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6 诗词曲鉴赏 专项练习(福建专用)(含答案解析)
阅读古诗,完成26—31题。
社日①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 豚②栅③鸡栖半掩扉。
桑柘④影斜⑤春社散, 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释】①社日: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春秋两祭。②豚:小猪。③栅:猪圈。④桑柘:桑树和柘树,叶子可养蚕。⑤影斜:树影倾斜,太阳偏西。
1.诗中开展活动的季节是( )
A.春 B.夏 C.秋 D.冬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鹅湖山下稻粱肥(肥料) B.豚栅鸡栖半掩扉 (关,合)
C.桑柘影斜春社散(由聚集而分开) D.家家扶得醉人归(回家)
3.下列适合用来概括第一、二句诗描述的景象的一项是( )
A.风光秀丽 安居乐业 B.美丽富饶 景色宜人
C.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 D.人丁兴旺 年年有余
4.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鹅湖山下/稻粱肥 B.豚栅/鸡栖/半掩扉
C.桑柘/影斜/春社散 D.家家/扶得醉人/归
5.你从“家家扶得醉人归”联想到怎样的景象?请把联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分 )
6.在课外,你一定也积累了一些反映民风民俗的古诗词,请选一首写下来。
阅读下列短文《我们的土壤妈妈》,回答问题
我们的土壤妈妈(节选)
高士其
我们的土壤妈妈,
是地球工厂的女工。
在大自然的建设计划中,
她担负着几部门最重要的工作。
她保管着矿物、植物和动物,
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
她改造物质,发展生命,
经营着无机和有机
两大世界的巨大工程。
她住在地球表面的第一层,
由几寸到几千米的深度,
都是她的工作区。
她的下面有水道,
水道的下面是牢不可破的地壳。
她是矿物商店的店员。
在她杂色的柜台上,
陈列着各种的小石子和细沙,
都是由暴风雨带来的,
从高山的崖石上冲下来的。
她是植物的助产士。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
开放着所有的嫩茶和绿叶,
摇摆着各色的花朵和果实,
根和她紧密地拥抱。
她是动物的保姆。
在她平坦的摇床上,
蹦跳着青蛙和老鼠,
游行着蚂蚁和蚯蚓,
蜷伏着蛹和寄生虫。
她是微生物的培养者。
在她黑暗的保温箱里,
微生物迅速地繁殖着;
它们进行着化解蛋白质的工作,
它们进行着制造植物化肥的工作。
我们的土壤妈妈,
像地球的肺。
她会吸进氧气,
她会呼出二氧化碳;
有时还会呼出阿摩尼亚。
她又像地球的胃,
她会消化有机物。
地球上所有的腐物,
几千万年人和兽的尸体,
都由她慢慢地侵蚀。
她又像地球的肝。
毒质碰着她就会被分解,
臭味碰着她就会被吮吸,
病菌碰着她就会被淘汰,
使传染病停止了蔓延。
7.这首诗(节选)主要写了土壤妈妈的什么方面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A.作用 B.成份 C.种类 D.分布
8.我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土壤怎样的情感?正确的一项是( )
A.怜惜之情 B.关爱之情 C.怀想之情 D.赞美之情
9.第六节将“土壤”当作“动物的保姆”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A.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说明了土壤妈妈对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B.表达得更加科学严谨,说明了土壤妈妈对于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C.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说明了土壤妈妈对于动物生长的重要性
D.表达得更加科学严谨,说明了土壤妈妈对于动物生长的重要性
10.根据这首诗的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土壤妈妈住在地球的最表面
B.土壤妈妈的厚度总是一样的
C.土壤妈妈会化解掉动物尸体
D.土壤妈妈也会阻止病菌蔓延
11.你觉得土壤妈妈有哪些重要作用呢?用自己的话概括,分条目至少写四条。
12.诗中的“她”是指“我们的土壤妈妈”,将其改用“它”来代替,好吗?说说你的理由。
13.模仿第5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的表达形式,也来写一段属于你的诗。
14.阅读《阳关曲 中秋月》,完成阅读。
阳关曲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创作背景】
本词熙宁十年八月十五日作于徐州。这年二月苏轼与胞弟苏辙相见,四月间陪他同赴徐州,八月中秋之后离去。这是离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
(1)下列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暮云/收尽溢清寒
B.银汉/无声转/玉盘
C.此生/此夜/不长好
D.明月/明年何处/看
(2)“长好”读音正确的一项应该是
A.zhǎng hǎo
B.cháng hǎo
C.zhǎng hào
D.cháng hào
(3)第二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D.对偶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三四句都是写景
B.一二两句写景,三四两句抒情
C.一二三四句都是抒情
D.一二两句抒情,三四两句写景
(5)结合词及创作背景的内容,说说从本词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古诗文阅读。
【甲】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乙】墨梅
[元]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5.【甲】诗中“等闲”的意思是 ;【甲】诗中的“在人间”与【乙】诗中的“ ”一词意思相近。
16.【甲】【乙】两诗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甲】诗借“ ”表明志向,即使“ ”,也立志要做一个坚贞不屈的人。
17.对两首诗的说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中“千锤万凿”的“千”与“万”都是虚词,形容很多。
B.【乙】诗中的“洗砚池”,引用了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C.【甲】诗描述了石灰历经磨炼,却保持自身的廉洁清白;【乙】诗赞美了墨梅不求人夸,只留清香的美德。
D.【甲】诗中“若等闲、浑不怕”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态度;【乙】诗中“淡墨痕”写出了梅花花色淡雅,花香扑鼻的特点。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练习。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吾曹:我等,我辈,我们。③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18.下列对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B.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C.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D.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9.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声( )
A.指人民的困难和痛苦。 B.因为疾病引起的痛苦。
C.对敌人的憎恶厌恨。 D.指心中的悲伤之情。
(2)些小吾曹州县吏( )
A.稍微 B.微小 C.少许 D.一些
20.你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什么事呢?
21.你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22.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1首吗?
23.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①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②间。
借问梅花③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雪净:冰雪消融。②戍(shù)楼:军菅城楼。③梅花:这里指羌曲《梅花落》。
(1)根据题材范围分类,本诗属于 。
A.田园(山水)诗
B.记事(咏怀)诗
C.边塞(征战)诗
D.咏物(言志)诗
(2)下列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这首诗从边地无梅引发对故乡梅花的联想。
B.“风吹一夜满关山”中,风吹落的是四处飘散的梅花。
C.诗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词语渲染了边塞和平宁静的气氛。
D.诗中的一个“满”字,既隐含着全体将士的思乡之情,也洋溢着盛唐的豪情。
(3)这首诗一二两句描绘了“塞上”一幅怎样的画面?三四两句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阅读诗歌鉴赏,完成答题。
浣溪沙
【宋】王安石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选自《宋词三百首》,中华书局,2009年版)
24.这首词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
A.春天。 B.夏天。 C.秋天。 D.冬天。
25.下列哪一项暗喻自己身处山水之中?( )
A.百亩中庭。 B.门前白道。 C.小院回廊 D.山桃溪杏。
26.这首词的下阕写出了王安石晩年怎样的境况?( )
A.孤独寂寞。 B.悠闲自在 C.穷困潦倒 D.淡泊宁静。
27.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浣溪沙”是这首词的题目。
B.“百亩中庭”写出了王安石家的庭院十分宽敞,足足有一百亩。
C.“为谁零落为谁开”写出了王安石心中的困惑,他很想知道当中的答案。
D.“半是苔”说明家里已经很久没有来客,也表明主人心情不好,无心打扫。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溪居即事
【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
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
急向柴门去却关。
28.如果说“急”字,反映的是3、4两句描绘的情景,那下列哪个字反映的是1、2两句描绘的情景( )
A.慢 B.快 C.闹 D.烦
29.下列哪项事物不在诗中描绘的画面里( )
A.船 B.小童 C.客 D.柴门
30.作者的《溪居即事》是一幅水乡春景图,请你各用5个字,概括1、2两句与3、4两句所描绘的画面。
31.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童呢?结合诗句意思说说你的看法与理由。
阅读古诗,完成后面的练习。
桑茶坑①道中
(宋)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②水满溪。
童子③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④西。
[注释]①桑茶坑:地名,在安徽泾县。②草满花堤:此处倒装,即花草满浸。③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④柳阴:柳下的明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想佳处。
32.诗歌描绘的天气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风和日丽 B.阴雨绵绵 C.倾盆大雨 D.雨过天晴
33.对这首诗表达的作者的情感,理解最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之情
B.对初春美景的留念之情
C.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
D.对天真儿童的喜爱之情
34.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三、四句的情景。
阅读现代诗,完成下题。
秋天向我们微笑(节选)
①玉米举着红缨乐了。 ③满树的黄叶。
忘掉一个夏天的烦恼; 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
高粱红着脸儿笑了。 它们好像在对我们诉说—
一曲酒歌在心窝酿造。 明年春天,我们会重新长满树梢。
②几只小小的鸟, ④走在秋天,
把快活的音符一路轻抛。 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
觅食的小蚂蚁看见了, 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
衔入小小蚁巢。 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
35.文中“举着红缨”“红着脸儿”,这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现玉米、高粱( )。
A.有活力 B.成熟了 C.颜色好 D.很快乐
36.文中“快活的音符”指的是( )。
A.孩子们的歌声 B.孩子们的说话声
C.小鸟听到的声音 D.小鸟欢快的叫声
37.下列选项中,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从“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们 。
A.对黄叶的喜爱 B.对动物的喜爱
C.对秋天的喜爱 D.对大自然的喜爱
38.下列对“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中“微笑”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秋天的果实成熟了 B.秋天的动物在微笑
C.秋天的黄叶在飘落 D.秋天带来美丽、成熟、快乐
39.下列选项中,文中没有具体写到的一项是( )。
A.秋风的轻柔 B.动物的欢歌 C.黄叶的飘落 D.果实的成熟
水乡行
水乡的路,水云铺;
进庄出庄,一把橹。
渔网做门帘,挂满树;
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
榴火自红,柳线舞;
户户门前,锁一副。
要找人,稻海深处;
一步步,踏停蛙鼓。
蝉声住,水上起暮雾;
儿童解缆送客,一手好橹。
40.这首诗主要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从 、 、 可以看出。
41.从“水乡的路,水云铺”可以了解到水乡路的特别之处:
42.诗中描绘了水乡怎样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统编版语文小升初新趋势新题型06 诗词曲鉴赏 专项练习(福建专用)(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
1.A 2.A 3.C 4.D 5. 夕阳映照着乡村, 把祭祀活动推向高潮。晒场上的人们端起盛满美酒的碗互相敬酒, 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嘴里离不开的是对六畜兴旺的赞美。 年长的,边浅酌,边逗弄子孙;年轻的,端着酒碗,提溜着酒坛,猜拳行令;妇女们也不甘示弱,在旁边为男人们喝酒助 威。夕阳西坠,家人互相搀扶着,晃着蹒跚的脚步,朝家里走去。 6.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导语】《社日》一诗,以鹅湖山下村庄为背景,细腻描绘了丰收季节春社的欢庆场面。诗中用稻粱肥、豚栅鸡栖等意象,展现了乡村的富足与宁静,末句“家家扶得醉人归”更添节日的喜庆与淳朴民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歌描述了鹅湖山下的乡村景象,稻粱丰收,豚栅鸡栖,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富饶的田园风光。诗的后两句提到“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里明确提到了“春社”,指出这是春季的祭祀活动。根据诗歌中的“春社”这一关键信息,我们可以确定诗中开展活动的季节是春季。
故选A。
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A.鹅湖山下稻粱肥:鹅湖山下稻谷和粮食丰收,庄稼长势喜人。这里的“肥”实际上是指稻谷和粟子长得茁壮、饱满,而不是指作为肥料的物质。
故选A。
3.本题考查诗句概括理解。
首先,我们回顾诗句的第一、二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这两句诗描绘了鹅湖山下稻谷和粟子丰收,家禽家畜安然栖息的田园景象,透露出一种富饶与和谐。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风光秀丽”更多地强调自然景观的美丽,而“安居乐业”则侧重于人们的生活状态。虽然诗句中的景象确实美丽,但“安居乐业”并未直接体现在第一、二句中。
B.“美丽富饶”和“景色宜人”都强调了美丽,但“景色宜人”更偏向于对自然景色的评价,而诗句中除了美丽的景色外,还着重描绘了富饶的田园生活。
C.“五谷丰登”直接对应了诗句中的“稻粱肥”,表示农作物丰收;“六畜兴旺”则对应了“豚栅鸡栖”,表示家禽家畜的繁衍和成长。这个选项非常贴切地概括了诗句第一、二句描述的景象。
D.“人丁兴旺”强调人口的增长和繁荣,而“年年有余”则通常用于形容生活富足、年年有余粮。这两个词语并未直接体现在诗句的第一、二句中。
故选C。
4.本题考查朗读句子。
D.“家家扶得醉人归”,在“家家”后停顿表示行为的主体,接着“扶得”是动作,在其后停顿,最后“醉人归”是结果,这样的节奏划分更能体现诗句的意境和表达逻辑。正确的划分为:家家/扶得/醉人归。
故选D。
5.本题考查意象意境。
首先,要深入理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句诗的含义。体现出村民们之间的亲情、友情以及节日的欢乐氛围。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注意语言的流畅性和画面的连贯性,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你所描绘的景象。这句诗描绘的是春社庆典结束后,村民们因欢庆而饮酒至醉,相互搀扶着回家的情景。它充满了乡村的淳朴气息和节日的欢乐氛围。
例如:夕阳西下,天色渐暗,春社的庆典活动即将画上圆满的句号。村民们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的笑容,他们或相互搀扶,或被家人朋友搀扶着,脚步略显踉跄但神情愉悦。在乡村的小路上,绿树成荫,稻田连绵,路灯或灯笼的微弱光芒在夜色中闪烁,为归家的人们指引方向。他们欢声笑语,相互诉说着今天的欢乐时光。
6.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要完成这个任务,可以从自己熟悉的古诗词中进行筛选,优先选择那些明确提到特定节日或习俗的诗词,然后分析诗词中所反映的民风民俗具体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出来。
可以选择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反映了重阳节的民风民俗。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诗人在诗中首先表达了自己独自在异乡的孤独之感,接着通过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从遥想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场景,侧面反映出这一节日的传统习俗,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在重阳节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传统习俗的传承。
7.A 8.D 9.C 10.B 11.1.维持植物生长;2. 保护动物生活;3.让微生物繁殖;4.清除有害物。 12.不好。因为采用拟人的方法,把“土壤”当作“妈妈”来写,才能更形象地写出土壤的巨大作用,更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更能生动地表达作者对土壤的赞美之情。 13.她是生命的摇篮,
在她温暖的怀抱里,
孕育着希望的种子,
孕育着未来的梦想。
幼苗在她轻柔的呵护下,
展示着生命的顽强与辉煌。
【解析】7.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她担负着几部门最重要的工作。她保管着矿物、植物和动物,还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她改造物质,发展生命,经营着无机和有机两大世界的巨大工程。”可知这首诗写了土壤妈妈的作用。
故选A。
8.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
结合“土壤妈妈”“她是矿物商店的店员”“她是植物的助产士”“她是微生物的培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土壤的赞美之情。
故选D。
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她是动物的保姆。在她平坦的摇床上,蹦跳着青蛙和老鼠,游行着蚂蚁和蚯蚓,蜷伏着蛹和寄生虫。”这个句子可知将“土壤”当作“动物的保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土壤妈妈对于动物生长的重要性。
故选C。
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B.结合“她住在地球表面的第一层,由几寸到几千米的深度”,说明土壤妈妈的厚度并不总是一样的。
故选B。
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她是植物的助产士。在她温暖的怀抱里,开放着所有的嫩茶和绿叶,摇摆着各色的花朵和果实,根和她紧密地拥抱。”可知土壤妈妈滋养着万物生长,维持植物生长。
结合“她是动物的保姆。在她平坦的摇床上,蹦跳着青蛙和老鼠,游行着蚂蚁和蚯蚓,蜷伏着蛹和寄生虫。”可知土壤妈妈为动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保护动物的生活。
结合“她是微生物的培养者。在她黑暗的保温箱里,微生物迅速地繁殖着”她通过微生物活动分解有机物,制造植物化肥,促进生态循环。
结合“她又像地球的胃,她会消化有机物。地球上所有的腐物,几千万年人和兽的尸体,都由她慢慢地侵蚀。她又像地球的肝。毒质碰着她就会被分解,臭味碰着她就会被吮吸,病菌碰着她就会被淘汰,使传染病停止了蔓延。”可知土壤妈妈可以清除有害物,防止传染病蔓延。
12.本题考查人称的作用。
诗中的“她”是指“我们的土壤妈妈”,把土壤当作妈妈来写,“她”赋予了土壤以女性的温柔和母性的光辉,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土壤对于地球生命的重要作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而“它”则缺乏这种情感色彩和形象感。
13.本题考查仿写诗歌。
结合第第5自然段或第8自然段的表达形式进行仿写即可,注意修辞手法和格式。
示例:
她是时间的守护者,
在她无尽的年轮里,
记录着岁月的沧桑与变迁;
从远古的恐龙时代,到现代的科技文明,
每一刻的流转,每一秒的跳动,
都在她的心中留下痕迹,
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与无常。
14.(1)C
(2)B
(3)B
(4)B
(5)表达了诗人离别七年来兄弟首次相聚并共度中秋,而中秋之后就要分手的哀伤和感慨。
【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节奏划分。
作答时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的基础上,对诗句进行节奏划分。
A.错误。“暮云收尽溢清寒”的意思是: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因此该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是:暮云收尽/溢/清寒。
B.“银汉无声转玉盘”的意思是: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因此该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是:银汉无声/转/玉盘。
D.“明月明年何处看”的意思是: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因此该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是:明月明年/何处/看。
故选C。
(2)本题考查字音。
作答时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的基础上,选出正确的读音。
A.“长”读cháng,释义:1、从一端到另一端的距离大(跟“短”相对)。2、某段时间的起讫点之间的距离大(跟“短”相对)。3、长度,两点之间的距离。4、优点;长处。5、对某事做得特别好。读zhǎng,释义:1、生物体在发育过程中由小到大,直至成熟。2、年纪大;辈分高;排行第一。3、年龄大或辈分高的人。4、领导者;负责人。5、生出。6、增进;增加;增强。
“此生此夜不长好”这个诗句的意思是此生的此夜不易始终这样美好。“长”的意思是始终,长时间。因此“长好”读音是cháng hǎo。
故选B。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作答时要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辨析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B.“银汉无声转玉盘。”这个句子的意思是: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诗中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银汉”人格化,写出了银河流泻无声
故选B。
(4)本题考查诗句表达方式。
作答时根据诗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方式。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这前两句的意思是: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这两句诗是写景,描写了秋月的特点。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后两句的意思是: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这两句诗是抒情,抒发了诗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和感慨。
故选B。
(5)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体会。
作答时根据写作背景和诗歌的内容分析。
苏轼与胞弟苏辙离别七年后的首次相聚,共同度过中秋,这种难得的团聚让他感到珍贵。诗中的“此生此夜不长好”反映了苏轼对于这次相聚的珍视,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可能再次分离的忧虑。
诗句“明月明年何处看”表达了苏轼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中秋之夜的明月虽然美好,但他不知道明年此时自己会在何处,是否还能与亲人共赏明月,这种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离别之情的感慨。
15. 平常,轻松 满乾坤 16. 石灰 粉骨碎身 17.D
【解析】15.本题考查对字词的解释和近义词。
“烈火焚烧若等闲”的意思: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等闲:平常,轻松。
“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意思: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在人间:在人世间。“只留清气满乾坤”的意思: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故【甲】诗中的“在人间”与【乙】诗中的“满乾坤”一词意思相近。
16.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主旨。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即使“粉骨碎身”也不怕,一定立志做一个坚贞不屈的人,从而表达出了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17.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和情感主旨的赏析。
D.“淡墨痕”写梅花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赞扬了梅花的高风亮节。“花香扑鼻”说法错误。故题干叙述有误。
故选D。
18.D 19. A B 20.我觉得牵动作者心情的是人民的困难和痛苦。 21.我能从这首题画诗中体会到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与关心。 22.《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18.本题考查了对诗句节奏的划分。
先在心里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文,再把句子切分成相对完整的几个部分,即分出意群,可得出答案。本句句意为: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根据句意,“衙斋”就是衙门的意思,节奏应划分为: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故选D。
19.本题考查了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1)“疑是民间疾苦声”由上一句的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这里的“疾苦”指人民的困难和痛苦,故选A。
(2)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故选B。
20.本题考查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从“疑是民间疾苦声”可知,作者对老百姓的关心,他们的疾苦牵动着作者的心情。
21.本题考查了对古诗情感主旨的理解。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22.本题考查了古诗的积累。
写竹比较有名的是清代郑燮的《竹石》。注意“坚劲”“任尔”的正确写法。
23.(1)C
(2)B
(3)这首诗一二两句描绘了“塞上”胡天北地,冰雪消融,傍晚战士们牧马归来,皎洁的月光下,悠扬的羌笛声回荡在戍楼之间的场景。诗的后两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详解】(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题材的辨析。
《塞上听吹笛》出自唐朝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译文: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根据译文可知,此诗写塞上闻笛而生乡关之思,首先展现出冰雪铺凝的广袤胡天,然后再在明月与戍楼之间托出羌笛之声,在荒漠塞外与故乡春色的鲜明反差之中透露出缕缕乡思,是典型的边塞(征战)诗。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与辨析。
《塞上听吹笛》出自唐朝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译文: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
根据译文可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意为: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其中“梅花何处落”一语双关,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笛曲《梅花落》。表达的是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B项表述有误,故选B。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思想感情的辨析。
《塞上听吹笛》出自唐朝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译文: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试问那《梅花》会落向何处,它随风吹拂一夜落满了关山。
根据译文可知,诗的前两句主要抓住“雪、天、马、月、笛、楼”几个字,动静结合地描写了雪化时入侵的胡兵悄然退还,月光照着戍楼羌笛悠扬舒缓的场景。诗的后两句主要抓住了“梅花”一物来理解,结合实际可知,胡地是没有梅花的,所以“梅花”是虚写,是借梅花写士兵因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主要表达了思乡之情。
24.A 25.D 26.A 27.D
【解析】24.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是北宋词人王安石创作的一首词。意思:百亩大的庭院有一半是青苔,门外沙子铺满了整条路,还有蜿蜒的小溪流。喜欢悠闲,有空来的人有几个呢?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的安静。山上的桃花、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不知道它们是为谁开放,为谁凋零?从“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的“这首词写的是、山桃溪杏”可知,这首词写的是春天的景色。
25.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山桃溪杏两三栽” “山桃溪杏”是词人所见之景,春天到了,院子里曲折的回廊非常安静,山上的桃花开了,溪边的杏树,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春天这里本该非常热闹,但现在如此寂静,桃花和杏树都无人观,孤独地伫立在春天里。此句从侧面突显出这里的寂静和苍寥,衬托出环境的落败。从“山桃溪杏”可知,这写出诗人身处山水之中。
26.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下阕“春寂寂”“三两栽”写出了桃杏等在“寂寂”的春天生长,环境本已寂寥,又“三三两两”地种在一起。特别是“为谁零落为谁开”更是慨叹桃杏花知音难觅之惆怅。让我们体会到的是作者以桃花自喻,溢于言表的落寞之情。
27.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A.有误。“浣溪沙”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B.“百亩中庭”直观地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生活十分富足宽裕。但不是写出了王安石家的庭院十分宽敞,足足有一百亩。
C.有误。“为谁”,问的是自己,想为国却不能,只能自开自落。一个问句蕴含着多少无奈。同样两句都为问句,两句都用花做代指,写的是花儿独自开放,也不知是为谁展示自己。表现的是一种独开独谢,无人欣赏的孤独寂寞。
D.正确。
28.A 29.C 30.小船吹入湾 儿童急开门 31.我觉得这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儿童。 因为他见到船,以为有客人来,就急忙去开门。
【导语】这篇《溪居即事》阅读设计紧扣唐诗的意境赏析能力培养,通过四道梯度题完成“字词—意象—画面—人物”的立体化品读。第一题聚焦诗眼“急”的对比鉴赏,第二题检验意象提取准确性,第三题训练画面概括能力(如“春风漂船图”“稚子迎客图”),第四题引导人物性格分析(活泼机敏、淳朴好客)。整体以“一字一景一情”为脉络,既考察基础理解,又启发学生通过动词、意象触摸水乡闲适与童趣,符合新课标对古诗“审美鉴赏与创意表达”的要求。
28.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理解。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风吹动,一直漂进钓鱼湾。句中一只小船被春风吹动,悠悠晃晃地漂进钓鱼湾,烘托出溪居生活的恬静平和、生意盎然,是慢的情景。故“慢”字反映的是1、2两句描绘的情景。
故选A。
29.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理解。
由“篱外谁家不系船”可知,诗中的事物有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可知,诗中的事物有小童和柴门,“疑是有村客”指怀疑有客人来,并非没有交代是否有人来。
故选C。
30.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理解。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篱笆外面不知是谁家没有系好船只,小船被春风吹动,一直漂进钓鱼湾。诗人看见一只小船随着上涨的春水,顺着风势,悠悠荡荡飘进钓鱼湾来。故可取名为“春风送船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有客人来,急忙跑去打开柴门。此句写小童快跑回家,急忙打开柴扉迎接客人的情景,故可取名为“小童急开门”。
31.本题考查诗歌词句理解、人物形象分析。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玩耍的小童看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有客人来,急忙跑去打开柴门。此句写小童快跑回家,急忙打开柴扉迎接客人的情景,“疑”“急”二字,惟妙惟肖地刻画出儿童好奇、兴奋的心理,充满着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描绘出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形象。
32.D 33.A 34.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解析】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意思是雨后的晴天,风和日丽,地面上的雨水已经蒸发得无踪无影,小溪里的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由此可知本诗描写的天气是雨过天晴。
故选D。
33.本题考查主旨情感。
《桑茶坑道中》是南宋诗人 杨万里的诗作,描写了夏日江南田野水边的景色,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中描绘了刚下过一阵雨后的清新景象,暖日和风,溪水盈盈,河岸上草绿花红,柳荫浓密。诗人还描绘了儿童牧牛与牛吃草的动态画面,营造了生机无限的意境。 诗中借儿童牧牛的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的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故选A。
34.本题考查画面描写。
解答此题时要结合注释,将画面描述出来,语句通顺即可。
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柳阴:柳下的阴影,诗文中多以柳阴为游憩佳处。
如: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35.B 36.D 37.B 38.D 39.A
【解析】3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阅读诗歌第①结中“玉米举着红缨乐了”“高粱红着脸儿笑了”并联系实际,可知,玉米成熟后,玉米须会变红;高粱成熟后,一会变红。故“举着红缨”“红着脸儿”,这是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现玉米、高粱的成熟过程。
故选B。
36.本题考查的是重点信息的理解。
结合阅读诗歌第②结中“几只小小的鸟,把快活的音符一路轻抛。”可知其中“快乐的音符”是小鸟发出的,故指的是小鸟轻快的叫声。
故选D。
37.本题考查的是语句的理解。
结合阅读诗歌第④结中“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可知,表达了孩子们对黄叶的喜爱;再结合后一句“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可知,表达了孩子们对秋天以及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并没有表达孩子们对动物的喜爱。
故选B。
38.本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
阅读诗歌,从红缨、高粱的成熟,小鸟欢快的叫声,满树的黄叶以及孩子们对黄叶的珍藏可知,“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中的“微笑”指的是秋天带来成熟、快乐和美丽。
故选D。
39.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阅读诗歌,诗歌第①节“玉米举着红缨乐了”“高粱红着脸儿笑了。”写了果实的成熟;第②节“几只小小的鸟,把快活的音符一路轻抛。”“觅食的小蚂蚁看见了,衔入小小蚁巢。”写了动物的欢歌;第③节“满树的黄叶,飘进大地妈妈的怀抱。”写了黄叶的飘落;第④节“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写了对秋天的喜爱。文中并没有具体写到秋风的轻柔。
故选A。
40. 夏 稻海 榴火
蝉声 41.到处是水 42.描绘了水乡的风景秀丽,水乡的人民勤劳善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分析】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榴火”,是石榴花开红似火,石榴春末夏初开花,秋天结果成熟。“稻海”“蛙鼓”正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是夏季景象,“蝉声住”,蝉也是夏天才会引吭高歌的。
4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水乡的路,水运铺”意思是:水乡的路就像是由水和水雾铺成的一样。根据诗句意思,分析水乡路的特点即可。
42.本题考查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的生活景象,也是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朴实、自然、优美、恬静,让人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热爱水乡美景,热爱自然,愿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感情。作者把这种情感寄托在对水乡景物的描写上,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式。学生作答时可从诗歌所描述的水乡人民的性格特点、水乡景物的特点等层面分析作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