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专题八 情境材料题
情境材料题是近年来枣庄市中考的常见题型,近5年考过3次。题目常以传统文化、重大社会事件和社会热点、中国科技前沿等为背景素材进行试题情境的创设,通过多角度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考查物质的组成、结构、化学式、有关物质的性质、用途或使用注意事项、有关反应的现象、化学方程式等众多知识点,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题给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解答要求来看,试题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即题目很新颖、要求很高,但解题用到的知识往往很基础。解答此类试题时一定不要因试题的新颖而害怕,要有求胜的信心,注意题给信息和条件是正确答题的必要因素。
1.从《中国成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诗词文化大放异彩,很多成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百炼成钢”与“沙里淘金”均为化学变化
B.“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
D.“釜底抽薪”与“钻木取火”都体现了燃烧的条件
传统文化
√
A [“百炼成钢”是铁中的碳和氧气经高温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其含碳量降低,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沙里淘金”是从沙子中分离出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A不正确;“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是因为稻花中含有的香味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稻花香,B正确;“真金不怕火炼”意思是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说明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正确;“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钻木取火”是因为钻木头时,木头克服摩擦力做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木头就燃烧起来,说明燃烧时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正确。]
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史书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本草纲目》中记载“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
B.《黄帝内经》中记载“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C.《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D.《抱朴子》中记载“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
√
B [“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令人以灰淋汁,取碱浣衣”,烧柴过程中有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A错误;“地气(水蒸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只是状态的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正确;“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错误;“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发生了两个化学变化,先生成汞,再合成丹砂,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错误。]
3.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成语、俗语、诗词中隐含丰富的化学知识能够用于说明化学问题。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釜底抽薪”体现燃烧需要________。
(2)“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列能源可以“春风吹又生”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氢能 B.石油
C.风能 D.煤炭
可燃物
AC
(3)“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桑叶中富含Ca、Fe、K等元素,其中能预防贫血的是______(填元素符号)。
(4)“凿开混沌得乌金。”我国西汉时期已知用煤炭炼铁,工业炼铁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Fe
(5)“丝绸光彩何曾悔,东方高路天涯地。”其中丝绸属于________(填字母)。
A.金属材料 B.合成纤维
C.复合材料 D.天然纤维
(6)“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大豆等农作物生长期间常需施加一些肥料,下列属于复合肥料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CO(NH2)2
B.NH4H2PO4
C.KNO3
D
BC
解析:(1)“釜底抽薪”含义是抽去锅底下的柴火,清除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2)能源可以“春风吹又生”,说明属于可再生能源,氢能和风能在短期内可以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属于化石燃料,在短期内不能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3)铁是血红蛋白的成分,缺铁会引起贫血,故预防贫血的元素是Fe。
4.(2024·山西中考)【化学与技术】我国是世界上锌冶炼最早的国家。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有关“火法”炼锌的工艺记载是“每炉甘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锌)十斤,装载入一泥罐内……然后逐层用煤炭饼(反应后生成一氧化碳)垫盛,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即倭铅(锌)也。”此工艺过程分解模拟如图。(已知:Zn的冶炼温度为904 ℃,Zn的沸点为906 ℃。)请结合图文信息,分析思考,解决问题:
(1)装入原料器之前,将炉甘石敲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温炉内,碳酸锌(ZnCO3)在高温条件下与煤的主要成分发生反
应生成Zn和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生成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____价。
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
面积,增大化学反应的速率
+2
(3)冷凝器中发生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
(4)我国古代冶锌晚于铁和铜,结合已知信息,分析说明其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变化
锌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合理即可)
【专题攻略】 解答“传统文化”类的新情境题的关键有两点:
1.读懂题给的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化学知识、工艺、流程,要善于提炼“化学知识点”。
2.迁移应用:将提炼出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的化学流程、工艺、变化等知识点与初中所学的进行链接,做到迁移应用,从而进行答题。
利用与语文跨学科的整合是解答此类题的基础和关键。
5.(2024·长春中考)2024年4月,我国搭载了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火箭发射成功。化学为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钛合金常用于制作载人飞船的某些部件,结合已有知识和如图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时事科技类
√
6.(2024·聊城中考)2023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在量子点发现和合成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科学家,量子点中常含有镉元素。如图是镉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
A.m=20
B.一个Cd2+中含有50个电子
C.镉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
D.硝酸镉的化学式为Cd(NO3)2
√
D [由题中示意图及元素周期表信息可知:X=48,48=2+8+18+m+2,故m=18,A错误;Cd2+是该原子失去两个电子形成的,故Cd2+含有46个电子,B错误;该原子有5个电子层,即其属于第五周期,C错误;Cd易失去2个电子,化合价为+2价,硝酸根离子为-1价,故两者形成物质的化学式为 Cd(NO3)2,D正确。]
7.(2024·山西中考)阅读分析,解决问题:
世界之最
2021年1月13日,全球第一辆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问世,它运用磁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运行时速可达620公里每小时,这一发明,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速度。
高温超导的“高温”是-196 ℃左右的温度,是相对于
-270 ℃至-240 ℃之间的温度而言的,不是我们传统认知里的“高温”。而超导就是超级导电。科学研究发现,当把超导体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电阻会神奇消失,从而具有超级导电性。
液氮在磁悬浮列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可在-196 ℃时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获得。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在运行时产生大量的热量,由于液氮具有制冷作用,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向轨道上喷射液氮后,可以降低轨道和车轮的温度,既能保持轨道的超导性,同时也能在列车底部形成气垫,使列车与轨道隔离,减少摩擦和空气产生的气动阻力,大大提高了运行速度。
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的运行不需要燃油,液氮的来源也比较丰富,有效地降低了运营成本。
(1)高温超导的“高温”,所指的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__。
(2)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具有环保特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液氮在磁悬浮列车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液氮来源丰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6 ℃左右的温度
高温超导磁悬浮列
车运行不需要燃油,不会产生烟尘以及有害气体
作制冷剂
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4)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上磁铁的“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这种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作____________。
(5)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利用了氮气的化学稳定性,但在一定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NO),用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理性质
【专题攻略】
1.解题思路:解答“时事科技”类的新情境材料题可按照下面的模板进行,准确分析信息灵活运用,做好新信息和旧有知识的结合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解题技巧:“四招”快速获取有效信息
(1)首先明确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2)题目呈现的情境中提供了哪些信息,哪些是已经掌握的熟悉的信息,哪些是不熟悉的、陌生的新信息。
(3)整合信息,通过比对和筛选,选取对解决问题有用的信息。
(4)将新信息迁移到熟悉的情境中,加以运用,有效解决问题。
8.(2024·福建中考)我国商代时就已经发现贮存于铅罐的酒(含乙醇)会发酵成醋(含醋酸,醋酸的化学性质与盐酸相似),铅与醋反应生成铅霜,铅霜在空气中转化为浮粉(PbCO3),加热浮粉得铅白(PbO)固体,铅白可用作白色颜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酒能变醋体现乙醇的化学性质
B.铅能与醋酸反应产生氢气
C.浮粉中铅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浮粉变铅白,固体质量增大
生产生活类
√
D [酒能变醋,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体现乙醇的化学性质,A正确;铅属于氢前金属,铅能与醋酸反应产生氢气,B正确;浮粉的化学式为PbCO3,其中碳酸根离子显 -2价,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则铅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C正确;加热浮粉(PbCO3)得铅白(PbO)固体,浮粉变铅白,固体质量减小,D错误。]
9.(2024·兰州中考)四冲程汽油机的工作冲程由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燃料为汽油、天然气等。气缸中微观粒子变化示意图如下:
(1)天然气属于__________(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从微观角度解释压缩冲程中气缸内气体发生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功冲程中化学能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 和 分子个数比为________。
不可再生
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机械能(合理表述即可)
1∶2
10.化学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与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厨房中的化学
①每年5月20日是“中国学生营养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每天需要摄入一定量的奶类、蛋类、蔬菜、水果、肉类等食物以保证营养均衡,牛奶、鸡蛋中富含的营养物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维生素C B.纤维素
C.淀粉 D.蛋白质
D
②天然气是国际环保组织倡导的绿色清洁能源。学校食堂使用的管道天然气采取低压入户供应,安全可靠,其主要成分在空气中完全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医药生产中的化学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研究小组在1969年就发现中药青蒿具有抗疟效果,但用水煎熬青蒿所得提取物无效;后受古代药方启发,经过多次实验,终于在低温条件下成功提取出有效成分青蒿素,由此可推知青蒿素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化学性质稳定,不受温度的影响
B.青蒿素受热不稳定
C.青蒿素低温时不稳定
B
11.(2024·云南中考)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学习了豆腐的制作,主要流程如图。
【原料认识】
(1)黄豆是制作豆腐的主要原料,表中是某黄豆的主要营养成分信息,其中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填字母)。
营养成分 糖类 蛋白质 油脂 水
每100 g 37.3 g 33.1 g 15.9 g 9.2 g
A.糖类 B.蛋白质
C.油脂 D.水
A
【反思总结】同学们经过多次实验,发现以下因素会影响豆腐出品率(制得豆腐与所用黄豆的质量百分比)。
(2)磨浆时黄豆与水的质量比
实验后,同学们绘制如图图像。由图可知,磨浆时黄豆与水的质量比为________时,豆腐出品率最高。
1∶9
(3)点卤时凝固剂与黄豆的质量百分比
实验序号 凝固剂与黄豆的质量百分比 豆腐出品率
1 1.5% 点卤后形成豆花少,豆腐压制不成型
2 2.0% 豆腐出品率270%
3 2.5% 豆腐出品率217%
4 3.0% 豆腐出品率213%
5 3.5% 点卤后形成豆花较碎,豆腐不易压制成型
①有同学认为“凝固剂与黄豆的质量百分比越大,豆腐出品率越高”,根据表中数据分析,这一观点________(填“正确”或“错误”)。
②把卤水(凝固剂与水的混合物)均匀分散到豆浆中,需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错误
搅拌
【拓展延伸】实践基地的凝固剂有CaSO4和MgCl2,本次实践使用的是哪一种?
【查阅资料】20 ℃时,CaSO4的溶解度是0.255 g,MgCl2的溶解度是54.6 g。
【进行实验】20 ℃时,取1 g凝固剂于试管中,加入10 g水,充分振荡,完全溶解。
【实验结论】
(4)本次使用的凝固剂是________(填化学式)。请写出一个能生成该凝固剂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gCl2
Mg(OH)2+2HCl===MgCl2+2H2O(合理即可)
解析:(1)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每100 g黄豆含有37.3 g的糖类,含量最高。
(2)由图可知,磨浆时黄豆与水的质量比为1∶9时,豆腐出品率最高。(3)①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凝固剂与黄豆的质量百分比为2.0%时的豆腐出品率大于凝固剂与黄豆的质量百分比为3.0%时,因此“凝固剂与黄豆的质量百分比越大,豆腐出品率越高”这一观点是错误的;②把卤水(凝固剂与水的混合物)均匀分散到豆浆中,需进行的操作是搅拌。
【专题攻略】 解题思路与方法:“生产生活”类新情境材料题多属于新景旧知类型的题目,此类信息给予题的特点是题目本身提供了一个新景或新信息,但解决问题所用的知识和方法却是学生已具备的(即所谓“旧知”)。此类题多属于联系科学、技术、新闻、社会和环境的热点题,具有时事性和教育性。解答此类题时,要从题目中获取新信息,联系已学知识,结合生活经验,分析所学原理,组织语言,规范表达,综合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