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9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广东专用)(含答案解析)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两小儿围绕太阳进行辩论,其中一儿的观点是: ,他的依据是 ;另一儿的观点是: ,他的依据是 。(用原句填空)
2.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问其故
(2)孔子不能决也
(3)孰 为汝多知 乎
3.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B.本文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
C.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我明白了: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即使是小孩子,也能有独特的发现和独到的思考。
D.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了: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孔子能在两个小孩面前坦率地承认“不能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也很令人敬佩。
课内现代文阅读。
学弈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联系上下文,给本文三句话中的“为”选择正确的解释。
为:A.因为 B.当做、认做 C.结构助词,无意义 D.变成
(1)惟弈秋之为听。
(2)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3)为是其智弗若与?
5.弈秋擅长下棋吗?用文中原话回答。
6.《史记 陈涉世家》中有这样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请推测“鸿鹄之志”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①?”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②,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③?”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④,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何踞傲乎——骄傲自大 B.麒麟生诞——这里指诞辰
C.何以贺与——语气词,表示疑问 D.如今世上恶薄——厌恶
8.翻译下面的句子。
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
9.这个故事中的蝙蝠类似于生活中的哪种人?作者是讽刺还是赞美这类人?
10.阅读文言文,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中。
读书①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②巢穴为休息之所③。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④?
【注释】①本文选自《古岩斋丛稿》,②营:建造。③所;地方。④何异:又有什么不一样呢?
(1)“其异者,能为人言”中的“异”应理解为( ),“则于禽兽何异”中“异”应理解为( )
A.不同 B.奇怪 C.分开 D.特别的
(2)以下表达与原文的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自然界的飞禽走兽谋求生存的本事并不比人差。
B.飞禽走兽之所以一直不如人,是因为它们不知道读书。
C.人类谋求生存的本事比飞禽走兽差。
D.如果一个人不读书,那么他就与飞禽走兽没什么不同了。
文言文阅读
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有疾,则延医①诊治。及②年稍长,又使入学。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③忘其恩乎?
注释:①延医:请医生。 ②及:等到。 ③岂可:怎么可以。
11.文中父母为孩子做了哪些事?请概括出来:
(1) (2) (3)
12.文中加点字“为”,根据意思可以判断它的读音是: 。
13.文中划线句子,请翻译为陈述句: 。(末尾为句号)
阅读与鉴赏
书戴嵩画牛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4.选出正确读音,打上“ ”。
处士(chǔ chù) 好书画(hǎo hào) 一日曝书画(bào pù)
谬矣(yǔ yǐ) 锦囊玉轴(jǐn jǐng) 所宝以百数(shù shǔ)
15.“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用自己的话,写出这句话的意思。
16.写出带点字意思。
今乃掉尾而斗。( ) 处士笑而然之。( )
17.按原文意思连一连。
古语云 画牛
杜处士 拊掌大笑
戴嵩 尤所爱
牧童 不可改也
18.从杜处士的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
19.文章阐明一个什么道理?
20.小古文阅读。
_____________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①本文选自《欧阳公事迹》。②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③孤:小时候失去父亲。④以:用来干什么。⑤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⑥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⑦及:等到。⑧稍:稍微。⑨闾里:乡里、邻里。
⑩士人: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自统称,此指读书人。
根据你对小古文的理解,给这篇小古文拟个标题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选自《书戴嵩画牛》)
21.“数”在“所宝以百数”中读 ,在“不计其数”中读 。[shǔ shù](填拼音)
22.小明与小华对于“轴”字用得合不合适,产生了不同意见。如果你是小华,请用充分的理由说服小明。
小明:“有戴嵩《牛》一轴”中,“轴”用作量词不对,应该用“卷”或“幅”才对。
小华:我认为“轴”字用得很对。你看,
23.请想象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的情景,围绕开头一句,写下来,至少要用到一个分号“;”。
杜处士爱画如命,常携画自随: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讳①输棋
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连负三局。次日,人问之曰:“昨日较棋几局?”答曰:“三局。”又问:“胜负何如?”曰:“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②,他不肯罢了。”
[注释]①讳:忌讳。②和:和棋,平局。
24.“负”在词典中的解释有: A.背;B.担负;C.依仗,倚靠;D.失败。文中“有自负棋高者”的“负”的意思应选 ;“连负三局”的“负”的意思应选 。(填序号)
25.文章的题目是“讳输棋”,文中哪一句话的内容最能体现题意?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26.对“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连负三局。”这个句子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有个认为自己的棋艺高超的人,和别人下棋,连胜三盘。
B.有个认为自己的棋艺高超的人,和别人下棋,连输三盘。
C.有个认为别人的棋艺高超的人,和别人角斗,连输三盘。
27.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 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牧竖①拾金
有牧竖,敝②衣蓬首赤足,日驱牛羊牧冈③间,讴④(ōu)而乐,意惬⑤(qiè)甚,牧亦善。一日,拾遗金一饼⑥,内⑦(nà)衣领中。自是⑧歌声渐歇,牛羊亦时逸⑨,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
【注释】①牧竖:牧童。②敝:破。③冈:山脊;山岭。④讴:唱歌。⑤惬:满足。⑥一饼:一块。⑦内:同“纳”,放进,放入。⑧自是:从此。⑨逸:逃失,失去。
28.结合注释及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填序号)
(1)自是歌声渐歇( )
A.休息。 B.停止。 C.睡。
(2)心患失金( )
A.害病。 B.灾祸。 C.忧虑;担心。
29.“斯乃为金所累也”的意思是:这都是金子害的啊。“斯”在文中指代的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
30.结合注释,翻译下列句子。
(1)日驱牛羊牧冈间,讴而乐,意惬甚。
(2)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逸。
31.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最恰当的是( )
A.快乐是简单的,而物质和欲望会使简单变得复杂、让快乐变成痛苦。
B.穷人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金钱。
C.做人要拾金不昧,不然会心生不安。
课内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2.下面选项中的“善”与“善哉乎鼓琴”中“善”的意思相同的是( )
A.人之初,性本善 B.积德行善 C.英勇善战 D.善罢甘休
33.与“高山流水琴三弄”最匹配的下联是( )
A.伯牙绝弦已无声 B.明月清风酒一樽 C.青毡冷落客心存
34.伯牙和锺子期的友情堪称楷模,下列诗句与友情无关的是( )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C.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35.“五音”指的是宫、 、角、 、羽。
36.“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37.伯牙的琴声中有太山,有流水。你觉得伯牙的琴声中,还会有哪些景物?锺子期又会如何称赞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陶母责子
陶公①少时,作②鱼梁吏③,尝以一坩鲊④饷⑤母。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付吏,反书⑥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⑦,乃增吾忧也。”
【注释】①陶公;对陶侃的尊称,诗人陶渊明的曾祖。②作:担任。③鱼粱吏:负责渔业和河道的官吏。④坩鲊(gān zhǎ):腌鱼。⑤饷(xiǎng);以食物送人。⑥反书:回信。⑦非惟不益:不仅没有好处。益,好处。
38.文中陶母忧愁的原因是
A.陶公的官饷来之不易。
B.陶公拿官府的东西给她。
C.陶公买贵重的鲊鱼给她吃。
39.陶母希望儿子做个怎样的鱼梁吏?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克己奉公,清正廉洁
B.唯利是图,善于经营
C.徇私枉法,心思缜密
40.读下面资料,作答。
【资料】陶母湛氏,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母亲,以贤名称道于世。她被尊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之一。陶母的教育方式体现在她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对儿子行为的正确引导上。她教导儿子爱惜光阴,崇尚勤劳,公私分明。
(1)结合资料,你觉得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2)资料提到的中国古代“四大贤母”,除陶母外,分别是孟子的母亲、欧阳修的母亲和岳飞的母亲。她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她们的儿子都成为国家的栋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请为下面的内容选择对应的典故,填写在横线上。
岳母刺字 画荻教子 孟母三迁
①她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
②她在儿子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激励他报效国家。
③她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用芦苇秆代替笔,在地上写字教儿子。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去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
【乙】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洽洽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平?”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4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 )
③孰为汝多知乎?( )
④孔子不能决也。( )
42.与“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请在答题卡相应的选项上填涂。
A.为是其智弗若与?
B.孰为汝多知乎?
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3.下面句子中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请在答题卡相应的选项上填涂。
A.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B.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C.为是/其智弗若与
D.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小古文阅读。
螳螂捕蝉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①,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②也!黄雀延颈③,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注释:①委身曲附:弓起身子,弯起前肢。②傍:同“旁”。③延颈:伸长脖子
44.联系上下文,加点字“其”具体是指什么:
其上有蝉: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45.螳螂和黄雀各有所图,可以从它们的行为表现中看得出来(用原文词句回答):
螳螂: 黄雀:
46.在这个故事中,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这样的(选填序号:①蝉②螳螂③黄雀):
人(弹丸)→ → →
阅读。
木兰从军
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长而益精。值可汗点兵,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①。因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②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③,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
注释:①皆次当行(háng):都被编在征发的队伍中。②市:买。③驱驰:策马疾驰。
47.下列对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习骑(年幼) B.长而益精(好处)
C.易男装(变换) D.数建奇功(多次)
48.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划线语句的理解。
49.文中详写了 (填序号:①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及出征准备;②木兰的征战生活),其中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 。
50.每个人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请你至少从两个角度对木兰进行评价。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9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广东专用)(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 原因 决断,判断 谁 知识 3.A
【解析】1.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在《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中,两个小孩围绕太阳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他们的观点和依据如下:一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他的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了中午就离人远了。他的依据是,早上太阳看起来大得像车盖,而到了中午就变得像盘子一样小。按照他的理解,这是因为近处的物体看起来大,远处的物体看起来小。
另一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他的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这个小孩则认为太阳早上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而到了中午就离人近了。他的依据是,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感觉凉凉的,而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他认为这是因为近处的物体更热,远处的物体更凉。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1)问其故:便问他们争辩的原因。故:原因。
(2)孔子不能决也: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决:决断,判定,判断。
(3)孰为汝多知乎:是谁说你智慧多呢?孰:谁。知:zhì,通假字。“知”通 “智”聪明、智慧。
3.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A.这篇文章主要通过两小儿之间的辩论和孔子的回应来展开,其核心并不是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或推动情节。两小儿的辩论主要侧重于他们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不同看法,以及他们用来支持各自观点的论据。因此,此项的说法有误。
B.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即使是非常熟悉的事物和现象,也可能包含着我们不了解或不确定的知识,需要多观察多思考。这是正确的,因为两小儿对太阳的观察和辩论展示了他们对日常现象的不同理解,而这些理解并非显而易见,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才能得出。
C.这篇文章从两小儿辩论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善于观察和勤于思考的重要性。这也是文章想要传达的信息之一,通过两个小孩的辩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的独特见解。
D.这篇文章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出发,赞赏了孔子坦率承认自己的不足,而不是故作高深或恼羞成怒的态度。这展示了孔子的谦逊和诚实,是一个令人敬佩的品质。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争辩的原因。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如同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爽,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如同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孔子听了之后不能判断他们俩谁对谁错。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智慧多呢?”
4. C B A 5.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6.远大的志向。
【解析】4.本题考查对古诗文词汇的理解和分析。
(1)“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意思是:只听弈秋(讲棋),这里面的“为”是结构助词,无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故选C。
(2)“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的意思是:其中一个人虽然听着弈秋的教导,但他的心思却认为有天鹅(鸿鹄)即将飞来,这里的“以为”表示因为某种原因而认为,“为”表示认为,认做。故选B。
(3)“为是其智弗若与”的意思是: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这句话是一个疑问句,询问是不是因为其中一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其中的“为”表示因为,故选A。
5.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
文章第一句话“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所以弈秋擅长下棋。
6.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
“鸿鹄之志”在《史记 陈涉世家》中指的是远大的志向或抱负。燕雀是一种小鸟,而鸿鹄是天鹅,两者在体型和飞行能力上有很大的差距。这句话通过比喻,表达了那些只有小志向的人无法理解或欣赏有远大抱负的人的理想和追求。因此,“鸿鹄之志”在这里指的是超越平凡、追求更高境界的远大志向或抱负。
【点睛】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却一心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们两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7.D 8.凤凰是百鸟之王,凤凰过生日,百鸟都来祝贺,只有蝙蝠没有来。 9.见风使舵,左右逢源,不断改变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来投机钻营,谋取私利。但是,他们只能得逞于一时,总有一天会暴露出两面派的丑恶嘴脸,受到人们的唾弃。作者讽刺这类人。(意对即可)
【分析】凤凰做寿,百鸟都来祝贺,唯有蝙蝠没有来。凤凰责问它说:“你处在我的管辖之下,有什么好骄傲的呢?”蝙蝠说:“我有脚,属于走兽,朝贺你有什么用?”一天, 麒麟做寿,蝙蝠也没有去。麒麟也责问它。蝙蝠说:“我有翅膀,属于飞禽,凭什么向你朝贺?”后来麒麟和凤凰见了面,说到蝙蝠的事,相互感叹地说:“现在世上风气恶劣,偏偏生出这样一些不禽不兽的家伙,真拿它没办法!”
7.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重点字词的理解。
D.如今世上恶薄:恶劣的
8.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重点句子的翻译,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即可。
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要求学生明白文言文说明的道理。完成此题,抓住关键句“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即可分析出答案。
10.(1) D A
(2)C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比飞禽走兽与人类的行为,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文章开篇描述飞禽走兽的本能行为,如觅食、筑巢等,指出它们虽能模仿人言,但因不读书而始终不及人类。结尾反问“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深刻揭示了读书对于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关键作用。文章语言简练,逻辑清晰,通过对比和反问,有效地传达了读书的价值与意义,具有强烈的启发性。
【详解】(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字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其异者,能为人言”中“异”的意思是特别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特别的(动物),能够说人的语言。
故选D。
“则于禽兽何异”中“异”的意思是不同。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么和飞禽走兽有什么不同呢?
故选A。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判断能力。
C.原文只是强调飞禽走兽不读书所以不如人,并没有对人类和飞禽走兽谋求生存本事的高低进行比较,该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故该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飞禽和走兽,饥饿了知道去觅食,口渴了知道去喝水,还能够建造巢穴作为休息的地方。其中特别的(动物),能说人的语言。只是(它们)不懂得读书 ,所以终究比不上人类。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飞禽走兽又有什么区别呢?
11. 孩子刚出生时怀抱哺乳 孩子生病时请医生治病 孩子长大后送其去上学 12.wéi 13.不能忘掉父母的恩情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描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辛劳与付出,强调了子女应铭记父母的恩情。文章语言简练,情感真挚,运用了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通过“乳哺之,怀抱之,延医诊治,使入学”等具体行为,生动展现了父母的无私奉献。结尾的反问句“岂可忘其恩乎?”更是点睛之笔,发人深省。整体上,文章结构紧凑,主题鲜明,既传递了传统孝道思想,又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1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和概括。
(1)短文句子“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之,怀抱之。”这句话说明了在孩子刚出生时,由于他们无法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暖,父母需要亲自哺乳并怀抱照顾他们,确保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可概括为:哺育照顾。
(2)当孩子生病时,短文句子“有疾,则延医诊治。”这表示父母会及时请医生来为孩子治疗疾病,确保他们的健康。可概括为:延医诊治。
(3)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短文句子“及年稍长,又使入学。”这说明父母会安排孩子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可概括为:使入学受教。
12.本题考查字词句理解和字音辨析。
为(wéi):作为、行为、做等意思。
为(wèi):为了、因为、替等意思。通常用于表示目的、原因或对象。文中句子“为子女者,岂可忘其恩乎?” 在这里,“为子女者”的意思是“作为子女的人”,其中的“为”表示的是“作为”的意思,与上述的“wéi”读音和意义相符合。 故文中句子中“为”的读音“wéi”。
1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改写。
“岂可”意思是怎么可以;“忘”是忘记;“其”指的是父母;“恩”意思是恩情、恩德;“乎”是语气词,相当于“吗”。因此,“岂可忘其恩乎?”可以翻译为:怎么可以忘记他们的恩情呢?
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可分为四步:①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去掉。③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本句把反问词“难道”,疑问助词“呢”去掉,加上“不应该”,末尾问号改成句号。
改写后的句子为:不应该忘记父母的恩情。
【点睛】参考译文:
人刚出生的时候,饿了自己不会饮食,冷了自己不会加衣。都是靠父母哺乳喂养,抱着长大的。一生病,父母又会请来医生,为他治病。等到他年岁稍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又把他送入学校。父母养育我们是如此劳苦,作为子女,难道可以忘记父母对我们的恩情吗?
14.chǔ hào pù
yǐ jǐn shǔ 15.牛在争斗时,力量主要集中在角上,尾巴会紧紧夹在两腿之间。但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争斗,这是错误的。 16. 却、竟然 认为对 17. 18.从杜处士身上,我们可以得到两个主要启示:一是要尊重事实,不要盲目崇拜权威,即使是名家之作也可能存在错误;二是要有宽广的胸怀,能够听取并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改正。 19.文章通过讲述杜处士珍藏戴嵩画作《斗牛图》并被牧童指出错误的故事,阐明了艺术创作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能凭空想象或主观臆断的道理。同时,也强调了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可贵品质。
【导语】《书戴嵩画牛》一文,以杜处士藏画、牧童评画为线索,借牧童之口指出画家戴嵩画牛之误,揭示艺术创作需从实际出发的道理。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练生动,通过牧童与处士的对话,展现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点,同时寓理于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艺术创作应尊重事实,不可主观臆断,否则将贻笑大方。
14.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
处:读chǔ时,存在,置身:设身处地。处心积虑。处世。读chù时,地方:处处。处所。
处士:chǔ shì,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好:读hǎo时, 优点多或使人满意的,与“坏”相对:好人。读hào时,喜爱,与“恶”相对:好奇。
好书画:hào shū huà,喜欢书画。
曝:读pù时,晒:曝晒(用强烈阳光照晒)。读bào时,使感光纸或摄影胶片感光。曝光。
一日曝书画:yī rì pù shū huà,有一天,在太阳下晒书画。
谬矣:miù yǐ,错误的。
锦囊玉轴:jǐn náng yù zhóu,书画作品的珍爱和宝藏。
数:读shù时,表示、划分或计算出来的量:数目。数量。读shǔ时, 一个一个地计算:不可胜数。数九。
所宝以百数:suǒ bǎo yǐ bǎi shǔ,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1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
重点字词:斗:争斗;搐:收缩、抽缩;两股:大腿;谬:错误。“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意思:牛相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会紧紧夹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这是错误的。
1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今乃掉尾而斗: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乃:竟。
处士笑而然之: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17.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古语云:这是一个引导语,通常后面会跟着一句古老的谚语或道理。在原文中,古语后面跟的是“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强调了从事任何专业或技能时,应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这个原则是普遍适用的,不可更改。
杜处士:原文中的杜处士是一个爱好书画的人,他尤其珍爱一幅戴嵩画的《牛》。杜处士与“尤所爱”搭配。
戴嵩: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原文中提到他画了一幅《牛》被杜处士所珍爱。因此,戴嵩与“画牛”有直接的联系。
牧童:原文中的牧童是一个对牛非常了解的人,他看到戴嵩画的《牛》后,指出了画中的错误——牛在争斗时尾巴应该是夹在两腿之间的,而不是像画中那样摇着尾巴。牧童因此“拊掌大笑”,表示对画中的错误感到好笑。
不可改也:这是古语中的一部分,强调了从事专业或技能时应向有经验的人请教的原则是不可更改的。它与“古语云”相连,构成了完整的谚语或道理。
1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根据文中的内容,写出从杜处士身上获的启发即可,如:当牧童指出戴嵩画中的错误时,杜处士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或喜好而拒绝接受。相反,他认真听取了牧童的意见,并对此表示了认可和赞赏。这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地位如何,都应该保持一颗虚心求教的心,愿意听取并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19.本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本文以杜处士藏画、牧童评画为线索,借牧童之口指出画家戴嵩画牛之误,揭示艺术创作需从实际出发的道理。艺术创作必须建立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能凭空想象或主观臆断。同时,它也告诉我们,在面对艺术作品或任何专业领域时,我们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虚心向有经验的人学习,不可自满或固步自封。通过牧童指出画家戴嵩画牛的错误这一故事,文章强调了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可贵品质。
【点睛】参考译文: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戴嵩画的《斗牛图》,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奴仆,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20.欧阳修苦读
【导语】这篇小古文描写了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幼年时期的学习经历。文章通过简练的语言介绍了欧阳修在父亲早逝、家庭困顿的情况下,依靠母亲的教导和自我的努力,广泛阅读、刻苦学习、抄录书籍、日夜不倦,从而在年轻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文章突出欧阳修在逆境中勤奋好学的品质,表现了坚持读书和不懈努力的重要性,富有教育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标题概括能力。
题中的翻译为: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贫寒,没有钱财(可供上学)。他的母亲用荻草在地上画(来教他写字),教他读书识字。(母亲)让他多诵读古人的文章,教他写诗。等到他年龄稍微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就到乡里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抄录完毕,他就已经能背诵那些文章了。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把读书当作首要任务。他从小所写的诗赋文章,下笔就如同成年人的水平。
小古文主要围绕欧阳修展开,讲述了他幼年时父亲早逝,家境贫困,但在母亲教导下勤奋读书学习的经历。拟定标题需涵盖主要内容,体现出欧阳修幼年时期艰难的求学环境以及他勤奋好学的特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即可。
示例:欧阳修幼年苦学。
【点睛】参考译文: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荻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欧阳修的母亲还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没抄完,但是已经能背诵这篇文章了。以至于欧阳修白天黑夜都废寝忘食,只一心一意努力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能与大人一样有文采。
21. shǔ shù 22.古代书画作品装裱,都会在画幅两头用木或玉等材料做成圆形画轴,便于卷起、收藏或悬挂、欣赏。所以“有戴嵩《牛》一轴”很正确。 23.朋友雅聚之时,他从锦囊里取出画轴,小心铺开,共同欣赏,吟诗以赞;夜深一人之时,他剔亮油灯,取出画卷,轻轻打开,一遍遍细细把玩,赞叹不已。
【导语】这段文字选自《书戴嵩画牛》,描述了蜀中杜处士喜好书画,特别钟爱戴嵩的《牛》一画,并以锦囊玉轴收藏随身。通过对杜处士的爱画之情的描写,展示了文人的雅趣和对文化艺术的追求。文字简洁细腻,刻画生动,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珍贵书画作品的珍视和保护。通过对细节的描绘,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杜处士对画作的特殊感情,这也为后续情节的发展铺下了伏笔。
21.本题考查多音字。
数:读“shǔ”时,作动词,有点数、计算、列举、责备的意思;读“shù”时,作名词,表示数目,指数学这门学科,还可表示规律、命运;读“shuò”时,作副词,意思是屡次。
“所宝以百数”的意思是所珍藏的书画用成百来计算,这里“数”的意思是计算,应读“shǔ”。
“不计其数”的意思是没办法计算数目,这里“数”的意思是数量,应读“shù”。
22.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结合上下文可知,本题要明确古代书画保存和计量的特点,以此为依据说明“轴”作为量词的合理性。
示例:在古代,书画常以卷轴形式保存,“轴”就是书画装裱后带轴的卷轴,一轴”正是指一幅卷轴画,而不是单纯的“卷”或“幅”。用“轴”能够更加精准地表达画卷的形制特点,因此用“一轴”来计量书画是合适的。
23.本题考查补充句子。
通过具体事例、细节展现杜处士对画的极度喜爱,分号的使用要合理,用于分隔不同方面或层次的描述。
示例:杜处士爱画如命,常携画自随:去郊外游玩时,他带上《斗牛图》,休息时便展开细细欣赏;家中来了客人,他迫不及待地拿出《斗牛图》与客人分享;哪怕是睡觉,他也要把《斗牛图》放在枕边,仿佛这样才能安心入眠。
【点睛】参考译文:
蜀地有个隐士杜先生,喜欢书画,收藏的字画有上百幅。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特别喜爱,用锦囊包着,用玉轴卷着,常常随身携带。
24. C D 25.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②,他不肯罢了。 26.B 27.死要面子、不敢正视失败的
【导语】这篇文言短文通过一个自负棋艺高超的人与人对弈连输三局的故事,讽刺了这个人因自尊心作祟而不肯承认自己失败的心态。文章标题《讳输棋》点明主旨,揭示了主角因输棋而恼羞成怒,在言辞上避重就轻、不肯面对现实的心理。通过简洁的对话和传神的描述,文章生动地刻画出一个爱面子、不能坦然接受失败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在人生中需敢于正视和承认自己的失败。
2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自负棋高” 意思是自己依仗、自恃棋艺高超,这里“负”是“依仗,倚靠”的意思。故选C。
“连负三局”很明显是说连续失败了三局,“负”在这里是“失败”的意思。故选D。
2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题目“讳输棋”重点在于“讳”,即忌讳,也就是这个人不想承认自己输棋。文中需找出能体现此人不直接承认输棋,用委婉、隐晦方式表达的语句。
答案为:“第一局我不曾赢,第二局他不曾输,第三局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
此人面对别人询问胜负,没有直接说自己输了三局,而是用“我不曾赢”“他不曾输”“我本要和,他不肯”这样拐弯抹角的表述,回避“输棋”这个事实,完美体现了“讳输棋”的题意。
2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自负”:在古文中常见的意思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在这里就是自己认为自己了不起,即 “认为自己的棋艺高超”。“角”的意思是“下棋”。“负”通常表示失败、输。
“有自负棋高者,与人角,连负三局。”完整的意思是“有个认为自己的棋艺高超的人,和别人下棋,连输三盘”。
故选B。
27.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分析人物语言:文中“讳输棋”之人,面对别人询问棋局胜负,不直接承认自己输棋,而是用“我不曾赢”“他不曾输”“我本等要和,他不肯罢了”等表述来委婉回避失败事实。 提炼人物性格:从这些语言可看出,此人不敢正视自己的失败,试图掩盖真相,从而推断出其性格特点。
示例:文中这个“讳输棋”的人,是个不敢正视失败、爱面子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自认为棋艺高超的人,和别人下棋,结果连输了三局。第二天,有人问他说:“昨天你下了几局棋呀?”他回答说:“三局。”那个人又问:“棋局的胜负情况怎么样呢?”他回答说:“第一局我没有赢,第二局他没有输,第三局我本来打算和棋,但是他不愿意罢休。”
28. B C 29.心患失金 30. 白天在山冈上放牧牛羊,唱歌自娱自乐,心里很惬意。 从此歌声渐渐停止了,牛羊也不时地丢失,逃走。 31.A
【导语】这则文言小故事通过牧童拾金后生活态度的改变,生动地展示了物质对人心境的影响。文本通过简洁的叙述,引出了“为金所累”这一深刻的主题,暗示了过多对财富的追求可能带来的心灵束缚。文笔洗练,颇具思想深邃的启示。
28.本题考查字义的辨析。
(1)结合参考译文可知,“自是歌声渐歇”的意思:从此歌声渐渐没了。歇:停止。故选B。
(2)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心患失金”的意思:心中总担心失去金块。患:担心。故选C。
2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心患失金,斯乃为金所累也”的意思:(他)心中总担心失去金块,这是被金子所连累了。可知,“斯乃为金所累也”中的“斯”是指:心患失金。
30.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1)结合注释中“冈:山脊;山岭。”“讴:唱歌。”“惬:满足”可知,“日驱牛羊牧冈间,讴而乐,意惬甚”的意思是:每天赶着牛羊在山里放牧,欢快地唱着歌,内心十分满足。
(2)结合注释中“自是:从此。”“逸:逃失,失去。”可知,“自是歌声渐歇,牛羊亦时逸”的意思是:从此歌声渐渐没了,放牧的牛羊也时常逃失。
31.本题考查短文的主旨。
结合参考译文可知,短文主要讲的一个贫穷的少年本来很快乐,就是因为拾到了一块金子,而变得郁郁寡欢,因为他怕丢了金子。从这个故事中也告诉我们不能过于看重金钱,否则你的心将为其所累。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有个牧童,衣服破烂、头发蓬乱、光着脚,每天赶着牛羊在山里放牧,欢快地唱着歌,内心十分舒适,放牧得也好。有一天,他捡到了别人遗失的一块金块,就放进了自己的衣领里。从此歌声渐渐没了,放牧的牛羊也时常逃失。(他)心中总担心失去金块,这是被金子所连累了。
32.C 33.B 34.A 35. 商 徵 36.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7. 春雨 绵绵乎若丝绸
【导语】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古代文人伯牙和锺子期之间深厚的友情故事。通过锺子期能准确感知伯牙琴音所表达的太山和流水意境,展示了两人心灵的契合和知己间的默契。伯牙因锺子期去世而痛失知音,终生不再鼓琴,反映了世间知音难觅的感慨。这则故事以琴声为载体,强调了理解与共鸣在友情中的重要性,展现了古代文人对精神共鸣的珍视。
32.本题考查文言文多义字辨析。
善哉乎鼓琴,句意为:弹得真好啊!“善哉乎鼓琴”中的“善”表示“好”、“优秀”及擅长的意思,是对弹琴技艺的高度赞扬。
A.人之初,性本善——善良;
B.积德行善——善良;
C.英勇善战——擅长;
D.善罢甘休——轻易地、好好地;
故选C。
33.本题考查对联知识。
对联对仗工整, 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具有形式对称、词性相当、 语法结构对应、平仄协调和内容关联等特点。结合题干中的上联,可以发现:“高山流水”为并列式成语,对联讲究对仗工整,下联的前四个字也应是表示并列的四字成语,“明月清风”与其形式相同;“琴”为名词,对应“酒”;“三”为数字,对应“一”;“弄”表量词,“樽”表量词,词性相同。结合以上分析,下联应为:明月清风酒一樽。
故选B。
34.本题考查诗句表达的主旨情感。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了一个在风雪之夜归家的情景,通过简洁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温馨而平凡的家庭图景,同时也展现了人在自然界中的顽强生存状态 ,表达了对家的渴望和对家的温暖的情感。 与友情无关。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乐观态度和对朋友间真挚情感的坚信 。与友情相关。
C.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这句话出自李白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孤寂和落寞之情。 通过借用“钟子期”和“俞伯牙”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世上没有人赏识和理解自己的感慨 。与友情相关。
故选A。
35.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通过 查找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阶,相当于简谱中的1、2、3、5、6。 这五个音阶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基本构成元素,起源于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最早记录在《管子·地员篇》中,通过三分损益法计算得出 。书写时注意“商”“徵”的正确写法。
36.本题考查找相关句子。
“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结合文中描述的内容可以知道,“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知音,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时,钟子期能准确理解并回应他的心意,无论是高山流水,钟子期都能准确表达出来。后来,“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感到极度悲伤和失落,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理解他的音乐,因此他选择了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 。因此,“伯牙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7.本题考查补充句子及开放性作答。
仿照例句“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进行补充,例句表明:当伯牙弹奏时,心中想着高山,钟子期便说:“弹得真好啊,雄伟高大得就像泰山。”我们可以想象,琴声中还会有长江黄河、鸟鸣、风声、雨声等等景物,按照相同的句式列出仿写即可。
示例:伯牙鼓琴,志在江河;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滔滔乎若长江。”
【点睛】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聆听。当伯牙弹奏时,心中想着高山,钟子期便说:“弹得真好啊,雄伟高大得就像泰山。”不久之后,伯牙心中又想着流水,钟子期再次赞叹道:“弹得真好啊,像奔流不息的流水。”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摔破琴断绝琴弦,终生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界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8.B 39.A 40. 陶母是一个严格要求儿子,对儿子行为正确引导的人 孟母三迁 岳母刺字 画荻教子
【解析】38.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文中陶母在收到儿子送来的官府的腌鱼后,回信责备儿子说:“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儿子作为官吏,却拿官府的东西来送我,这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忧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陶母忧愁是因为儿子陶公拿了官府的东西给她。
故选B。
39.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文中陶侃将官府的腌鱼送给母亲,母亲不仅没有接受,还回信责备他“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意思是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拿来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从母亲的这番话可以看出,陶母希望儿子能够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故选A。
40.(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文中陶侃将官府的腌鱼送给母亲,母亲不仅没有接受,还回信责备他。从“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这句话可以看出,陶母认为儿子身为官吏,用官府的东西送自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了自己的忧虑。这体现了陶母深明大义、清正廉洁,不贪图私利,同时也反映出她对儿子行为的正确引导,教子有方。
示例:陶母是一个深明大义、清正廉洁、教子有方的人。
(2)本题考查对经典故事的了解。
①“她为了给儿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三次搬家。”对应的是“孟母三迁”。孟母为了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体现了她对孩子成长环境的重视。
②“她在儿子背上刺上‘精忠报国’四字,以激励他报效国家。”对应的是“岳母刺字”。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字,激励他为国家尽忠。
③“她在家境贫寒的情况下,用芦苇秆代替笔,在地上写字教儿子。”对应的是“画荻教子”。欧阳修的母亲在艰苦的条件下,用芦苇秆教欧阳修写字读书。
这些典故都展现了母亲们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是古代贤母教育子女的典范。
【点睛】【参考译文】陶侃年少时担任负责渔业和河道的官吏,曾经送一坛腌鱼给母亲。母亲问:“这是从哪里来的?”使者说:“这是官府的东西。”母亲将腌鱼封好退回给使者,回信责备陶侃说:“你身为官吏,把官府的物品拿来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添我的忧虑啊。”
41. 擅长 引,拉 谁 判断,判决,裁决 42.D 43.B
【解析】41.本题的是考查字词解释。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子翻译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善”的意思是:善于,擅长。
②思援弓缴而射之。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拉弓射箭。可知,援:引,拉。
③孰为汝多知乎,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谁说你知识多了。“孰”的意思:谁。
④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句中的“决”是判断、决定的意思。
42.本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
题干中“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为”意思是:是。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A.为是其智弗若与,句中“为”的意思是:因为。句子翻译为: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
B.孰为汝多知乎?可译为:谁说你知识丰富呢?“为”的意思是:认为。
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可译为: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为”:以为。
D.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可译为: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句中“为”的意思是:就是。
故选项D与题干词语意思相同。
故选D。
43.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
B.句子“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译为: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即“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原句中的“而”字是连词,连接“近者热”和“远者凉”两个并列的短语,表示对比关系,因此“而”字前后不应该有停顿。而“此不为”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结构,表示“这不是……”,所以应该在“为”字后停顿。
故选B。
【点睛】【甲】《学弈》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他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但心里却以为有天鹅将要飞来,想着要拿起弓箭去射它。虽然他们两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却比不上前者。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者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乙】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而中午时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中午时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了中午就像盘子那么小,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东西看起来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44. 树 蝉 45.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 46. ③ ② ①
【解析】4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在“其上有蝉”这句话中,结合前文“园中有树”,可以理解为“园中的树上有蝉”,所以“其”指的是树。而在“不知螳螂在其后也”中,根据语境,是说蝉在高声鸣叫、饮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身后,这里的“其”就是指蝉。
45.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题目要求从原文中找出螳螂和黄雀各有所图的行为表现,需要我们在文中找到描述它们动作和目的的语句。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 意思是螳螂弯曲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捕捉蝉。这一句明确地写出了螳螂的企图。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意思是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清晰地展现了黄雀的想法。
4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故事中,黄雀想要啄食螳螂,螳螂想要捕食蝉,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食物链。而人拿着弹丸准备攻击黄雀,处于这个链条的更上层。
所以按照顺序依次是人(弹丸)、黄雀、螳螂、蝉。
故分别选③②①。
【点睛】参考译文: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在高处悲伤地鸣叫,饮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曲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有人拿着弹丸在树下瞄准它。
47.B 48.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能做。 49. ① 其父以老病不能行 50.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忠就是忠于国家,孝就是孝顺父母。她既有女儿情怀,更有英雄气概,是古代杰出的巾帼英雄。
【解析】47.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B.长而益精:长大之后更加精通。“益”在这里应解释为“更加”。
故选B。
48.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为”的意思是“做”,“之”是“的”的意思,“未必不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
男子 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男人可以做的事情,女人不一定不能做。这句话表达了男女平等的观点,认为女性也有能力完成男性能做的事情。
4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原文详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及出征准备,如换上男装、购买 鞍马等细节。故选①。结合“其父以老病不能行”可知,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因为她的父亲年老多病,无法出征。
50.本题考查形象分析。
原文中提到木兰“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展示了她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勇气。
原文中提到木兰为 了替年老多病的父亲分忧,毅然决然地代父从军,表现出深厚的亲情和责任感。
因此,木兰是一个勇敢无畏的战士,她在战场上转战驱驰,数建奇功,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气。同时,她也是一个孝顺的女儿,为了替年老多病的父亲分忧,毅然决然地代父从军,表现出深厚的亲情和责任感。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忠就是忠于国家,孝就是孝顺父母。她既有女儿情怀,更有英雄气概,是古代杰出的巾帼英雄。
【点睛】参考译文:
木兰是古时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时起变学习骑术,长大之后更加精通。正值可汗招兵,她的父亲便被列入名册之中,(要求)与当地的青年少年一起去服役。(由于)因为她的父亲年事已高,身体有疾,不能去,于是木兰易为男装,到市里购置了鞍马,替父亲去从军。渡过黄河,经过黑山,在战场上驱驰了共12年,屡次立下奇功。(感叹)呵,男子能够做的事情女子未尝不能够做到,我从木兰从军这个事迹,(因此)于是更加相信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