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玩空气》教案含反思

文档属性

名称 3.9《玩空气》教案含反思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4-20 22:33: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科学
苏教版●X一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玩空气》是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下册中的一个趣味实验单元,旨在通过一系列简单而富有创意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空气的存在、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单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兴趣,是培养学生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良好载体。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尚处于萌芽阶段。他们能够通过直接感知和经验积累来认识周围世界,但对抽象概念如“空气”的理解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体验活动。因此,教学设计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核心素养分析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记录等过程,学会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 2.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 社会责任感:认识到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激发保护环境的意识。 4. 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尝试创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存在、基本性质(如占据空间、可被压缩)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抽象理解“空气”这一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并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空气的特性。
教具准备
塑料袋、气球、吸管、水槽、透明塑料瓶、蜡烛、打火机(注意安全使用)、扇子、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空气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动画视频,提问:“视频中提到了哪些我们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东西?它在哪里?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问题。 通过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对空气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讲授新课 1. 活动一:捕捉空气 演示如何用塑料袋捕捉空气,并引导学生尝试。 2. 活动二:空气占据空间 将纸团放入透明塑料瓶中,再尝试用水倒入瓶中,观察现象。 活动三:吹气球比赛 组织吹气球比赛,引导学生观察气球大小变化与所需力气的关系。 活动四:熄灭蜡烛 点燃蜡烛,分别用扇子和直接吹气的方式尝试熄灭蜡烛,比较效果。 分组操作,感受空气被“抓住”的过程。 模仿操作,讨论为何水不能完全填满瓶子。 参与比赛,讨论吹大气球与吹小气球的区别。 观察并尝试,讨论不同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 直观感受空气的存在。 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体验空气可被压缩的性质。 理解空气流动对燃烧的影响,培养观察力。
三、课堂练习 1.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 2. 空气不占据空间。(错) 3. 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捕捉到空气。(对) 4. 吹大气球比吹小气球用的力气小。(错) 5. 用扇子扇风可以让蜡烛燃烧得更旺。(错,实际上会熄灭蜡烛) 独立思考,举手回答,相互讨论。 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判断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玩空气 一、空气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被捕捉 二、空气的性质: 1. 占据空间 2. 可被压缩 三、空气的作用:维持生命、助燃、风力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活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借助直观材料,帮助学生克服了理解抽象概念的难点。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未能充分理解实验原理,需加强引导。时间分配上,个别探究活动略显仓促,影响了深度探讨。 教学建议: 增加小组讨论环节,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调整活动顺序,确保每个活动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探索和理解。引入更多生活中的实例,增强学生对空气重要性的认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