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五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_2025年福建中考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五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__2025年福建中考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8 21:11: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五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5分,共40分。
1.“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提出这一观点的民族企业家是( )
A. 詹天佑 B. 张謇 C. 侯德榜 D.张之洞
2.“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这是张謇对自己创办民族工业艰难经历的感慨。艰难的主要原因是( )
A.缺少合适的技术人员 B.工人运动的高涨
C.企业经营管理不善 D.外资和官府的打压
3.1888年广州海关《贸易报告》称:“洋纱供应大量增加,造成对洋布的需求削减,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这说明土布的生产和销售( )
A.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 B.受到官办企业严重挤压
C.使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 D.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
4.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下图中与c阶段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的是( )
A.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
B.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
C.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北伐战争基本上消灭了三大军阀势力
5.随着轮船、火车、电车等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清末出现了男女杂坐、同车共乘现象,人们从开始的忧虑、防范,逐渐过渡到习以为常。这表明近代交通工具的使用导致( )
A.传统礼教日益严厉 B.新式观念传播困难
C.人们思想不断解放 D.妇女地位持续下降
6.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
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
7.晚清姚公鹤在《上海闲话》中记录:“至电线(电报)设置……第一次发电,则由李文忠(李鸿章)行辕中通电至制造局……官民视为怪事,不减铁路之开车。当时《申报》著有论说,其主旨为奇技淫巧云。”这表明( )
A.近代科技由西方传至中国 B.洋务运动开始发展重工业
C.政府不支持近代科技发展 D.中国近代科技的艰难发展
8.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这说明了( )
A.社会性质的改变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成功 D.人们生活的富裕
9.《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们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下列选项中,对《申报》描述正确的是 ( )
A.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B.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机关报
C.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D.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文化出版机构
10.1897年,商务印书馆由多人集资创办,初期以印刷商业簿册报表为主,后来主要业务转为出版新式教科书、英文读本、英汉辞典等工具书、西方学术著作,兼及古籍、科技著作、文学作品和期刊。由此可知,这一转变( )
A.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B.推动近代第一批新式学校兴办
C.方便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D.表明企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11.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学生数量和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这表明科举制度( )
A.扩大了官吏选拔范围 B.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C.加强了古代中央集权 D.推动了教育迅速发展
12.下列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狂人日记》是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
B.《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C.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定军山》
D.1898年清政府颁布诏书实行变法,宣布废除科举制度
13.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在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是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B.徐悲鸿曾经创作过《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鸿篇巨制
C.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D.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的京剧《定军山》
14.晋华中学在“感受三晋悠久历史”主题活动中,进行了下面探究。李华同学列举了下列史事,请你为其拟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
1882年 张之洞在太原建立一个新药局,是山西首家官办近代企业,山西近代工业诞生
1892年 胡聘之在太原兴办山西最早的民用工业企业——太原火柴局
1896年 胡聘之奏请清政府由山西商务局借外债修建正太铁路
1902年 岑春煊将晋阳书院和令德书院合并为山西大学堂
A.山西出现近代工业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
C.山西出现近代教育 D.山西走在近代化道路上
15.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 B.1897年在上海创办了商务印书馆
C.鲁迅创作了《狂人日记》 D.《义勇军进行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
16.“1936年底,《申报》对傅作义及其所部在红格尔图和百灵庙战役击溃日伪军的行动进行了连续报道。随着卢沟桥的枪声响起,《申报》对抗战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和报道。”材料反映了近代报纸( )
A.发挥了时代的舆论宣传作用 B.促进了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C.体现出了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D.反映了新旧并呈的发展特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摘编自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
(1)根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创办企业的主要动力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生纱厂的性质。(4分)
材料二:中国国内工矿企业统计表(包括官办企业、民办企业,外商企业未计入)如下。
年代 厂矿数(家) 资本(千元)
阶段1(1872—1894) 72 20907
阶段2(1895—1911) 392 10442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阶段2比阶段1发展得好的原因。(4分)
材料三:张謇的大生集团借助张謇的状元身份以及官府的支持,阻止其他企业或商人进入南通地区,使大生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企业丧失了竞争能力。而集团管理者多来自官僚阶层,凭经验进行决策,凭行政命令办事,经常出现挪用公款的情况。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大生企业很快败了下来。
——摘编自《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
(3)根据材料三,归纳大生集团衰败的原因。(3分)
(4)综合上述材料,总结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下面是有关学者统计的上海1840—1937年间出现的部分新词汇:
类别1 西装、牛仔裤、皮鞋、连衣裙
类别2 汽水、冰激凌、蛋糕、西餐厅
类别3 别墅、公寓、旅馆、棚户区
类别4 有轨电车、出租车、时刻表、信号灯
类别5 电影、舞蹈、魔术、网球
材料二 通商口岸生活的中国人较早地接触西俗。租界的设立,异地人口的大量涌入,使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了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革家在香港和上海目睹了西方舶来的近代文明,坚定了他们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进一步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
——摘编自何成刚等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三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期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编自王文泉等主编《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词汇体现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领域。(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6分)
(3)综上所述,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的现象?(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 近代中国翻译日本书籍表
年代 哲学宗教 自然、应用科学 社会科学 历史、地理 文学艺术 合计
1895年前 1 4 1 2 3 11
1896﹣1911年 38 172 366 238 136 950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即是“近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摘自《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通商后发生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述1895年后中国翻译日本书籍出现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时代背景。(6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作者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中国的不断试错的认识。(7分)
20.回顾历史,广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5分)
材料一
1组 60—80年代 1881年,两广总督张树声在广州横埔长洲岛兴办广东实学馆。其基础课程设中文、数学、英文等,并由外国教习教授驾驶、制造等技艺。
1888年,培道女子学堂成立。图为广州栋山培道女子中学校校门
2组 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广州教育逐步抛弃科举附庸的经史研究,民间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其中较有影响的万木草堂成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和宣传理论的基地
1898年,清政府实行教育改革,诏令各省停办书院,改书院为学堂。
图为1902年广州府中学堂(原越华书院)毕业合影1906年,将旧贡院改为两广优级师范学堂,设文学、数理化、博物科,以及体操专科,学制四年。
材料二: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吞噬颠覆,国家民族处境险恶。一些知识分子曾通过变法救国图存,但爱国愿望破灭。清廷也感到按照日本模式改革,不失为遏止民主革命发展的最佳途径,于是派学生赴洋。但留日学生在学习日本和西方的过程中进一步觉醒,走上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路。
——摘编自丁焕章《试论留日学生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任选一组,概括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7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留日学生走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路”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因素。(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救国”“实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中国近代上著名的“状元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故B符合题意;詹天佑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故A项不符合题意;侯德榜是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故C不符合题意;张之洞是洋务循的主要代表人物,工业上创办了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度受挫。随着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民族工业除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因此,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是受到外资和官府的打压,D项正确;张謇创办的民族工业,主要缺少的是资金,而不是技术,排除A项;工人运动的高涨与民族工业发展困难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是民族工业发展困难的原因之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进口洋纱和土纱混合织成的土布比同样成本的任何洋布都便宜耐穿,更适合民众的需要”可知,由于民族工业的兴起,生产的土布便宜且耐用,使得土布销量增加,因此土布具有抵制外国资本的作用,A正确;题干主要强调土布对洋布的抵制作用,未涉及官办企业,排除B;题干主要强调土布对洋布的抵制作用,未体现中国走上了自强的道路,排除C;题干主要强调土布对洋布的抵制作用,未阐释完全依赖于洋纱的进口,排除D。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和示意图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经曲折,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春天,C正确;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发展,是a段,排除A;甲午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投资办厂,是b段,排除B;材料说的是民族工业,不是说北伐战争,排除D。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生活的变化。由题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人逐渐接受新式的交通工具。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人们思想不断解放。故选C。
6.答案:A
7.答案:D
解析:根据“官民视为怪事,不减铁路之开车。当时《申报》著有论说,其主旨为奇技淫巧云。”可得出当时的人们把电报视为“怪物”“奇技淫巧”,说明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发展较为艰难,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近代科技来自哪里,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开始于重工业,排除B项;李鸿章就是政府的人,材料并没有反映政府的反对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B
9.答案:A
解析:1872年4月30日,中国第一张近代报纸《申报》在上海创刊。《申报》前后历时78年,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C项正确;《青年杂志》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排除A项;《解放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机关报,排除B项;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初期以印刷商业簿册报表为主,后来主要业务转为出版新式教科书、英文读本、英汉辞典等工具书、西方学术著作,兼及古籍、科技著作、文学作品和期刊。”可知,商务印书馆后来印发的工具书和西方著作,极大地推动了西学在我国的传播,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A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筹办了第一批新式学堂,B排除。教科书和各种著作与百姓生活关系不大,C排除。商务印书馆只是印刷的内容发生了变化,企业性质没有改变,D排除。故选:A。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为了参加科举考试,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以及各级乡村私塾都获得发展,同时对经史子集等书籍需求量也大大增加,表明科举制度带动书院私塾和书籍印刷的发展,推动了教育迅速发展,D项正确;ABC项是科举制度的影响,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D。
12.答案:D
解析: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选项AB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故选:D。
13.答案:A
解析: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则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即“有什么用”的问题。题干选项中选项BCD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选项A则是对根据地创办的新华书店的评判,属于历史解释。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14.答案:D
解析:依据表格“张之洞在太原建立一个新药局,是山西首家官办近代企业,山西近代工业诞生”兴办山西最早的民用工业企业——太原火柴局“山西最早的民用工业企业——太原火柴局”“修建正太铁路”“山西大学堂”可知,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山西出现了近代军事、民用企业、近代铁路和新式学堂,这反映了山西在近代化道路上取得的成就,D项正确;近代工业、近代教育都只是对应表中的部分事件,排除AC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和事件不符,排除B项。故选D项。
1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历史解释必须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做出主要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可知,历史解释强调评价等结合所学可知,《义勇军进行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是对《义勇军进行曲》进行的较准确的功能性定位,属于历史解释,D项正确;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是对废除科举制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1897年在上海创办了商务印书局,是对商务印书局创办时间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B项;鲁迅创作了《狂人日记》是对鲁迅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申报》。根据“《申报》对抗战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和报道”可知,当时的《申报》作为报刊,发挥了时代的舆论宣传作用,A正确。《申报》是新闻媒介,不能直接促进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排除B;材料未体现C项内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近代报纸反映了新旧并呈的发展特征,排除D。故选A项。
17.答案:(1)动力:经济民族主义思潮或“实业救国”。性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民族工业。
(2)帝国主义开设工厂的刺激;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热潮的兴起;维新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3)垄断市场,排斥竞争;经济管理落后;一战后外资卷土重来。
(4)在曲折中发展;夹缝中求生存、顽强的环境中挣扎;总体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可知,张謇创办企业的主要动力是经济民族主义思潮或“实业救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生纱厂的性质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民族工业。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阶段2比阶段1发展好的原因是帝国主义开设工厂的刺激;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热潮的兴起;维新变法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3)根据材料三“张謇的大生集团借助张謇的状元身份以及官府的支持,阻止其他企业或商人进入南通地区,使大生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企业丧失了竞争能力。而集团管理者多来自官僚阶层,凭经验进行决策,凭行政命令办事,经常出现挪用公款的情况。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大生企业很快败了下来”可知,大生集团衰败的原因有垄断市场、排斥竞争、经济管理落后、一战后外资卷土重来。
(4)在曲折中发展;夹缝中求生存、顽强的环境中挣扎;总体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主要是轻工业部门等。
18.答案:(1)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娱乐休闲等领域。(任意两点即可)
(2)通商口岸的设立,使得西方近代生活方式传入中国;租界的设立,异地人口的大量涌入;先进知识分子的学习推动;中华民国政府法令、政策的影响等等。(符合题意的三点即可)
(3)实现对陈腐观念的变革,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要客观处理西方生活与中国传统生活的关系,坚持文化自信,不崇洋媚外;对西方社会生活要以批判的精神去吸收、汲取有益的成分。(符合题意即可)
19.答案:(1)变化:人们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2)变化:翻译日本书籍的数量大大增加;翻译书籍以社会科学类居多。背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当时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是学习西方技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于是开始了谋求制度变革的尝试;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3)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是非常曲折的。史实: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的失败后学习西方的制度进行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后选择革命的方式进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失败后意识到是思想层面的问题,进行新文化运动。(任意一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是曲折的,但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地进行探索的过程,显示了为了他们实现救亡图存的不屈斗争精神。
20.答案:(1)1组:新变化:创办外语学校,培养外语人才。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对外交往增多,需要培养外语人才以适应形势。或2组:新变化:教育逐步抛弃科举附庸的经史研究,民间兴办新式学堂,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停办书院改设学堂,学科设置更加多元化。时代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思想传播,要求改革教育以培养新式人才。
(2)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国家民族处境险恶,爱国愿望破灭;在学习日本和西方过程中进一步觉醒;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
(3)因素:列强侵略的影响;政治变革的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社会发展的需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