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综合题典型考点 提前练 2025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综合题典型考点 提前练 2025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8 18:09: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综合题典型考点
提前练 2025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备考
一、材料题
1.不同文明应该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根据材料一,图一建筑是哪一古国的文明成果?图二青铜器的名称是什么?图三刻在石柱上的法典名称是什么?图四中创立佛教的是谁?
材料二 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也起了积极促进作用。……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
——摘自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2)材料二中提到的“人文主义”是哪一事件的核心思想?
材料三 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下册)
(3)材料三中的“它”指什么?根据材料概括“它”的影响。
2.14—16世纪的欧洲经历了一场社会巨变,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些新现象,这些现象不断冲击旧观念,推动欧洲迈入近代社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产关系的革新】
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沿岸地区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集中的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的生产方式,经营者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租地农场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英国,它存在的目的是谋取利润,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目的,主要依靠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
(1)材料中集中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代表着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
【一个时代的标志】
他是画家、雕塑家、数学家,还是一名哲学家(他)以新奇的目光重新审视一切的勇气和热情,才能使人类精神从经院的暗室,冲向色彩缤纷的新天地我们相信伟大的时代塑造了达*芬奇,而达*芬奇又成为那个时代一个不朽的标记。
(2)达*芬奇是哪场运动的代表人物?这场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写出达*芬奇的一幅绘画作品,并回答他“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着怎样的时代精神。
【会合的世界】
为什么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回答是,1500年以前,人类基本上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直到1500年前后,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因此,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世界历史应从1500年开始”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的依据。
【眼睛看向海洋】
欧洲人的眼界不再只向内看了,不再只向欧洲这一个区域里看,要往外看,向海洋看。葡萄牙和西班牙是先行者,很快荷兰跟上来,英国跟上来,法国也跟了上来。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文明十五讲》
(4)指出“先行者”中“发现”美洲大陆的代表人物。葡、西两国及后续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给欧洲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什么条件?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日本历史学家这样宣称:“在我们的文明中,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日本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
——《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受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这一切都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谁能想象,若没有成堆的辣椒,今天的川菜会是什么样子?
——《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材料三
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什么事件导致“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并概括日本文明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大交换”在中国起了什么作用?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写出影响“哥伦布大交换”事件出现的航海路线(用字母表示)。并说出新航路开辟的积极意义。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1500年前后,当西方进行海外扩张时,这种传统的地区自治便开始让位于全球统一。各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因为成千上万的人自愿或不自愿地移居到新的大陆。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哥伦布首次航行之后的几十年间,泰诺原住民的人口从50万锐减到2000人。这其中的部分原因是那些“征服者”——如埃尔南·科尔特斯——在探险过程中血腥地对待中美洲土著人,并最终导致阿兹特克国王蒙特祖玛之死和阿兹特克帝国的灭亡。科尔特斯为了掠夺财富不择手段,他告诉阿兹特克人说:“我和我的随从得了一种心病,只有黄金才能医治。”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1)材料一中促使“各个种族不再互相隔绝”的历史事件是什么?材料二中“我和我的随从得了一种心病,只有黄金才能医治。”反映了“征服者”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看法。
5.一片中国茶,半部文明史。九年级同学以“茶·世界”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
材料一 中国出土的茶叶遗存
2016年考古发现 根据最新研究成果,考古专家确认在2000多年前汉景帝阳陵的外藏坑随葬品中发现了迄今最古老茶叶,这项发现是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委托中国科学院进行出土物分析鉴定得出的结论。——新华社西安2016年1月13日专电
2021年考古发现 考古工作人员对山东战国早期墓出土的茶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证实其为煮(泡)之后留下的茶渣,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煮(泡)过的茶叶残渣。——摘编自《山东邹城邾国故城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茶叶遗存分析》
材料二 中国古代茶文化历史简表
时期 概况
北朝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北朝有些人把茶称为“酪奴”,对饮茶者加以讥讽嘲弄,并说“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
唐朝 《封氏闻见记》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材料三 探究茶与世界
17世纪末·英国现存最早茶样盒内附纸条“一种来自中国的茶叶”。后发展出下午茶文化。 19世纪晚期·俄国铜茶炊为保持茶水的温热,俄国独创出热水器皿——茶炊。 20世纪初·美国茶包专利图美国人发明茶包,简化了泡茶过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故宫博物馆茶文化特展《茶世界》
(1)对比材料一两项茶叶遗存的考古信息,指出“2021年考古发现”对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北朝和唐朝的饮茶风气。
(3)第3组同学查阅资料后整理出材料三,据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茶成为世界性的饮品”。你是否同意该小组的结论?请结合材料三加以说明。
6.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者及其书籍 记录内容
(美)杰里 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 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
刘庆柱 《“丝绸之路”的考古认知》 过去只是说通过丝绸之路,国外的文化、艺术、宗教、自然物产如何影响传播到中国。但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走向世界。在中亚和西亚地区发现汉唐时代中国文物,南亚、非洲东海岸等地考古发现宋元时代中国古代瓷器等,东北亚与东南亚等地出土了青铜器、瓷器等中国古代文物。丝绸之路使外部世界走近中国。
材料二 文明交流案例
相关图片 说明
案例1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传播路线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案例2 徐光启、利玛窦等人编译《几何原本》 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翻译到中国。
(1)根据材料一两位学者的观点,归纳丝绸之路上中外交流的特点,并指出两位学者对丝绸之路的共同看法。
(2)从材料二中选择一个案例,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反映的历史信息。
(3)选择两例上述材料之外与文明交流相关的史事,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意义。
7.四百多年前,砂糖曾作为一种奢侈品而存在。那砂糖是怎么成为随处可见的日常调味品?它对历史有何影响?今天我们就以“砂糖的旅程”为题进行一次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梳理甘蔗及砂糖生产技术的传播】
任务二【揭示砂糖消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时间 消费对象 年人均消费量 产品属性
17世纪50年代 主要是贵族 1磅 稀有品(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17世纪80年代 以富人为主 5磅 奢侈品(主要是从美洲地区进口为主)
19世纪50年代 全民 25磅 必需品(加糖红茶成为平民的早餐,能迅速补充热量,工作之余的茶歇也使工人更能适应工厂的劳作强度)
——摘编自王倩《试论英属西印度糖业经济对近代英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等
任务三【完成项目式学习的作品】
材料一 16世纪之后,中南美洲逐渐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大量黑奴被载去美洲甘蔗园工作,“哪里有蔗糖,哪里就有奴隶。”甘蔗是不折不扣的国际性作物,结合了亚洲植物、欧洲资本、非洲劳力、美洲土壤。
——摘编自彭慕兰《贸易打造的世界》等材料二 在拉美的甘蔗种植园中,黑人奴隶过着悲惨的日子……非洲和美洲为了满足欧洲人的快乐而遍体鳞伤,这无疑是一种“甜蜜的悲哀”。
——摘编自艾周昌、郑家馨《非洲通史·近代卷》
(1)根据以上图片,结合时代背景和传播路线,简述甘蔗及砂糖生产技术从西亚传播至欧洲、美洲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砂糖消费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3)根据本项目的所有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甜蜜的悲哀”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不得照搬材料)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两条路线在交流的主要方式上有何不同。
(2)任选一条路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文明交流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深入实施,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2013年以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个自贸区相继成立。在自贸区内,对外贸易变得更加自由和便利。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摘编自沈传亮《新时代 中国梦的提出与新的开局》
(3)根据材料,面对全球化潮流,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交流的举措主要有哪些?概述其产生的影响。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当1740年农作物歉收时,普鲁士的腓特烈大帝敦促臣民更广泛地栽培马铃薯。他的政府分发手册,解释如何种植这种新作物,并分发免费的马铃薯种……在俄罗斯,凯瑟琳大帝的医药顾问说服她马铃薯可以对抗饥荒……奥地利政府威胁农民,如果他们拒绝接受这种作物,将处以40下鞭刑……到1800年,马铃薯已成为重要的新食材。
——【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
(1)根据材料,写出引发上图物种大交换的历史事件。
(2)美国学者麦克尼尔认为“马铃薯改变了世界历史”,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0.中华民族的海洋之路“辉煌与屈辱”并存,但始终没有放弃走向海洋的梦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走向深蓝】
材料一 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按照航海的实力,发现“新大陆”的不应该是西班牙人,而应该是中国人。这似乎是西方学者几乎一致的看法,但是他们忽略了对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地理大发现”的不同的国内背景的分析,达·伽马、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是为了夺取殖民地,夺取贵重的黄金白银,作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而郑和下西洋的明朝初年,国内并无这种需求。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点,郑和七次下西洋,没有霸占一丝一毫的海外殖民地。
——樊树志著《国史十六讲》
【海防之殇】
材料二 甲午战争前中日军费筹措对比:
清朝政府——1894年6月30日,李鸿章提出添募士兵、加强北洋舰队等方案,并请求户部拨款二三百万两,以作军费。清政府一开始竟然仅仅拿出18万两银子以充军费。经过反复商议,户部最后也只答应负责筹措150万两。而这些钱只相当于甲午战争中,日本娼妓为支援战争捐出的数目。即便这样,这笔钱直到战争爆发也未全部到位。
——摘编自舒健《钱都去哪儿了?—清政府的军费筹措与甲午战争的惨败》
日本政府——到1881年的时候,日本政府制定了一个为期20年的造舰计划,准备每年造3艘,共造60艘。可是到了第二年,这个计划又改了,它以8年为期,每年造6艘,一共造48艘。1889年的时候,国会又增加107万日元海军经费,使得海军经费占到全国总财政支出的11.7%。
——摘自纪录片《走向海洋》
【以海强国】
材料三 新中国海防建设走过由海防体系的初步建立(1949-1956年)、海防建设事业在曲折中发展(1956-1976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1978-2012年)、新时代的发展(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在此历程中,建立健全了陆、海、空一体化海防体系;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任务;为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反击外来侵略,捍卫了海疆主权和国家领空、领海安全,维护了祖国统一。
——陈明富、秦婧《新中国70年海防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有何不同?
(2)材料二中,从甲午战争前中日双方军费筹措结果的不同,能够得出中国战败的政治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海防成就?
(4)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2024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新深度唤醒”(Awaken New Depths)。请你以“记忆与唤醒”为主题,结合以上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历史小论文。要求:①题目自拟,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弘扬正能量,符合主流价值观;③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语言流畅。
参考答案
1.(1)古埃及;后母戊鼎;《汉谟拉比法典》;释迦牟尼。
(2)文艺复兴。
(3)新航路开辟;影响: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欧洲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和对外侵略扩张。
(1)根据图片观察可知,图一为古埃及的金字塔;图二的青铜器名称为商后母戊鼎;图三刻在石柱上的法典名称为《汉谟拉比法典》又称石柱法;结合所学可知,创立佛教的是释迦牟尼,公元前6世纪创建于古印度。
(2)事件:根据材料“人文主义思潮实质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个人进取精神,是海外冒险事业的一种思想动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为人文主义,以人文中心,注重人性、肯定人的价值等,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思想动力。
(3)根据“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它”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影响:根据“它打破了以往人类文明区域性分割和孤立发展的局面,首次把全球人类联系起来,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得出,开始了人类文明一体化进程;根据材料“它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海洋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迅速上升”得出,扩展了人类活动的范围;根据材料“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得出,欧洲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和对外侵略扩张。
2.(1)集中的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代表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达*芬奇是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达*芬奇绘画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他“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着人文主义精神。
(3)探寻新航路;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4)哥伦布。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有助于这些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1)性质:根据材料“经营者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租地农场最早出现于14世纪的英国,它存在的目的是谋取利润,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目的,主要依靠雇用少地或无地的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里出现了雇佣关系,使得生产方式资本化,因此它们代表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2)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代表作品体现人文主义思想。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主张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人们思想解放,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
作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芬奇的作品主要有《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等。
时代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其新奇的目光”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是人文主义。
(3)历史事件:根据材料“1500年开始”“各种族集团之间才第一次有了直接的交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美洲、非洲和亚洲等地有了直接贸易往来,世界观念开始形成,因此材料反映是探寻新航路。
依据:根据材料“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可知,可围绕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角度回答。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4)代表人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哥伦布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了美洲大陆,所以“发现”美洲的是哥伦布。
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掠夺了无数的财富,这些财富有利于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这些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3.(1)事件:大化改新。特点:善于学习外部文明;具有可塑性;善于借鉴先进文明。(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2)作用: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中国物种急剧增多;使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路线:A积极意义: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加强了各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1)事件:根据材料一"早在6世纪,就出现了一个中国的日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特点:根据材料一“任何看起来本质上属于日本的东西,实际上都是舶来品”可知,日本善于学习外部文明;根据材料一“日本具有明显的可塑性,它把借来的许多东西转化成自己独特的文明”可知,日本文明具有可塑性;善于借鉴先进文明。
(2)作用:根据材料二“中国有利于水稻和小麦种植的土地相对太缺乏了,从这个角度看,哥伦布大交换是很大的恩惠,中国迫不及待地接收了它,原来不能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土地,可以种植甘薯等作物。甘薯、玉蜀黍、大花生、烟草、辣椒、菠萝、腰果、树薯(木薯),所有这些都流入福建、广东,并逐渐传播至中国各地”可知,“哥伦布大交换”改变了中国土地只种植水稻和小麦的匮乏的现象,使中国物种急剧增多,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使中国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等
(3)路线:根据材料三“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哥伦布大交换”事件出现的航海路线为路线A,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资助下从西班牙起程,横渡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航行到达今天美洲的古巴海地等地。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与亚非美洲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加强了各洲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等。
4.(1)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目的:掠夺黄金等财富。
(2)看法:积极方面,它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方面,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等地进行了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屠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导致了美洲原住民人口锐减,破坏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各种族不再互相隔绝”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互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故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
目的: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目的可知,材料二中“我和我的随从得了一种心病,只有黄金才能医治。”反映了“征服者”的目的是掠夺黄金等财富,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故目的:掠夺黄金等财富。
(2)看法:根据材料一“由于欧洲人在这一全球历史运动中处于领先地位,所以正是他们支配了这个刚刚联成一体的世界”和材料二“哥伦布首次航行之后的几十年间,泰诺原住民的人口从50万锐减到 2000人。……并最终导致阿兹特克国王蒙特祖玛之死和阿兹特克帝国的灭亡”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可从新航路开辟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影响进行分析,例如积极方面,它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消极方面,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等地进行了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屠杀,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导致了美洲原住民人口锐减,破坏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5.(1)史料价值:该考古发现作为第一手史料,为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及茶叶用途提供实物证据;该考古发现将中国已知最早的茶叶遗存向前推进到战国早期,据此考古发现可证实战国早期已有煮泡茶叶的生活方式。
(2)饮茶风气:北朝上层贵族不及南方人喜爱饮茶,甚至表示出对南方饮茶风气的耻笑;唐朝不论王公贵胄还是普通百姓都喜爱饮茶,唐朝喜爱饮茶的风气甚至传播到塞外地区。
(3)
示例:同意。理由:茶文化发源于中国,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茶文化开始走向世 界。17世纪末英国现存最早茶样盒、19世纪晚期俄国独创出热水器皿—茶炊、20世纪初美国人发明茶包等都是例证,有力地证明茶成为世界性的饮品。
(1)史料价值:根据所学可知,史料价值类的题可从史料的性质及用途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材料中的遗存属于一手史料,能够为茶文化的起源和用途研究提供实物证据。根据“考古工作人员对山东战国早期墓出土的茶叶样品进行检测分析,证实其为煮(泡)之后留下的茶渣,这是目前世界上首次发现的煮(泡)过的茶叶残渣”可知,这一考古发现将中国已知最早的茶叶遗存向前推进到战国早期;战国早期已有煮泡茶叶的生活方式。
(2)饮茶风气:根据“北朝有些人把茶称为‘酪奴’,对饮茶者加以讥讽嘲弄,并说‘自是朝贵宴会,虽设茗饮,皆耻不复食,惟江表残民远来降者好之’”可知,北朝上层贵族不及南方人喜爱饮茶,甚至表示出对南方饮茶风气的耻笑;根据“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可知,唐朝不论王公贵胄还是普通百姓都喜爱饮茶,唐朝喜爱饮茶的风气甚至传播到塞外地区。
(3)观点:根据材料三分析可知,饮茶文化在近代已经传播到英国、俄国、美国,因此可以判定茶叶是世界性饮品。因此同意材料中的结论。说明:根据所学可从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贸易往来,茶文化开始走向世界及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说明。
6.(1)特点:交流地域范围广;交流内容丰富;中外双向交流、相互学习。
共同看法: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2)示例一:案例1。历史信息: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对文化的传播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示例二:案例2。历史信息: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到中国,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拓宽封建社会后期中国人的视野。
(3)史事: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亚历山大东征等。(任选两个即可)
历史意义: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得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到东亚地区,促进古代日本文化的发展;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辽宋签订《澶渊之盟》,有助于辽与北宋的和平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亚历山大东征,对外扩张客观上促进了古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任选两个即可,跟上问所选史事要一致)
(1)特点:根据材料一“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可得出,交流地域范围广;根据材料一“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和“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都通过丝绸之路吸引了远方的信教者”可得出,交流内容丰富;根据材料一“过去只是说通过丝绸之路,国外的文化、艺术、宗教、自然物产如何影响传播到中国。但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走向世界”可得出,中外双向交流、相互学习。故特点:交流地域范围广;交流内容丰富;中外双向交流、相互学习。
共同看法:根据材料一“丝绸和香料从原料产地向西,运输到中亚、伊朗、阿拉伯和罗马帝国的消费者手里,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葡萄酒等也在丝绸之路上大量流动”和“过去只是说通过丝绸之路,国外的文化、艺术、宗教、自然物产如何影响传播到中国。但是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中国走向世界”可得出,两个学者都认为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2)示例一:根据题干要求可选案例1。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二“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可得出,宋朝时中国科技发明外传,对当时欧洲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传入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活字印刷术对文化的传播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示例二:根据题干要求可选案例2。历史信息:根据材料二“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徐光启等人对此产生了浓厚兴趣,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几何原本》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翻译到中国”可得出,明朝末年,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到中国,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拓宽封建社会后期中国人的视野。
(3)史事: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和近代史上文明交流的典型事件,可举例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澶渊之盟》;新航路开辟;亚历山大东征等。(任选两个即可)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对外交往的典型事件,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使得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到东亚地区,促进古代日本文化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对外扩张客观上促进了古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任选两个即可,跟上问所选史事要一致)
7.(1)过程:8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后,阿拉伯人将其传播到欧洲;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哥伦布将其传到美洲。
(2)趋势:消费群体大众化;人均消费量大幅提升;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的增强;甘蔗种植及砂糖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业革命的推动;加糖红茶的流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等。
(3)示例
观点:砂糖的生产消费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论述:砂糖的生产和销售获得巨额利润,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强欧洲、美洲、非洲市场的联系,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欧洲和世界的积极影响。大量的黑人奴隶被贩卖进行砂糖生产,从事艰苦的劳动,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死亡使非洲长期处于贫穷与落后状态。砂糖生产也使美洲部分地区形成单一的甘蔗种植园经济,沦为欧洲经济附庸。这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非洲、美洲殖民地的消极影响。
结论:从砂糖的生产消费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欧洲发展,但也给非洲和美洲带来了灾难,所以这是一种“甜蜜的悲哀”。
(1)过程:根据“甘蔗及砂糖生产技术西传路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8世纪阿拉伯帝国崛起后,阿拉伯人将其传播到欧洲;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哥伦布将其传到美洲。
(2)趋势:根据表格信息“消费对象 主要是贵族→以富人为主→全民”,可得出:消费群体大众化;根据“年人均消费量 1磅→5磅→25磅”,可得出:人均消费量大幅提升;根据“产品属性 稀有品(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奢侈品(主要是从美洲地区进口为主)→必需品”,可得出: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原因: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7世纪80年代”“19世纪50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联系的增强;甘蔗种植及砂糖生产规模的扩大;工业革命的推动;加糖红茶的流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等。
(3)观点及论述: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只要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甜蜜的悲哀”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价值观正确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洲大陆的“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开阔了欧洲人的眼界。此后,他们向亚洲、非洲和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在这一过程中,砂糖随之传播到世界各地,在论述时,从新航路开辟和欧洲的殖民掠夺对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不同影响着手展开论述,着重论述欧洲获得的发展和亚洲、美洲、非洲等地遭遇的苦难即可。示例如下:
观点:砂糖的生产消费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论述:砂糖的生产和销售获得巨额利润,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加强欧洲、美洲、非洲市场的联系,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欧洲和世界的积极影响。大量的黑人奴隶被贩卖进行砂糖生产,从事艰苦的劳动,造成了非洲人口的大量死亡使非洲长期处于贫穷与落后状态。砂糖生产也使美洲部分地区形成单一的甘蔗种植园经济,沦为欧洲经济附庸。这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对非洲、美洲殖民地的消极影响。
结论:从砂糖的生产消费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欧洲发展,但也给非洲和美洲带来了灾难,所以这是一种“甜蜜的悲哀”。
8.(1)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往来;新航路:血腥暴力侵略掠夺。(意思接近即可)
(2)选择一条交往路线,围绕“文明交往”谈其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选择“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加强了中国与日本、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沿途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选择“新航路”: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3)举措①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构建自由贸易区;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答出两点即可)
②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1)不同:据材料一图示信息“瓷器、茶叶、乐器、歌舞”等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交流,且属于和平友好往来;据材料一图示信息“黑奴贸易”等可知,新航路促进了物种交流等,但其属于血腥暴力侵略掠夺。
(2)首先选择一条交往路线,其次围绕“文明交往”谈其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如选择“丝绸之路”,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开辟以后,加强了中国与日本、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了沿途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如选择“新航路”,据材料一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3)举措:据材料二“中共十八大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环连亚欧,涉及人口约44亿”可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据材料二“2013年以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个自贸区相继成立。在自贸区内,对外贸易变得更加自由和便利”可知,构建自由贸易区;据材料二“2015年12月,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旨在为亚洲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可知,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影响:结合所学“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9.(1)新航路的开辟或哥伦布发现美洲。
(2)同意;物种大交流是新航路开辟下的产物,马铃薯见证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马铃薯的传播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世界观念的形成;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推动了世界人口增长。所以我同意麦克尼尔的观点。
不同意;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之后,随着新旧世界联系的加强,马铃薯、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才从美洲流传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统治者采取各项措施,大力推广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种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我不同意麦克尼尔的观点,马铃薯的背后是人类,人类创造、改变了世界历史。
(1)历史事件:由图中所示内容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密切联系,促进了世界物种的交流,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2)本题可以从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影响等角度进行作答,如答同意,其理由可以为物种大交流是新航路开辟下的产物,马铃薯见证了人类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马铃薯的传播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世界观念的形成;马铃薯是高产作物,马铃薯的广泛种植,推动了世界人口增长。所以我同意麦克尼尔的观点;如果答不同意,其理由可以为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开辟新航路之后,随着新旧世界联系的加强,马铃薯、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才从美洲流传到世界各地。世界各国统治者采取各项措施,大力推广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种植,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我不同意麦克尼尔的观点,马铃薯的背后是人类,人类创造、改变了世界历史。
10.(1)不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增进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为了夺取殖民地,夺取贵重的黄金白银,作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2)政治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国防建设;日本政府重视国防建设,增加海军经费。
(3)海防成就: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2019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山东号”航空母舰正式入列我国海军,它的入役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双航母时代”。
(4)观点:牢记历史,砥砺前行。论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教训是深刻的。第一,要避免落后挨打,关键在于国家综合实力强大。国弱民贫,经济落后,难免受外人欺凌。第二,外交交涉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19世纪90年代的清王朝正好缺乏这样的基础,却要谋求以夷制夷,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个历史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外交努力只有依靠强大的国家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国防,才可能有效。第三,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刻骨铭心的历史灾难不能忘记。因此,中国人民一定要牢记历史,砥砺前行,坚持和平走向海洋、建设“强而不霸”的新型海洋强国,为中华民族走向海洋文明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1)不同:根据材料一“郑和七次下西洋,没有霸占一丝一毫的海外殖民地。”和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增进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根据材料一“达·伽马、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是为了夺取殖民地,夺取贵重的黄金白银,作为资本的原始积累。”和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的目的是为了夺取殖民地,夺取贵重的黄金白银,作为资本的原始积累。
(2)政治原因:根据材料二“清政府一开始竟然仅仅拿出18万两银子以充军费。...即便这样,这笔钱直到战争爆发也未全部到位。”和所学可知,清政府政治腐败,不重视国防建设;根据材料二“1889年的时候,国会又增加107万日元海军经费,使得海军经费占到全国总财政支出的11.7%。”和所学可知,日本政府重视国防建设,增加海军经费。
(3)海防成就:根据材料三“在此历程中,建立健全了陆、海、空一体化海防体系;完成了党和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任务;为发展我国海洋事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反击外来侵略,捍卫了海疆主权和国家领空、领海安全,维护了祖国统一。”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海防成就有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 2019年12月,我国自主研发的“山东号”航空母舰正式入列我国海军,它的入役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双航母时代”。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历史的铁律,所以中国人民要奋发富强,建设强大的海防,以维护自身安全和世界和平,学生用所学史实,史论结合作答即可。如:自拟观点:牢记历史,砥砺前行。论述: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教训是深刻的。第一,要避免落后挨打,关键在于国家综合实力强大。国弱民贫,经济落后,难免受外人欺凌。第二,外交交涉要以国家实力为基础。19世纪90年代的清王朝正好缺乏这样的基础,却要谋求以夷制夷,无异于与虎谋皮,这个历史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外交努力只有依靠强大的国家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国防,才可能有效。第三,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刻骨铭心的历史灾难不能忘记。因此,中国人民一定要牢记历史,砥砺前行,坚持和平走向海洋、建设“强而不霸”的新型海洋强国,为中华民族走向海洋文明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