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第一章 能力提优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下列不属于病原体的是 ( )
A.流感病毒 B.痢疾杆菌
C.肺炎链球菌 D.蝙蝠
2.每年的4月至6月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常伴有发烧、皮疹等症状,主要传播途径为接触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下列预防措施中,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 )
A.及时给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
B.经常引导儿童锻炼身体
C.及时对病人使用过的衣服和被褥进行消毒
D.对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
3.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市民要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其原因是痰中含有 ( )
A.寄生虫 B.大量病菌、病毒
C.溶菌酶 D.大量黏液
4.人不小心被狗咬伤后,需在24小时内注射狂犬病疫苗,这一预防措施属于 ( )
A.控制传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保护易感人群
D.增强非特异性免疫
5.下列关于传染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B.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可控性
C.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等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D.老师鼓励学生每天坚持晨跑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6.下列属于传染源的是 ( )
A.患狂犬病的狗 B.流感患者喷出的飞沫
C.乙肝患者用过的碗筷 D.腮腺炎病毒
7.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
A.饮食传播 B.空气传播
C.接触传播 D.生物媒介传播
8.H7N9型禽流感病毒作为抗原,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抗原被消除后,抗体还将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下图为人体注射H7N9型禽流感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的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9.下列哪种疾病会促使人体产生抗体 ( )
A.甲亢 B.呆小症
C.乙型肝炎 D.夜盲症
10.以下四幅漫画表示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图甲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图乙属于第三道防线
C.图丙表示抗原将抗体消灭
D.图丁属于第一道防线
11.人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抵御病原体的三道防线。白细胞参与其中的 ( )
A.第二道防线 B.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
C.第三道防线 D.第二道和第三道防线
12.下图中,Ⅰ和Ⅱ分别表示某种病毒两次侵染人体的先后时间,曲线表示人体产生抗体的数量变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该病毒第Ⅱ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
B.抗原被清除后,人体产生该抗体的能力消失
C.抗体是在特定抗原的刺激下由淋巴细胞产生的
D.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
13.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可以看家护院或陪伴家人,但有时也会发生狗咬人等危险事件。下图表示某人被狗咬伤后的处理和治疗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疫苗都属于抗原
B.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以促进机体产生抗体
C.狂犬病疫苗全部注射完毕后,可阻止狂犬病病毒再次进入人体
D.注射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属于抗体
14.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排除“非己”成分,以维持人体健康。下列关于免疫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排除和消灭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
B.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
C.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
D.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15.人体出现过敏反应是由下列哪幅图表示的功能过强引起的 ( )
A.清除衰老、死亡的细胞
B.抵抗抗原的侵入
C.识别并清除异常的细胞
D.纤毛的清扫作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16.(5分)第36个爱国卫生月的活动主题是“健康城镇,健康体重”。为全面贯彻落实“爱卫”精神,某校师生深入社区进行了健康生活的宣讲活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有居民咨询接种乙肝疫苗能不能预防甲型流感 对此,你的回答是 。判断的理由是 。
(2)师生结合下图所示实验宣讲滥用抗生素催生“耐药细菌”的危害,并指导居民合理用药。图甲中,当细菌侵入人体时,机体会产生抵抗细菌的特殊物质,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细菌数量减少。细菌的后代中存在变异,抗生素A对细菌进行选择,具有 性状的细菌被保留下来,经过逐代积累,即便加大抗生素剂量仍无法将其完全杀灭。该过程可以用达尔文的 学说来解释。
(3)“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请你为居民如何减少患病概率、保持身心健康支招: (答出一点即可)。
17.(5分)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发的一类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我国每年有近35万人死于与乙肝相关的疾病。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乙肝病毒是引发乙肝感染的 (填“病原体”或“传染源”)。
(2)中国曾是乙肝大国,感染人数高达1.3亿。2002年国家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为新生儿免费接种。从预防传染病的三个环节分析,为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属于 ;接种乙肝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 。
(3)戴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流感等多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乙肝 (填“能”或“不能”)通过戴口罩进行预防,原因是 。
18.(5分)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狂犬病是一种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它主要由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狗、猫及其他恒温动物咬伤、抓伤或伤口、黏膜被含有狂犬病病毒的体液污染后引起,病死率高达100%。
资料二:来自英国、瑞典、印度和巴基斯坦四国的科学家在权威医学杂志上联合发表文章,称他们发现了几种“超级细菌”,这些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都有极高的耐药性,可能会对全球的公共健康造成极大影响。
(1)未被抓伤的皮肤有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功能,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
(2)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来看,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狗属于 。从免疫学角度分析,被犬咬伤、抓伤后注射的抗狂犬病血清相当于 。
(3)“超级细菌”感染者康复后对该细菌具备一定的抵抗力,这种免疫属于 免疫,它对预防狂犬病 (填“有”“没有”或“有一定”)作用。
19.(5分)肺气肿和肺结核都属于肺部疾病。下图表示吸烟人群中肺气肿和肺结核这两种病的发病情况。请结合图示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可知,两种肺部疾病中,最有可能由吸烟引起的是 。
(2)接种卡介苗可有效预防结核病。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抵抗力。为了研究免疫的产生,同学们设计了以下实验:
步骤一:取六只大小相同的健康小白鼠,平均分成甲、乙两组。
步骤二:取活的肺炎链球菌注入甲组的小白鼠体内,取灭活的肺炎链球菌注入乙组的小白鼠体内,两周后再取活的肺炎链球菌注入乙组的小白鼠体内。
步骤三:观察实验结果。甲组的小白鼠死亡,乙组的小白鼠仍然存活。
乙组的小白鼠能够存活是因为 ,这种免疫类型属于 。
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结核杆菌属于 ;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来看,对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属于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D C B C B A B B
9 10 11 12 13 14 15
C A D B C C B
1.D 解析: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流感病毒、痢疾杆菌和肺炎链球菌均能引起人体患病,属于病原体;蝙蝠是能飞行的哺乳动物,不属于病原体,D项符合题意。
2.C 解析:及时给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经常引导儿童锻炼身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A项、B项不符合题意;及时对病人使用过的衣服和被褥进行消毒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项符合题意;对手足口病患者及时进行治疗属于控制传染源,D项不符合题意。
3.B 解析: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不随地吐痰的原因主要是痰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病菌、病毒,B项符合题意。
4.C 解析: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促使人体产生抵抗狂犬病病毒的抗体,这一预防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C项符合题意。
方法技巧 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判定
(1)对患病的人或动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如对流感患者进行隔离治疗,及时杀死、掩埋、焚烧患病的动物,等等。
(2)对用具或环境进行消毒、打扫卫生、常洗手、戴口罩、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开窗通风、消灭生物媒介(苍蝇、蚊子等)、禁止进口血液等均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对健康的人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属于保护易感人群,如加强锻炼,注射疫苗,合理膳食,充足睡眠,不让儿童去人多的地方,不让其他人进入传染病医院,等等。
5.B 解析: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A项正确。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但不具有可控性,B项不正确。注意饮食卫生,加强水源和粪便的管理等属于切断传播途径,C项正确。加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免疫力,因此老师鼓励学生每天坚持晨跑属于保护易感人群,D项正确。
6.A 解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患狂犬病的狗属于传染源;流感患者喷出的飞沫、乙肝患者用过的碗筷属于传播途径;腮腺炎病毒属于病原体。综上所述,A项符合题意。
7.B 解析:传播途径指的是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或动物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空气传播和飞沫传播,B项符合题意。
8.B 解析:人体注射禽流感疫苗前,体内没有抗体,因此抗体数量为0;注射禽流感疫苗后,禽流感疫苗作为抗原,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导致抗体逐渐增多,累积到一定数量时,抗原被抗体清除,因此抗原的数量逐渐减少,最后为0。因此人体注射H7N9型禽流感疫苗后,体内抗原、抗体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B所示,B项正确。
9.C 解析:甲亢是由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激素异常症;幼年时期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引起呆小症;夜盲症是由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营养缺乏症;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能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C项符合题意。
10.A 解析:图甲表示皮肤的保护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A项正确。图乙表示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图丁所示的体液中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都属于第二道防线,B项、D项错误。图丙表示抗体将抗原消灭,C项错误。
11.D 解析: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属于白细胞,其中吞噬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淋巴细胞属于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D项符合题意。
归纳总结 1.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项目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作用范围 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特性 非专一性 专一性
形成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作用强度 弱 强
结构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
2.吞噬细胞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
12.B 解析:由题图可知,该病毒第Ⅱ次侵入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大量增多,A项正确。抗原被清除后,该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B项错误。抗体是指抗原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能抵抗该抗原的特殊蛋白质,C项正确。人体内能够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属于白细胞的一种,D项正确。
13.C 解析:抗原是指能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及异物、异体器官、疫苗等。可见,从免疫的角度来看,狂犬病病毒和狂犬病疫苗都属于抗原,A项正确。每隔一定时间注射狂犬病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更多的抗
体,B项正确。狂犬病疫苗全部注射完毕后,人体能够产生抵抗狂犬病病毒的特异性抗体,但不能阻止狂犬病病毒再次进入人体,C项错误。注射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能够消灭侵入人体的狂犬病病毒,属于抗体,D项正确。
14.C 解析: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防御感染是指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自我稳定是指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免疫监视是指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免疫对人体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因此免疫功能并非越强越好,C项不正确。
15.B 解析:当人体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就会引起过敏反应,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6.(1)不能 抗体具有专一性,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2)耐药 自然选择 (3)积极锻炼身体(或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等,合理即可)
17.(1)病原体 (2)保护易感人群 抗体 (3)不能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戴口罩只能阻挡一些飞沫,不能阻断乙肝传播
18.(1)非特异性 (2)传染源 抗体 (3)特异性 没有
19.(1)肺气肿 (2)体内产生了抵御肺炎链球菌的抗体 特异性免疫 (3)病原体 控制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