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老山界
陆定一
红军翻越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陆
定
一
为自由而战的人,人们将永远记住你们!
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wēi yí
mǐn
七律·长征
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
演讲准备——了解长征
纵横14省
长驱二万五千里
平均每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
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
经过14个省
跨过24条大河
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
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陆定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演讲准备——了解老山界
演讲准备——了解老山界
资料链接
老山界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红军强渡湘江后进入越城岭山区,国民党判断出红军北去湘西的意图,于是在红军前进的道路上构筑封锁线,打算阻拦红军北上。在毛泽东的倡议下,红军暂时改变了去湘西的计划,决定西进,为此需要翻越老山界:一是因为它是红军去湘西的必经之路;二是因为当时形势紧急,没有更多的时间绕行;三是因为翻越老山界是国民党始料未及的。本文叙述的就是此次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背景资料
老山界为五岭之越城岭山脉的中段分支,在广西北部,南北坡长21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山地面积达126平方公里,其主峰是猫儿山,海拔2141米,是五岭第一高峰。这里山势连绵,峰峦重叠,悬崖峭壁高耸入云,触目惊心。遍山林深叶茂,河谷幽深,人迹罕至。只有悬崖绝壁间的羊肠小径可走。小径如同一条细长的带子,忽而伸向山顶,忽而坠入峡谷。“瞬间有四季,几步不同天”,是人们对老山界的形象描述。
作者介绍
陆定一(1906年6月—1996年5月)
男 享年90岁 江苏 无锡
战士
共产党员
宣传思想阵线领导人
建国元勋
革命家
初读文本,了解事件
请同学们速读文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圈出文中的易错生字,并标注拼音。
2.整体感知文章,从文中找出一句可以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
惊惶( )苛捐杂税( )缴( )
欺侮( ) 篱笆( ) 骨碌( )酣然( ) 蜷( )曲 缀( )
矗立( ) 咀嚼( ) 呜咽( )
kē
hān
jiǎo
quán
jǔ jué
yè
lí
ɡū lu
zhuì
字词学习
wǔ
chù
huánɡ
初读文本,了解事件
攀谈:闲谈。
峭壁:陡峭的山崖。
酣然入梦:形容甜美,畅快地入睡。
呜咽: 1.伤心哽泣的声音2.形容水、风等的声音凄切。
苛捐杂税:指繁重的捐税。捐,赋税。
不可捉摸:揣测,预料。 指对人或事物无法猜测和估量。
骨碌:指滚动、旋转。
落(得很远)下:因为跟不上而被弄丢在后面。
预习检测
视听
课文
课文全文朗读
速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画行军路线图,标注时间和地点及事件。
老山界
初读文本,了解事件
下午
傍晚
天黑
沿着山沟
向上走
在瑶民家攀谈
山脚
登山
黎明
“之”路攀爬
吃饭,登山
到达山顶
下午两点多
一气儿爬下山
宿营地
半夜
山腰露宿
初读课文:
边读边画出红军翻山的路线图。
从路线图来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叙事的?
时间变化、地点转移
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战士翻越了高耸、陡峭、险峻的老山界。
初读文本,了解事件
请从文中找出一句可以概括文章内容的句子。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提示
内容概括围绕: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战胜/跨越老山界。
初读文本,了解事件
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内容。
红军长征过程中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整体感知,理清翻山过程
根据提示用横线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表示地点的词句。绘制红军行军路线图。
时间____地点:山腰
事件:___________
时间:____
地点:_____
事件:造访瑶民
时间:____
地点:_____
事件:黑夜行军
时间:____
地点:雷公岩
事件:_____________
时间:____
地点:_____
事件:休息下山
时间:____
地点:山腰
事件:______
下午、傍晚
山沟
黑夜行军
山腰
雷公岩
山顶
天黑
夜里、半夜
黎明
次日下午
造访瑶民
山脚
山腰露宿
翻越雷公岩
休息下山
梳理翻山经过
顺叙,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叙事线索,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文章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第一部分(1节):
概括介绍老山界,
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地图上叫越城岭,土名叫老山界。
课文
解读
第一层:(2—10)山脚访瑶家。
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它的思想感情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瑶民原来受反动军阀的欺压,对反动军队怕透了,听说部队过境,男人“按照习惯”躲藏起来,因此,红军只遇到大嫂母女俩。一开始,她看到红军,非常惊惶。经过攀谈,她才知道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在红军战士面前诉苦时,她哭了。当红军把“够吃三天的粮食”送给她时,她“欢喜”的接受了。她的思想感情经历了一个从害怕“队伍”到被谈话所打动,再到因红军的关心而感到高兴的过程。这个过程,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表现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意义,更加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课文
解读
第二层:(11—22)从山脚到半山腰,山陡壁峭,露宿雷公岩,灯饰艰苦,精神乐观。
主要内容有:
1.夜里,在“之”字拐的路上;
2.半夜,山腰露宿;
课文
解读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完成表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第一天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瑶民家
山脚下
半山腰
山路上
瑶民大嫂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
红军战士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准备爬山
夜行军
半夜露宿
课文
解读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奇观”奇在哪里?“奇观”在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课文
解读
从修辞角度来赏析“天上闪烁的星星好象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象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运用比喻,将天上的星星比作宝石,生动的写出了星空的灿烂美丽,表现出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
把四周的高山比作矗立的巨人,把山谷比作一口井,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必胜的信念。
课文
解读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比喻、排比。形象生动的描绘出瑰丽的山色夜景。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时连续不断的细微声音,比喻战士们轻细的话语声,说明战士们被冻醒次数之多;
“野马奔驰”写半夜山风之大,又喻寒风刺骨;
“山泉呜咽”用拟人化手法喻山泉时断时续又暗指山势崎岖;
“波涛澎湃”形容林木被风刮动的声音。这些声音的特点:远、近、大、细;
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透露出勃勃生机,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文
解读
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横着心”表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表明红军严明的组织纪律性。
“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表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课文
解读
总结这一部分内容
1.除了比喻之外,还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排比、夸张。
2.这部分运用了对比手法,找出来并说明运用对比的作用。
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的酣然入睡作对比。
把战士们艰苦的行军、夜宿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
在对比之中突出了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
课文
解读
第三层:(2—30)从雷公岩到山顶,山路崎岖,红军意志坚强。
主要内容有:
1.黎明之后,攀登雷公岩;
4.下午,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5.山顶所思。
课文
解读
文章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试以此为线索,概括作者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完成表格)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第二天
黎明以后
雷公岩
红军战士、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下午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次日黎明攀越雷公岩时,作者记述了红军战士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场景。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
“英勇得很”是由衷的赞叹,她们在行军中有着慰问、帮助、看护和自己翻山的多重任务,所以需要双倍的勇气。作者这一赞叹,抒发了红军战士的豪情。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这句话。
处境难
第四层:(31—32)红军下山情景,胜利到达营地的喜悦之情。
主要内容有:
1.一口气跑下山,一直到宿营地;
2.红军部队养成一种新习惯;
课文
解读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课文最后说翻越老山界的困难“还是小得很”,是与整个长征中遇到的困难比较而言的,
更加突出地表现了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
课文
解读
越老山界视频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难
19节;26节
21节;23节
9节;29节
30节
课文
解读
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课文
解读
聚焦课文,品读“难翻”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难” 在何处?请跳读课文,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并进行分类概括。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行路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睡觉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吃饭难
伤员众多,敌人追击 处境难
难
细读文本,确定主题
赞老山界之人
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行走难(路途遥远、山高路险)
生活难(缺乏粮食和御寒物品)
行动难(伤员、病员及随行物品多)
出境难(上有飞机,后有敌人)
难
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行路难
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睡觉难
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吃饭难
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处境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观赏夜景,酣然入梦
毫不畏惧,嘲笑敌人
鼓起勇气,继续前进
面对的困难
态度与表现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高度的自律性和自觉性。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______ 的队伍战胜了。
“不要掉队呀!”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______的队伍战胜了。
团结互助,意志顽强
勇敢无畏、乐观积极
爱护群众,军纪严明
吃苦耐劳、信念坚定
......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什么?
从“照着习惯”和“躲”可以看出军阀对老百姓的欺压。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奇观“奇”在哪里?“奇观”一词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奇”在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从山脚一直连到天上,火光与星光相接,景象壮观。
蕴含着作者自豪、喜悦的心情,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嘲讽国民党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意愿,消极抗日的行径。
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运用拟人的手法;
“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
“笨重”一词,表明翻越老山界的红军部队不是轻装行军,队伍里有伤员、病员、马匹、装备,行动困难,由此更突出红军的坚强意志和英勇精神。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环境描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泉水比作银子;
写出树木茂盛,泉水清澈;
烘托出红军战士畅快的心情;
赞颂他们顽强不屈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环境描写;
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形容耳朵听到的声响;
烘托出雷公岩的寂静;
赞颂了战士们为了革命敢于战胜一切艰难的大无畏精神。
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提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峰比作巨人矗立,把山谷比作一口井。这样写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处境的艰难。
本文具体的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概括主题
颂老山界之精神
巍巍老山界,传奇英雄山。作者在文中写道:“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地。”遗憾的是,作者未能如愿。
假如你今天重走长征路,重登老山界,想在山顶立一块石碑,你准备在上面写什么?
例:星夜翻山不怕险,革命意志高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