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期中素养检测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期中素养检测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4-18 19:3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中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空隙(xì) 末端(mó)
B.拼搏(bó) 超常(chāo)
C.燥热(zào) 适合(shì)
D.概括(gài) 腹部(fù)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苏醒 跨栏 B.昆虫 辨认
C.包括 捡查 D.寿命 强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我很喜欢巧克力的味道。 这部小说读起来真有味道。
B.玉米还没蒸熟,还要再蒸一会儿。 平时很熟的曲子,今天却总是弹不准。
C.这个卷笔刀使用起来很方便。 圆圆的帽子戴起来可方便了。
D.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 我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骄傲。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哪一项( )
A.汉字是一群可爱的小精灵。
B.她的笑容像一朵盛开的花朵,美丽而绚烂。
C.随着山势,溪流一会儿宽,一会儿窄,一会儿缓,一会儿急。
D.夜空里的星星好像无数颗闪烁在黑绒丝上的钻石。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能失信》讲的是小珍诚实守信的事。
B.《童年的水墨画》的体裁是诗歌。
C.《剃头大师》中,“我”因为剃头手艺十分高超,所以被称为“大师”。
D.《肥皂泡》讲述的是宋庆龄小时候吹泡泡的经历。
二、填空题
6.根据语境,看拼音写词语。
春天到了,花儿都sū xǐng( )过来,同学们一起去爬长城,站在城墙上,同学们浮想lián piān( ):在古代受技术条件zhì yuē( )的情况下,劳动人民xiū jiàn( )出举世闻名的长城,付出了多么大的dài jià( )啊!这凝聚着古代人民zhì huì( )和才干的建筑是我们的jiāo ào( )。
7.辨字组词。
芽( ) 银( ) 社( ) 抢( )
讶( ) 痕( ) 灶( ) 创( )
8.补充下列词语,并选词填空。
( )( )蛇影 掩耳( )( ) ( )竽( )数
( )( )打采 源源( )( ) ( )富( )车
(1)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的真相,你要是再掩饰,就是
(2)他昨晚没有休息好,今天看起来 的。
9.积累。
(1)杜甫在《绝句》这首诗中,选择了初春较为常见的动物来勾画春日生机勃勃的画面,使其更富有动态美,这两句诗句是“ , 。”
(2)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 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 怒放。(《花钟》节选)
三、语言表达
10.口语交际苑。
三年级(1)班针对班长要不要定期轮换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小华认为班长应该由德才兼备的学生长期担任;小强认为班长应定期轮换。你同意哪种观点呢?请写一写理由。
我同意 的观点,因为 。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内片断,完成练习。
燕子(节选)
①二三月的春日里,轻风_______地吹拂着,_______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_______的柔柳,_______的_______的_______的花,_____的草,_______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这时候,那些小燕子,那么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也由南方飞来,加入这光彩夺目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②小燕子带了它的剪刀似的尾巴,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
11.把语段补充完整。
12.第1自然段中把柔柳、 、 和 当作人来写,不说它们长出来了,而是说它们“ , ”。读起来热闹、欢喜,很有画面感。
13.第2自然段中,作者从2方面写出了小燕子飞行时 、 的特点,表现出了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
1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斜飞”一词写出了小燕子高超的飞行技巧,若换成“飞行”就表现不出这样的效果。
B.这两段的基调是轻松、欢快的,我们应该用缓慢并且略带一点沉重的语调来读。
C.文章写出了小燕子行动时的迅捷轻盈、休憩时的安静祥和,动静相宜,很有画面感。
阅读
橄榄树和无花果树
①橄榄树总是嘲笑无花果树,因为橄榄树一年四季都长着绿叶,枝繁叶茂,这令他非常得(dé děi)意;但无花果树并不像橄榄树那样四季常青,而是随着季节的更替长叶,落叶。
②冬天来了,大雪纷纷扬扬。橄榄树______________地看了一眼光秃秃的无花果树,故意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花果树默不作声。
③雪越下越大,漫山遍野,几乎将整个世界都变成了银白色。
④雪落在橄榄树的叶子上,把叶子压得低下了头。雪越来越厚,终于,树枝承受不住积雪的重量,断裂了。橄榄树(在 再)也没有昔日的美丽,也因为失去太多树枝死去了。
⑤另一边,无花果树仍(就 旧)站在那里,毫不畏惧地迎(yín yínɡ)着风雪。原来,无花果树没有叶子,雪直接落在地上,丝毫没有伤害他的树枝。
15.圈出文中括号里正确的汉字或读音。
16.请你根据下面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以前的日子,曾经,往日。 ( )
(2)面对危险、威胁时,毫不害怕。 ( )
17.联系上下文,在第②自然段的横线上补充橄榄树的神态和语言。
18.关注第②自然段中的加点词,思考:面对橄榄树的一再嘲笑,无花果树为什么默不作声?请选择合理解释。(  )(填序号)
A.无花果树不敢出声 B.无花果树不想计较
C.无花果树特别生气 D.无花果树不知道如何回应
19.结合故事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
A.橄榄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冬天却因承受不住积雪的重量而死去。
B.无花果树随着季节更替长叶落叶,冬天下雪丝毫没伤害到他的树枝。
C.冬天,积雪把四季常青的橄榄树压死,也伤害了无花果树的树枝。
20.读了这篇寓言,我明白了: 我知道 、 这些成语出自寓言故事。(请写2个)
五、诗词曲鉴赏
阅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完成练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1.诗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一人”指的是(谁) 。
22.诗中提到的重阳节风俗有( )(多选)
A.采菊 B.登高 C.插茱萸 D.祭拜祖先
23.下列诗句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情感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六、书面表达
24.妙笔生花写一写。
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请你选择一个,通过过节的过程介绍这个节日中的习俗,更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期中素养检测卷-2024-2025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A C C C B
1.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
A.末端(mó)——mò。
故选A。
2.C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辨析。
C.捡查——检查。
故选C。
3.C
【详解】本题考查多义字词。
A.舌头接触东西时所得到的感觉,即味觉体验/情趣、意味;
B.食物加热到可食用程度/熟练、精通;
C.便利、省事,没有困难或阻碍/便利、省事,没有困难或阻碍;
D.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值得自豪的人或事物。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运用。
A.“汉字是一群可爱的小精灵”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汉字比作有生命的小精灵;
B.“她的笑容像一朵盛开的花朵,美丽而绚烂”运用了比喻手法,将笑容比作花朵;
C.“随着山势,溪流一会儿宽,一会儿窄,一会儿缓,一会儿急”运用了排比手法,通过四个“一会儿”的重复句式描述溪流变化。
D.“夜空里的星星好像无数颗闪烁在黑绒丝上的钻石”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星星比作钻石。
故选C。
5.B
【详解】本题考查课内文章理解。
A.《我不能失信》主要讲的是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她为了等小珍,放弃了去伯伯家玩的机会,体现的是宋庆龄的诚实守信,而不是小珍诚实守信,所以该选项错误;
C.在《剃头大师》中,“我” 其实并没有高超的剃头手艺,只是小沙怕剃头师傅,觉得“我”给他剃头比剃头师傅强,“我”就自认为是“剃头大师”了,实际上“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状况百出,所以该选项错误;
D.《肥皂泡》讲述的是冰心小时候吹泡泡的经历,而不是宋庆龄小时候吹泡泡的经历,所以该选项错误;
故选B。
6. 苏醒 联翩 制约 修建 代价 智慧 骄傲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拼写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醒”“翩”“建”“骄”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7. 芦芽 银色 社会 抢夺 惊讶 痕迹 灶台 创造
【详解】本题考查形近字组词。
芽:豆芽、发芽、麦芽、嫩芽;
讶:讶异、讶然、惊讶不已;
银:银行、金银、白银、银饰;
痕:泪痕、伤痕、裂痕、无痕;
社:社区、社团、报社、旅社;
灶:炉灶、灶火、灶膛、灶王爷;
抢:抢劫、争抢、抢答、抢购;
创:创新、创业、创伤、创口。
8. 杯 弓 盗 铃 滥 充 无 精 不 断 学 五 掩耳盗铃 无精打采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和选词填空。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产生恐惧。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滥竽充数:不会吹竽的人混在吹竽的队伍里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学富五车:形容学问渊博,读书很多。
(1)“掩耳盗铃”是指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符合句中想要掩饰真相的语境。故选“掩耳盗铃”。
(2)“无精打采”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正好与句中因没休息好而精神不佳的描述相符。故选“无精打采”。
9.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艳丽 醒来 欣然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理解与默写。
(1)“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出自唐杜甫的《绝句》,意思是:泥土随着春天的来临而融化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2)书写时注意“艳”“醒”“欣”的正确写法。
10.【小题1】小强 【小题2】这样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给更多优秀的同学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
【详解】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根据题目要求,可知,是三年级(1)班针对生活委员要不要定期轮换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两种观点中,你同意哪种,首先,题目是讨论班长要不要定期轮换,有小华和小强两种观点。先看同意哪种观点。
如果同意小强的观点,班长定期轮换。理由可以从多个方面想。比如,定期轮换能给更多同学锻炼的机会,让大家都有机会提升组织管理能力。而且不同同学有不同的想法和优势,轮换可以带来新的思路,让班级管理更有活力。还能让同学们互相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
要是同意小华的观点,班长由德才兼备的学生长期担任。理由是德才兼备的班长有经验,能更好地管理班级,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有利于班级稳定发展。长期担任可以让班长更熟悉工作,提高效率,也能树立权威,更好地领导班级。
示例:我同意小华的观点,因为德才兼备的学生能以身作则,起一个带头作用。
11.微微、如毛、千条万条、红、白、黄、青、绿 12. 花 草 叶 赶集似的聚拢来 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13. 样子 声音 14.B
【导语】这篇《燕子》节选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春日生机盎然的画面。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赶集似的聚拢”)和动态描写(“斜飞”“叽的一声”),将自然景物与燕子飞行姿态生动结合,营造出欢快明亮的春日氛围。文中“剪刀似的尾巴”“光彩夺目”等比喻和修饰词的使用,既准确捕捉了燕子的特征,又赋予文本诗意的美感。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描写,形成强烈的画面感和节奏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生命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默写。
书写时注意“微”“黄”的正确写法。
12.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
第①自然段“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运用拟人手法,把柔柳、花、草、叶当作人,赋予它们“赶集”“聚拢”这些人的行为,生动地表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热闹景象。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第②自然段“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体现小燕子飞行姿态轻盈,第②自然段“叽的一声,已由这里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高柳下了”写出了飞行时的外形和声音的特点,表现出了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
B.这两段描绘的是春天小燕子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基调轻松、欢快,应该用轻快、活泼的语调来读,而不是缓慢、沉重的语调,故错误。
故选B。
15.dé 再 旧 yínɡ 16. 昔日 毫不畏惧 17.傲慢
好大的雪呀,你的叶子落光了,你的叶子呢? 18.B 19.C 2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善于看到他人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不能骄傲自大,瞧不起别人。 画蛇添足 刻舟求剑
【导语】这篇寓言通过橄榄树与无花果树的对比,揭示了“刚强易折,柔韧长存”的哲理。橄榄树四季常青的骄傲反成致命弱点,而无花果树顺应自然的落叶特性却成为生存智慧。作者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树木人性,通过“嘲笑-沉默-结局”的三段式结构,形成强烈戏剧反差。冬季雪景的意象既推动情节(压垮橄榄树),又象征自然法则的无情。结尾的对比性结局深化了“表面优势可能隐含危机”的辩证思考,体现了寓言“小故事大道理”的典型特征。
15.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和读音。
得:dé,1、动词,得到;获得(跟“失”相对)。2、动词,演算产生结果。3、动词,适合。4、动词,称心如意;满意。5、动词,〈口〉完成。6、动词,〈口〉表示不必再说;表示同意或禁止。7、动词,〈口〉表示无可奈何。8、动词,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多见于法令和公文)。9、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可能这样(多用于否定式)。10、动词,〈方〉助动词。用在单音节动词前,表示便于。11、名词,(Dé)姓。
de,1、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连接表示状态或程度的补语。2、助词,用在动宾结构的词语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3、助词,在动词后表可能或许可。
得意(dé) :指满意、感到满足时的高兴心情。
迎:yíng,1、动词,迎接,接。2、动词,对着;冲(chòng)着。3、名词,(Yíng)姓。yìng,1、往迎。常特指迎亲。
迎着(yíng) : 朝着某个方向或对象主动靠近或面对。
在 :表示存在、处于某个状态或地点。
再 :表示重复或继续。
橄榄树(再)也没有昔日的美丽 。
需表达“永久失去”的语义,“再也不”为固定搭配,强调状态终止 。
就 :表示立刻或已经。
旧:表示保持原状。
无花果树仍(旧)站在那里 。
“仍旧”是固定词组,表示“依然保持原样” 。
16.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1)“以前的日子,曾经,往日。”指的是 “昔日”,指过去的时间,与“再也没有”搭配,强调橄榄树失去了过去的美丽。出自第④段 “橄榄树 再也没有昔日的美丽 ,也因为失去太多树枝死去了。”
(2)“面对危险、威胁时,毫不害怕。”指的是“毫不畏惧”,直接描述无花果树面对风雪时的勇敢态度。出自第⑤段 的“另一边,无花果树仍旧站在那里, 毫不畏惧 地迎着风雪。”
17.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根据第①段“橄榄树总是嘲笑无花果树”和“非常得意”的描写,第②段应延续其傲慢态度。“得意洋洋”、“轻蔑”、“傲慢都等能准确表现其居高临下的神态。
示例:橄榄树轻蔑地看了一眼,这种神态与后文其悲惨结局形成强烈反差。
结合第①段“四季常青”与第②段“光秃秃”的对比,问句应突出橄榄树的优越感。可设计为:“你的漂亮叶子都去哪儿了?”(直接讽刺落叶)或“这就是你所谓的生存智慧吗?”(暗含挑衅)等。这样符合“故意问”的语境,且为第④段橄榄树的下场埋下伏笔。
18.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A.第⑤段“毫不畏惧”直接否定恐惧心理,且文中无任何体现“害怕”的描写。所以本项错误。
B.第⑤段“原来,无花果树没有叶子,雪直接落在地上”(用结果证明沉默的合理性)。第①段“随着季节的更替长叶、落叶”(体现顺应自然规律的生存智慧)。这一选择符合寓言“大智若愚,厚积薄发”的核心寓意。无花果树的沉默是对橄榄树短视行为的无声反驳,通过最终结局的对比,揭示“真正的智慧无需争辩”的道理。
本项正确。
C.沉默与“生气”的表现矛盾,且寓言主题强调智慧克制而非情绪对抗。所以本项错误。
D.第①段“随季节更替”说明无花果树清楚自身特点,并非无知。所以本项错误。
故选B。
19.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C.第⑤段明确说明无花果树“没有叶子,雪直接落在地上, 丝毫没有伤害他的树枝 ”。选项中“也伤害了无花果树的树枝”与原文矛盾,属于错误表述。
故选C。
20.本题考查文章的主旨课外知识的积累。
第①段 中,橄榄树因“四季常青”(“枝繁叶茂”)而“得意”,并嘲笑无花果树“随季节落叶”的“短处”,体现其傲慢;第④段 描写橄榄树因积雪压断树枝“失去美丽”并“死去”,说明其引以为傲的“常青叶”在冬季反成致命弱点;
第⑤段 强调无花果树“没有叶子”,雪直接落地“未伤树枝”,证明其看似“光秃秃”的落叶特性(第①段)实为生存优势。
由此可知这个故事说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橄榄树的“常青”与无花果树的“落叶”),要善于看到他人长处(无花果树的适应力),正视自己短处(橄榄树未预见积雪危害),不可骄傲自大(如橄榄树的嘲笑行为)。事物的优劣并非绝对,需结合环境判断价值(橄榄树“常青”在夏季是优势,在冬季却成劣势),顺应规律(如无花果树遵循季节更替)才是生存智慧。
举例说出两个语出自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
21.王维 22.BC 23.B
【导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古诗以佳节思乡为背景,情感真挚深切。诗人借重阳登高习俗,抒发孤身漂泊的孤寂与对亲人的深切思念,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思乡情感的佳作。
21.本题诗句的理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在重阳节登高时,大家都插上了茱萸,唯独缺少了诗人自己。“一人”指的是作者王维。
22.本考查节日习俗和诗句的理解。
结合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在重阳节登高时,大家都插上了茱萸,唯独缺少了诗人自己。因此在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这两个习俗。
故选BC。
23.本题考查对诗句情感的赏析。
A.“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表达了诗人 李白对友人 孟浩然的深厚情感和依依惜别之情。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意思: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此句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却又体味无穷,几个简单的动作描写揭示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波动,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表现出诗人孤身远客的思乡情怀。
C.“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出自唐代李白的《赠汪伦》,意思:即使桃花潭水深至千尺,也比不上汪伦送我时依依惜别之情的深厚。诗人运用比物的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表达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纯洁的友谊。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一个人独自漂泊在他乡作异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的漂泊之感,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乡之情。
因此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的情感相同的一项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故选B。
24.例文:
难忘的中秋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最期待的中秋节,它就像一首温馨的歌谣,唱响团圆的旋律。
节前,超市里便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包装精美,馅料丰富。我和妈妈精心挑选了一些,有传统的五仁馅,也有香甜的莲蓉馅,准备与家人一同分享。
中秋节当晚,明月如盘,高悬天际。我们把小桌子搬到院子里,摆上月饼、水果和茶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爸爸给我讲着嫦娥奔月的故事,我听得入神,望着月亮,仿佛真能看到嫦娥在广寒宫里翩翩起舞。
接着,我们开始品尝月饼。我拿起一块莲蓉月饼,轻轻咬上一口,细腻甜美的滋味在口中散开。大家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分享着生活中的趣事,欢声笑语回荡在院子里。
这美好的中秋节,承载着家人的团聚和浓浓的亲情。那一轮明月,就像连接着我们彼此情感的纽带,让这份温暖与美好,永远留存在我心间。
【详解】本题考查书面表达能力。
一、审题。
明确文体:这是一篇记叙文,需围绕传统节日展开,介绍过节过程及习俗。
节日选择:我国传统节日众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任选其一即可。
内容要求:重点描述过节过程,详细阐述节日习俗,且字数在300字左右。
二、立意。
文化传承:通过描写节日习俗,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呼吁人们重视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情感表达:借助过节过程,抒发对家人、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传统节日的喜爱之情。
生活感悟:从节日习俗中感悟生活哲理,如团圆的珍贵、劳动的意义等。
三、写作思路。
开头:以悬念勾起读者好奇心,自然引出节日。或引用古诗,增添文化底蕴,顺势引出写作对象。或通过抒情奠定情感基调,引出下文对节日的描述。
中间:详细描述节日的主要习俗。按照时间顺序,讲述过节当天从早到晚的活动。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增加文章生动性。
结尾:总结节日习俗的意义,强调文化传承。抒发对节日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