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4-18 21:21:20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2024八下·龙岗期中)深圳花市上,一株三角梅上同时开出白、黄、红、粉、紫等多种颜色的“花”,吸引游客的驻足观赏。下列实例中所采用的技术与此相同的是(  )
A.土豆的块茎繁殖 B.柿子的嫁接
C.草莓的组织培养 D.水稻的种子繁殖
2.(2024八下·龙岗期中)三角梅的不同花色来自不同品种,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  )
A.基因不同 B.光照强度不同
C.种植土壤不同 D.施用的肥料不同
3.(2024八下·龙岗期中)我国是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下列关于种桑和养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桑树通过如图方式繁育优良品种要使其形成层紧密贴合
B.如图桑树所结果实性状与②砧木一致
C.若想提高蚕丝产量,应延长幼虫期
D.蚕在幼虫期对桑叶需求量最大
4.(2024八下·龙岗期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的地下茎是藕,藕节上的不定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这属于(  )
A.无性生殖 B.有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孢子生殖
5.(2024八下·龙岗期中)“落日临池见蝌斗,必知清夜有鸣蛙”。关于青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青蛙发育的起点是蝌蚪
B.青蛙鸣叫是求偶行为
C.青蛙生殖发育过程在水中进行
D.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方面差异很大
6.(2024八下·龙岗期中)我国古人观察到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并记录在诗歌成语之中。下列对诗歌成语中关于生殖发育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破茧成蝶——完全变态发育
B.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从幼虫化蛹未死亡
C.金蝉脱壳——不完全变态发育
D.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蛙终生生活在水中
7.(2024八下·龙岗期中)杜鹃妈妈把卵产在芦苇莺的巢穴中,由芦苇莺妈妈完成后续抚育任务。杜鹃的行为称为“巢寄生”。杜鹃的繁育过程中,以下哪项是杜鹃妈妈亲自完成的?(  )
A.筑巢 B.孵卵 C.育雏 D.交配
8.(2024八下·龙岗期中)生物创意节上,小李同学把一根白色长绳用多种颜色涂出了长短不一的区段,再把长绳缠绕成短棒状,长短不一的区段代表的是(  )
A.DNA B.染色体 C.基因 D.蛋白质
9.(2024八下·龙岗期中)小李同学整理了遗传相关知识概念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线粒体,②是双螺旋结构
B.④是基因,1个DNA分子上有1个基因
C.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储存着遗传信息
D.1条染色体包含1个蛋白质分子和1个DNA分子
10.(2024八下·龙岗期中)如图是某人体细胞染色体排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形态差别较大的一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
B.此人为女性
C.染色体在正常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共23对
D.此人的体细胞中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
11.(2024八下·龙岗期中)如图是塘水毛茛,它水下生长的叶片和在空气中的叶片形态不同。对这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水下和水上叶片的基因不同
B.叶片形态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这种差异只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D.该现象说明基因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12.(2024八下·龙岗期中)某生物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如图所示。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生殖细胞的是(  )
A. B.
C. D.
13.(2024八下·龙岗期中)神舟十三号空中课堂展示了在太空的微重力作用下,心肌细胞有些功能和基因表征发生改变。关于心肌细胞的这种变异理解正确的是(  )
A.心肌细胞的变异不可遗传
B.该心肌细胞的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
C.心肌细胞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D.心肌细胞在太空中发生的变异都是有利变异
14.(2024八下·龙岗期中)把北京的圆白菜引种到西藏,叶球重量普遍增加;重新引种回北京,叶球重量又降低到原来水平,变异原因与此例相似的是(  )
A.化学药剂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甜菜含糖量大幅提高
B.一对毛色正常的孟加拉虎产下白色幼虎
C.注射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体型变大
D.种植在向阳处的水稻稻穗比背阴处的饱满
15.(2024八下·龙岗期中)工业上,把青霉产生青霉素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快速繁殖的特性生产青霉素,这种技术属于(  )
A.组织培养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克隆技术 D.杂交技术
16.(2024八下·龙岗期中)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历时20多年,通过小麦与牧草杂交实验培育出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育种过程是通过有性生殖实现的
B.抗病基因使小麦新品种在生存斗争中获得优势
C.小麦与牧草杂交产生的后代都具有抗病、高产的性状
D.小麦新品种的抗病、高产等性状表现还受环境影响
17.(2024八下·龙岗期中)如图是米勒模拟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置A中的气体模拟原始大气,需充入氧气
B.烧瓶中的沸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C.B处取样检测到多种蛋白质和原始生命
D.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18.(2024八下·龙岗期中)如图是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示意图,据图分析,生物进化的大致方向不包括(  )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动物到植物 D.从简单到复杂
19.(2024八下·龙岗期中)〇、▲、口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表示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这三类生物化石的情况。推测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
20.(2024八下·龙岗期中)抗生素X是治疗中重度感染的一种药物,近5年抗生素X在某医院住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变化如图所示。根据达尔文进化论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抗生素X诱导细菌M产生了耐药性基因
B.细菌M出现耐药性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耐药性状对细菌M来说是有利变异
D.细菌M感染用抗生素X治疗预期效果可能越来越差
21.(2024八下·龙岗期中)达尔文观察到一种彗星兰的花距长达30厘米,一般昆虫无法为它传粉,便预测彗星兰的原产地必定有一种喙长30厘米的蛾类存在。41年后(如图)。下列关于彗星兰和长喙天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长喙天蛾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B.彗星兰的花距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长喙天蛾的喙很长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长花距的彗星兰能适应原产地的环境
22.(2024八下·龙岗期中)文明餐桌,倡导公筷。使用公筷能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一种细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
A.该细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B.该细菌是传染源
C.该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D.使用公筷可切断其传播途径
23.(2024八下·龙岗期中)流感高发期间,同学们绘制了流感传播示意简图作宣传,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唾液、鼻腔分泌物是传播途径
B.甲是易感人群
C.戴口罩可以减少飞沫传播带来的感染风险
D.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保护易感人群
24.(2024八下·龙岗期中)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B.白细胞吞噬入侵的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疫苗能直接杀死病原体,替代部分免疫的功能
D.免疫总是对人体有益,免疫的功能越强大越好
25.(2024八下·龙岗期中)下面四幅漫画表示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皮肤损伤患者的受损防线是图中的(  )
A. B.
C. D.
26.(2024八下·龙岗期中)2023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下列关于艾滋病的预防措施错误的是(  )
A.积极宣传艾滋病防控知识 B.远离毒品,洁身自好
C.与艾滋病人保持正常社交距离 D.定期接种艾滋病疫苗
27.(2024八下·龙岗期中)日常掌握一些急救方法和安全用药常识很有必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如图带有“OTC”标识的药物,可以自行购买随意服用
B.上肢伤口有暗红色血液不断流出,可指压远心端止血
C.发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抢救,并拨打120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迅速将病人转移到通风处抢救
28.(2024八下·龙岗期中)青少年时代充满生机活力,同时又面临着许多危机和困惑,以下做法不恰当的是(  )
A.心中烦闷时,大哭一场发泄情绪
B.学习之余每天保持1小时体育锻炼
C.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及时寻求老师帮忙调解
D.失眠时,吃家人的药物助眠
29.(2024八下·龙岗期中)生物社团的学生对“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进行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如下表。下列数据解读有误的是(  )
酒精体积分数% 清水 0.25 1 10 20
水蚤心率(次/10秒) 35 45 30 23 0
A.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增大而加快
B.酒精浓度较小时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
C.20%酒精浓度下,水蚤的心跳停止
D.饮酒对心脏功能有影响,酗酒损害健康
30.(2024八下·龙岗期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时,设置了对照实验
B.“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采用了普查法
C.孟德尔在研究遗传规律时,采用了数据统计分析法
D.“探究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和“探究保护色的形成”都采用了模拟实验法
31.(2024八下·龙岗期中)人类和家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不同,图1是人类的XY型性别决定图解,图2是家鸡的ZW型性别决定图解(在【】中填数字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两种性别决定方式都是通过   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2)正常情况下,若雄性家鸡D产生的精子与含有   染色体的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将发育成雌性家鸡。图中C和D家鸡交配,后代为雄性的概率为   。
(3)决定家鸡性别的遗传物质储存在图3中的【 】   结构;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是图3中的【 】   结构。
32.(2024八下·龙岗期中)以下是《深圳市养犬管理条例》选段摘录,阅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第十八条:实行狂犬病免费强制免疫制度。养犬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饲养的犬只送动物防疫机构注射狂犬病疫苗,取得犬只免疫证明。
第十九条:市、区主管部门、养犬人、物业管理单位、犬只诊疗机构发现犬只患有、疑似患有狂犬病或者其他严重人畜共患传染性疫病的,应当立即向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对疑似患有狂犬病的犬只应当立即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诊断;对确认患有狂犬病的犬只
第二十二条:发生狂犬病疫情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疫情划定疫点、疫区,并依法采取紧急灭犬等防治措施
(1)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狂犬病病毒属于   。
(2)从免疫的角度看,疫苗属于   ,注射疫苗人体内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   。为什么注射狂犬病疫苗不能预防由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犬细小病?   。
(3)从传染病防控角度看,“紧急灭犬”措施属于   。
33.(2024八下·龙岗期中)东北林蛙是集食、药、补一体的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两栖类动物。以下表格记录了科学家研究不同光照时间对林蛙蝌蚪发育成林蛙的影响的数据。分析表格并回答问题:
组别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光照时间(小时) 0 4 8 12 16 20 24 正常时长
完成变态日龄/天 44 49 60 56 58 53 47 59
变态率/% 95 86 54 71 62 83 92 60
变态发育时间/天 16 16 17 17 18 17 16 18
存活率/% 0 8 23 65 60 10 0 62
(1)东北林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这种发育过程称为   。
(2)科学家取同一时间产出的蛙卵,随机分成8组,每组蛙卵数量相等,该操作遵循设计实验的   原则。该实验中第   (填编号)组为对照组。
(3)对比各组数据可知,光照时长对林蛙的   影响较小,但其他指标都影响较大。从节约能源、提高收益角度出发,室内饲养林蛙最适合提供的光照时长为   小时。
34.(2024八下·龙岗期中)果蝇体型较小、易饲养、繁殖快,生命周期较短,常作为研究遗传学的生物材料。分析图并回答问题:
果蝇杂交实验及结果
实验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亲代的性状表现 长翅×残翅 残翅×残翅 长翅×长翅
子代性状表现及数目 长翅 56 a 61
残翅 56 96 22
(1)如图是果蝇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中的Ⅲ期是果蝇发育的   期。
(2)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   ;依据表中数据可大致判断果蝇的   翅为显性性状。
(3)若果蝇翅的遗传过程完全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则第二组数据中的a最可能是以下四个选项中的_____。
A.96 B.288 C.32 D.0
(4)若用E、e分别表示控制果蝇翅是否残缺的显性和隐性基因,则在第一组实验中,子代性状为长翅的果蝇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土豆的块茎繁殖——这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但与嫁接技术不同,它不涉及不同品种的植物部分的结合,而是通过块茎的直接生长来繁殖新植株,不符合题意。B:柿子的嫁接——这与题目中描述的三角梅的繁殖方式相同,都是通过嫁接技术实现的,可以将不同品种的柿子嫁接到同一植株上,实现多种柿子的共存,符合题意。
C:草莓的组织培养——这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通过培养植物的组织或细胞来繁殖新植株,但与嫁接技术不同,它不涉及不同品种的植物部分的结合,不符合题意。
D:水稻的种子繁殖——这是一种有性繁殖方式,通过种子来繁殖新植株,与嫁接技术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嫁接是一种无性繁殖方法,通过将不同品种的植物部分(如枝条或芽)连接到另一株植物上,使它们生长在一起,从而实现不同颜色花朵的共存。
2.【答案】A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不同品种的三角梅之所以花色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基因组中控制花色的基因不同。基因决定了植物的性状,包括花色、花型、植株大小等,A正确。
BCD.光照强度不同、种植土壤不同、施用的肥料不同属于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不会品种之间的差异,BCD错误。
故选A。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3.【答案】B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等)
【解析】【解答】A.桑树通过嫁接方式繁育优良品种,确实需要使形成层紧密贴合,以确保嫁接成功,A正确。
B.嫁接后的桑树所结果实的性状通常与接穗(图中的①)一致,而不是砧木(图中的②),B错误。
CD.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发育,家蚕由受精卵发育成幼虫,取食桑叶,经过4次蜕皮,停止取食桑叶,吐丝结茧,要使蚕丝产量提高,应设法延长家蚕发育的幼虫期,增加其体内的营养物质,蚕在幼虫期对桑叶需求量最大,CD正确。
故选B。
【分析】(1)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2)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4.【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荷的地下茎藕节上的不定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繁殖,A符合题意。
B.有性生殖,是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荷的地下茎藕节上的不定芽发育成新个体,不涉及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B不符合题意。
C.一般的,进行分裂生殖的是单细胞生物,例如,细菌、草履虫;荷花属于被子植物,不进行分裂生殖,C不符合题意。
D.孢子生殖,是指生物体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生殖方式,常见于真菌、苔藓、蕨类等植物。荷的地下茎藕节上的不定芽发育成新个体,不涉及孢子的产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包括营养繁殖、分株、压条、扦插、嫁接等。其中,营养繁殖是指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如藕节上的不定芽发育成新个体,即属于营养繁殖的一种。
5.【答案】A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青蛙的发育起点是受精卵,而不是蝌蚪,A错误。
B.蛙鸣是雄蛙为了吸引雌蛙前来抱对,属于求偶行为,B正确。
C.青蛙是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其的生殖发育过程在水中进行,C正确。
D.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要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其幼体和成体不仅在外部形态上有许多差异,而且其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属于变态发育,D正确。
故选A。
【分析】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外鳃,再长出内鳃,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所以青蛙的发育特点是体外受精,水中完成,变态发育。
6.【答案】D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蝴蝶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A正确。
B.蚕的发育过程也是完全变态发育,从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化为成虫。在化蛹阶段,蚕会吐丝结茧,但并不意味着“到死”,而是进入蛹期,最终会破茧成蝶,B正确。
C.蝉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幼虫、成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C正确。
D.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D错误。
故选D。
【分析】(1)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2)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系统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7.【答案】D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杜鹃不亲自筑巢,它是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芦苇莺)的巢中,所以筑巢不是杜鹃妈妈亲自完成的,A 错误。
B:根据 “巢寄生” 的特点,杜鹃妈妈把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由其他鸟类(芦苇莺妈妈)进行孵卵,杜鹃妈妈不亲自孵卵,B 错误。
C:育雏也是由芦苇莺妈妈完成,杜鹃妈妈不亲自育雏,C 错误。
D:在繁殖过程中,杜鹃妈妈要与杜鹃爸爸进行交配,产生受精卵,这个过程是杜鹃妈妈亲自完成的,D 正确。
故选D。
【分析】在繁殖季节,许多鸟类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求偶行为,求偶成功,雌雄鸟进行交配,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的体内结合成受精卵,然后选择合适的场所构筑巢穴。接着,雌鸟产下具有坚硬外壳的大型的卵。鸟的受精卵在雌鸟体内就已经开始发育,产出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亲鸟的体温,需要由亲鸟孵化才能继续发育。孵化出后,一些晚成雏尚未充分发育,需要由亲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独立生活。所以鸟类的繁殖行为的几个过程的顺序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鹃。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画眉,鸦雀,寿带鸟和柳莺)的巢内,让这些鸟类为其孵卵、育雏。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鸟必须有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
8.【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短棒状”则是染色体的形态,染色体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题目描述的“白色长绳”可以类比为DNA分子,DNA分子在细胞中通常以双螺旋结构存在,但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将其简化为一条长绳。而“多种颜色涂出的长短不一的区段”则可以理解为DNA分子上不同功能的区域,即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不同的基因控制着生物体的不同性状。因此,长绳、短棒分别代表的是DNA、染色体,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9.【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与遗传信息的直接传递无关。而双螺旋结构是DNA的典型结构,与遗传信息的传递直接相关。因此,①应为细胞核,②才是双螺旋结构,A错误。
B.④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以有多个基因,B错误。
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C正确。
D.1条染色体一般包含一个DNA分子和许多蛋白质分子,D错误。
故选C。
【分析】图中①是细胞核、②是双螺旋结构、③是遗传信息、④是基因。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10.【答案】B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A. 根据人体细胞染色体的结构,性染色体(X和Y)在形态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Y染色体比X染色体小得多,A正确。B.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Y,这是男性的性染色体组合,B错误。
C.正常人体内细胞有23对染色体,C正确。
D.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男性体细胞中X染色体来自母方,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类型是固定的,其中包含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决定了个体的性别,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
11.【答案】B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A:水下和水上叶片的基因不同。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同一种植物的基因是相同的,不会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基因,不符合题意。B:叶片形态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塘水毛茛在水下和水上的叶片形态不同,这说明了基因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会有所不同,即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决定了生物的性状表现,符合题意。
C:这种差异只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只归因于环境因素,不符合题意。
D:该现象说明基因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即使基因相同,不同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性状的表现,导致表现型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但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中,同一种生物的基因表达可能会有所不同,导致性状表现的差异。
12.【答案】A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受精过程
【解析】【解答】A.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形成生殖细胞时,其染色体和基因数目均减少一半,aB符合分裂规律,A符合题意。
B.A和a属于等位基因,经过减数分裂后,二者会分离,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生殖细胞中,B不符合题意。
C.染色体和基因是成对存在的,A和a不可能同时存在生殖细胞中,C不符合题意。
D.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时,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均分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基因经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受精时,来自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在受精卵又构成新的成对染色体,且每对染色体中,必有一条来自父亲(精子),另一条来自母亲(卵细胞)。
13.【答案】C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 变异如果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那么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心肌细胞的基因表征发生改变,这可能意味着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因此这种变异是可能遗传的,A不符合题意;B.如果心肌细胞的功能和基因表征发生了改变,这通常意味着遗传物质(DNA)发生了某种形式的改变,无论是突变、表观遗传学的改变还是其他形式的遗传物质变化,B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且是不定向,不可控的,所以心肌细胞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符合题意;
D.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心肌细胞在太空中发生的变异不一定对人的生存有利,即不一定是有利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4.【答案】D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题目中提到的圆白菜引种到西藏后叶球重量增加,再引种回北京后叶球重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这说明这种变异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A:化学药剂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甜菜含糖量大幅提高。这是由化学药剂引起的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与题目中的变异原因不同。B:一对毛色正常的孟加拉虎产下白色幼虎。这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与题目中的变异原因不同。
C:注射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体型变大。这是基因工程导致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与题目中的变异原因不同。
D:种植在向阳处的水稻稻穗比背阴处的饱满。这是由环境因素(光照)引起的,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与题目中的变异原因相似。
故选D。
【分析】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5.【答案】B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离体培养,使其生长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这与题目中描述的基因转移过程不符。B、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细胞中,使其能够表达出该基因的产物。题目中描述的正是将青霉产生青霉素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使其能够生产青霉素的过程,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C、克隆技术,是指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复制出与原生物体完全相同的个体。这与题目中描述的基因转移过程不符。
D、杂交技术,是指通过有性繁殖的方式,将两个不同品种的生物进行交配,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这与题目中描述的基因转移过程不符。
故选B。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16.【答案】C
【知识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解答】A.杂交育种是通过有性生殖,即两个不同品种的个体进行交配,产生后代的过程,A正确。
B.抗病基因能够帮助植物抵抗病害,从而在自然选择中获得生存优势,B正确。
C.杂交育种并不能保证所有后代都具有预期的性状,后代会有不同的基因组合,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后代都一定具有抗病、高产的性状,C错误。
D.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D正确。
故选C。
【分析】杂交育种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品种的植物或动物进行交配,以期获得具有更优性状的后代。在小麦与牧草的杂交实验中,目标是培育出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17.【答案】B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分析
【解析】【解答】A.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因此,米勒实验中使用的气体成分不包括氧气,以更准确地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A错误。
B.米勒实验中,烧瓶中的沸水确实模拟了原始地球上的高温环境,特别是原始海洋的高温条件,为有机物的合成提供了必要的热能,B正确。
C.图中B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即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C错误。
D.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能够转变成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D错误。
故选B。
【分析】米勒的实验是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说的重要实验之一,它模拟了原始地球的条件,试图证明在原始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物。实验中,米勒使用了高温、高压、电火花等条件,模拟了原始地球上的闪电、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以促进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18.【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A:从水生到陆生,这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方向,许多生物从水生环境逐渐适应并迁移到陆地,如两栖动物的出现,A正确。B:从低等到高等,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的复杂度和适应性逐渐增加,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B正确。
C:从动物到植物,这个方向不符合生物进化的实际路径,动物和植物是两个独立的生物界,它们的进化是并行的,而不是从一个到另一个的线性过程,C错误。
D:从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复杂化,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D正确。
故选C。
【分析】生物进化的大致方向通常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包括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这些原则反映了生物在地球历史上的适应性变化和复杂度的增加。然而,生物进化并不遵循从动物到植物的方向,因为动物和植物是两个独立的生物界,它们的进化路径是并行的,而不是从一个到另一个的线性过程。
19.【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图表中生物种类最多的是甲地层。推测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乙甲,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即生物进化与地层年代的关系。根据生物进化论,生物的进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的,因此,越古老的生物化石通常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而越新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的地层中。
20.【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抗生素并不直接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基因,而是选择出已经存在的耐药性基因。细菌的耐药性基因是自然变异的结果,抗生素的作用是筛选出这些耐药性基因,使其在细菌种群中得以保留和传播,A错误。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对抗生素有抵抗力的细菌在使用抗生素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优势更明显。因此,长期用药的结果是耐药菌株繁殖增加,这一过程称为自然选择,B正确。
C.在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中,耐药性状使细菌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因此对细菌来说是有利的变异,C正确。
D . 随着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逐年上升,抗生素X的治疗效果会逐渐下降。耐药细菌增多意味着抗生素治疗成功率减少,导致治疗效果越来越差,这也解释了近年来治疗中感染康复率降低的现象,D正确。
故选A。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21.【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在自然界中,同种生物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如食物、配偶、栖息地等)而进行的斗争是普遍存在的,这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A正确。
B.根据达尔文的理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通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彗星兰的长花距可能是为了吸引特定的传粉者(如长喙天蛾),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生物适应环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从进化角度分析,只有以长细管彗星兰的花蜜为食的天蛾的喙在长期自然选择中更有优势的存活下来,因此长喙天蛾的喙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长花距的彗星兰能适应原产地的环境才能生存,D正确。
故选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2.【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细菌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A.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不符合题意。
B.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幽门螺杆菌属于病原体,不是传染源,B不符合题意。
C.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C不符合题意。
D.使用公筷可避免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属于切断其传播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3.【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 A.唾液、鼻腔分泌物中有流感病毒,能够传播流感,是传播途径,故A正确。
B.从传染病角度分析,图中乙还没有被感染的健康人属于易感人群,甲患者体内有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故B错误。
C.戴口罩能够阻断病原体在人与人间通过飞沫传播,可以减少飞沫传播带来的感染风险,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故C正确。
D.接种流感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4.【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A.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A错误。
B.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所以,白细胞吞噬入侵的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
C.疫苗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疫苗是经过减毒的,进入人体后使人体产生抗体,C错误。
D.免疫并不是总对人体有益的,如防御感染免疫功能过强会发生过敏反应,自身稳定的免疫功能过强容易得类风湿性疾病,当免疫监视的功能异常时有可能会发生肿瘤,D错误。
故选B。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25.【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A.图中皮肤作为人体的天然屏障。当皮肤受到损伤时,因此皮肤损伤患者的受损防线是第一道防线 ,A符合题意。
B.体液的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溶解死亡,B不符合题意。
C.注射疫苗,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不符合题意。
D.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防线 构成 功能 类别
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 阻止或杀死病菌,消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溶解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6.【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减少歧视,促进安全行为,A正确。
B.毒品使用和不安全的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B正确。
C.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 ,C正确。
D.至今为止,尚未研究出艾滋病疫苗,D错误。
故选D。
【分析】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包括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等。题目要求找出错误的预防措施。
27.【答案】A
【知识点】安全用药;急救常识
【解析】【解答】A.带有“OTC”标识的药物,即非处方药,虽然可以自行购买,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服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等信息,避免因用药不当而造成健康损害,A错误。
B.静脉出血的血液颜色较暗,流速较慢,可采用指压远心端止血的方法,即在伤口的远心端(远离心脏的一端)施加压力,以减缓或停止出血,B正确。
C.遇到心脏骤停患者时,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120,心肺复苏是延续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方法,开放气道一人工呼吸,C正确。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D正确。
故选A。
【分析】(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2)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了 解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和急救方法,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28.【答案】D
【知识点】调节情绪的方法
【解析】【解答】A:心中烦闷时,大哭一场发泄情绪。这是一种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有助于缓解内心的压抑和紧张,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B:学习之余每天保持1小时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促进心理健康,是青少年保持良好情绪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及时寻求老师帮忙调解。这是一种积极的冲突解决策略,能够避免矛盾的升级,同时也能学习到如何在社会交往中处理问题,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机会。
D:失眠时,吃家人的药物助眠。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药物的使用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未经医生指导的药物使用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包括药物依赖和副作用。此外,长期依赖药物助眠会削弱青少年自我调节睡眠的能力,不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故选D。
【分析】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成长中的挑战和压力,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在面对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时的正确应对方式,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
29.【答案】A
【知识点】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解答】AB.从图表可以看出,酒精浓度较小时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但随酒精浓度增大,水蚤心率减慢,A错误,B正确。
C.由表格可知,20%酒精浓度下,水蚤的心跳停止,C正确。
D.根据生物学常识,酒精对心脏功能确实有影响,过量饮酒会损害健康,D正确。
故选A。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酗酒: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使肝脏硬化,增加患癌症的危险,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车祸元凶之一)
30.【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时,确实设置了对照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如温度、水分、光照等,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以探究这些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正确。
B.“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采用了实验法而不是普查法,B错误。
C.孟德尔在研究遗传规律时,确实采用了数据统计分析法。孟德尔通过大量的豌豆杂交实验,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了遗传定律,C正确。
D.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叫模拟实验。如动植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米勒研究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都运用了模拟实验法,D正确。
故选B。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 调查研究目的方法。
分类法: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31.【答案】(1)有性
(2)W;50%
(3)2胚盘;4卵黄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鸟卵的结构
32.【答案】(1)病原体
(2)抗原;抗体;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免疫具有特异性
(3)控制传染源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1)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狂犬病病毒属于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狂犬病病毒正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
(2)接种用的疫苗是由减毒的、低毒的,从免疫角度分析:将疫苗注射到人体后,叫抗原,会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对其它病原体无效。某人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可以预防狂犬病,因为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免疫具有特异性。
(3)从传染病防控角度看,“紧急灭犬”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消灭或隔离传染源,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
【分析】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免疫机制中,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因此狂犬病毒属于病原体。
(2)接种用的疫苗是由减毒的、低毒的,从免疫角度分析:将疫苗注射到人体后,叫抗原,会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对其它病原体无效。某人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可以预防狂犬病,因为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免疫具有特异性。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从传染病防控角度看:“紧急灭犬”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33.【答案】(1)变态发育
(2)单一变量;⑧
(3)变态发育时间;12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变态发育是指动物从幼体到成体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发生显著变化的发育方式。东北林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单一变量原则是指在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本实验中为光照时间)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科学家取同一时间产出的蛙卵,随机分成8组,除光照时长外的环境条件也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其他组都与本组为对照 ⑧组为对照组。
(3)对比各组数据可知,光照时长对林蛙的变态发育时间影响较小。光照时长为12时 ,实验数据与正常光照时间最接近,从节约能源,室内饲养林蛙最适合提供的光照时长为12小时。
【分析】(1)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系统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东北林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蝌蚪、成蛙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科学家取同一时间产出的蛙卵,随机分成8组,除光照时长外的环境条件也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其他组都与本组为对照 ⑧组为对照组。
(3)对比各组数据可知,光照时长对林蛙的变态发育时间影响较小。光照时长为12时 ,实验数据与正常光照时间最接近,从节约能源,室内饲养林蛙最适合提供的光照时长为 12小时。
34.【答案】(1)蛹
(2)相对性状;长
(3)D
(4)Ee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果蝇、家蚕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果蝇的发育过程为Ⅰ受精卵、Ⅱ幼虫、Ⅲ蛹、Ⅳ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图中的Ⅲ期是果蝇发育的蛹期。
(2)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在第三组中,亲代都是长翅,子代却出现残翅,说明残翅是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长翅是显性性状。
(3)由第三组,可知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ee,则一对隐性基因传递给子代也是隐性基因,则a是0,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4)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aa,故在第一组实验中,子代残翅的基因来自亲代,则亲代长翅的基因组成是Ee。
【分析】(1)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果蝇的发育过程为Ⅰ受精卵、Ⅱ幼虫、Ⅲ蛹、Ⅳ成虫四个时期,并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显著不同,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图中的Ⅲ期是果蝇发育的蛹期。
(2)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在第三组中,亲代都是长翅,子代却出现残翅,说明残翅是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长翅是显性性状。
(3)由第三组,可知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ee,则一对隐性基因传递给子代也是隐性基因,则a是0,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4)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aa,故在第一组实验中,子代残翅的基因来自亲代,则亲代长翅的基因组成是Ee。
1 / 1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多校联考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1.(2024八下·龙岗期中)深圳花市上,一株三角梅上同时开出白、黄、红、粉、紫等多种颜色的“花”,吸引游客的驻足观赏。下列实例中所采用的技术与此相同的是(  )
A.土豆的块茎繁殖 B.柿子的嫁接
C.草莓的组织培养 D.水稻的种子繁殖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土豆的块茎繁殖——这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但与嫁接技术不同,它不涉及不同品种的植物部分的结合,而是通过块茎的直接生长来繁殖新植株,不符合题意。B:柿子的嫁接——这与题目中描述的三角梅的繁殖方式相同,都是通过嫁接技术实现的,可以将不同品种的柿子嫁接到同一植株上,实现多种柿子的共存,符合题意。
C:草莓的组织培养——这是一种无性繁殖方式,通过培养植物的组织或细胞来繁殖新植株,但与嫁接技术不同,它不涉及不同品种的植物部分的结合,不符合题意。
D:水稻的种子繁殖——这是一种有性繁殖方式,通过种子来繁殖新植株,与嫁接技术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嫁接是一种无性繁殖方法,通过将不同品种的植物部分(如枝条或芽)连接到另一株植物上,使它们生长在一起,从而实现不同颜色花朵的共存。
2.(2024八下·龙岗期中)三角梅的不同花色来自不同品种,品种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因为(  )
A.基因不同 B.光照强度不同
C.种植土壤不同 D.施用的肥料不同
【答案】A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不同品种的三角梅之所以花色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基因组中控制花色的基因不同。基因决定了植物的性状,包括花色、花型、植株大小等,A正确。
BCD.光照强度不同、种植土壤不同、施用的肥料不同属于环境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不会品种之间的差异,BCD错误。
故选A。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3.(2024八下·龙岗期中)我国是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下列关于种桑和养蚕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桑树通过如图方式繁育优良品种要使其形成层紧密贴合
B.如图桑树所结果实性状与②砧木一致
C.若想提高蚕丝产量,应延长幼虫期
D.蚕在幼虫期对桑叶需求量最大
【答案】B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营养繁殖(嫁接、扦插、压条等)
【解析】【解答】A.桑树通过嫁接方式繁育优良品种,确实需要使形成层紧密贴合,以确保嫁接成功,A正确。
B.嫁接后的桑树所结果实的性状通常与接穗(图中的①)一致,而不是砧木(图中的②),B错误。
CD.家蚕的生殖和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为完全变态发育,家蚕由受精卵发育成幼虫,取食桑叶,经过4次蜕皮,停止取食桑叶,吐丝结茧,要使蚕丝产量提高,应设法延长家蚕发育的幼虫期,增加其体内的营养物质,蚕在幼虫期对桑叶需求量最大,CD正确。
故选B。
【分析】(1)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在另一个植物体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2)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4.(2024八下·龙岗期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的地下茎是藕,藕节上的不定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这属于(  )
A.无性生殖 B.有性生殖 C.分裂生殖 D.孢子生殖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的有性生殖;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解答】A.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荷的地下茎藕节上的不定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属于无性生殖中的营养繁殖,A符合题意。
B.有性生殖,是指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荷的地下茎藕节上的不定芽发育成新个体,不涉及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B不符合题意。
C.一般的,进行分裂生殖的是单细胞生物,例如,细菌、草履虫;荷花属于被子植物,不进行分裂生殖,C不符合题意。
D.孢子生殖,是指生物体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的生殖方式,常见于真菌、苔藓、蕨类等植物。荷的地下茎藕节上的不定芽发育成新个体,不涉及孢子的产生,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植物的无性生殖方式包括营养繁殖、分株、压条、扦插、嫁接等。其中,营养繁殖是指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如藕节上的不定芽发育成新个体,即属于营养繁殖的一种。
5.(2024八下·龙岗期中)“落日临池见蝌斗,必知清夜有鸣蛙”。关于青蛙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青蛙发育的起点是蝌蚪
B.青蛙鸣叫是求偶行为
C.青蛙生殖发育过程在水中进行
D.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方面差异很大
【答案】A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青蛙的发育起点是受精卵,而不是蝌蚪,A错误。
B.蛙鸣是雄蛙为了吸引雌蛙前来抱对,属于求偶行为,B正确。
C.青蛙是体外受精,变态发育,其的生殖发育过程在水中进行,C正确。
D.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要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其幼体和成体不仅在外部形态上有许多差异,而且其内部结构和生活习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属于变态发育,D正确。
故选A。
【分析】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为: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先长出外鳃,再长出内鳃,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所以青蛙的发育特点是体外受精,水中完成,变态发育。
6.(2024八下·龙岗期中)我国古人观察到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并记录在诗歌成语之中。下列对诗歌成语中关于生殖发育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破茧成蝶——完全变态发育
B.春蚕到死丝方尽——蚕从幼虫化蛹未死亡
C.金蝉脱壳——不完全变态发育
D.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蛙终生生活在水中
【答案】D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蝴蝶的发育过程包括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A正确。
B.蚕的发育过程也是完全变态发育,从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化为成虫。在化蛹阶段,蚕会吐丝结茧,但并不意味着“到死”,而是进入蛹期,最终会破茧成蝶,B正确。
C.蝉的发育过程是受精卵、幼虫、成虫,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C正确。
D.青蛙属于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水中,也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D错误。
故选D。
【分析】(1)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2)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系统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7.(2024八下·龙岗期中)杜鹃妈妈把卵产在芦苇莺的巢穴中,由芦苇莺妈妈完成后续抚育任务。杜鹃的行为称为“巢寄生”。杜鹃的繁育过程中,以下哪项是杜鹃妈妈亲自完成的?(  )
A.筑巢 B.孵卵 C.育雏 D.交配
【答案】D
【知识点】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解析】【解答】A:杜鹃不亲自筑巢,它是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芦苇莺)的巢中,所以筑巢不是杜鹃妈妈亲自完成的,A 错误。
B:根据 “巢寄生” 的特点,杜鹃妈妈把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由其他鸟类(芦苇莺妈妈)进行孵卵,杜鹃妈妈不亲自孵卵,B 错误。
C:育雏也是由芦苇莺妈妈完成,杜鹃妈妈不亲自育雏,C 错误。
D:在繁殖过程中,杜鹃妈妈要与杜鹃爸爸进行交配,产生受精卵,这个过程是杜鹃妈妈亲自完成的,D 正确。
故选D。
【分析】在繁殖季节,许多鸟类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求偶行为,求偶成功,雌雄鸟进行交配,精子和卵细胞在雌鸟的体内结合成受精卵,然后选择合适的场所构筑巢穴。接着,雌鸟产下具有坚硬外壳的大型的卵。鸟的受精卵在雌鸟体内就已经开始发育,产出后,由于外界温度低于亲鸟的体温,需要由亲鸟孵化才能继续发育。孵化出后,一些晚成雏尚未充分发育,需要由亲鸟喂养一段时间,才能独立生活。所以鸟类的繁殖行为的几个过程的顺序为:求偶、交配、筑巢、产卵、孵化、育雏。有的鸟不筑巢,不孵卵,不育雏,如杜鹃。杜鹃将卵产在其他鸟类(如画眉,鸦雀,寿带鸟和柳莺)的巢内,让这些鸟类为其孵卵、育雏。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的过程中,鸟必须有求偶、交配、产卵等行为。
8.(2024八下·龙岗期中)生物创意节上,小李同学把一根白色长绳用多种颜色涂出了长短不一的区段,再把长绳缠绕成短棒状,长短不一的区段代表的是(  )
A.DNA B.染色体 C.基因 D.蛋白质
【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短棒状”则是染色体的形态,染色体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体。题目描述的“白色长绳”可以类比为DNA分子,DNA分子在细胞中通常以双螺旋结构存在,但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将其简化为一条长绳。而“多种颜色涂出的长短不一的区段”则可以理解为DNA分子上不同功能的区域,即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不同的基因控制着生物体的不同性状。因此,长绳、短棒分别代表的是DNA、染色体,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9.(2024八下·龙岗期中)小李同学整理了遗传相关知识概念图,下列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
A.①是线粒体,②是双螺旋结构
B.④是基因,1个DNA分子上有1个基因
C.DNA分子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储存着遗传信息
D.1条染色体包含1个蛋白质分子和1个DNA分子
【答案】C
【知识点】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解析】【解答】A.线粒体是细胞内的能量工厂,与遗传信息的直接传递无关。而双螺旋结构是DNA的典型结构,与遗传信息的传递直接相关。因此,①应为细胞核,②才是双螺旋结构,A错误。
B.④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一个DNA分子上可以有多个基因,B错误。
C.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其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C正确。
D.1条染色体一般包含一个DNA分子和许多蛋白质分子,D错误。
故选C。
【分析】图中①是细胞核、②是双螺旋结构、③是遗传信息、④是基因。
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DNA分子为双螺旋结构,像螺旋形的梯子;DNA上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叫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10.(2024八下·龙岗期中)如图是某人体细胞染色体排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形态差别较大的一对染色体是性染色体
B.此人为女性
C.染色体在正常体细胞中成对存在,共23对
D.此人的体细胞中X染色体一定来自母亲
【答案】B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
【解析】【解答】A. 根据人体细胞染色体的结构,性染色体(X和Y)在形态上确实存在显著差异,Y染色体比X染色体小得多,A正确。B.从图中可以看出,该个体的性染色体为XY,这是男性的性染色体组合,B错误。
C.正常人体内细胞有23对染色体,C正确。
D.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性别遗传图解看出,男性体细胞中X染色体来自母方,D正确。
故答案为:B。
【分析】人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和类型是固定的,其中包含22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决定了个体的性别,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Y。
11.(2024八下·龙岗期中)如图是塘水毛茛,它水下生长的叶片和在空气中的叶片形态不同。对这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水下和水上叶片的基因不同
B.叶片形态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C.这种差异只受到环境因素影响
D.该现象说明基因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答案】B
【知识点】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
【解析】【解答】A:水下和水上叶片的基因不同。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同一种植物的基因是相同的,不会因为生长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基因,不符合题意。B:叶片形态的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塘水毛茛在水下和水上的叶片形态不同,这说明了基因在不同环境下的表达会有所不同,即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决定了生物的性状表现,符合题意。
C:这种差异只受到环境因素影响。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生物的性状表现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只归因于环境因素,不符合题意。
D:该现象说明基因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即使基因相同,不同的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性状的表现,导致表现型不同,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决定,但同时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中,同一种生物的基因表达可能会有所不同,导致性状表现的差异。
12.(2024八下·龙岗期中)某生物体细胞中的两对基因Aa和Bb,分别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如图所示。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生殖细胞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受精过程
【解析】【解答】A.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形成生殖细胞时,其染色体和基因数目均减少一半,aB符合分裂规律,A符合题意。
B.A和a属于等位基因,经过减数分裂后,二者会分离,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生殖细胞中,B不符合题意。
C.染色体和基因是成对存在的,A和a不可能同时存在生殖细胞中,C不符合题意。
D.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时,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均分离,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卵细胞和精子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基因经过精子或卵细胞传递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要减少一半,受精时,来自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在受精卵又构成新的成对染色体,且每对染色体中,必有一条来自父亲(精子),另一条来自母亲(卵细胞)。
13.(2024八下·龙岗期中)神舟十三号空中课堂展示了在太空的微重力作用下,心肌细胞有些功能和基因表征发生改变。关于心肌细胞的这种变异理解正确的是(  )
A.心肌细胞的变异不可遗传
B.该心肌细胞的遗传物质未发生改变
C.心肌细胞的变异是不定向的
D.心肌细胞在太空中发生的变异都是有利变异
【答案】C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A. 变异如果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那么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心肌细胞的基因表征发生改变,这可能意味着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因此这种变异是可能遗传的,A不符合题意;B.如果心肌细胞的功能和基因表征发生了改变,这通常意味着遗传物质(DNA)发生了某种形式的改变,无论是突变、表观遗传学的改变还是其他形式的遗传物质变化,B不符合题意;
C.自然界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且是不定向,不可控的,所以心肌细胞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符合题意;
D.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心肌细胞在太空中发生的变异不一定对人的生存有利,即不一定是有利变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4.(2024八下·龙岗期中)把北京的圆白菜引种到西藏,叶球重量普遍增加;重新引种回北京,叶球重量又降低到原来水平,变异原因与此例相似的是(  )
A.化学药剂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甜菜含糖量大幅提高
B.一对毛色正常的孟加拉虎产下白色幼虎
C.注射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体型变大
D.种植在向阳处的水稻稻穗比背阴处的饱满
【答案】D
【知识点】变异的类型、原因和意义
【解析】【解答】题目中提到的圆白菜引种到西藏后叶球重量增加,再引种回北京后叶球重量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这说明这种变异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A:化学药剂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甜菜含糖量大幅提高。这是由化学药剂引起的染色体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与题目中的变异原因不同。B:一对毛色正常的孟加拉虎产下白色幼虎。这是基因突变导致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与题目中的变异原因不同。
C:注射生长激素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体型变大。这是基因工程导致的,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与题目中的变异原因不同。
D:种植在向阳处的水稻稻穗比背阴处的饱满。这是由环境因素(光照)引起的,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与题目中的变异原因相似。
故选D。
【分析】 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以及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叫变异。按照变异对生物是否有利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有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有利的,不利变异对生物生存是不利的按照变异的原因可以分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以遗传给后代;由环境改变引起的变异,是不遗传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15.(2024八下·龙岗期中)工业上,把青霉产生青霉素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利用大肠杆菌快速繁殖的特性生产青霉素,这种技术属于(  )
A.组织培养技术 B.转基因技术
C.克隆技术 D.杂交技术
【答案】B
【知识点】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克隆技术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组织培养技术,是指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等离体培养,使其生长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这与题目中描述的基因转移过程不符。B、转基因技术,是指将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细胞中,使其能够表达出该基因的产物。题目中描述的正是将青霉产生青霉素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使其能够生产青霉素的过程,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C、克隆技术,是指通过无性繁殖的方式,复制出与原生物体完全相同的个体。这与题目中描述的基因转移过程不符。
D、杂交技术,是指通过有性繁殖的方式,将两个不同品种的生物进行交配,以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这与题目中描述的基因转移过程不符。
故选B。
【分析】转基因技术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从而产生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16.(2024八下·龙岗期中)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历时20多年,通过小麦与牧草杂交实验培育出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育种过程是通过有性生殖实现的
B.抗病基因使小麦新品种在生存斗争中获得优势
C.小麦与牧草杂交产生的后代都具有抗病、高产的性状
D.小麦新品种的抗病、高产等性状表现还受环境影响
【答案】C
【知识点】生物变异的应用
【解析】【解答】A.杂交育种是通过有性生殖,即两个不同品种的个体进行交配,产生后代的过程,A正确。
B.抗病基因能够帮助植物抵抗病害,从而在自然选择中获得生存优势,B正确。
C.杂交育种并不能保证所有后代都具有预期的性状,后代会有不同的基因组合,因此并不是每一个后代都一定具有抗病、高产的性状,C错误。
D.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D正确。
故选C。
【分析】杂交育种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品种的植物或动物进行交配,以期获得具有更优性状的后代。在小麦与牧草的杂交实验中,目标是培育出抗病、高产的小麦新品种。
17.(2024八下·龙岗期中)如图是米勒模拟原始大气合成有机物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置A中的气体模拟原始大气,需充入氧气
B.烧瓶中的沸水模拟了高温条件下的原始海洋
C.B处取样检测到多种蛋白质和原始生命
D.该实验证明了原始海洋中的有机物可能会演变成原始生命
【答案】B
【知识点】地球原始条件模拟实验分析
【解析】【解答】A.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主要成分是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因此,米勒实验中使用的气体成分不包括氧气,以更准确地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A错误。
B.米勒实验中,烧瓶中的沸水确实模拟了原始地球上的高温环境,特别是原始海洋的高温条件,为有机物的合成提供了必要的热能,B正确。
C.图中B内的液体相当于原始海洋,即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C错误。
D.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能够转变成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物质,D错误。
故选B。
【分析】米勒的实验是关于生命起源的化学起源说的重要实验之一,它模拟了原始地球的条件,试图证明在原始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物。实验中,米勒使用了高温、高压、电火花等条件,模拟了原始地球上的闪电、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以促进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
18.(2024八下·龙岗期中)如图是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示意图,据图分析,生物进化的大致方向不包括(  )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低等到高等
C.从动物到植物 D.从简单到复杂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解析】【解答】A:从水生到陆生,这是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方向,许多生物从水生环境逐渐适应并迁移到陆地,如两栖动物的出现,A正确。B:从低等到高等,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的复杂度和适应性逐渐增加,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B正确。
C:从动物到植物,这个方向不符合生物进化的实际路径,动物和植物是两个独立的生物界,它们的进化是并行的,而不是从一个到另一个的线性过程,C错误。
D:从简单到复杂,生物进化过程中,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复杂化,从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D正确。
故选C。
【分析】生物进化的大致方向通常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包括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这些原则反映了生物在地球历史上的适应性变化和复杂度的增加。然而,生物进化并不遵循从动物到植物的方向,因为动物和植物是两个独立的生物界,它们的进化路径是并行的,而不是从一个到另一个的线性过程。
19.(2024八下·龙岗期中)〇、▲、口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表示化石采集队在甲、乙、丙三个不同地层内挖掘到这三类生物化石的情况。推测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甲丙 D.甲丙乙
【答案】B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及证据
【解析】【解答】生物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化石证据是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科学家比较各个地层中的化石后发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在越新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图表中生物种类最多的是甲地层。推测这些地层按地质年代由远到近排列应是丙乙甲,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即生物进化与地层年代的关系。根据生物进化论,生物的进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的,因此,越古老的生物化石通常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而越新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新的地层中。
20.(2024八下·龙岗期中)抗生素X是治疗中重度感染的一种药物,近5年抗生素X在某医院住院患者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变化如图所示。根据达尔文进化论分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抗生素X诱导细菌M产生了耐药性基因
B.细菌M出现耐药性状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C.耐药性状对细菌M来说是有利变异
D.细菌M感染用抗生素X治疗预期效果可能越来越差
【答案】A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抗生素并不直接诱导细菌产生耐药性基因,而是选择出已经存在的耐药性基因。细菌的耐药性基因是自然变异的结果,抗生素的作用是筛选出这些耐药性基因,使其在细菌种群中得以保留和传播,A错误。
B.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对抗生素有抵抗力的细菌在使用抗生素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的优势更明显。因此,长期用药的结果是耐药菌株繁殖增加,这一过程称为自然选择,B正确。
C.在抗生素存在的环境中,耐药性状使细菌能够生存下来并繁殖,因此对细菌来说是有利的变异,C正确。
D . 随着细菌M对抗生素X的耐药率逐年上升,抗生素X的治疗效果会逐渐下降。耐药细菌增多意味着抗生素治疗成功率减少,导致治疗效果越来越差,这也解释了近年来治疗中感染康复率降低的现象,D正确。
故选A。
【分析】自然选择:生物通过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进化的过程:①过度繁殖;②生存斗争;③遗传变异;④适者生存。
①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② 生存斗争: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 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
③④ 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他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他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
21.(2024八下·龙岗期中)达尔文观察到一种彗星兰的花距长达30厘米,一般昆虫无法为它传粉,便预测彗星兰的原产地必定有一种喙长30厘米的蛾类存在。41年后(如图)。下列关于彗星兰和长喙天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长喙天蛾之间存在生存斗争
B.彗星兰的花距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长喙天蛾的喙很长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D.长花距的彗星兰能适应原产地的环境
【答案】C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学说
【解析】【解答】A.在自然界中,同种生物之间为了获取有限的资源(如食物、配偶、栖息地等)而进行的斗争是普遍存在的,这符合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A正确。
B.根据达尔文的理论,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通过自然选择逐渐形成的。彗星兰的长花距可能是为了吸引特定的传粉者(如长喙天蛾),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
C.生物适应环境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从进化角度分析,只有以长细管彗星兰的花蜜为食的天蛾的喙在长期自然选择中更有优势的存活下来,因此长喙天蛾的喙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
D.长花距的彗星兰能适应原产地的环境才能生存,D正确。
故选C。
【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他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22.(2024八下·龙岗期中)文明餐桌,倡导公筷。使用公筷能有效预防幽门螺杆菌(一种细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
A.该细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B.该细菌是传染源
C.该细菌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D.使用公筷可切断其传播途径
【答案】D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细菌的形态结构
【解析】【解答】A.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细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不符合题意。
B.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幽门螺杆菌属于病原体,不是传染源,B不符合题意。
C.幽门螺杆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C不符合题意。
D.使用公筷可避免个人使用的餐具接触公共食物,属于切断其传播途,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所以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主要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23.(2024八下·龙岗期中)流感高发期间,同学们绘制了流感传播示意简图作宣传,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唾液、鼻腔分泌物是传播途径
B.甲是易感人群
C.戴口罩可以减少飞沫传播带来的感染风险
D.及时接种流感疫苗可以保护易感人群
【答案】B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解析】【解答】 A.唾液、鼻腔分泌物中有流感病毒,能够传播流感,是传播途径,故A正确。
B.从传染病角度分析,图中乙还没有被感染的健康人属于易感人群,甲患者体内有流感病毒,属于传染源,故B错误。
C.戴口罩能够阻断病原体在人与人间通过飞沫传播,可以减少飞沫传播带来的感染风险,能有效地切断传播途径,故C正确。
D.接种流感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目的是保护易感人群,故D正确。
故选B。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有的还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的特点。病原体指能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控制传染病的措施有三个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4.(2024八下·龙岗期中)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
B.白细胞吞噬入侵的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C.疫苗能直接杀死病原体,替代部分免疫的功能
D.免疫总是对人体有益,免疫的功能越强大越好
【答案】B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免疫及其功能
【解析】【解答】A.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逐渐建立起来的,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A错误。
B.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所以,白细胞吞噬入侵的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B正确。
C.疫苗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疫苗是经过减毒的,进入人体后使人体产生抗体,C错误。
D.免疫并不是总对人体有益的,如防御感染免疫功能过强会发生过敏反应,自身稳定的免疫功能过强容易得类风湿性疾病,当免疫监视的功能异常时有可能会发生肿瘤,D错误。
故选B。
【分析】人体免疫分为两种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如: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如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会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抗体能够帮助人体清除或灭杀进入人体的病原体;当疾病痊愈后,抗体仍存留在人体内。
25.(2024八下·龙岗期中)下面四幅漫画表示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皮肤损伤患者的受损防线是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人体的三道防线
【解析】【解答】A.图中皮肤作为人体的天然屏障。当皮肤受到损伤时,因此皮肤损伤患者的受损防线是第一道防线 ,A符合题意。
B.体液的溶菌酶能使侵入人体的病原体溶解死亡,B不符合题意。
C.注射疫苗,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不符合题意。
D.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又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属于第二道防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
防线 构成 功能 类别
第一道 皮肤和黏膜 阻止或杀死病菌,消除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吞噬、溶解病菌
第三道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 特异性免疫
26.(2024八下·龙岗期中)2023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凝聚社会力量,合力共抗艾滋”。下列关于艾滋病的预防措施错误的是(  )
A.积极宣传艾滋病防控知识 B.远离毒品,洁身自好
C.与艾滋病人保持正常社交距离 D.定期接种艾滋病疫苗
【答案】D
【知识点】艾滋病及其预防
【解析】【解答】A.通过教育和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减少歧视,促进安全行为,A正确。
B.毒品使用和不安全的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B正确。
C.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 ,C正确。
D.至今为止,尚未研究出艾滋病疫苗,D错误。
故选D。
【分析】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预防艾滋病的措施包括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避免接触感染者的血液等。题目要求找出错误的预防措施。
27.(2024八下·龙岗期中)日常掌握一些急救方法和安全用药常识很有必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如图带有“OTC”标识的药物,可以自行购买随意服用
B.上肢伤口有暗红色血液不断流出,可指压远心端止血
C.发现心脏骤停的患者,可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抢救,并拨打120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应迅速将病人转移到通风处抢救
【答案】A
【知识点】安全用药;急救常识
【解析】【解答】A.带有“OTC”标识的药物,即非处方药,虽然可以自行购买,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服用。使用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用量、禁忌症等信息,避免因用药不当而造成健康损害,A错误。
B.静脉出血的血液颜色较暗,流速较慢,可采用指压远心端止血的方法,即在伤口的远心端(远离心脏的一端)施加压力,以减缓或停止出血,B正确。
C.遇到心脏骤停患者时,应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120,心肺复苏是延续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方法,开放气道一人工呼吸,C正确。
D.发现有人煤气中毒,迅速关紧煤气阀,降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D正确。
故选A。
【分析】(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挥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2)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了 解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和急救方法,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28.(2024八下·龙岗期中)青少年时代充满生机活力,同时又面临着许多危机和困惑,以下做法不恰当的是(  )
A.心中烦闷时,大哭一场发泄情绪
B.学习之余每天保持1小时体育锻炼
C.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及时寻求老师帮忙调解
D.失眠时,吃家人的药物助眠
【答案】D
【知识点】调节情绪的方法
【解析】【解答】A:心中烦闷时,大哭一场发泄情绪。这是一种健康的情绪宣泄方式,有助于缓解内心的压抑和紧张,是调节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B:学习之余每天保持1小时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促进心理健康,是青少年保持良好情绪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C: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及时寻求老师帮忙调解。这是一种积极的冲突解决策略,能够避免矛盾的升级,同时也能学习到如何在社会交往中处理问题,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学习机会。
D:失眠时,吃家人的药物助眠。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药物的使用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未经医生指导的药物使用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包括药物依赖和副作用。此外,长期依赖药物助眠会削弱青少年自我调节睡眠的能力,不利于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故选D。
【分析】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面对成长中的挑战和压力,采取恰当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本题考查的是青少年在面对心理压力和情绪波动时的正确应对方式,以及健康的生活习惯。
29.(2024八下·龙岗期中)生物社团的学生对“不同体积分数的酒精溶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进行实验探究,记录数据如下表。下列数据解读有误的是(  )
酒精体积分数% 清水 0.25 1 10 20
水蚤心率(次/10秒) 35 45 30 23 0
A.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增大而加快
B.酒精浓度较小时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
C.20%酒精浓度下,水蚤的心跳停止
D.饮酒对心脏功能有影响,酗酒损害健康
【答案】A
【知识点】探究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解析】【解答】AB.从图表可以看出,酒精浓度较小时对水蚤心率有促进作用,但随酒精浓度增大,水蚤心率减慢,A错误,B正确。
C.由表格可知,20%酒精浓度下,水蚤的心跳停止,C正确。
D.根据生物学常识,酒精对心脏功能确实有影响,过量饮酒会损害健康,D正确。
故选A。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2)酗酒:酒精会损害人的心脏和血管使肝脏硬化,增加患癌症的危险,长期酗酒,会造成酒精中毒,甚至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抑制(车祸元凶之一)
30.(2024八下·龙岗期中)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下列有关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时,设置了对照实验
B.“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采用了普查法
C.孟德尔在研究遗传规律时,采用了数据统计分析法
D.“探究精子和卵细胞的随机结合”和“探究保护色的形成”都采用了模拟实验法
【答案】B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析】【解答】A.“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时,确实设置了对照实验。通过设置不同的实验条件,如温度、水分、光照等,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可以探究这些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正确。
B.“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时,采用了实验法而不是普查法,B错误。
C.孟德尔在研究遗传规律时,确实采用了数据统计分析法。孟德尔通过大量的豌豆杂交实验,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了遗传定律,C正确。
D.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叫模拟实验。如动植物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米勒研究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精子与卵细胞随机结合,都运用了模拟实验法,D正确。
故选B。
【分析】科学探究常用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分类法等。
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
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是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最重要的方法。哈维用结扎和剖切血管放血的方法,研究血液的流动方向,这种研究方法就是实验法。
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
文献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 调查研究目的方法。
分类法: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把生物划分为种属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31.(2024八下·龙岗期中)人类和家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不同,图1是人类的XY型性别决定图解,图2是家鸡的ZW型性别决定图解(在【】中填数字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两种性别决定方式都是通过   生殖方式产生后代。
(2)正常情况下,若雄性家鸡D产生的精子与含有   染色体的卵细胞结合,受精卵将发育成雌性家鸡。图中C和D家鸡交配,后代为雄性的概率为   。
(3)决定家鸡性别的遗传物质储存在图3中的【 】   结构;胚胎发育的主要营养来源是图3中的【 】   结构。
【答案】(1)有性
(2)W;50%
(3)2胚盘;4卵黄
【知识点】染色体组成和性别遗传;鸟卵的结构
32.(2024八下·龙岗期中)以下是《深圳市养犬管理条例》选段摘录,阅读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第十八条:实行狂犬病免费强制免疫制度。养犬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其饲养的犬只送动物防疫机构注射狂犬病疫苗,取得犬只免疫证明。
第十九条:市、区主管部门、养犬人、物业管理单位、犬只诊疗机构发现犬只患有、疑似患有狂犬病或者其他严重人畜共患传染性疫病的,应当立即向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对疑似患有狂犬病的犬只应当立即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诊断;对确认患有狂犬病的犬只
第二十二条:发生狂犬病疫情的,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疫情划定疫点、疫区,并依法采取紧急灭犬等防治措施
(1)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狂犬病病毒属于   。
(2)从免疫的角度看,疫苗属于   ,注射疫苗人体内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   。为什么注射狂犬病疫苗不能预防由犬细小病毒感染引起的犬细小病?   。
(3)从传染病防控角度看,“紧急灭犬”措施属于   。
【答案】(1)病原体
(2)抗原;抗体;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免疫具有特异性
(3)控制传染源
【知识点】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抗原和抗体
【解析】【解答】(1)从传染病的角度来看,狂犬病病毒属于病原体。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狂犬病病毒正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
(2)接种用的疫苗是由减毒的、低毒的,从免疫角度分析:将疫苗注射到人体后,叫抗原,会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对其它病原体无效。某人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可以预防狂犬病,因为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免疫具有特异性。
(3)从传染病防控角度看,“紧急灭犬”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是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消灭或隔离传染源,可以有效减少疾病的传播。
【分析】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免疫机制中,疫苗作为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因此狂犬病毒属于病原体。
(2)接种用的疫苗是由减毒的、低毒的,从免疫角度分析:将疫苗注射到人体后,叫抗原,会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对其它病原体无效。某人注射了狂犬病疫苗可以预防狂犬病,因为疫苗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的免疫具有特异性。
(3)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从传染病防控角度看:“紧急灭犬”措施属于控制传染源。
33.(2024八下·龙岗期中)东北林蛙是集食、药、补一体的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两栖类动物。以下表格记录了科学家研究不同光照时间对林蛙蝌蚪发育成林蛙的影响的数据。分析表格并回答问题:
组别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光照时间(小时) 0 4 8 12 16 20 24 正常时长
完成变态日龄/天 44 49 60 56 58 53 47 59
变态率/% 95 86 54 71 62 83 92 60
变态发育时间/天 16 16 17 17 18 17 16 18
存活率/% 0 8 23 65 60 10 0 62
(1)东北林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这种发育过程称为   。
(2)科学家取同一时间产出的蛙卵,随机分成8组,每组蛙卵数量相等,该操作遵循设计实验的   原则。该实验中第   (填编号)组为对照组。
(3)对比各组数据可知,光照时长对林蛙的   影响较小,但其他指标都影响较大。从节约能源、提高收益角度出发,室内饲养林蛙最适合提供的光照时长为   小时。
【答案】(1)变态发育
(2)单一变量;⑧
(3)变态发育时间;12
【知识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解析】【解答】(1)变态发育是指动物从幼体到成体的过程中,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发生显著变化的发育方式。东北林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2)单一变量原则是指在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本实验中为光照时间)外,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科学家取同一时间产出的蛙卵,随机分成8组,除光照时长外的环境条件也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其他组都与本组为对照 ⑧组为对照组。
(3)对比各组数据可知,光照时长对林蛙的变态发育时间影响较小。光照时长为12时 ,实验数据与正常光照时间最接近,从节约能源,室内饲养林蛙最适合提供的光照时长为12小时。
【分析】(1)在青蛙的繁殖季节,雄蛙先鸣叫吸引雌蛙,雌蛙来后雌雄蛙抱对,促进两性生殖细胞排出,两性生殖细胞在水中结合形成受精卵.许多受精卵在一起形成卵块,受精卵孵化出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小蝌蚪先长后肢,再长前肢,最后尾巴逐渐消失,变成小幼蛙,幼蛙逐渐长成成蛙.即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系统结构和生活习性上差异很大,这样的发育属于变态发育。
(2)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该种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
实验变量:也称自变量,指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设计中仅仅改编实验中的某一项变量,其它因子不变,在此条件下,观察、研究该变量对实验材料和实验结果的影响.除了整个实验过程中欲处理的实验因素外,其他实验条件要做到前后一致。)
(1)东北林蛙的发育过程包括卵、蝌蚪、成蛙四个阶段,属于完全变态发育。
(2)科学家取同一时间产出的蛙卵,随机分成8组,除光照时长外的环境条件也相同。这样便于排除其他条件干扰实验,其他组都与本组为对照 ⑧组为对照组。
(3)对比各组数据可知,光照时长对林蛙的变态发育时间影响较小。光照时长为12时 ,实验数据与正常光照时间最接近,从节约能源,室内饲养林蛙最适合提供的光照时长为 12小时。
34.(2024八下·龙岗期中)果蝇体型较小、易饲养、繁殖快,生命周期较短,常作为研究遗传学的生物材料。分析图并回答问题:
果蝇杂交实验及结果
实验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亲代的性状表现 长翅×残翅 残翅×残翅 长翅×长翅
子代性状表现及数目 长翅 56 a 61
残翅 56 96 22
(1)如图是果蝇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图中的Ⅲ期是果蝇发育的   期。
(2)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   ;依据表中数据可大致判断果蝇的   翅为显性性状。
(3)若果蝇翅的遗传过程完全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则第二组数据中的a最可能是以下四个选项中的_____。
A.96 B.288 C.32 D.0
(4)若用E、e分别表示控制果蝇翅是否残缺的显性和隐性基因,则在第一组实验中,子代性状为长翅的果蝇   。
【答案】(1)蛹
(2)相对性状;长
(3)D
(4)Ee
【知识点】昆虫的生殖和发育;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性状和相对性状;基因的显隐性及其性状遗传
【解析】【解答】(1)果蝇、家蚕等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受精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而且幼虫和成虫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完全变态。果蝇的发育过程为Ⅰ受精卵、Ⅱ幼虫、Ⅲ蛹、Ⅳ成虫四个时期,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图中的Ⅲ期是果蝇发育的蛹期。
(2)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在第三组中,亲代都是长翅,子代却出现残翅,说明残翅是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长翅是显性性状。
(3)由第三组,可知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ee,则一对隐性基因传递给子代也是隐性基因,则a是0,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4)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aa,故在第一组实验中,子代残翅的基因来自亲代,则亲代长翅的基因组成是Ee。
【分析】(1)昆虫的发育分为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①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上明显不同,差异很大.如蚊子、苍蝇、家蚕、菜粉蝶等。
②不完全变态发育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但各方面未发育成熟,如蟋蟀、螳螂、蝼蛄、蝗虫等。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支配隐性性状的基因;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
(1)果蝇的发育过程为Ⅰ受精卵、Ⅱ幼虫、Ⅲ蛹、Ⅳ成虫四个时期,并且幼虫和成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显著不同,属于完全变态发育。图中的Ⅲ期是果蝇发育的蛹期。
(2)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在第三组中,亲代都是长翅,子代却出现残翅,说明残翅是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长翅是显性性状。
(3)由第三组,可知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ee,则一对隐性基因传递给子代也是隐性基因,则a是0,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4)残翅是隐性性状,基因组成是aa,故在第一组实验中,子代残翅的基因来自亲代,则亲代长翅的基因组成是Ee。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