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5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福建专用)(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5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福建专用)(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8 19:1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5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福建专用)(含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
塞翁失马
近塞①上之人有善术②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③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④而折其髀⑤。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①塞:边界险要之处。②术: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③何遽(jù):怎么就,表示反问。④堕:掉下来,坠落。⑤髀(bì):大腿。
1.联系上下文,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有善术者(擅长)
B.马无故亡而入胡(死亡)
C.居数月(经过)
D.其子好骑(喜欢)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3.仔细阅读下列句子,与《塞翁失马》文意不相符的一项是    
A.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
B.祸不妄至,福不徒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4.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阅读小古文《铁杵成针》,完成下列小题。
铁杵①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②,弃去③。过是④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⑤,还卒⑥业。
(选自祝穆《方舆胜览·眉州》)
注释:①铁杵: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②成:完成。③去:离开。④是:这。⑤感其意:被她的意志感动。⑥卒:完成。
5.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逢/老媪方/磨铁杵 B.逢老/媪方/磨铁杵
C.逢/老媪/方/磨铁杵 D.逢老媪/方磨/铁杵
6.“之”在古文中常常指代前文提到的某个事物。下列对“之”的指代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老妇人)
B.茶生山中,仲春发芽。采而焙之。(茶叶)
C.子由疾,则父母忧之。(疾病)
D.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藕)
7.认真阅读注释,翻译句子“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8.这个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阅读文言文《孟母戒子》,完成下列各题。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然②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④其织,以此戒⑤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ò) 然:突然间停止的样子,辍:突然③喧:因分心而忘记④裂:割断⑤戒:告诫
9.下列关于句子划分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B.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C.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D.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10.“其母引刀裂其织”中“其母”的“其”指(谁) 。
11.“其母方织”的“方”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方才 B.准备 C.正在 D.打算
1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辈要善于接受长辈的教导。
B.学习要全神贯注,才能学有所成。
C.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
D.学习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方法。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田忌赛马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①,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②。及临盾③,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释:①[驰逐]赛马。②[射千金]赌注为千两金子。③[临质]临场比赛。
13.“马有上、中、下辈”中的“辈”指的是( )
A.马的年龄 B.马的样子 C.马的等级 D.马的性别
14.下列不属于田忌赛马获胜的原因是( )
A.忌数驰逐 B.孙知马足 C.田忌信孙 D.得王千金
15.结合古文,你觉得孙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6.阅读一。
看杀卫玠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①,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②。玠先有赢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注释】①下都:指京都建康(原名建邺)。西晋旧都洛阳,所以后来称新都为下都。②堵墙:墙壁,比喻人多而密集。
(1)中国的造字文化极有智慧:“赢”的意思是有余利,比赛获胜,“赢”是指一种寄生蜂,据此推测“赢”在文中的意思是
A.公羊的角撞到篱笆被缠住了,引申为困顿、衰弱。
B.生病
(2)翻译句子。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
(3)东晋南北朝时期,卫玠因长相出众和才气过人而备受追捧。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何合理“追星”?请说清你的观点和两点理由。
文言文阅读。
怀素写字
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17.怀素练习书法没有使用的材料是(  )
A.纸 B.盘 C.板 D.蕉叶
18.文中最能体现怀素练字下了大功夫的是(  )
A.漆 B.穿 C.挥 D.酒
19.“名其庵曰‘绿天”中的“名”意思是(  )
A.名字 B.名望 C.名分 D.命名
20.一边想象怀素在芭蕉叶上挥毫泼墨的情景,一边读读下面的句子,停顿正确的是(  )
A.怀素/居零/陵时 B.乃种/芭蕉万/余株
C.以蕉叶/供挥/洒 D.名其庵曰/“绿天”
21.读了这则文言文,你明白了什么?
阅读文言文《对牛弹琴》完成下面小题。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①,伏②食如故。非牛不闻③,不合其耳也。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④,即掉⑤尾奋⑥耳,蹀(dié)躞(xiè)⑦而听。
注释:①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②伏:趴着。③闻:听见。④呜:鸣叫声。⑤掉:摇摆。⑥奋:竖直。⑦蹀躞:小步走。
2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给) B.伏食如故(故意)
C.不合其耳也(适合) D.即掉尾奋耳(就)
23.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24.这个故事讲的是 对 弹琴的事。上开始,弹的是 ,但牛依然像原来一样埋头吃草;后来用琴模仿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 。(用原文内容回答)
25.《对牛弹琴》是一则寓言故事,你认为这个寓言故事想表达什么?
阅读文言文片段并作答。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语录)
26.根据上文和自己积累,解释下面的字词。
士人: ;恒:
27.文中画线的句子是什么意思?想一想,写一写。
28.阅读本片段,判断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志”“识”“恒”,这三者中最重要的是“恒”。
B.因为没有见多识广,所以会有井底之蛙这样的人。
C.志不可断,断则成下流之人。
D.作者认为有志向的人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情。
文言文阅读。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人语之曰:“若②令月中无物③,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尝:曾经。②若:假如。③物:指东西。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④瞳子:眼珠子。
29.“无此必不明”中“此”指的是什么?(  )
A.徐孺子 B.眼珠子 C.月亮 D.嫦娥
30.给“譬如人眼中有瞳子”划分朗读停顿,正确的是哪一项?(  )
A.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B.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C.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D.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31.下面说法错误的是哪一项?(  )
A.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戏:玩耍)
B.“人语之曰”“徐曰”这里的“曰”都含有“说”的意思。
C.“徐孺子”和“杨氏子”称呼都一样,这里的“徐孺子”就是这个孩子的姓名。
D.“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意思是:“如果月亮中什么东西都没有,应当会更明亮吧!”
32.从这短短的文言文中,你读出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徐孺子”?(  )
A.善良 B.聪慧 C.勇敢 D.认真
阅读文言文《狮熊争食》,完成下列各题。
狮熊争①食
狮子与人熊,同争一小羊。二物皆猛兽,各逞其雄,劲敌终日②,卒③之彼此皆受重伤,甚至各不能起。适来一饿狐,见二兽皆惫④,顺手而得之,曰:“多费二公之力!”扬扬而去。二兽眼睁睁无以为法,任其取去。
【注释】①争:争夺。②终日:整日。③卒:最后。④惫:疲惫,劳累。
33.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二物皆猛兽(都)
B.适来一饿狐(恰巧,正好)
C.顺手而得之(指代狮子和人熊)
D.多费二公之力(指代狮子和人熊)
34.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表格补充完整(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引用短文中的句子),并回答问题。
起因:狮子和人熊共同争夺一只小羊。经过: 。结果 。
35.面对最后的结局,狮子和人熊可能会怎么想呢?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按要求作答。
为学一首示子侄(节选)
[清]彭端淑
蜀①之鄙②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③,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④而往?”曰:“吾一瓶一钵⑤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⑥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⑦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⑧蜀鄙僧哉?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彭端淑,字乐斋,号仪一,清代著名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为学一首示子侄》,收录于《白鹤堂集》,作于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因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69人之众,但当时连一个文举人都没有,作者见状,甚为忧心,所以才写出这篇文章来勉励他的子侄辈需努力学习。 【注释】
①蜀:今四川。②鄙:边远的地方。③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④何恃:“恃何”的倒装,凭什么。恃:凭借,依靠。⑤钵:僧人用的饭碗。⑥买舟:租船。买,这里指租,雇。⑦越:到。⑧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
(1)“富者”为去南海,他想做什么准备?   
A.一瓶一钵
B.买舟而下
C.佛法经书
D.约友同行
(2)下列对“犹未能也”的解释最正确的是哪一项?   
A.犹豫能不能去。
B.我怎么没办法去。
C.未来我一定去。
D.到现在还没能去。
(3)对贫者去南海之事,富者刚开始有些轻视,不相信他去得了南海,你从哪句话看出来?   
A.子何恃而往!
B.富者有惭色。
C.贫者自南海还。
D.顾不如蜀鄙僧哉?
(4)下列对文言文字词理解有误的是哪一项?   
A.越明年。(第二年)
B.以告富者。(告诉)
C.吾欲之南海。(欲望)
D.富者有惭色。(惭愧)
(5)对照注释,想想“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僧哉?”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并写下来。
(6)这篇文言文说明了什么道理?可以结合文本或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37.阅读《牛郎织女》,完成练习。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①(zhù)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涉②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③(kūn),相传是日河鼓④与织女会于汉东,役⑤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节选自《荆楚岁时记》)
注释:①[机杼]织布机上的一种零件,也指梭子。②[涉]到。③[髡]剃去头发。④[河鼓]牛郎。⑤[役]使唤,派遣。
(1)“是日”具体是指哪一天?   
A.七月初七
B.八月初七
C.九月初七
D.七、八、九月的初七
(2)对“天帝怒”的原因理解恰当的是    。
A.机杼劳役
B.嫁后废织
C.鹊首毛脱
D.役鹊为梁
(3)联系上下文,在横线上写出下面句子的大意。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阅读理解。
黄生借书说(节选)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sè sāi)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但是 这样),天下物皆然。
38.选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或解释。
39.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0.本文作者的观点是: 。(用原文回答)
41.围绕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三种人的事例作证明,不属于这三种人的是    
A.天子
B.富贵人家
C.作者自己
D.丢弃祖父辈存书的子孙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5 文言文阅读 专项练习(福建专用)(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
1.B 2.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 3.C 4.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和坏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坏事会变成好事,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B.马无故亡而入胡: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亡”的正确解释应该是“逃跑”或“走失”,而不是“死亡”。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富:形容词用作动词,表示有很多。 良马:好马。 好骑:喜欢骑马。好,喜欢。 堕:从马上摔下来。 髀:大腿骨。意思: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骨。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塞翁失马》这则寓言主要是讲述了祸与福的相互转化,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表达为了国家利益,可以不顾个人的生死祸福,是表现一种对国家忠诚和担当的情怀,与《塞翁失马》中强调的祸福转化的主题不相符。
故选C。
4.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结合故事内容,写出给了你什么启发。
如: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人生中的福与祸都是相对的,面对生活中的得失,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乐观,因为福祸常在一念之间。
【点睛】参考译文: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人。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算卦人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惟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5.C 6.C 7.传说李白在象耳山中读书,学业未成便放弃学业离开了。 8.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导语】《铁杵成针》通过李白的经历,传达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哲理,强调持之以恒和不懈努力的重要性。故事借老妇人磨针的坚定信念,激励读者即使在面临困难时也不应轻言放弃。
5.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逢老媪方磨铁杵” 这句话的意思是 “(李白)遇见一位老妇人正在磨铁棒”。
“逢”是谓语动词,意思是“遇见”,“老媪”是宾语,指“老妇人”,“方”是“正在”的意思,“磨铁杵”是一个动宾结构短语,表示“磨铁棒”。所以正确的划分是:逢/老媪/方/磨铁杵。
故选C。
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C.子由疾,则父母忧之。意思:如果子由生病了,那么他的父母就会为他感到担忧。在这里,“疾”表示生病,“忧”表示担忧,“之”作为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子由”。
故选C。
7.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翻译。
世传:世人传说,社会上流传。李太白:即李白,字太白,唐代著名诗人。读书山中:在山里面读书学习。未成:没有完成(学业或读书计划)。弃去:放弃并离开(读书的地方)。
整句话连贯起来翻译就是:世上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8.本题考查主旨概括。
结合故事内容写出道理即可。故事中老妇人想要把铁杵磨成针,铁杵很粗,要磨成针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老妇人依然坚持去做。这种坚持体现了一种强大的意志。李白看到老妇人的行为后受到触动,回去完成学业。
示例:这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就有可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就像学习新知识或者培养新技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难题,觉得目标遥不可及,但只要像老妇人磨针一样持之以恒,就有可能实现目标。
【点睛】参考译文:磨针溪,坐落在象耳山脚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这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问她这是在做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一根针。”李白被她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回到山中,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9.C 10.孟子 11.C 12.D
【导语】《孟母戒子》通过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展现了孟母对孟子的严格教育和智慧引导。文章内容简单却富有深意,孟子的母亲用实际行动告诫孟子专注于学业的重要性。刀割断织物的象征意义,形象地表达中止学习如同织物受损,难以恢复。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体现了孟母的机智,还强调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对后代家教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篇文章突出了母亲在孩子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结合这句话的意思来进行划分节奏。这句话的意思是,孟子突然停止背诵,然后再次继续。在朗读时,将“孟子辍然中止”中的主语“孟子”和后面的“辍然中止”断开;“乃复进”中“乃”表示于是、然后,和后面的“复进”断开,可以更好地把握句子的节奏和意义 。该句的朗读停顿划分为: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
故选C。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结合句意及上下文语境来进行理解。文中语句“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可以知道这句话是讲他的母亲立即用刀割断自己的织物,以此警诫孟子。这里的“其”指的是孟子。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词解释。
方有多种意思:正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正四边形的六面体;正直;方向、方面;办法;地点、地区;治病的药单;工程上指 土、石等堆积一立方米;数学上指自乘的积;副词,正在;方才。结合句子的整体意思,“其母方织”可知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这里的“方”指正在。
故选C。
12.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
D.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孟母通过割断织物来警示孟子,使其明白学习不可半途而废、应专心致志的道理。这表明长辈的劝诫对于后辈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孟子受到警示后更加专心,明白学习不应当因环境嘈杂而分散注意力,充分说明专注是取得学习成效的重要前提。故事借母亲的行为,寓意深刻地点明学习必须专注,并重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而学习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方法,该文言文中并没有表述。
故选D。
【点睛】参考译文:
当孟子年幼时正在背诵,他的母亲正在织布。孟子突然停止背诵,然后又继续。这引起了他的母亲的注意,她询问原因,孟子回答说中间遗漏的已重新找到。他的母亲立即用刀割断自己的织物,以此警诫孟子。从此之后,孟子不再分心。
13.C 14.D 15.孙子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者,他能清楚的认识到敌我的现状,并能利用规则,做出合适的对策,最终取得以弱胜的赢局。
【解析】1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马有上、中、下辈”这句话的意思是:马分为上等、中等、下等三个等级。在这里,“辈”指的是马的等级。
故选C。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文中“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 表明田忌经常参与赛马,对比赛有一定的经验,这为他听取孙子的建议并在比赛中有一定的表现奠定了基础,属于获胜的潜在因素之一。
文中提到“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正是因为孙子了解双方马匹的情况,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比赛策略,这是获胜的关键原因之一。
结合文中“田忌信然之” 说明田忌信任孙子,按照孙子的策略去比赛,如果田忌不信任孙子,不采用他的策略,也就无法获胜。故田忌赛马获胜的原因是:忌数驰逐、孙知马足、田忌信孙,“得王千金” 是田忌赛马获胜后的结果,而不是获胜的原因。
故选D。
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古文,孙子是一个善于观察、足智多谋且充满自信的人。
首先,从善于观察方面来看,文中“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说明孙子能够仔细观察田忌与齐诸公子的马匹,敏锐地发现双方马匹的实力差距不大,并且能准确地将马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可见其观察细致入微。其次,足智多谋体现在他为田忌制定的比赛策略上。“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孙子巧妙地利用了比赛规则,通过合理安排马匹的出场顺序,以局部的失利换取整体的胜利,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谋略和智慧。最后,从 “臣能令君胜” 可以看出孙子充满自信。在了解双方马匹情况后,他果断地向田忌承诺能让他获胜,这种自信源于他对局势的准确判断和自身谋略的自信。
【点睛】参考译文:田忌经常与齐国各位公子赛马。孙膑看到他们的马脚力相差不是很远,马分为上、中、下三等。于是孙膑对田忌说:“我能让您获胜。” 田忌相信并认为他说得对,与齐威王和各位公子下千金赌注赛马。等到临场比赛的时候,孙膑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拿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拿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 三个等级的马都比完后,田忌一场失败而两场胜利,最终赢得了齐威王的千金赌注。
16.(1)A
(2)卫玠从豫章郡到建康时,人们都久仰其名,慕名而来,来看他的人太多,堵成一面人墙。
(3)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外貌和才能确实是人们社交交往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人的品质、性格、价值观等方面也同样重要。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外貌或才能而对其产生偏见或歧视,而是应该全面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其次,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外貌,但不应该过分追求这些方面的表现。一个人的才能和外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高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牺牲自己的其他方面的优点和特质。我们应该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不要盲目跟风或迎合别人的期望。最后,我们应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外貌和才能虽然是人们社交交往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们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世界,以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外貌和才能,不要将其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详解】(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结合注释可知,“玠先有赢疾”的意思是“卫玠本来就有弱症”。因此,“赢”在文中意为“弱”,故选A。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至”的意思是“到”,“闻”的意思是“听说”,“其”的意思是“代词,代指卫玠”,“名”的意思是“名声”,“观者”的意思是“观看的人”,“如”的意思是“好像”。
因此“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这句话的意思是“卫玠从豫章郡到建康时,人们都久仰其名,慕名而来,来看他的人太多,堵成一面人墙。”
(3)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根据题干“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何合理“追星”?请说清你的观点和两点理由。”可知,学生作答时,需先表明观点,其后还需补充两点理由以证明观点。
示例:
观点:理性追星,让追星成为成长的动力。
理由:选择偶像时,应注重其内在品质和成就,而非仅仅因为外表或短暂的流行趋势。偶像应该是值得学习和效仿的榜样,他们的成功背后有着不懈的努力和正面的价值观 。
追星不仅仅是喜欢,更应该从中学习。可以学习偶像的专业技能、工作态度、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坚持和毅力。将这些优点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 。
【点睛】参考译文:
卫玠从豫章郡到建康时,人们都久仰其名,慕名而来,来看他的人太多,堵成一面人墙。卫玠本来就有弱症,身体不堪疲惫,终于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杀卫玠”。
17.A 18.B 19.D 20.D 21.我明白了读书写字,要有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解析】17.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
结合阅读文中“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可知,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故怀素学习书法没有使用的工具为纸。
故选A。
18.本题考查的是内容理解。
结合文中“书之再三,盘板皆穿。”可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故文中最能体现怀素练字下了大功夫的是“穿”。
故选B。
19.本题考查的是字词理解。
“名其庵曰‘绿天”意思:把他的庵命名为“绿天庵”。其中“名”的意思是命名。
故选D。
2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A.“怀素居零陵时”意思是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居”宾语,后分开,正确断句为:怀素/居/零陵时。
B.“乃种芭蕉万余株”意思是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种”与“芭蕉”中间应断开;“芭蕉”与“万余株”整体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正确断句应为:乃种/芭蕉万余株。
C.“以蕉叶供挥洒”意思是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供挥酒”整体作宾语,之间不能断开。正确断句为:以蕉叶/供挥洒。
故选D。
21.本题考查的是主旨概括能力。
本文主要写的是怀素家贫无钱买纸,便种芭蕉在蕉叶上练字,还把木盘和木板都写穿了。由此可见,怀素是一个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人,也正是怀素身上这种可贵的精神品质,才成就了他一代书法大家的美名。
让我明白了读书写字要耐得住寂寞,一心一意去朝着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去奋斗。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头,更要有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和顽强的意志。
【点睛】参考译文:
怀素居住在零陵的时候,十分贫困没有纸来写书法,于是种了一万多株芭蕉,用芭蕉叶来挥文泼墨,把他的庵命名为“绿天庵”。没有地方写了,于是找来一个木盘和一块木板,涂上漆,当做砚台和练字板。天天磨墨,天天写,墨干了再磨,磨完再写;写完就擦,擦净再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硬是把木盘磨漏了,木板擦穿了。
22.B 23.不是牛没听见,是不适合它的耳朵听。 24. 公明仪 牛 清角之操 掉尾奋耳,蹀躞而听 25.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要看对象,学会因人而异。
【解析】2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B.伏食如故:牛依然像原来一样埋头吃草。故:以前,原来。
故选B。
2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非:不是。闻:听见。合:适合。其:指牛。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可知,本文讲述的是公明仪对牛弹琴的事。一开始,他弹的是清角之操,但牛依然像原来一样埋头吃草;后来用琴模仿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掉尾奋耳,蹀躞而听(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25.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
文中公明仪对牛弹琴,牛却不懂清角之操,而爱蚊虻之声,这篇文章启示我们在与人交流或做事时,要针对合适的对象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否则可能是徒劳无功。
【点睛】参考译文:
公明仪给牛弹奏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原来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26. 读书人 恒心 27.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 28.B
【解析】26.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字词的翻译。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意思是:读书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士人:读书人;恒:恒心。
27.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这句中“识”指“见识”;“尽”是穷尽,没有的意思;“得”指成就或成绩;“足”是满足的意思。这句意思是:有见识的人知道知识无穷无尽,不敢因为一点小的成绩而自满。
28.本题考查对文言内容的理解。
A.文中提到“此三者缺一不可”,说明“志”“识”“恒”这三者中都很重要。
C.“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这句意思是: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断则成下流之人”说法错误。
D.“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这句意思是: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并不是说就不会有办不成的事情。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29.B 30.B 31.C 32.B
【解析】29.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文章中“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中的“瞳子”指眼珠子,可知“无此必不明”的意思是:没有眼珠子眼睛一定不会亮的。“此”指眼珠子。
故选B。
3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结合常识及注释(瞳子:指眼珠子。)可知“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的意思是: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譬如”表假设,后面需断开,“人眼中”为主语,前后需要断开。据此可断句为:譬如/人眼中/有瞳子。
故选B。
3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徐孺子”是人名,“杨氏子”是说姓杨的一家中的孩子,这里的“徐孺子”就是这个孩子的姓名。
故C。
3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结合文章中“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可知徐孺子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表现出徐孺子的机敏聪慧。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徐孺子(徐稚)九岁的时候,曾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中没有什么东西,是不是会更亮呢?“徐回答:“不对。这就像人眼中有瞳仁一样,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亮的。”
33.C 34. 狮子和人熊拼尽力气,整日猛烈地对抗,最后都受了重伤 狮子和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狐狸把羊叼走却无能为力 35.真后悔呀,早知道我俩就不争来斗去了,这样也不会让自己受伤,还让饿狐白白捡了便宜。
【解析】33.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
C.顺手而得之:顺手就得到了小羊。其中“之”是代词,代指小羊。
故选C。
3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根据短文内容“二物皆猛兽,各逞其雄,劲敌终日,卒之彼此皆受重伤”“二兽眼睁睁无以为法,任其取去”可知,故事的经过是:狮子和人熊拼尽力气,整日猛烈地对抗,最后都受了重伤;结果是:狮子和熊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狐狸把羊叼走。
35.本题考查扩展写话。
结合“二兽眼睁睁无以为法任其取去”可知,狮子和人熊非常后悔和自责。
例如:真遗憾啊,最后让狐狸毫不费力取得了猎物,真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知道我们做什么事情要考虑清楚后果,不要随便跟别人起争执。
【点睛】参考译文:
狮子和人熊,共同争夺一只小羊。二只动物都是猛兽,各自展开自己的勇猛、雄姿,拼劲对敌整日,终于结束战斗后,两只猛兽都受了重伤,最终导致各自都起不来。正在这时,来了一只饥饿的狐狸,看到二只猛兽都很疲惫,顺手就得到了小羊,说:“多多劳费两位的力气了。”洋洋自得地离开了。二只猛兽没有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任由它把小羊拿走。
36.(1)B
(2)D
(3)A
(4)C
(5)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6)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远大而坚定的志向尤为重要。人只有有了志向才会百折不挠,积极进取,即使条件再艰苦,也会努力克服困难,实现奋斗目标。反之,即使客观条件并不差,但志向不坚定,那也是很难成就事业的。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从“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可知,这句话明确表达了富者原本打算租船(买舟)顺流而下(而下)去南海,但多年过去都未能实现这个计划。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犹未能也”中,“犹”表示“仍然、还”,“未”表示“没有”,“能”表示“能够”,“也”是语气词。意思是:到现在还没有能够去。
故选D。
(3)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从“子何恃而往!”可知,对贫者去南海之事,富者刚开始有些轻视,不相信他去得了南海,富者用这句话质疑贫者去南海的凭仗和能力,表达了他对贫者能否成功到达南海的怀疑和轻视。
故选A。
(4)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C.吾欲之南海:我想要到南海去。欲:想要。
故选C。
(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僧哉?”西蜀:指四川地区。去:在此处表示距离,即“到”的意思。几千里:形容距离非常遥远。 僧富者:指那个富有的和尚。不能至:指不能到达南海。而贫者至焉:而那个贫穷的和尚却到达了。人之立志:人们立志(求学或做某事)。顾:难道,表反问。不如:比不上。 蜀鄙僧:指四川边境的那个贫穷的和尚。
句子的意思:虽然从四川到南海的距离非常遥远,但是那个富有的和尚因为各种准备和犹豫一直未能成行,而那个贫穷的和尚却仅凭一瓶一钵就成功到达了南海。这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就和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他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他的决心和行动。我们不应该因为条件不如别人就放弃自己的目标,而应该像那个贫穷的和尚一样,有坚定的志向和行动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6)本题考查内容主旨。
结合短文内容可知,通过讲述四川边境两个和尚的故事,阐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决心和行动,而非外在的物质条件或环境因素。文本中,富有的和尚虽然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因为各种顾虑和准备未能成行;而贫穷的和尚,尽管条件艰苦,却凭借坚定的决心和简单的行囊成功到达了南海。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的其他方面,只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即使面临困难和挑战,也能够勇往直前,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
【点睛】参考译文:在蜀地的偏远之地有两个僧人: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问:“你凭借什么前往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买条船顺江而下,到现在还没能实现呢。你凭借什么前往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没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蜀地偏远之地的和尚吗?
37.(1)A
(2)B
(3)天帝非常生气,责令织女回到河东,只允许她和牛郎一年见一次面。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
结合文中“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每年入秋后的第七天,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突然变秃。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由此可知,“是日”具体是指七月初七。
故选A。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
结合文中“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可知,织女嫁给牛郞后便渐渐荒废了织布的工作,所以天帝非常生气。
故选B。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的能力。
怒:生气。归:回到。许:允许。
故“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译为:天帝非常生气,责令织女回到河东,只允许她和牛郎一年见一次面。
【点睛】参考译文:天河的东面有一位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每年都织布劳动,织成了云锦天衣。天帝怜惜她一个人独处,允许她嫁给河西的牛郞。织女嫁给牛郞后便渐渐荒废了织布。天帝非常生气,责令织女回到河东,只允许她和牛郞一年见一次面。每年入秋后的第七天,总会看见喜鹊的头顶突然变秃。相传这天牛郞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他们让喜鹊聚在一起做栋梁,从它们的头顶上走过去,所以喜鹊头上的毛都被踩脱了。
38.sāi 这样 39.不光只是读书是这样,天下所以的事物都是这个道理。 40.书非借不能读也 41.C
【解析】38.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以及字词的解释。
塞:[ sāi ] 堵;填。[ sè ]同“塞(sāi)”。用于书面语词,如“闭塞”“阻塞”“塞责”“茅塞顿开”等。[ sài ]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外。
汗牛塞屋:读hàn niú sāi wū,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
非独书为然:不只读书是这样。然:这样。
39.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诗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独:不仅仅。然:这样。皆:都是。“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意思是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40.本题考查查找关键句子。
作者在文章里大讲借书的好处,借来的书才珍贵,买回来的书不会好好读之类,还以皇宫贵族、富甲一方的士族打了一番比方,说四库全书有几个人读,祖辈藏书子孙辈弃书的多的是。所以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
4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可知,作者例举了天子、富贵人家、祖父的事例来说明“书非借不能读也。”这一观点,并没有例举作者自己来初步证明这一观点。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都指内府藏书),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