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单元现代文阅读检测卷-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汪栗子
①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 → →收野栗→
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⑥段中画横线处关于打野栗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课内阅读。
刷子李(节选)
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刷子李看着曹小三发怔发傻的模样,笑道:“好好学本事吧!”
曹小三学徒的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明白呢。
6.刷子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不同角度,先用一个词概括,再写明理由。
( )
( )
7.主人公是刷子李,作者却用大量笔墨来写曹小三,下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曹小三的描写是叙事的线索。
B.通过描写曹小三,侧面表现了刷子李真有绝活。
C.曹小三只是一个徒弟,粉刷技艺差,衬托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
D.写曹小三一波三折的心理活动,衬托了刷子李的绝活名副其实。
8.对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刷子李的绝活,若非目睹,很难相信。
B.绝活是刷子李自我挑战、不断磨炼的结果。
C.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获益多多。
D.曹小三领悟力极高,别人一辈子都难以领悟的他一天就明白了。
9.冯骥才写的《俗世奇人》里还写了很多像刷子李这样的奇人故事,请把他们的别号与高超技能连一连。
泥人张 深藏不露的船夫,功夫高,身手快如风
张大力 从鞋底抠下一块泥巴就捏出了海张五瓢似的脑袋
苏七块 能举起聚合成店铺门口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
一阵风 医术精湛,善于正骨拿环,诊金七块银元
阅读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南平市环保局向社会发布2017年度南平市环境公报。其中,公报了2017年南平市境内3条主要河流水质抽检评价结果——总体水质状况优级,水质类别为二类,与上年持平。主要河流一类到三类水质比例为100%,与上年持平,其中一类到二类水质比例为92.6%,较上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闽江南平段水质、富屯溪水质等多条我市境内主要河流水质状况比上一年有较大提升,如闽江南平段一类到二类水质比例为100%,较上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此外,南平还完成123个小流域断面的监测,结果与2016年普查水质相比,一类到三类水质比例上升4.1个百分点,四类水质比例上升1.6个百分点,五类及劣五类水质比例下降5.7个百分点,且2017年水质自动站监测结果以二类水质为主。与此同时,全市14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与上年持平。
选自《闽北日报》(有删减)
10.我市小流域断面的监测结果五类及以下水质与2016年相比,有何变化?( )
A.提高 B.降低 C.有高有低 D.与去年持平
11.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下面选项错误的是( )
A.闽江南平段总体水质比上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
B.2017年南平市境内3条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与上年持平。
C.小流域断面的监测结果说明南平小流域河流的水质变好。
D.南平市全市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居民可以放心饮用。
12.文中反馈的监测结果,不包含下列哪个方面的检测( )
A.地下饮用水的水质达标率 B.小流域断面的监测结果
C.主要河流水质抽检评价结果 D.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 )着腰 ( )了裆,( )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 )两( ),( )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他不动。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13.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选段的括号里。
挠 塌 揪 鼓 抓 合 用
14.用“﹏﹏﹏”画出选段中的一个比喻句。
15.选段中的小胖墩儿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请试着分析一下。
16.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阅读短文《张大力》,完成下列各题。
张大力
①张大力,原名叫张金壁,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
②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③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④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似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⑤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石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赛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似举着一大把花儿!
⑥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⑦张大力听了,正色说:“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哪!”
⑧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⑨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⑩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唯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选自《冯骥才中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7.这篇短文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下面课文的出处与其相同的是( )
A.《刷子李》 B.《景阳冈》 C.《将相和》 D.《桥》
18.关于聚合成大门口放着的那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当于现在的广告作用
B.用来试试人的力气大小
C.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D.在张大力之前没人能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
19.张大力不仅有力气,而且还很有头脑,遇事善于思考。下列句子不符合张大力的这一特点的是( )
A.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
B.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
C.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
D.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
20.“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似举着一大把花儿!”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的意思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1.文中说到“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方法”具体指什么? 可不可以删掉不写?写出你的理由。
阅读《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节选)》,完成下列各题。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节选)
(1)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2)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以中国临近的西太平洋为例,每年有30多次台风,它们在向西部靠近或登陆后,给中国、日本等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会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
(3)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4)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5)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⑹ 。雷电有一种特性,喜欢打击容易导电的物体。而含有金属矿藏的地方,导电性能比一般岩层好。据此,科学家们指出:经常遭到雷击的地方,通常暗示这一地区的地下可能埋藏着金属矿藏。20 世纪以来,苏联科学家就曾多次成功地利用雷电找到新的矿源。
2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
B.闪电可以杀死大气中的细菌和微生物,清洁空气。
C.大气中的游离氮可以被地面的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D.科学家认为频繁遭受雷击的地方有可能埋有矿藏。
23.第(2)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24.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25.仿照短文第⑷⑸段的表达方式,给第⑹段选一个最合适的开头。( )
A.雷电的导电性能强,人类不能失去雷电。
B.假如没有雷电,人类就将失去绝好的矿藏“探测仪”。
C.假如没有雷电,很多矿产资源就得不到开采利用。
D.有了雷电,很多矿产资源才能得到开采利用。
《第5单元现代文阅读检测卷-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
1. 挑坏栗 炒香栗 助学子 2.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 3.突出打栗人劳动的辛苦,为表现老汪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作铺垫。 4.“悄悄”一词写出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 5.老汪是一个技艺娴熟、纯朴善良和富于爱心的人。
本文通过记叙卖炒栗子的老汪晚开店;挑出坏栗 子;炒香甜的栗子;资助贫困的学子;表现了老汪的善良和爱心,还有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与概括。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题目所给的提示,确定事件所在的段落,然后用提示相同的方式去概括事件。提示用的都是三个字,概括时也都要用三个字。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第一部分(1),写老汪的炒栗子店总是比别人晚开店;第二部分(2-4),写老汪挑坏栗的绝技;第三部分(5),写老汪炒出的栗子味道香的原因;第四部分(6-8),写老汪进山收野栗子及资助学子的事.老汪是当今社会少有的好人,做生意讲究诚信、本分,不使小伎俩,为人忠厚、无私、有爱心。
2.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与作用。
行动(动作)描写的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这里的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
解答时,结合上下文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从内容上,这一细节描写出打栗人的辛苦;结构上,由下文“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可知对打野栗子的描写为以后老汪帮助他们做了铺垫。
4.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
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因素进行揣摩。“悄悄”一词写出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
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题目要求写出其中一点即可,注意表述语句的流畅。如:从他炒栗子与众不同的香味,可以看出他技艺娴熟。
6. 技艺高超 每一面墙刷完,曹小三都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 自信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那白点原来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 7.C 8.D 9.
【解析】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刷子李干活还有一个规矩。每刷完一面墙,必得在凳子上坐一会儿,抽一袋烟,喝一碗茶,再刷下一面墙。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这些内容可知,刷子李是一位技艺高超的人;结合“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和“好好学本事吧!”这些内容可知,刷子李是一位自信的人。
7.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课文内容可知,短文没有描写曹小三的粉刷技艺,故C错误。
8.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曹小三学徒头一天,见到听到学到的,恐怕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明白呢。”这句话的含义是(1)“刷子李”确有绝活,这一绝活,若没有亲眼目睹,怎么也不会相信是真的,说明“刷子李”技艺高超。(2)“刷子李”有此绝活是他自我挑战、不断磨练的结果。(3)“刷子李”的所言所行深深震撼了曹小三,曹小三感触很深,获益甚多。
故D说法错误。
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掌握。
泥人张:海张五讽刺泥人张,泥人张捏了海张五的泥像,并打出“贱卖”旗号,海张五花大价钱买走。课文通过泥人张与海张五的交锋,体现了泥人张高超的记忆手法和智慧,泥人张用自己的手艺和智慧回击了海张五对自己的讽刺。
张大力:张大力是一位力气很大的武夫。一家叫聚合成的石材铺,门前放着一个很重的青石大锁,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一天,张大力看见这把石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轻易将其举起,当张大力索要赏银时老板却让他看锁下边的字,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张大力知道这也是在夸他,于是此事作罢。
苏七块:天津卫小白楼一带,有个医生叫苏金伞,他医术高明,正骨拿环。但有个规矩:来看病的人必须先拿七块银元,否则决不搭理。于是众人背后给他一个绰号叫:“苏七块”,但是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也有他热情的一面。
一阵风:是个好船夫、水性好、身手快。
10.B 11.A 12.A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查找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句子“结果与2016年普查水质相比,一类到三类水质比例上升4.1个百分点,四类水质比例上升1.6个百分点,五类及劣五类水质比例下降5.7个百分点”知道我市小流域断面的监测结果五类及以下水质与2016年相比,下降5.7个百分点。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查找关键信息的能力。
通过句子“如闽江南平段一类到二类水质比例为100%,较上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知道闽江南平段不是总体水质比上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而是一类到二类水质较上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A选项错误。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通过句子“此外,南平还完成123个小流域断面的监测”知道文章中包含了小流域断面的监测结果。
通过句子“其中,公报了2017年南平市境内3条主要河流水质抽检评价结果”知道文章中包含了主要河流水质抽检评价结果。
通过句子“与此同时,全市14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与上年持平。”知道文章中包含了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所以文中反馈的监测结果,不包含地下饮用水的水质达标率。
13.塌 合 鼓 抓 挠 揪 14.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 15.小胖墩儿沉稳,经验老到,沉着细心。 16.选段描述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二人摔跤的情形。
【分析】13.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14.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仔细阅读选段,“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是比喻句,把嘎子比作猴子。
15.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在解答时可以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等分析人物形象,注意表达清楚,正确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文章内容“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珠子,不露一点儿破绽。”“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 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可以看出小胖墩儿沉稳,经验老到,沉着细心。
1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仔细阅读选段,结合文章主要人物之间发生的事情,“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小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可知主要讲述了小嘎子和小胖墩儿二人摔跤的情形。
17.A 18.A 19.D 20.这句话其实告诉我们张大力举得很轻松,没费多大力。这样写的好处是衬托张大力力气的大,确实名副其实,让人从人物行为、表情的描写中生动地感受人物。 21.在文中这“方法”具体指“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这行字体现着当时天津人佩服人、夸赞人的一种方法,就是公开承认你、相信你的能力,所以不能删去。
【分析】17.考查文章的出处。
B.《景阳冈》出自《水浒传》;
C.《将相和》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D.《桥》是废名后期的代表作;
只有A.《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
1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关于聚合成大门口放着的那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相当于现在的广告作用,是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在张大力之前没人能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并非用来试试人的力气大小的,故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19.考查对人物特点的认识。
张大力不仅有力气,而且还很有头脑,遇事善于思考。下列句子都体现了张大力的这一特点,句子“A.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他先试一试能否搬得动再下手,句子“B.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他要等伙计老板看清楚才放下石锁,为的是要钱。
句子“C.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这表现了大力善于思考。
而句子“D.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不符合张大力很有头脑,遇事善于思考这一特点,这可以看出张大力的豪爽特点。
20. 考查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
“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似举着一大把花儿!”这句话从人物动作“胳膊笔直不弯”和表情“脸上笑容满面”告诉读者张大力举得很轻松,没费多大力。“好似举着一大把花儿!”的联想更衬托出张大力力气大,确实名副其实。
2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中说到“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这“方法”具体指“唯张大力举起来不算”,这行字体现着当时天津人佩服人,夸赞人的一种方法,就是公开承认你、相信你的能力。不可以删掉不写。这句话体现了短文浓浓的津味。另外,一波三折的叙述,使张大力的力气大得到了又一次渲染,紧紧抓住了读者,起到了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22.C 23.不能。“往往”是指通常情况,但不排除有些年份台风带来的水分不足25% 的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严谨性。 24. 列数字 作比较 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闪电的放电量巨大,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25.B
【分析】22.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A正确。通过第②自然段中“而台风这一热带海洋风暴的出现,却能及时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淡水资源”可判定。
B正确。根据第三自然段“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可判定。
C错误。根据第⑤自然段“本来,大气中含有78%的游离氮,不能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可以判定空气中的游离氮不可以被地面的植物直接吸收利用。
D正确。根据第六自然段中“雷电有一种特性,喜欢打击容易导电的物体”可判定。
23.考查了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辨析。
“往往”是一般、通常的意思。用在这里说明一般情况下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但也有不能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的特殊情况。如果去掉就表明全部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与实际情况不符,失去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4.此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文中波浪线句子“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闪电的放电量巨大。
25.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段落结构的理解。
从第4、5段,我们可知,采用了“假如……将失去……”句式,所以选项B符合题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