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二单元 中古时期的世界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探究问题
1.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征?
2. 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的异同?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认识封君封臣制度与庄园与农奴制度所体现的经济基础
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时空观念】理清拜占庭帝国和俄国发展的基本历程;
【史料实证】运用史料,了解城市居民构成、城市自治方式、城市自治
的影响;
【历史解释】以史料为依据,把握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家国情怀】感悟中世纪欧洲文明的多元化,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课标要求
了解中古时期欧洲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的变化;
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中古时期的
西欧文明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中古时期的
东欧文明
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混战
经济:庄园经济与农奴制度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
俄罗斯的发展
基辅罗斯
莫斯科公国
俄罗斯帝国
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神权至上,束缚人性
政治:王权加强,议会兴起
经济: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思想: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西欧封建制行将崩溃,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
东欧继续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稳固
①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
②8世纪后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封君
封臣
土地与保护
效忠、服兵役
封君授予封臣土地;
封臣领取土地并效忠封君
1. 条件:
(一)社会秩序的政治基础:封君封臣制度
2.内容:
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黑暗”时代
(1)以土地为纽带;
(2)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3)依次互为主臣关系
(4)契约,双向权力义务
(5)没有形成中央集权,
易导致分裂割据。
3.特点:
(1)国王或皇帝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2)封建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4.影响:
探究:比较封君封臣制度与西周分封制
比较项 西欧封君封臣制度 西周分封制
异 社会性质
时间
纽带
统治方式
同 公元5-15世纪
公元前11-8世纪(BC1046-BC771)
以土地为纽带,靠效忠来维系
以血缘为纽带,靠宗法制维系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各级封建主不可越级统治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
1.都是有条件的分封:权力和义务相互交织
2.目的相同:维护统治; 结果相似:都造成割据
3.分封内容都是土地; 4.都是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庄园性质 内容 土地分配 领主自营地
农民份地
阶级关系 农奴
自由农民
领主
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
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农奴份地和自由农份地,自耕自收。
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
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少量的土地或没有土地,租佃领主土地耕种,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向领主缴纳租税。
领主或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庄园内农奴劳动的场景
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黑暗”时代
(二)社会秩序的经济基础:庄园制度和农奴制度
领主城堡
教堂
领主自营地
公共草地
自由农份地
马厩
谷仓
农奴份地
材料1:封建主在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有的大庄园还有一些手工业作坊和专职手工业者。庄园生产主要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
——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2:(庄园制下)封建领主不但通过各种地租形态对农民进行剥削,同时也对农民施行“超经济的强制(政治、社会附属)”,有统治、惩罚农民的权力。
——齐思和《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度》
根据材料分析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政治上:拥有自己的法庭,维持社会秩序
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政治单位
经济上:自给自足,封闭独立
一、中古西欧封建社会——“黑暗”时代
(二)社会秩序的经济基础:庄园制度和农奴制度
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 什一税,经济实力较强。
材料1:天主教会拥有大量田产。此外,教民按照教会当局的规定或法律的要求,捐纳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什一税)供宗教事业之用,主要用于神职人员薪俸、教堂日常经费以及赈济。
教会的权力
材料2:德皇亨利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随即宣布开除亨利四世教籍,并策动德国贵族反叛。最后,亨利四世向教皇请求宽恕,他赤足披毡在城堡外的雪地里等候了三天,方得进见。
政治上:教权高于王权。二者既依存又斗争,共同维护封建秩序,
形成二元政治结构。
(三)社会秩序的精神基础:基督教
欧洲所有的皇帝都由需要教皇加冕以得到上帝的认可,直到拿破仑时期,这一传统还在延续。
思想文化上:控制西欧思想文化,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出生后首先在神父的主持接受洗礼
结婚时在教堂由神父主持婚礼
临终由教父主持涂香油仪式,以求灵魂能够升入天堂
死后葬礼在教堂举行,遗体被葬在教堂附属的墓地
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十一世纪的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使得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获得进步……当西欧封建制趋于完型时,内部已经孕育了新的因素。
探究:中古中后期,西欧封建社会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自给自足
文化:基督教占据统治地位|束缚人性
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分裂割据
政治:王权加强,民族国家奠基
经济:城市兴起,市民自治
文化:大学兴起,思想解放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新变化
探究:中西封建社会对比
项目 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
时间跨度
形成背景
政治制度
阶级矛盾
经济制度
城市发展
思想文化
约5世纪——1453年
公元前221年——1840年
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民族,基督教影响
小农经济,地大物博,法家思想
封君封臣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领主与农奴
地主与农民
庄园制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
自治传统,起步较晚
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
基督教垄断文化
儒家思想占主流
(一)拜占庭帝国的兴衰(395~1453年)
二、传承发展:中古时期的东欧文明
1、帝国兴盛
经济发展
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
领土扩张
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法律文献
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攥》、《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权》。
(一)拜占庭帝国的兴衰(395~1453年)
三、传承发展:中古时期的东欧文明
2、帝国衰落
原因
①连年征服战争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
②6世纪中期以后,由于游牧部落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
灭亡
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民法大全》内页
罗马法(了解)
BC5世纪中期
起源: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罗马帝国时期公元3世纪左右
发展: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完善:《罗马民法大权》|系统化、法典化
6世纪
拜占庭双头鹰纹章
第三单元
9世纪
13世纪中期
16世纪初
17世纪末
1547
莫斯科公国
在反击蒙古统治过程中逐渐兴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国家
基辅罗斯
俄罗斯发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伊凡四世
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继续扩张
汗国臣属
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俄罗斯帝国
疆界推进到太平洋,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二)俄罗斯的发展
三、传承发展:中古时期的东欧文明
课堂小结
两种制度:西欧封建制度;东欧中央集权制度。
三种势力:王权、城市、教会。
四个趋势:封建经济不断发展;
王权不断强化;
教会势力不断被削弱;
城市自治程度不断提高。
C
1.1077年,罗马教皇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在任命主教等问题上矛盾尖锐,教皇宣布废黜亨利四世,革除其教籍,并煽动诸侯反抗亨利四世。亨利四世被迫冒着严寒长途跋涉到意大利卡诺莎城堡,极尽卑微悔过,受尽侮辱后才获教皇赦免,史称“卡诺莎之辱”。这一事件反映出( )
A.罗马教皇权力取代世俗权力
B.天主教会与专制王权相制衡
C.神权统治阻碍民族国家发展
D.封建诸侯是神权政治的支柱
2.11世纪末,意大利出现了第一所世俗大学——博洛尼亚大学。12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相继出现。13世纪后,捷克的布拉格大学、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法国的奥尔良大学等相继创办。这些大学的创办得益于( )。
A.城市自治的发展 B.人文主义的复兴
C.国家统一的实现 D.资本主义的兴起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