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五: 词语理解与运用--成语运用 专题练(3)
2024--2025学年小学语文统编版下学期小升初会考复习备考
一、选择题
1.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词语。你认为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双方随心所欲,悠哉悠哉,一出戏演它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B.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叫着,也像是在讥笑我。
C.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见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D.红四团翻山越岭,沿路击溃了好几股阻击的敌人。
2.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玛琪脸上露出鄙夷不屑的神情:“学校?学校有什么好写的?”
B.身处异乡繁华的都市,他心中却感到空空落落的,有一种说不出的孤独与怅惘。
C.上课铃响了,教室里的喧闹声戛然而止。
D.明明马上要进入初中了,心里有些忐忑不安,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了信心。
3.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听到事情已经被解决了,他顿时喜出望外。
B.那些穷凶极饿的暴徒受到法律制裁,也算是死得其所了。
C.放映厅里座无虚席,观众都沉浸在电影精彩的情节当中。
D.你理应心平气和地把事情说清楚,不该动不动就发火。
4.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在任何场合下讲话都应慎重,不要随心所欲,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B.她一声不吭地转身走了,一场争执就此结束。
C.俗话说,墙倒众人推,他现在的日子不可思议了。
D.杨老师教了三十多年的书,如今已是桃李满天下。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让孩子们过上好日子,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精兵简政,争分夺秒地工作。
B.在医生和护士的努力下,这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终于得救了。
C.董存瑞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鲜血却换来了整个战斗的胜利,真是死得其所。
D.他垂头丧气地从牛棚里走了出来。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合适的是哪一项?( )
A.六年春秋我们在一起,每一次游戏,每一次表演……都让我们回味无穷。
B.课堂上,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
C.下课了,我迫不及待地犯了一个错误,被老师发现。他亲切地抚摸着我的头,温和地说:“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D.语文老师学识渊博,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名著典故脱口而出,令我们仰慕不已。
7.下列加点词语和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毕业在即,现在想来,美好的小学时光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B.每到夜幕降临,小吃街便人声鼎沸,十分热闹。
C.“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和他相处久了才知道原来他冷冰冰的面孔下有一颗炽热的心。
D.精心培育的郁金香终于开花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邱少云任凭烈火烧身纹丝不动。
B.我读《水浒》不过细嚼慢咽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
C.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可以通过。
D.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壮烈的诗篇。
9.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朱自清却把它写得如此感人。
B.面对越来越高的求职门槛,许多大学生叹为观止。
C.战鼓响起,硝烟弥漫,战士们冲向山下敌营,势不可当。
D.他的设计别出心裁,所以大家一致赞同用他的设计方案。
10.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岁月在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
B.这个社会都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他们是死得其所的。
C.张明活泼开朗,处理同学关系时两面三刀,赢得大家的喜爱。
D.老师教育我们听课时要全神贯注,集中精力。
11.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大家都司空见惯了,并不觉得吃惊。
B.这套衣服的设计真是别出心裁,令人忍不住想买下它。
C.对于那些罪大恶极的交通肇事者要严惩不贷,让他死得其所。
D.机器人的机械手臂居然能灵活地摘下一朵玫瑰花,真是不可思议。
12.说话可是一门大学问,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是孕育万物的甘露,但有谁知道这司空见惯的水是极其珍贵的呢?
B.对方球队都是家长们临时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没什么可怕的。
C.在这阖家团圆的节日里,战士们仍无怨无悔地坚守着岗位。
D.看到表演艺术家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聚精会神,倾注了毕生的精力。
B.端午节,六1班的同学独出心裁,表演了一幕历史剧《屈原》。
C.雾气缭绕的海面上居然出现了一座城市的影子,真是不可思议。
D.诵读红色诗词,我仿佛走进了那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斗争岁月。
14.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生命需要奋斗,奋斗与不奋斗,造就的结果截然不同。
B.在辩论会上,李明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少建议。
C.我们班主任非常和蔼可亲,大家都喜欢她。
D.姐姐的复习资料不见了,她在家里翻箱倒柜找了一个下午。
1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学习汉文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新潮流,简直令人不可思议。
B.说起风景如画的西湖,他夸夸其谈,在场的人非常向往。
C.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见微知著,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D.妈妈说我吃饭的时候表现很好,不拘一格,做什么吃什么。
16.下列句子中的成语或俗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然。
B.张老师见微知著的关怀,让孩子们在学校感受到家的温暖。
C.面对正确的批评,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因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D.听了老师对我习作的细致点评,我茅塞顿开,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7.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读书会上,张欣向大家推荐了一本她喜欢的书籍,无独有偶,这也是我喜欢的。
B.大街上空荡荡的,往日车水马龙的景象,在这个春天不复存在。
C.全市上下掀起“创卫”高潮,经过外墙粉刷、护栏改装、路面平整等系列改造,全市面貌焕然一新。
D.妈妈用心记住每个家人的生日,在生日那天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真可谓别具匠心。
1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位于义西南的松瀑山瀑布,飞珠溅玉,与周围的山峰相互映衬,真是巧夺天工。
B.你不出示金华防疫码,还要我放你进商场,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C.报告会上,主持人说:“欢迎老科学家粉墨登场!”随即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D.一位普通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印刻着他连续十五年在大西北植树造林的艰辛。
19.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独有偶,也有一位天文学家通过测量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在宇宙空间中的起伏变化,获得结论!
B.他是计算机专家,我们初学者应该不耻下问,多多请教他。
C.看到表演艺术家的小品,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
D.如今的中国政通人和,各民族人民携手并肩奔小康。
20.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小年纪的他,已经会四国语言了,真是令人张口结舌。
B.班长提议全班同学给留守儿童“献爱心”,大家都随声附和表示赞同。
C.经过一系列的革故鼎新之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了。
D.学校女子健美操队式成立,队员最小的是九岁,最大的是十二岁,都是风华正茂。
参考答案
1.B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B.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昂,情绪热烈。在这个句子中,描述的是路旁的花儿耷拉着脑袋,它们看起来无精打采或者受到了某种压力,这与“兴高采烈”所传达的高兴情绪是相反的。
故选B。
2.D
本题考查词语理解与运用。
D.忐忑不安:指心神不定。形容心神非常不安。结合句子语境应使用表示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的词语,这里的不安和信心之间存在矛盾,因为忐忑不安通常意味着紧张或担忧,而充满信心则表示乐观和自信。
故选D。
3.B
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
B.死得其所用抓关键字法来理解,得其所的意思是得到恰当的地方。因此死得其所的意思是死得有价值,有意义。
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形容暴徒受到法律制裁,应该使用“罪有应得”。故此项成语运用不恰当。
C.座无虚席:座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D.心平气和: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
故选B。
4.C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运用能力。
A.随心所欲:欲:想要,希望。凭着自己的意愿,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B.一声不吭:指一直沉默不语,一句话也没有说过。
C.不可思议:指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来形容无法想象,很难理解。用来形容日子不恰当。
D.桃李满天下:比喻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
故选C。
5.A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A.精兵简政:精减人员,缩减机构。分析可知,该句表达的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省吃俭用。故词语使用不恰当。
B.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分析可知,该句表达的是病人非常虚弱。故词语使用正确。
C.死得其所: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分析可知,该句表达的是董存瑞虽然牺牲了,但他的鲜血换来了整个战斗的胜利,牺牲得很有价值,有意义。故词语使用正确。
D.垂头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情绪低落、萎靡不振的样子。分析可知,该句表达的是他从牛棚里走出来的状态。故词语使用正确。
故选A。
6.C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A.正确,回味无穷:形容事过之后,回想起来越发觉得很有意味。
B.正确,戛然而止:形容突然停止的样子。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C.有误,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急迫得不能再等待。与语境不符,应是不小心犯了一个错误。
D.正确,信手拈来:形容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假思索,就能写出文章来。
故选C。
7.D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和俗语使用。
D.“无心插柳柳成荫”意思是随意折下来的一只柳条随意插在地里,从来没有照料它,几年过去,却成了郁郁葱葱的柳树。比喻不经意的事情,反而很顺利地得到好结果。精心培育郁金香开花不能用“无心插柳柳成荫”来形容,使用有误。
故选D。
8.B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A.纹丝不动:一点儿也不动。形容动作没有丝毫改变。结合句子,邱少云任烈火烧身,一点也不动,词语使用恰当;
B.细嚼慢咽:本指慢慢地吃东西。结合句子“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可知是粗略的看了一下,词语使用不恰当;
C.高山峻岭:指又高又险的山岭。结合句子,大渡河水流湍急,两岸都是又高又险的山岭,词语使用恰当;
D.百折不挠:指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形容意志坚强。结合句子,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虽然受到很多挫折,但仍不动摇、退缩或屈服。词语使用恰当;
故选B。
9.B
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B.叹为观止:用来赞叹所见的事物尽善尽美,好到了极点。但在此处用于形容大学生对求职门槛的感受,显然与成语原意不符,属于望文生义,运用不恰当。
故选B。
10.C
本题考查词语的应用。
C.两面三刀:指居心不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是一个贬义词,用在形容张明处理同学关系并赢得大家喜爱的语境中不恰当。
故选C。
11.C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C.死得其所:意思指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在这里用于形容罪大恶极的人不恰当,故词语使用不当。
故选C。
12.B
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B.乌合之众,比喻杂凑在一起的毫无组织纪律的人群,结合句子语境,球队是家长们临时凑起来的,乌合之众本身具有“临时拼凑”之意,故属于语义重复。故使用不恰当。
故选B。
13.A
本题考查词语的搭配。
A.“聚精会神”形容集中精神、专心致志的状 态。不符合语境。
故选A。
14.B
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
B.“各抒己见”指各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常用于多人发表意见的场合,而不是指一个人发表意见。句子中只有李明一个人提出建议,使用“各抒己见”不恰当。
故选B。
15.C
本题考查成语理解和词语搭配。
A.“不可思议”原意是思想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境界,后形容对事物或言论无法想象、很难理解。但在此句中,用于形容“学习汉文化成为新潮流”这一现象不恰当。
B.“夸夸其谈”指说话浮夸不切实际,含贬义。在此句中,用于描述他对西湖美景的描述,与语境不符,因为此处并无贬义之意,只是表达他对西湖的赞美和向往。
D.“不拘一格”指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常用来形容选拔人才时不拘一格,广泛吸纳各种人才。但在此句中,用于形容吃饭时的表现不恰当。
故选C。
16.B
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B.见微知著:从细微的现象中能看出事物发展的趋势或本质。这个词语强调的是从微小的细节中洞察到整体或未来的能力,而这里需要的是表达张老师细致入微、体贴入微的关怀,使孩子们感受到温暖,与“见微知著”的含义不符。
故选B。
17.D
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
学生要明确成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成语使用的正确与否。成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
A.正确。无独有偶:意思是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可以配对的,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人十分相似。
B.正确。车水马龙:用来形容车马来往不断,非常热闹。
C.正确。焕然一新:形容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D.错误。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的构思。常指文学艺术方面创造性的构思。本句用来形容“礼物”不正确。可改为“用心良苦”。
18.D
本题考查的是对四字词语的理解与辨析。
A.巧夺天工:形容人的精巧胜过天然,比喻技艺高超巧妙。
“松瀑山瀑布”是大自然的神奇景色,故错误。
B.差强人意:指还算能振奋人的意志;形容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用来指勉强别人不恰当。
C.粉墨登场:比喻坏人经过一番打扮,登上政治舞台。用来形容老科学家不恰当。
D.饱经风霜:泛指世事的变化。经历过多次的世事变化,生活经历极为丰富。
故选D。
19.B
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A.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一个,还有可以配对的,表示两件事或两个人十分相似。本句意思是不止一位天文学家通过测量宇宙的微波背景辐射在宇宙空间中的起伏变化,获得结论!符合语境,词语使用正确。
B.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本句意思是我们初学者应该多虚心向计算机专家请教。不符合语境。词语使用不正确。
C.忍俊不禁:忍不住要发笑。本句意思是一向严肃的父亲都被表演艺术家的小品逗笑了。符合语境,词语使用正确。
D.政通人和:政事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本句意思是如今国泰民安,各民族人民携手并肩奔小康。符合语境,词语使用正确。
20.C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
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A.“张口结舌”形容由于理屈词穷或紧张、害怕而说不出话来。本句意思是小小年纪的他,就已经会四国语言,真令人惊讶,而不是理屈词穷,让人紧张害怕而发愣,所以“张口结舌”使用不恰当。
B.“随声附和”形容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自己也跟着说什么。本句意思是班长的提议,大家都同意,表示赞同,所以“随声附和”使用不恰当。
C.“革故鼎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成语使用正确。
D.“风华正茂”正是青春焕发、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通常20到30岁可以称为风华正茂;与句子中的“队员最小的是九岁,最大的是十二岁”内容不符,可改为“豆蔻年华”。
故选C。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