息。
3. 采访管理人员,了解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服务情况。
4. 整理考察资料,绘制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
评价任务 1. 调研认真:☆☆☆
2. 记录详实:☆☆☆
3. 采访礼貌:☆☆☆
设计意图 通过实地调研,让学生亲身体验应急避难场所的特点和管理情况,增强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线路设计 活动二:设计逃生线路 情景设定
(1) 教师给定不同灾害场景假设,如学校午休时发生地震、暴雨引发城市内涝等。
(2) 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灾害场景下的逃生需求。
(3) 强调线路设计的安全第一、就近避难、避开危险区域、便于疏散的原则。
(4) 提供地图和绘图工具,指导学生如何标注途中关键节点和引导标识。
(5) 分组合作,设计详细的逃生线路规划图,用不同颜色线条区分不同灾害场景下的线路。
(6) 附上文字说明,阐述设计思路、优势与注意事项。
模拟演练
(1) 选取学校部分区域模拟灾害场景,如教室模拟地震、操场模拟洪水等。
(2) 各小组按照设计好的逃生线路,在教师指挥下进行逃生演练。
(3) 演练过程设置烟雾弹、警报声增加真实感。
(4) 演练结束后,组织学生总结反思,交流演练中遇到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5) 教师点评各小组逃生表现,强化正确逃生技巧与应急处置方法。
(6) 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1. 分组合作,讨论不同灾害场景下的逃生需求。
2. 设计详细的逃生线路规划图,标注途中关键节点和引导标识。
3. 参与模拟演练,按照设计好的逃生线路进行逃生。
4. 总结反思,交流演练中遇到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评价任务 1. 线路合理:☆☆☆
2. 演练认真:☆☆☆
3. 反思深刻:☆☆☆
设计意图 通过设计逃生线路和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应急避难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成果展示与评价 活动三:成果展示与评价 成果展示
(1) 各小组制作PPT,展示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逃生线路规划图。
(2) 派代表汇报项目实施过程、成果亮点、团队协作心得。
(3) 接受其他小组与教师的提问、质疑。
(4) 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包括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社区或应急管理部门专家评价。
(5) 从资料收集完整性、线路设计合理性、团队协作默契度、汇报展示效果等维度打分。
(6) 评选出优秀项目小组给予奖励。
总结提升
(1) 教师总结项目实施全过程,强调防灾减灾是长期、持续的工作。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向社区居民、低年级同学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与逃生线路。
(3) 鼓励学生将项目成果应用到家庭应急计划制定中,提升家庭防灾能力。
(4) 培养学生终身关注安全的意识。
(5) 讨论如何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关注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
(6) 布置后续任务,如设计宣传海报、手册或短视频。 1. 制作PPT,展示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图、逃生线路规划图。
2. 派代表汇报项目实施过程、成果亮点、团队协作心得。
3. 接受其他小组与教师的提问、质疑。
4. 参与评价,评选优秀项目小组。
评价任务 1. 展示完整:☆☆☆
2. 汇报清晰:☆☆☆
3. 评价公正:☆☆☆
设计意图 通过成果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作业设计
基础练习
1. 画出你家附近的一个应急避难场所,并标注其主要设施和特点。
2. 设计一条从你家到最近应急避难场所的逃生线路,标注途中关键节点和引导标识。
3. 写一篇小短文,介绍你设计的逃生线路的优点和注意事项。
拓展练习
1. 设计一份防灾减灾宣传海报,内容包括常见自然灾害类型、应急避难场所位置、逃生线路等。
2. 制作一份家庭应急计划手册,内容包括家庭成员的紧急联系信息、应急物品清单、逃生线路图等。
3. 拍摄一段短视频,介绍如何在自然灾害中保护自己,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板书设计
《主题二 应急避难场所分布及逃生线路设计》
1. 本地常见自然灾害类型:
- 地震
- 洪水
- 台风
2. 地图三要素:
- 比例尺
- 方向
- 图例
3. 应急避难场所:
- 定义
- 选址条件
- 主要设施
4. 逃生线路设计原则:
- 安全第一
- 就近避难
- 避开危险区域
- 便于疏散
5. 模拟演练:
- 场景设定
- 演练过程
- 总结反思
6. 成果展示与评价:
- PPT展示
- 评价标准
- 优秀项目评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 实地调研和模拟演练环节,增强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通过多元评价方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不足之处
1. 部分小组分工协作不够高效,影响了整体进度。
2. 个别学生对地图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进一步巩固。
3. 模拟演练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表现不够积极,需要加强引导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