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8张PPT)
第八单元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枣庄考情分析
考点 考向 频次 分值 难度 常考题型
海洋化学资源 海水中的物质 2021年·T4(B) 2 * 选择题
海底矿物 2023年·T11(4) 3 ** 实验题
考点 考向 频次 分值 难度 常考题型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 2024年·T17(1) 2 **** 实验题
溶解度曲线及应用 2024年·T17
2023年·T7 2 ** 选择题
考点 考向 频次 分值 难度 常考题型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应用 2024年·T5(B)
2022年·T14 2 ** 选择题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 2024年·T19
2023年·T9 10 *** 计算题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及应用 2022年·T8 3 **** 选择题
单元体系构建
流程图
深化研讨 任务达成
任务一 海洋化学资源
1.[问题思考]海水提镁:流程中要进行:MgCl2→Mg(OH)2→
MgCl2→Mg的转化过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能否电解氯化镁溶液制取镁________,如果不能,还要进行________操作。依次写出各步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类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集镁离子(或获得更为纯净的氯
化镁)
不能
蒸发
MgCl2+Ca(OH)2===Mg(OH)2↓+CaCl2、复分解反应
Mg(OH)2+2HCl===MgCl2+2H2O、复分解反应
②③①⑤④⑥(合理即可)
除去氯化钙和多余的氯化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④加入适量盐酸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操作⑤所得沉淀有_____种。
Na2CO3+CaCl2===CaCO3↓+2NaCl、
Na2CO3+BaCl2===BaCO3↓+2NaCl
除去多余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4
海水中的物质
1.(2024·滨州中考)海洋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下列关于海洋中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冰”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
B.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C.海水淡化只能得到淡水,剩余物质不再有任何利用价值
D.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类,其中含量最多的盐是氯化镁
√
A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和废气,A正确;海水“晒盐”后剩余的母液不能继续溶解氯化钠,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B错误;海水淡化能得到淡水,剩余物质有着很大的利用价值,海水淡化后得到的剩余物质中含有NaCl、MgCl2等,可用于工业生产食盐和提取镁等,C错误;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类,其中含量最多的盐是氯化钠,D错误。]
2.(2024·烟台中考)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如图是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杯中的水是淡水
B.该过程中水分子大小发生改变
C.该过程中用到蒸馏的方法
D.获取淡水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
B [从海水中获取淡水的原理是通过蒸发,使海水中的水分变成水蒸气,然后遇冷变成水滴到水杯中,水杯中的水是淡水,A正确;蒸发时,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水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B错误;该过程中用到的是蒸馏的方法,C正确;温度越高,水分蒸发越快,获取淡水越快,D正确。]
3.下列有关海洋资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应注重保护海洋环境
B.海水中溶解有大量的盐,约占海水总质量的96.5%
C.海底蕴藏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和“可燃冰”
D.海底蕴藏着多金属结核,也称锰结核
海底矿物
√
B [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应注重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污染,A正确;海水中溶解有大量的盐,约占海水总质量的3.5%,B错误;海底蕴藏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和“可燃冰”,C正确;海底蕴藏着多金属结核,也称锰结核,D正确。]
4.2023年8月23日,烟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展示了我国生产的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一号”带领我国进入可燃冰开采时代。可燃冰(普遍认为其化学式为CH4·8H2O)将点燃新能源时代的曙光。可燃冰的结构中甲烷分子(CH4)被包进水分子构成的“笼子”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可燃冰作燃料会大大减弱温室效应
B.“笼子”内的甲烷分子不再运动
C.可燃冰中甲烷分子和水分子间存在间隔
D.可燃冰提供了水可能变成油的例证
√
C [用可燃冰作燃料仍会产生二氧化碳,不会减弱温室效应,A不正确;分子始终在不断地运动,B不正确;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间隔,C正确;水中不含有碳元素,不可能变成含碳元素的油,D不正确。]
5.海洋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我国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据报道,60%的镁都是从海水中提取,下列生产镁的过程中的A、B、C均代表一种主要生成物。下列正确的是( )
海水提镁
A.A是生石灰,B是熟石灰,b过程放热
B.e过程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c、d操作是为了生成更多的氯化镁
D.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生分解反应
√
A [海水制镁的主要流程为高温条件下分解贝壳,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再将氧化钙与水混合后生成的氢氧化钙加入海水中,Ca(OH)2与海水中存在的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向氢氧化镁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得到氯化镁溶液,最后电解氯化镁得到纯净的镁。
由分析可知:A是生石灰、B是熟石灰,b过程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放热反应,A正确;e过程为MgCl2在通电的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Mg和Cl2,因此该过程电能转化为化学能,B不正确;c、d操作不能生成更多的氯化镁,C不正确;a、e为分解反应,D不正确。]
6.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的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
(2)沉淀C的名称是_________。
化合反应
氢氧化镁
(3)步骤Ⅱ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步骤Ⅲ中的生成物除金属镁,另一种生成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
Ca(OH)2+MgCl2===CaCl2
+Mg(OH)2↓
Cl2
解析:(1)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石灰乳是氢氧化钙的悬浊液,所以反应Ⅰ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
(2)海水中含有丰富的氯化镁,步骤Ⅱ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所以沉淀C的名称是氢氧化镁。
(3)步骤Ⅱ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钙,化学方程式为Ca(OH)2+MgCl2===CaCl2+Mg(OH)2↓。
(4)步骤Ⅲ中氯化镁通电生成镁,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数目不变,生成物除金属镁,另一种生成物由氯元素组成,所以应是氯气,化学式为Cl2。
1.海洋化学流程中的几个细节
(1)海水提镁:①MgCl2―→Mg(OH)2―→MgCl2流程,目的是富集镁离子;②电解的是氯化镁的固体而不是溶液。
(2)粗盐提纯:①滴加碳酸钠溶液的步骤必须放在滴加氯化钡溶液的后面,以防止多余的氯化钡无法被除去;②过滤完后才能在滤液中加盐酸。
2.可循环利用物质的判断
(1)在流程中,在一个反应被消耗,却在流程中的另一个反应中又产生的即为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2)有箭头时,可逆线表示的即为可循环利用的物质。
[知识填充]
1.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①概念:在_________下,某固态物质在______g溶剂里达到__________时所溶解的质量。
任务二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
一定温度
100
饱和状态
②影响因素
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
增大
变化不大
减小
(2)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①温度:在压强一定时,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
②压强:在温度一定时,气体溶解度随压强升高而________。
减小
增大
图例 意义
点 曲线上的点 表示物质在对应温度时的溶解度
曲线的交点 a.表示两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________
b.表示两物质在该温度时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线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改变而变化的趋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相等
图例 意义
面 曲线
下方 表示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曲线
上方 表示溶液饱和且有未溶固体
如d点对于________来说是饱和溶液,对于________来说则为不饱和溶液
氯化钠
硝酸钾
[应用体验]
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下面的问题
(1)a点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_(填“>”或“<”或“=”,下同)NaCl的溶解度,两者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KNO3________NaCl。
=
=
(2)c表示30 ℃时KNO3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此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溶解性为________。
(3)30 ℃时,将80 g KNO3加入50 g水中,得到的溶液为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饱和
80g
易溶
饱和
44.4%
(4)从氯化钠溶液中获得氯化钠固体,可以采用的结晶方法为_________。
(5)KNO3中含有少量的NaCl,若提纯KNO3固体,所用的结晶方法为________。
(6)d→b的方法为________;d→c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蒸发结晶
降温结晶
降温
加溶质或恒温蒸发水
溶解度
1.不同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30 40
溶解度/g 31.6 45.8 63.9
A.2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为31.6 g
B.3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5.8%
C.30 ℃时,将50 g KNO3放入100 g水中得到150 g溶液
D.40 ℃时,100 g水最多溶解63.9 g KNO3
√
2.(2024·河北中考)如表是KNO3和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小明用其中一种物质(X)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水蒸发忽略不计)。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温度/℃ 20 40 60
溶解度/g KNO3 31.6 63.9 110
NaNO3 88.0 103 125
A.X为NaNO3
B.③中溶液为X的不饱和溶液
C.④中溶液的质量为100 g
D.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④
√
C [4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03 g,向40 ℃时的100 g水中加入100 g X,全部溶解,温度恢复至40 ℃时,烧杯中没有固体析出,则X为NaNO3,A正确;②中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温度升高至60 ℃,6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25 g,温度升高,硝酸钠的溶解度增大,则③中溶液为X的不饱和溶液,B正确;②中溶液平均分成两等份,其中一份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50 g,溶剂的质量为50 g,降温至20 ℃,2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 88.0 g, 该温度下50 g水中最多能溶解44 g硝酸钠,④中溶液的质量为50 g+44 g=94 g,C错误;溶液具有均一性,其中一份温度升高至60 ℃时,溶液的组成没有发生改变,则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另一份降温至20 ℃,有晶体析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②=③>④,D正确。]
3.(2024·菏泽中考)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冬天捞碱,夏天晒盐”,其中碱指的是Na2CO3,盐指的是NaCl,如图为二者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溶解度曲线及应用
A.冬天捞的碱中混有少量NaCl,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Na2CO3
B.t ℃时,Na2CO3溶液和Na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冬天温度低,NaCl比Na2CO3更易从湖水中结晶析出
D.实现NaCl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转化,只能采用增加溶质的方法
√
A [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冬天捞的碱(碳酸钠)中混有少量 NaCl,可以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碳酸钠,A正确;t ℃时,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即t ℃时,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则Na2CO3的饱和溶液和 Na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选项中没有指明溶液是否饱和,无法判断溶质的质量分数,B错误;碳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冬天温度低,碳酸钠比氯化钠更易从湖水中结晶析出,C错误;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实现 NaCl 溶液由不饱和溶液到饱和溶液的转化,可采用增加溶质、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等方法,D错误。]
4.溶液的配制和应用在生活、生产中非常普遍。NaCl、KNO3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60 ℃时,50 g水中加入________硝酸钾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2)提纯混合溶液中的硝酸钾,进行如图2实验,操作Ⅱ的方法名称为___________。
55 g
降温结晶
(3)20 ℃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固体分别加到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3,加热到60 ℃时现象如图4(不考虑水分蒸发)。根据NaCl、KNO3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甲烧杯中加入的固体是__________(填“KNO3”或NaCl”)。对乙烧杯中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KNO3
AD
A.从20 ℃升温到60 ℃,溶质质量没有改变
B.若对20 ℃溶液降温,一定会析出晶体
C.20 ℃时,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1.6∶100
D.60 ℃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解析:(1)6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 g,所以50 g水中加入55 g硝酸钾恰好形成饱和溶液。
(2)由图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提纯硝酸钾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故操作Ⅰ是蒸发浓缩,操作Ⅱ是降温结晶,再经操作Ⅲ过滤将硝酸钾晶体和溶液分开,故操作Ⅱ的名称为降温结晶。
(3)20 ℃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固体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甲部分溶解,乙全部溶解,说明乙溶解度大,由图1可知,甲为硝酸钾,乙为氯化钠,据此分析。从 20 ℃ 升温到60 ℃,氯化钠溶解度缓慢变大,溶质质量没有改变,A正确;乙烧杯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且未说明降温多少,则若对20 ℃溶液降温,不一定会析出晶体,B错误;20 ℃时,硝酸钾有固体不溶解,说明加入溶质质量大于 31.6 g, 故该温度下,乙烧杯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大于31.6∶100,C错误;20 ℃时,乙烧杯中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刚刚饱和,升高温度,溶解度变大,60 ℃时,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正确。
溶解度掌握的几个易错点
1.四要素:溶解度概念中包含了四方面的限定,即:温度(不指明温度,比较、描述溶解度都是错误的)、饱和状态、100 g溶剂、单位为g,可巧记为温、饱、剂、克。
1.[概念对比]
(1)盐:是指由金属阳离子(或________)与酸根阴离子形成的化合物。
(2)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复分解反应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特点:只交换成分,化合价不变。
③条件:反应中要有_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___生成;在碱+盐、盐+盐的反应中,反应物必须均可溶于水。
任务三 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
化合物的反应
沉淀
气体
水
④实质:酸、碱、盐之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其实质是粒子之间相互结合,生成_______或________或_____。
⑤对复分解反应条件、实质的应用。判断物质(或离子)的共存问题:凡能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的物质(或离子)就不能共存。
沉淀
气体
水
2.[教材实验]
纯碱的性质
【实验操作】将四种物质分别加到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
【现象与解释】
(1)A试管中溶液变红,说明碳酸钠溶液显 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2)B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若用硫酸代替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试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碱性
有气泡冒出
H2SO4+Na2CO3===Na2SO4+H2O+CO2↑
Na2CO3+Ca(OH)2===CaCO3↓
+2NaOH
【实验结论】碳酸钠能与________、部分碱、部分盐发生反应。
【拓展思维】盐的化学性质:“盐四条”
酸
3.[应用体验]
将下列物质及其用途连一连
Na2CO3 作发酵粉
NaHCO3 作建筑材料
NaCl 作调味品
CaCO3 用作钡餐
BaSO4 生产洗涤剂
Ca(OH)2 改良酸性土壤
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应用
1.下列有关NaHC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类别:盐
B.溶解性:难溶于水
C.俗名:小苏打
D.用途:治疗胃酸过多
√
B [NaHCO3是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属于盐,A正确;NaHCO3易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B错误;NaHCO3的俗名叫小苏打,C正确;NaHCO3可以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使胃液中的酸性降低,治疗胃酸过多,D正确。]
2.碳酸氢钠(NaHCO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
探究1:NaHCO3溶液的酸碱性
用玻璃棒蘸取碳酸氢钠溶液滴在pH试纸上,并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约为10,由此得出结论:
(1)NaHCO3溶液显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
碱性
探究2:NaHCO3的热稳定性
【查阅资料】
Ⅰ.碳酸氢钠受热容易分解,生成水、二氧化碳气体和一种常见的固体物质。
Ⅱ.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进行实验】
为了验证碳酸氢钠受热时会分解,兴趣小
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在铜片上
加热,如图所示。
(2)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内壁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充分加热后,将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倒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珠(或水雾)
Ca(OH)2
+CO2===CaCO3↓+H2O
(4)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充分加热后的固体产物可能是NaOH或Na2CO3。兴趣小组为了确定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成分进行以下实验,请填写下表: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一: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溶液变成红色 固体产物是NaOH,而不是Na2CO3
实验 实验现象 结论
实验二: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 ________________ 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实验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大量气泡 固体产物是Na2CO3,而不是NaOH
产生白色沉淀
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
产物,加入过量稀盐酸
【讨论与评价】(5)实验一的结论与实验二、实验三的结论相反,在讨论时,兴趣小组的同学认为方案一的结论不正确,他们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6)请写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也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解析:(1)碳酸氢钠溶液pH约为10,显碱性。
(2)碳酸氢钠受热分解时有水生成,所以加热一段时间后,倒扣的烧杯内壁有水珠出现。
(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4)实验二: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溶于水,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Na2CO3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实验三的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气泡,Na2CO3和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实验步骤为取少量反应后的固体产物,加入过量稀盐酸。
(5)实验一的结论明显是不正确的,因为NaOH和Na2CO3的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滴酚酞溶液变红。
3.以典型物质为核心,进行问题的设置与整合,是我们全面认识物质性质及应用的有效途径。小洋同学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碳酸钠的相关问题,以结构图的形式进行了如下梳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碳酸钠的性质及应用
(1)碳酸钠的物质类别为________。
(2)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氯化钙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工业上可以用碳酸钠进一步制取烧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盐
向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
溶液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后加入适量盐酸
Ca(OH)2+Na2CO3===CaCO3↓+2NaOH
(4)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反应的微观实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
解析:(1)碳酸钠是由钠离子和碳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2)氯化钙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氯化钙的方法为向氯化钠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碳酸钠溶液,过滤后加入适量盐酸。
(3)用碳酸钠制取烧碱的反应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CaCO3↓+2NaOH。
(4)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现象为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5)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过量稀盐酸,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微观实质为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操作
4.化学课堂上,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究碳酸钠的性质,请你参与探究并填空。
【实验记录与分析】
实验现象 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生成白色沉淀 生成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碳酸钠溶液显______性 碳酸钠能与盐酸发生反应 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发生反应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固体粉末消
失,有气泡
产生
碱
碳酸钠能与
氯化钙发生
反应
【反思与拓展】
(1)甲同学分析实验一得出:盐溶液________(填“一定”或“不一定”)显中性。
(2)乙同学用稀硫酸代替实验二中的稀盐酸进行探究,发现实验现象相同。从微观角度分析,这是因为稀盐酸和稀硫酸中都含有_______________。
(3)丙同学对比实验三和实验四的现象,从微观角度分析,两个反应的实质相同,溶液中相互结合的离子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不一定
氢离子(或H+)
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
5.在“宏观—微观”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如图是两物质间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及应用
√
C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碳酸,碳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该反应符合复分解反应的特征,A不正确;该反应过程中,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钠离子、氯离子没有变化,但是该过程中有水生成,所以水分子数目变多,B不正确;该反应中,氯离子和钠离子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该反应的微观实质为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正确;碳酸钠溶液过量时,溶液中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D不正确。]
√
1.(2024·眉山中考)我国科学家侯德榜在下列哪种物质的制备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
A.苛性钠 B.碳酸钠
C.硫酸 D.硝酸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分层评价 即时反馈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B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在氨碱法的基础上,改良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促进了世界制碱技术的发展,这里制备的碱是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
2.(2024·扬州中考)海洋是宝贵的资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
B.海水经过滤可获得饮用水
C.海水经蒸发可获得粗盐
D.利用海洋潮汐能可以发电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B [海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A正确;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难溶性杂质,海水经过滤,不能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和细菌、病毒等,不可获得饮用水,B错误;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海水经蒸发可获得粗盐,C正确;海洋中蕴含丰富的潮汐能,可利用海洋潮汐能发电,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3.(2024·广安中考)KNO3、KCl可用作钾肥,对大豆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作用。KNO3、KCl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a点表示在18 ℃时,KCl和KNO3的溶解度相同
B.在70 ℃时,将238 g KNO3的饱和溶液降温至40 ℃,析出74 g KNO3
C.d点对应的KNO3溶液为饱和溶液
D.e点对应的KCl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4.(2024·盐城中考)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四幅画面中操作规范的是
(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
B [托盘天平在称量时,要遵循“左物右码”原则,操作中砝码与粗盐位置放反,A不规范;溶解过程中使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速溶解,B规范;过滤操作要遵循“一贴二低三靠”原则,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烧杯的内壁,C不规范;蒸发操作中要使用玻璃棒搅拌,防止受热不均,液体飞溅,D不规范。]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5.(2024·青岛中考)分离提纯是获取物质的重要方法,其思路有两种:一是除去杂质,二是提取目标产物。如图是海水综合利用的部分流程(操作已省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已知:该粗盐中含泥沙、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
A.流程Ⅰ中X、Y溶液的顺序不能颠倒
B.流程Ⅱ中的石灰乳可用生石灰替代
C.流程Ⅱ中提纯氯化镁是通过“提取目标产物”的思路实现的
D.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是由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差异决定的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A [粗盐中含泥沙、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X、Y是氢氧化钠或碳酸钠,流程Ⅰ中只要氯化钡溶液放在碳酸钠溶液的前面,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的顺序能颠倒,A错误;生石灰是指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流程Ⅱ中的石灰乳可用生石灰替代,B正确;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流程Ⅱ中提纯氯化镁是通过“提取目标产物”的思路实现的,C正确;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是由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性质差异决定的,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6.下列各组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无色的是( )
A.HCl K2SO4 Na2CO3
B.CuCl2 Na2SO4 NaCl
C.NaOH K2CO3 NaCl
D.BaCl2 KNO3 Na2SO4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C [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A不符合题意;氯化铜、硫酸钠、氯化钠互相交换成分不能形成沉淀、气体或水,可以大量共存,但是氯化铜溶液是蓝色的,B不符合题意;氢氧化钠、碳酸钾、氯化钠互相交换成分不能形成沉淀、气体或水,可以大量共存,且是无色溶液,C符合题意;氯化钡能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不能大量共存,D不符合题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7.(2024·苏州中考)常温下,取少量实验室制CO2的剩余液(稀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边搅拌边滴加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见图),产生无色气体,白色沉淀不断增加。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滴加Na2CO3溶液前,锥形瓶内溶液中阳离子仅含Ca2+
B.滴加Na2CO3溶液至沉淀完全时,锥形瓶内溶液的溶质是NaCl和HCl
C.滴加Na2CO3溶液过程中,锥形瓶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增强
D.滴加Na2CO3溶液过程中,锥形瓶内溶液中含有的Cl-数目保持不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D [根据题意,滴加Na2CO3溶液前,锥形瓶内溶液中阳离子含Ca2+、H+,A错误;向稀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盐酸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则沉淀完全时,锥形瓶内溶液的溶质是NaCl,B错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则锥形瓶内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碱性逐渐增强,C错误;根据B项分析,反应过程中氯离子数目没有改变,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8.(2024·自贡中考)部分酸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如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H+ 溶、挥 溶、挥 溶 溶、挥
Ca2+ 溶 溶 微 不
Mg2+ 溶 溶 溶 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盐酸是挥发性酸
B.室温下CaCO3不溶于水
C.室温下水中溶解度:Ca(NO3)2>CaSO4
D.室温下Mg(NO3)2溶液与CaCl2溶液混合可发生反应
√
D [由部分酸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可知,盐酸是挥发性酸,A正确;由部分酸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可知,室温下CaCO3不溶于水,B正确;由部分酸和盐的溶解性表(室温)可知,硝酸钙溶于水,硫酸钙微溶于水,则室温下水中溶解度:Ca(NO3)2>CaSO4,C正确;Mg(NO3)2溶液与CaCl2溶液互相交换成分没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不能发生反应,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9.厨房里有两瓶白色固体,分别为食盐(NaCl)和纯碱(Na2CO3)。
(1)可用于腌制肉类和蔬菜,使食物不易腐败的是________。
(2)为鉴别这两种物质,某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方案一:分别滴加少量食醋,有气泡产生的是________。
方案二:加水溶解,分别滴加________溶液,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氯化钠
纯碱
氯化钙
解析:(1)食盐可以抑制细菌增殖,能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为了使肉类和蔬菜不易腐败,可选用食盐进行腌制。(2)为鉴别这两种物质,某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进行实验。方案一:分别滴加少量食醋,纯碱和酸反应有气体生成,则有气泡产生的是纯碱。方案二:加水溶解,分别滴加氯化钙溶液,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则有沉淀产生的是纯碱。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0.(2024·广东中考)【科学探究】盐湖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兴趣小组围绕盐湖展开相关的探究活动。
(1)探源盐文化
ⅰ.《说文解字》云:“盐,卤也”。甲骨文中的“卤”(如图1)蕴含的获取盐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ⅱ.夏天晒“盐”得到的NaCl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冬天捞“碱”得到的Na2CO3的俗称是___________。
蒸发结晶
作调味品、腌制食物、医
疗配制生理盐水、农业选种
纯碱、苏打
(2)探秘冬天捞“碱”
据图2分析,冬天适合捞“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含Na2CO3和NaCl的模拟盐湖水降温结晶,检验得到的晶体中是否含有NaCl。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
度减小而析出晶体
【查阅资料】AgCl为白色固体,不溶于水和稀硝酸;Ag2SO4为白色固体,微溶于水。
【方案研讨】(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方案 方案设计 评价交流
1 取样,溶解,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教师指出该方案不严谨,原因是Ag2CO3也为白色沉淀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方案 方案设计 评价交流
2 取样,溶解,先滴加过量稀盐酸,再滴加少量AgNO3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有NaCl 滴加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有同学提出该方案也不严谨,原因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2CO3+2HCl===2NaCl
+H2O+CO2↑
加入过量
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无法验
证得到的晶体中是否含有NaCl
【方案优化】
(4)将方案2中的稀盐酸换成______(填字母)。
a.CaCl2溶液 b.稀硝酸 c.稀硫酸
【实验及结果】实施优化后的方案,结果表明含有NaCl。
【废液处理】
(5)提出合理处理实验废液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条)。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b
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来中
和废液中的硝酸,再将处理后的废液倒入指定的废液缸中
解析:(1)由图1可知,甲骨文中的“卤”蕴含的获取盐的方法是蒸发结晶;夏天晒“盐”得到的NaCl的用途有作调味品、腌制食物、医疗配制生理盐水、农业选种等;冬天捞“碱”得到的Na2CO3的俗称是纯碱、苏打;
(2)由图2可知,冬天适合捞“碱”的原因是温度降低,碳酸钠的溶解度减小而析出晶体;
(3)方案2中滴加稀盐酸是为了除去碳酸钠,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有同学提出该方案也不严谨,原因是加入过量稀盐酸,引入了氯离子,无法验证得到的晶体中是否含有NaCl;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间:4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海洋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膜法可淡化海水,其原理与过滤的原理相似,都是选择合适的孔径将直径大小不同的粒子(或颗粒)分开
[B]海水制镁时,加入石灰乳的目的是将镁离子沉降聚集
限时提能训练(八) 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
[C]近年来海水因二氧化碳的增加而酸化,使海水pH变大
[D]海水酸化严重将影响珊瑚和其他分泌碳酸钙的海洋生物生存,因为海水中氢离子的浓度增加,这些海洋生物的碳酸钙外壳会遭到破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利用膜法可淡化海水,其原理与过滤的原理相似,都是选择合适的孔径将直径大小不同的粒子(或颗粒)分离,A正确;海水制镁时,加入石灰乳的目的是将镁离子变为氢氧化镁沉降聚集,使镁离子从海水中分离出来,B正确;近年来海水因二氧化碳等非金属氧化物的增加而酸化,溶液的酸性增强,海水pH减小,C错误;海水酸化严重将影响珊瑚和其他分泌碳酸钙的海洋生物生存,因为海水中氢离子的浓度增加,氢离子能与碳酸钙反应产生钙离子、水和二氧化碳气体,这些海洋生物的碳酸钙外壳会遭到破坏,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粗盐中常常含有氯化镁杂质,为了除去粗盐中的氯化镁杂质,工业上常用饱和食盐水来浸洗粗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浸洗后,所用的饱和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增多
[B]所用的饱和食盐水可以无数次的使用
[C]浸洗后,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减少
[D]浸洗后,粗盐中氯化镁的质量分数减小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浸洗前后,食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基本不变,A错误;氯化镁在氯化钠溶液中的溶解量是有限的,如果浸洗后氯化镁的量达到了饱和状态,就不会再溶解了,B错误;饱和食盐水中的氯化钠的溶解量达到了最大,浸洗前后,粗盐中氯化钠质量没变,C错误; 浸洗后,氯化镁会溶解在氯化钠溶液中,而使食盐中的氯化镁的量减少,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下列有关酸、碱、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宏观:酸、碱、盐之间一定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B]用途:碳酸氢钠俗名小苏打,可用作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
[C]性质:盐酸、硫酸溶液中都含有H+,化学性质相同
[D]实验:测定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盐溶液的pH都等于7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气体或水或沉淀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所以酸、碱、盐之间不一定会发生复分解反应,如硝酸钾和氢氧化钠,A错误;碳酸氢钠能与面粉发酵、与胃酸反应,故可用作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等,B正确;硫酸、盐酸都含氢离子,具有相似性,但它们的酸根不同,性质上也会有差异,C错误;酸溶液的pH<7,碱溶液的pH>7,但盐溶液的pH不一定等于7,如碳酸钠溶液的pH>7,氯化铵溶液的pH<7,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2023·枣庄中考)工业上氢氧化钙制取步骤:煅烧石灰石得生石灰(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粗盐中含有泥沙及少量可溶性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为获得精盐进行如下实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根据NaCl的溶解度,可计算出溶解10 g粗盐所需水的最少质量
[B]只调换“过量NaOH溶液”与“过量BaCl2溶液”的顺序,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C]操作c的名称为蒸发结晶
[D]若称得精盐的质量为8.5 g,则该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85.0%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溶解度表示一定温度下,100 g溶剂能溶解的溶质质量,根据NaCl的溶解度,可计算出溶解10 g粗盐所需水的最少质量,A正确;调换“过量NaOH溶液”与“过量BaCl2溶液”的顺序,NaOH溶液除去MgCl2,BaCl2溶液除去Na2SO4,能达到实验目的,B正确;滤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后经操作c得到精盐,将滤液蒸发结晶,可除去过量HCl的同时得到NaCl晶体,C正确;粗盐精制过程中,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以及剩余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和氯化钠,因此提纯过程中有NaCl生成,所以该粗盐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于85.0%,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2024·常州中考)从青海察尔汗盐湖提取碳酸锂(Li2CO3)的一种流程如下。每100 t盐湖卤水制得碳酸锂59.2 kg(锂元素的提取率为80%~9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该流程中石灰石的作用可以直接用生石灰来替代
[B]该流程中能循环利用的物质是Mg(OH)2和Na[Al(OH)4]
[C]蒸发结晶法可将氯化锂中混有的氯化钠完全除去
[D]该盐湖卤水中锂元素的质量分数最高为0.014%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石灰石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二氧化碳和Na[Al(OH)4]反应生成活性氢氧化铝,活性氢氧化铝和卤水反应得到氯化锂、氯化镁、氯化钙的混合溶液。用生石灰氧化钙代替石灰石,无法产生二氧化碳,无法从卤水中得到较纯的氯化锂、氯化镁、氯化钙的混合液,所以该流程中石灰石的作用不可以直接用生石灰来替代,A错误;由流程图可知,Na[Al(OH)4]开始有投入、后面有产出,可以循环利用,碳酸钙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开始煅烧石灰石生成氧化钙和水,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钙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钙、二氧化碳,开始投入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后产出碳酸钙,可循环利用,氢氧化镁是除杂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在过程中不需要重新投入,不可以循环利用,B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图像能直观表达化学中各种变化的关系,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向含有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滴入过量的X,溶液pH与滴入X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则X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 )
[A]NaOH溶液 [B]H2O
[C]AgNO3溶液 [D]Na2CO3溶液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会与盐酸反应使pH增大,但不会与氯化钡反应,曲线不会有水平一段,A不符合题意;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水时,溶液的酸性减弱,pH增大,但不可能等于7、大于7,B不符合题意;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时,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氯化钡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钡,反应后溶液仍显酸性,pH不可能等于7、大于7,C不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合题意;向盐酸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纯碱溶液时,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碳酸钠时,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显中性的氯化钠,在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钡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碳酸钠时,溶液的pH又升高,D符合题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下列关于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Na2CO3溶液呈碱性 [B]NaHCO3固体难溶于水
[C]“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 [D]NaHCO3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Na2CO3溶液呈碱性,A正确;NaHCO3固体易溶于水,B错误;碳酸钠的俗名是纯碱或苏打,C正确;NaHCO3能与胃酸的主要成分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治疗胃酸过多,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用下列实验操作可以完成甲、乙两个实验,甲实验是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固体杂质,乙实验是用精盐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氯化钠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实验甲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除去难溶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过滤
[B]实验①⑤中,玻璃棒的作用均是搅拌加快实验速度
[C]实验若按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所配溶液的浓度会偏小(水的密度为 1 g·cm-3)
[D]实验⑤中,待蒸发皿中液体蒸干后再停止加热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粗盐提纯的实验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故实验甲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除去难溶杂质的关键步骤是过滤,A正确;①为溶解,溶解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⑤为蒸发,蒸发时,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B错误;实验若按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③中量取水时,视线未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会导致量取水的体积偏小,溶液质量偏小,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大,C错误;实验⑤中,应等到大部分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其蒸干,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下列物质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氯化钠用作食品调味剂
[B]碳酸氢钠可以用来治疗胃酸过多
[C]熟石灰用于食品干燥剂
[D]碳酸钙用作补钙剂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氯化钠无毒,有咸味,可用作食品调味剂,A正确;碳酸氢钠可以与胃酸的主要成分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故碳酸氢钠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B正确;熟石灰(氢氧化钙)不具有吸水性,不能用于食品干燥剂,C错误;碳酸钙中富含钙元素,进入到人体后与胃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水,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我是氢氧化钠溶液,我的家人和谐共处,相互间不发生反应。以下溶液中能进我家门的一组是( )
[A]KOH 、BaCl2、NaCl 、KNO3
[B]MgCl2、Na2SO4、HCl 、KCl
[C]NH4NO3 、NaCl 、FeCl3、Na2SO4
[D]K2CO3、K2SO4、CaCl2、NaNO3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各物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不能生成沉淀或气体或水,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A符合题意;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氯化钠和水,不能在溶液中共存,B不符合题意;硝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一水合氨,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不能在溶液中共存,C不符合题意;碳酸钾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不能在溶液中共存,D不符合题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H2、CH4 鉴别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B] NaOH溶液中混有Na2CO3 除杂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过滤
[C] Na2CO3溶液中是否含有Na2SO4 检验 取样,滴加BaCl2溶液,观察现象
[D] 分离 先加入过量的K2CO3溶液,搅拌、静置、过滤、洗涤,再分别向滤液、滤渣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搅拌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H2、CH4燃烧均能生成水,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烧杯内壁均会出现水雾,现象相同,不能鉴别,A不符合题意;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振荡,Na2CO3能与适量的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B不符合题意;碳酸钠、硫酸钠溶液均能与BaCl2溶液反应,分别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用氯化钡溶液检验Na2CO3溶液中是否含有Na2SO4,C不符合题意;先加入过量的K2CO3溶液,碳酸钾和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钾,搅拌、静置、过滤、洗涤,再分别向滤液、滤渣中加入适量的稀硝酸,搅拌,滤液中过量的碳酸钾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钾、水和二氧化碳,滤渣中的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能进行分离,D符合题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表示Na+
[B]可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无色
[C]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
[D]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质量比是2∶1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反应后溶液中的离子是钠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则 表示Na+,A正确;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可观察到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无色,B正确;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SO4+2NaOH===Cu(OH)2↓+Na2SO4可知,每80份质量的氢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98份质量的氢氧化铜,因此反应前溶液的总质量大于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C正确;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质量比(2×40)∶(64+32+16×4)=1∶2,D不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2022·枣庄中考)实验室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有Na2CO3、K2SO4、Ba(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探究其成分,实验过程如图所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步骤Ⅰ中得到的溶液一定显碱性
[B]步骤Ⅱ中沉淀若全部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一定没有K2SO4
[C]步骤Ⅱ中沉淀若部分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
[D]步骤Ⅱ中沉淀若不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可能有Na2CO3、K2SO4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A.氢氧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钡,氢氧化钡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硫酸钡,氢氧化钾和氢氧化钠都呈碱性,因此步骤Ⅰ中得到的溶液一定显碱性,不符合题意;B.步骤Ⅱ中沉淀全部溶解,则原白色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一定没有硫酸钾,不符合题意;C.步骤Ⅱ中沉淀若部分溶解,则原固体粉末一定有Ba(OH)2、Na2CO3、K2SO4,不符合题意;D.步骤Ⅱ中沉淀不溶解,原白色粉末一定有氢氧化钡和硫酸钾,一定没有碳酸钠,符合题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7分)
16.(6分)(2024·枣庄中考)为探究硝酸钾的溶解度,进行如图1所示的三次实验,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通过多次实验,绘制出了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三次实验中所得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________(填序号),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图1三次实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用“>”“<”或“=”连接)。
(3)若要使③中固体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②③
20
③=②>①
加水(或升高温度)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由图2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
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 ℃时硝酸钾溶液降温至t1 ℃,一定有晶体析出
C.获得硝酸钾晶体常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B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根据图1中的信息可知,③中有未溶解的固体,一定为饱和溶液,②③溶液质量相同,则说明加入的硝酸钾没有溶解,则②也为饱和溶液;
根据信息可知,120 g饱和溶液中,水的质量为100 g,硝酸钾的质量为20 g,则说明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0 g。
(2)图1中温度均相同,①为不饱和溶液,②③为饱和溶液,则溶质质量分数为③=②>①。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由图2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则可采用升温或加水的方法使③中固体溶解。
(4)A.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正确;B.将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降温,一定有晶体析出,但将不饱和溶液降温,不一定有晶体析出,不正确;C.由于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得硝酸钾晶体,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7.(4分)为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A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2是B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其中参与反应的离子是 ___________。当观察到试管中不再有气泡产生时,溶液中的阴离子是 ________。
无色溶液变红
Cl-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C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D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该化学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____________。
CaCO3↓+2NaOH
产生白色沉淀
复分解反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在C试管中,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Ca(OH)2===CaCO3↓+2NaOH。
(4)在D试管中,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7分)(2023·枣庄中考)某化学兴趣小组根据侯氏制碱法原理,探究利用CaCl2、NH3、H2O、CO2制备氯化铵(NH4Cl)。已知:NH3极易溶于水,向氨水中通入CO2时发生如下反应:2NH3+H2O+CO2===(NH4)2CO3。其具体流程设计如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回答下列问题:
(1)该流程最终产物中可作为肥料的是________(填名称)。
(2)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__, 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______________(任写一种)等。
(3)第③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反应属于__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氯化铵
过滤
玻璃棒(或烧杯)
(NH4)2CO3+CaCl2===CaCO3↓+
2NH4Cl
复分解反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据流程图可知,该流程最终产物中可作为肥料的是氯化铵。
(2)过滤是利用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将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如用过滤法除去粗食盐中少量的泥沙。所以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过滤操作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3)第③步反应是(NH4)2CO3溶液与饱和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铵,化学方程式为(NH4)2CO3+CaCl2===CaCO3↓+2NH4Cl。
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三、实验与计算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13分)
19.(8分)(2024·枣庄中考)《周礼·考工记》记载了我国劳动人民制取氢氧化钾漂白丝帛的过程。制取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蚌壳、草木灰中的杂质在流程中均不反应)
【查阅资料】①蚌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②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其水溶液显碱性。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一中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2)步骤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反应
CaO+H2O===Ca(OH)2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某兴趣小组对步骤三所得上层清液的溶质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KOH 猜想Ⅱ:KOH和________(填化学式)
猜想Ⅲ:KOH和K2CO3 猜想Ⅳ:KOH、Ca(OH)2和K2CO3
有同学认为猜想Ⅳ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OH)2
K2CO3和Ca(OH)2不共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实验验证】
方案 实验 现象 结论
一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 ___________ 猜想Ⅱ不正确
二 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生气泡 猜想Ⅲ正确
无明显现象
足量稀盐酸(合理即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思评价】制取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中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拓展应用】为保证氢氧化钾较好的漂白丝帛的效果,对氢氧化钾的保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
CaCO3
密封保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蚌壳的主要成分是CaCO3,高温灼烧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氢氧化钙与碳酸钾反应生成氢氧化钾和碳酸钙沉淀。步骤一中反应是指高温灼烧碳酸钙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气体,一种物质反应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步骤二中反应是指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反应化学方程式:CaO+H2O===Ca(OH)2。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作出猜想】
猜想Ⅰ:KOH,氢氧化钙浊液与碳酸钾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过滤得到氢氧化钾溶液;
猜想Ⅱ:KOH和Ca(OH)2,此时氢氧化钙过量;
猜想Ⅲ:KOH和K2CO3,此时碳酸钾过量;
猜想Ⅳ:KOH、Ca(OH)2和K2CO3
有同学认为猜想Ⅳ不合理,理由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钾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K2CO3和Ca(OH)2不共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实验验证】
方案一、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Na2CO3溶液,猜想Ⅱ不正确,即上层清液中不含氢氧化钙,实验现象:没有明显现象。
方案二、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某种试剂,产生气泡,猜想Ⅲ正确,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某种试剂和碳酸钾反应有气泡生成,则加入试剂是足量稀盐酸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反思评价】步骤一消耗碳酸钙、步骤三有碳酸钙生成,制取氢氧化钾的主要流程中能够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aCO3。
【拓展应用】氢氧化钾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发生反应,为保证氢氧化钾较好的漂白丝帛的效果,对氢氧化钾的保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密封保存。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5分)(2022·枣庄中考)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常用作糕点、馒头的发泡剂。为测定某碳酸氢钠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称取20.0 g样品,加热至恒重(质量不再变化),称得固体质量为13.8 g。(已知:样品中杂质在加热过程中不发生变化)。
(1)计算样品中NaHC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若上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填“偏小”“偏大”或“无影响”)。
偏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1)碳酸氢钠受热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水,二氧化碳和水蒸气逸出,减小的质量为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和:20 g-13.8 g=6.2 g;过程见答案。
(2)若题述测定过程中未加热至恒重,则导致碳酸氢钠的质量计算偏小,测得NaHCO3的质量分数将偏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