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10 诗词曲鉴赏 专项练习(广东专用)(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10 诗词曲鉴赏 专项练习(广东专用)(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7.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8 19:0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10 诗词曲鉴赏 专项练习(广东专用)(含答案解析)
阅读古诗,按要求答题。
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②断人行③,边秋④一雁⑤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⑥。
寄书长⑦不达,况乃⑧未休兵⑨。
【注释】①舍弟:家弟。②戍鼓:戍楼上用以报时或告警的鼓声。③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④边秋:边塞的秋天。⑤一雁:孤雁,比喻兄弟分散。⑥无家问死生:家园无存。指互相见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⑦长:一直。⑧况乃:何况是。⑨休兵:停止战争。
1.本诗作者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他被称为 【诗仙 诗圣】,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思亲怀乡 山水田园】诗。
2.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包含二十四节气之一的( )
A.露水 B.白露 C.霜降
3.从“寄书长不达”和“ ”的诗句,可以看出本诗写于战乱时期。
4.下面名句中,表达的情感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同样的一项是( )
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吞,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江风引雨入舟凉”中的“凉”包含了哪些含义?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七律·长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__。
7.将诗句补充完整。
8.这首诗是围绕“ , 。”这两句展开的。
9.读画波浪线的诗句,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逶迤”“磅礴”“细浪”“泥丸”突出了长征路上的艰难。
B.“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是诗人伟大的胸怀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
10.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第一幅是翻过五岭,请照样子写出另外四幅。
翻过五岭→穿越 →巧渡 →强渡 →翻越 。
文学阅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1.阅读这首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分别描绘了黑云、白雨、狂风、湖水等景物。
B.这首诗写了从下雨到天阴到天晴的变化过程。
C.这首诗后面两句描绘了天气转晴的景象。
D.这首诗第三句的“忽”准确地写出了暴雨骤来骤去的动态。
12.请用自己的话把“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描绘的画面写出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3.这是一首词,词牌名是 ,题目是 。
14.用“_____”画出词的上阕,用“﹏﹏﹏”画出词的下阕。
15.这首词写的是 ,赞美了“她” 的精神。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3题。
雪梅(其一) 宋 · 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6.阅读两首古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梅》前两句交代了梅花生长的地点,也描写了梅花淡淡的颜色。但诗人写梅花的颜色是墨黑色的,这不准确。
B.《雪梅》一诗中“骚人搁笔费评章。”中的骚人指的是百姓。
C.这两句话运用了白描手法写梅花的形态,一个“淡”字既道出了画梅花的技法,又写出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的风骨,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D.《雪梅》后两句诗把梅和雪进行比较,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发扬长处掩盖短处。
1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梅花淡淡墨痕的风韵。
B.“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生动地写出了梅、雪的情态,“二月春风似剪刀”与其运用了相同的修辞手法。
C.《雪梅》首句紧承题目,摹写“梅、雪”争春之趣。
D.王冕在诗中用“淡”一字刻画出墨梅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18.两首诗歌都描写了梅花的特点,其中《墨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梅花的形象。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9.根据词中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既描写了湖阴先生居所的奢靡环境,也表达出对居所主人品性、情趣的赞美。
B.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庭院中的景致,表明了主人的勤劳、爱整洁。
C.这首诗的后两句写院外的景色,赋予了自然景色拟人化的动态。
D.诗人表面写山水的灵动可爱,内里还隐含对居于此地的人的欣赏之情。
20.“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写出来。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把诗词补充完整,填在横线上。
22.请找出诗词中表现词人喜悦之情与丰收景象的句子,并摘抄下来。注意行款整齐,书写正确。
23.读画波浪线的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写下来。
24.以下诗句中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修辞手法相同的是( )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C.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古诗词。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箸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5.《渔歌子》描写的季节是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描写的季节是 。
26.这两首词都采用了 (A.直抒胸臆 B.借景抒情)的写法,其中《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 的情感。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27.对“黄梅时节”所表示的节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早春 B.暮春 C.夏初 D.秋后
28.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方法,是一首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的精妙小诗。
B.诗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于叙事中抒情。
C.第三句点题,用“有约”二字点出诗人曾约客人来访,“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
D.第四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了诗人独自侯客而客却未至时的心理感受。
29.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烘托了怎样的氛围?
30.“闲敲棋子落灯花”描写细腻,请你发挥想象将诗句描写的画面写出来,注意要描绘出主人公当时的动作、神情和心理活动。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练习。
【甲】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乙】天净沙·春
元·白朴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
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
31.朱熹和白朴都写了春天,以下哪一项不是两位作者都写到的?( )
A.春天的风 B.春天的植物 C.春天的动物
3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春日》赏春的地点是在泗水边上,“胜日”是指胜利的日子。( )
(2)《春日》的最后两句,既让我们从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又揭示了很容易“识得东风面的原因,富含哲理,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
(3)白朴运用绘画技巧,从“春山”到“院中”,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了春天的景物。( )
33.这两首古诗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4.古诗阅读。

[唐]虞世南①
垂緌②饮清露,流响③出疏桐④。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①虞世南:初唐重臣,诗人、书法家。唐太宗曾多次称赞其人格。②緌: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③流响:连绵的声音。④疏桐:稀疏、高大的梧桐树。
[译文]一只蝉落在高拔疏朗的梧桐树上,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不时自在地长鸣,声音悦耳动听,传出很远,而不是依靠秋风。
(1)“非是藉秋风”,诗中“藉”的读音是 (jí jiè),意思是 。
(2)这是一首咏物诗,从形状、 、 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3)虞世南的《蝉》中,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诗句是: , 。
(4)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其实是用了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寓意深刻。
35.诗歌鉴赏。
春望④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②。
感时③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①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第二年的诗作。②城:长安城,唐朝首都。草木深:指人烟稀少。③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1)对上述两首诗歌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望》中“三月”是虚指,指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万金”是实指,指当时每一封家书都要用一万两黄金来换。
B.《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一句描绘出首都长安荒草丛生、人烟稀少的破败之景。
C.《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忽闻涕泪满衣裳”一句写出了杜甫忽闻捷报时,喜极而泣的情态。
(2)《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初期,描绘了当时国家动荡、战火不休、百姓离乱的悲惨情景,表达了杜甫 的情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安史之乱末期,诗中杜甫对朝廷收复失地、百姓得以安定、自己即将还乡感到 。从这两首诗,可以看出杜甫是个 诗人。
文学阅读。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36.根据诗歌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感的是这天气,天气越来越冷,又要准备过冬的物资了。
B.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
C.诗歌抒发的是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叹之情。
D.诗人因为睡不着,在秋天夜晚走出门,对眼前景致有感而发。
37.说说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你体会到了什么情感?
古诗阅读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①上摩天。
遗民②泪尽胡尘③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①五千仞岳:指华山。“五千仞”形容很高。②遗民:指在金人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③胡尘:指金人政权。
38.下列词语中意为“全国”的一项是
A.九州
B.中原
C.王师
39.这两首诗的划线诗句,都表达了诗人陆游对 的热切盼望,都抒发了陆游的 之情。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10 诗词曲鉴赏 专项练习(广东专用)(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
1. 诗圣 思亲怀乡 2.B 3.况乃未休兵 4.B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作家及其作品。
阅读诗文可知,《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从题材看,这是一首思亲怀乡诗。
2.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理解、传统文化。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故“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包含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白露。
故选B。
3.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理解。
结合注释“休兵”是停止战争的意思,所以从“寄书长不达”和“况乃未休兵”的诗句,可以看出本诗写于战乱时期。
4.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意思是: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此句不仅写客观实景,更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诗人以幻作真的手法,极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A.“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自宋朝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意思是: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描写的是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忙碌的景象。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意思是: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意思是: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表达作者对远行者依依惜别的情谊。
故选B。
5.这首诗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情状,实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感伤。 6.“凉”字既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也写出了别离的伤感和凄凉。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阅读诗歌可知,这首诗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难以入眠的情状,实际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感伤。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
“江风引雨入舟凉”的意思是江风把那细雨吹进小舟,顿感丝丝寒凉。其中“凉”字既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也写出了别离的伤感和凄凉。
7.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军过后尽开颜 8.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9.A 10. 乌蒙山 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为核心,通过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文章不仅考查了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还引导他们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结构,尤其是长征途中的艰难与红军的英勇精神。通过五幅“征难图”的梳理,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历史背景和红军的不屈意志。整体设计既注重文学鉴赏,又结合了历史教育,体现了诗歌教学的多维度价值。
7.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默写。
书写时注意“难”“等”“颜”的正确写法。
8.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全诗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红军不怕远征难”明确指出红军在长征途中,面对种种艰难困苦,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万水千山只等闲”则从整体上概括了长征途中的无数艰难险阻,如诗中后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红军都将其视作平常之事,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为全诗奠定了基调,统领全诗内容。
9.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的理解。
A.从诗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来看,“逶迤”“磅礴”确实描绘出了五岭山脉的绵延曲折和乌蒙山的雄伟壮观,突出了山的高大险峻,体现了长征路上自然环境的艰难。然而,“细浪”“泥丸”是诗人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把五岭山比作“细浪”,把乌蒙山比作“泥丸”,这并非是突出长征路上的艰难,而是通过这种艺术化的处理,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非凡的气魄和乐观的精神,他们把艰难险阻看得渺小,将高大的山脉视如平常之物,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伟大胸怀和奇特想象。
故选A。
10.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中“乌蒙磅礴走泥丸”描绘了乌蒙山雄伟磅礴的气势,红军战士在如此险峻高大的山脉中艰难穿行,然而诗人却以“走泥丸”的豪迈笔触,展现出红军蔑视困难、将艰难险阻等闲视之的英雄气魄,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一步步跨越乌蒙山,继续长征之路。
故为:穿越乌蒙山。
“金沙水拍云崖暖”呈现出金沙江地势险要,江水汹涌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战斗环境极其严峻。但红军凭借智慧,巧妙地渡过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故为:巧渡金沙江。
“大渡桥横铁索寒”生动地刻画了大渡河上泸定桥的惊险场景,十三根铁索横亘在湍急的河面上,桥下是滚滚波涛,对岸敌人火力凶猛。红军战士却毫不畏惧,勇往直前,攀着冰冷的铁索强渡大渡河。
故为:强渡大渡河。
“更喜岷山千里雪”表明岷山积雪千里,自然条件极度恶劣,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面临着高寒缺氧、道路崎岖等重重困难。
故为:翻越岷山。
11.B 12.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
【导语】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生动的描绘,呈现了雨急骤至又迅速消散的自然景象。黑云如墨、白雨如跳珠,再到狂风乍起,撩动读者的视觉与想象,最终展现出雨后澄澈湖面与明空相映的清新画面,展现了瞬息变化的意境之美。
11.本题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诗中的顺序是从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开始,接着是雨中(白雨跳珠乱入船),然后是雨停(卷地风来忽吹散),最后是雨停之后(望湖楼下水如天)。并没有“天阴”这一状态的描写,而是直接从雨前过渡到雨中,再到雨停和雨停后的情景,故错误。
故选B。
12.本题考查描写诗句描绘的景物。
诗句中,“黑云翻墨未遮山”描绘了天空中乌云密布,如同打翻的墨汁一般,还没有完全遮住远处的山峦。这里用“翻墨” 形象地比喻了乌云的浓重和翻滚的状态;“白雨跳珠乱入船”则描写了大雨倾盆而下的情景,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纷纷落入船中。“跳珠”一词生动地表现了雨点的大而急。
如:天空中乌云滚滚,就像打翻了的墨汁一样,迅速蔓延开来,但还没有完全遮住远处的山峦。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倾盆而下,这些雨点如同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了湖中的小船里。
13. 卜算子 咏梅 14.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5. 梅花 不畏严寒、坚强不屈
【导语】这首词运用拟人手法,以梅花迎风傲雪的姿态象征不畏艰难、顽强不屈的精神。上阕讲述梅花在冬日严寒中开花,象征勇敢;下阕则表达了梅花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品质,通过梅花的微笑展现其坚忍的品格与报春的使命,隐含了作者对自身理想和品格的隐喻。
1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在古诗词中,词牌名是对词的格式、韵律的规定,所以本词的词牌名是“卜算子”。题目通常是对内容的概括,所以本词的题目是“咏梅”,表明这首词的主题咏梅花。
14.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词的上下阕可以根据字数来判断,上阕和下阕的字数基本相等。此外,有时会规定某个时间点是上下阕的分界。这首词中,在“犹有花枝俏”后自然停顿,结束上阕;而“俏也不争春”则是下阕的开始。上阕和下阕各为四句,并且字数相等。所以上阕是“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下阕是“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15.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根据题目的提示“咏梅”,可知描写对象是梅花。“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描绘了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情境,尽管处于悬崖百丈冰的恶劣环境中,梅花依然能够在风雪中报春,表现了她不畏严寒的精神。“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描绘了梅花不与百花争春,而是将春天的信息传递给大地,待到百花盛开时,它们才会在一旁静静地微笑,展现出梅花坚韧不拔、谦逊奉献的高尚品格,生动刻画了梅花自信而不争艳的形象。所以这首词写的是梅花,赞美了“她”不怕严寒、坚韧不拔、谦逊奉献的精神。
16.C 17.B 18.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志向。诗人表示,他并不需要人们来夸赞墨梅的颜色,他更希望墨梅所散发出的清气能够充满整个天地。这里的“清气”可以理解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品格,他希望这种高尚的情操能够影响并净化整个世界。
【解析】16.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A.“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的意思是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诗人并非真的描述梅花是墨黑色的,而是用“墨”这个颜色来比喻梅花的颜色深而淡雅,并不是指实际的颜色。
B.“骚人搁笔费评章。”的意思是文人墨客们难以评议梅与雪的高下,只得搁笔好好思量。骚人:指诗人或文人。
D.虽然《雪梅》后两句确实比较了梅和雪,但并非是为了告诫人们要发扬长处掩盖短处,而是强调了梅和雪各有其独特之处,应互相尊重、欣赏。
故选C。
17.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
B.“梅雪争春未肯降”一句中“争”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梅、雪的情态。但“二月春风似剪刀”一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春风比作剪刀,所以两者修辞手法并不相同。
故选B。
18.本题考查古诗的写作手法。
《墨梅》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19.A 20.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
【解析】1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这首诗前两句写湖阴先生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诗文并没有体现出湖阴先生的居所奢靡。
故选A。
20.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写出诗句描绘的画面即可。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意思: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将绿苗紧紧环绕;两座青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山水赋予人的感情,化静为动,显得自然化境既生机勃勃又清静幽雅。
示例: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的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
21.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3.我仿佛看到了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和听到了阵阵蝉鸣声在晚风吹送中绵延不绝的场景。从中感受到的是一幅乡村恬静自然、如画如梦的月夜美景。 24.C
【解析】21.本题考查默写。
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全诗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
23.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大意是: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好像看到明月升到树梢,栖息在枝头的喜鹊被惊飞,听到了远处的蝉鸣。,“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句对仗工整。上句的“七八个”对应下句的“两三点”,两者都是数词与量组的组合,而后名词“星天”与“雨山”相对,方位介词“外”与“前”相对。
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四百八十寺”是一个虚数,表示的是非常多的数量,而非确切的数目,是夸张的修辞手法。
B.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借“鸡黍”代饭菜,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C.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池上”对应“叶底”,“碧苔”对应“黄鹂”,“三四点”对应“一两声”句式整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
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将春风赋予人的特征——“识得”,诗人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感知和体验。同时,用“万紫千红”形容春天,是一种比喻,用以描绘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色彩斑斓。故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25. 春季 夏季 26. B 对大自然喜爱
【解析】25.本题考查诗词内容概括。
结合诗歌第一、二两句可知,描写了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可知是春季。从喜鹊的惊飞,蝉的鸣声、青蛙的叫声可知是夏季。
2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诗歌写作手法。
《渔歌子》和《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都描写景色,故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丰收的喜悦之情。
27.C 28.D 29.雨、青草、池塘、蛙。烘托了梅雨时节乡村夜晚恬静、和谐的氛围。 30.已经是深夜时分,约好的客人却没有到来,诗人一只手托着下领,两眼呆呆地凝视着火红的灯花,另一只手随便拿起一枚棋子,随意地敲落在棋盘上,发出清脆的响声,直接把灯花震落下来唉,这漫漫长夜该怎样度过呢?
【解析】27.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
“黄梅时节”指五月,江南梅子熟了,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故选C。
28.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理解。
“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敲”是一个细节描写,了诗人约客久候不至,内心十分焦躁的心情,而非通过视觉和听觉来表达内心情感。
故选D。
29.本题考查的是诗句理解。
通过阅读诗歌的前两句,可以得知描写了“雨、青草、池塘、蛙”这些景物。“家家雨”通过视觉描写,描绘出夏季梅雨的密集,表现了乡村景色的清新静谧;“处处蛙”采用以声衬静的写法,烘托了乡村夜晚恬静、和谐的氛围。
30.本题考查的是诗句意境。
首先理解诗句大意,“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意思是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然后根据句子中的“‘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展开想象,补充对人物神情、心理、动作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心情。最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即可。
31.C 32. × √ √ 33.《春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天净沙·春》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舒适与热爱的情感。
【解析】31.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
朱熹的《春日》中“等闲识得东风面”,白朴的《天净沙·春》中“春山暖日和风”,这两句诗中都写到了春天的风;
《春日》中“万紫红总是春”写到了百花开放,《天净沙·春》中“杨柳秋于院中“写到了杨柳,因此这两句诗中写到了植物;
《天净沙春》中“啼莺舞燕”写到了莺和燕子,而《春日》中并没有写动物的诗句。
故选C。
3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1)“胜日寻芳泗水滨”的意思是风和日丽之时在泗水的河边踏青。胜日:风和日丽之时。故错误。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意思是: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故正确。
(3)词义: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词人由远及近,从远处的“春山”推移至近处的“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这明媚的春光里的“阑杆楼阁帘栊”也是与别个季节截然不同的,无不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站在楼阁上,站在在窗子前,凭栏而立欣赏春光,是一件惬意的事。“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幽静雅致的小院,那小院里有傲然的白杨,有婀娜的垂柳,特别是那树下的秋千悠然的荡来荡去,仿佛有妙龄少女们的欢声笑语传将出来。白朴从不同空间层次描写了春天的景物。充满了诗情画意。故正确。
33.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春日》全诗意思是:风和日丽之时泗水的河边踏青,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地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表达出作者追求自然,在乱世中寻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将哲理运用于全诗,非常的形象生动,构思也是非常的巧妙。
《天净沙·春》意思是:桃红柳绿的春山,煦暖的阳光照耀,和柔的东风吹拂,楼阁上卷起帘拢,凭栏远望。院中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啼啭,燕子飞舞,小桥流水旁花瓣飞落。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舒适与热爱的情感,通过对春日里山、日、风、楼阁、院子、莺燕、小桥、流水、落花的描绘,呈现出一幅远景、近景、中景皆具的春意图。
34.(1) jiè 凭借
(2) 习性 声音
(3)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4)托物言志
【导语】虞世南的《蝉》托物言志,以蝉自喻。蝉垂緌饮露,居高处而声远,象征着诗人的高洁品行和出众才华。诗中既描绘出蝉的形态和习性,又借此表达诗人对自身人格的坚守,不依赖外在力量而声名远扬。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清新,寓意深刻,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是一首咏物佳作。
【详解】(1)本题考查字的读音和意思。
“藉”有两个读音,读“jí”时,常见的意思有 “践踏,凌辱”。读“jiè”时,主要意思是“垫在下面的东西”。也有“凭借、依靠”的意思。
在诗“非是藉秋风”中是表示蝉声传得远不是依靠秋风,故读音为“jiè”,取“凭借、依靠”之意。
(2)本题考查对古诗的内容的理解。
诗中的“垂緌”是描写蝉的形状特征。这里将蝉的触须比作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形象地写出了蝉的触须的样子。
“饮清露”体现了蝉的习性。通过描写蝉吸食清澈的露水,表现出蝉以露水为食的生活习性。
“流响出疏桐” 重点刻画了蝉的声音。“流响”意思是连绵的声音,写出了蝉鸣的悦耳动听,并且“出疏桐”表明蝉声能传播得很远,从声音这一角度展现了蝉的特点。
故答案是从形状、习性、声音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两句诗是借蝉鸣表现自己品格高洁的关键诗句。
“居高”表面上是说蝉栖息在高处(在稀疏高大的梧桐树上),实际上可以象征诗人自己处于高位。在古代社会,官职地位高的人往往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声自远”是说蝉的声音能够传得很远。这里的“声”可以理解为蝉的名声,也就是蝉鸣的传播范围。对于诗人而言,这象征着自己的声名远扬。
(4)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主题理解。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是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借物喻人: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它主要是用于描绘人物形象。
这首诗里诗人以蝉自比,他笔下的蝉具有高尚的品格,它不依靠外在的力量(秋风),凭借自身所处的高位(居高)而声名远扬。诗人通过写蝉的这种特点,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志向。他就像蝉一样,凭借自己的高尚人格和卓越才能(就如同蝉的“居高”),不需要借助外在的权势或阿谀奉承(非是藉秋风),就能声名远播。所以这首诗是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蝉的赞美来表达自己的人格追求和人生志向。
故选“托物言志”。
35.(1)A
(2) 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无比的喜悦和激动 心系国家、忧国忧民的伟大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三月”是实指,指战乱持续了三个多月;“万金”是虚指,形容家书的珍贵,不是实指要用一万两黄金来换。
故选A。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春望》中通过“国破”“草木深”等描绘展现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荒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亲人离散的痛苦。整首诗充满了忧国伤时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涕泪满衣裳”“喜欲狂”“放歌纵酒”等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听到收复失地消息后的极度喜悦,渴望早日还乡。
综合来看,杜甫的这两首诗,一首忧,一首喜,反映出他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体现了他丰富而深沉的情感,是一位心系国家、忧乐与共的伟大诗人。
36.B 37.这句诗的意思是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我体会到了诗人对南宋遗民深切的同情,以及对南宋统治者的失望和不满。
【解析】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这首诗的意思是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诗人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C.根据诗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可知,诗人对沦陷的壮丽河山、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怀念,以及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之情。
D.根据题目“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秋夜将晓”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在天将要亮时出门的感受。
故选B。
3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
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38.A 39. 祖国统一 爱国
【解析】38.本题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
A.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让人感到悲伤是没能见到国家统一。九州:全国。
B.王师北定中原日: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C.王师北定中原日: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故选A。
39.本题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
《示儿》中的“中王师北定中原日”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体现了年迈衰老的陆游爱国、报国之情。《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南望王师又一年”意思是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目的是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这两句诗,都表达了诗人陆游对祖国统一的热切盼望,都抒发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