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__2025年福建中考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十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__2025年福建中考一轮复习收官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4-18 21:1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十三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5分,共40分。
1.1932年以前,中国的制片公司所拍多是武侠片、侦探片、爱情片,但之后,这类题材的影片遭到广大观众的厌恶,很多制片公司开始大量吸收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去编剧和导演彩片。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观众的审美情趣发生改变
C.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D.中国共产党力量不断壮大
2.民国二十年《申报》上刊登了南洋烟草公司的一则广告。其中的一句广告语为:“爱用国货方能达到救国自强”。由此可以推断出( )
A.洋务运动期间,以民营企业辅助军事工业
B.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C.“五四运动”期间,民众自发组织爱国运动
D.九一八事变后,民众提倡国货,抵制日货
3.1935年10月,中苏文化协会在南京正式成立。南京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被推选为协会会长,苏联大使鲍格莫诺夫参加了成立大会。他作为苏联的使者,在中国一直受到欢迎和重视。中苏两国在有意识地增加相互了解。通过材料可以推测( )
A.南京政府对国际联盟不再抱有希望 B.南京政府计划向苏联妥协以换取援助
C.苏联将停止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帮助 D.南京政府认为苏联是抗日的潜在盟友
4.(张学良、杨虎城通电)(1936年12月12日)主张:(一)改组南京政府,容纳各党各派共同负责救国:(二)停止一切内战……这说明( )
A.具有争取抗战和民主的目的性 B.表达了七七事变之后人民的心声
C.试图推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 D.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5.有学者在评价七七事变时说:“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大地出现了全国性的、不分党派、不分民族、不分地域性质地对日侵略抵抗,无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策略都全面抗战化。”据此可知,七七事变( )
A.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B.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C.标志日本局部侵华战争开始 D.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6.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这样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影响。”此报道描述的战役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A.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是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D.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7.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收藏的《战犯谷寿夫判决书》指出:“(民国)二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至同月二十一日,亦即在谷寿夫部队驻京之期间内,……被害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尸体遍地,惨绝人寰,其残酷之情状,尤非笔楮所忍形容。”该内容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南京条约》签订 B.天京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南京大屠杀
8.台儿庄战役,历时1个月,名震中外,在我国抗日战争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四川遂宁横山场人税梯青(川军孙震部124师代师长)率部浴血奋战,迟滞日军,为这次战役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战役( )
A.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的标志性事件
B.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C.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
D.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
9.1942年初,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指挥军队在长沙会战中取得长沙大捷,打死打伤日军约六万多人。英国《泰晤士报》称“1941年12月7日以来,同盟军唯一决定性胜利系华军之长沙大捷”。材料能够说明( )
A.长沙会战推动了中国战场国共两党合作抗战
B.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C.长沙会战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D.长沙会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的转折点
10.1938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据此可推知,《论持久战》( )
A.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B.已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的目标
C.强调广大群众参与抗战的重要性 D.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1.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例如减租的办法是把农民交给地主的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缔。这一举措( )
A.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标志着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立
C.消灭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D.使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
12.“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游击队歌》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1937年创作的。作者歌颂的是( )
A.北伐战争的国民革命军 B.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
C.敌后根据地的抗日军民 D.解放战争的人民解放军
13.1939年创作的歌曲《保卫黄河》中写道:“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首歌曲( )
A.推动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B.呼吁国际社会支援抗战
C.促成国共合作共同抗日 D.激发民众抵抗侵略的斗志
14.《论联合政府》中有这样的论述:“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也是不可能的。”这段材料反映出(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抗日战争胜利标志中国彻底实现了民族独立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坚强核心
15.历史上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对中国国力、民生、政局、近代化进程等诸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这两次侵华战争的相似之处是( )
①中国都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
②都是日本力图建立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
③中国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④都对中国居民进行过血腥大屠杀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④
16.“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政治中的成熟,能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狂风恶浪,具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它称为抗日战争惊涛骇浪中始终屹立不摇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B.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C.中国的抗战取得了抗击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
D.体现工农群众支持红军抵抗入侵的家国情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17.在中国历史上,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1月,国共两党合作正式形成。……孙中山拟定的最重要的措施,是在黄埔建立一个训练军官的军事学校,为北伐培养军事政治人才……
——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1927—1937年间,国民党各派军事集团的混战,特别是蒋介石发动地对红军的几次“围剿”,既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又给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以可乘之机。
——摘编自《内战百科》
材料三: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的》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两大主要成果。(3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国共分裂带来的危害。(3分)
(3)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并写出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典型战役各一例。(3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2分)
(5)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何感悟?(4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注重运用歌谣对广大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和战争动员,由此诞生了一系列红色歌谣。
《四方英雄会井冈》 红旗一展亮四方, 八一起义在南昌; 扩大百万铁红军, 四方英雄会井冈。 《人民政权苏维埃》 人民政权苏维埃, 恩情比天还要大, 领导人民分田地, 分田分屋又废债。
——摘编自刘锡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谣》等
材料二:表2 1931—1945年中国共产党宣传口号(摘录)
背景 口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1937年,①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
1938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兵民是胜利之本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中共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 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 减租减息
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摘编自高永中《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历程的重要历史事件。(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表格①处内容。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共产党1931—1945年宣传口号的主题。(5分)
(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舆论宣传工作的共同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国共合作进程大事年表
时间 大事
1936年12月 张学良、杨虎城为遇蒋介石抗日,联合行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 党中央派周恩来等到西安调停,与各方进行协商。宋美龄到达西安,与张、杨等就西安方面提出的六项主张进行谈判并达成了协议
1937年9月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摘编自《中国历史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词中有一句“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生活”,在天津市档案馆保存的歌曲集中,距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正好是六年多。后来在传唱中一年又一年地累加,到抗战胜利时已经是“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
材料三 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
——人民日报社论《和平与正义是不可战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正式形成的标志。并概括促成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日的因素。(6分)
(2)根据材料二,请你仿照材料中所述修改歌词的方式,再次对“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这句歌词进行修改,写出修改后的歌词,并陈述理由。(4分)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5分)
20.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过程,也是民族意识觉醒,走向民族复兴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材料二 从群众运动角度来看,辛亥革命也不能与“五四运动”相比。“五四运动”在两个月时间里就遍及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参加者包括了学生、工人、工商业者、市民、农民、士兵乃至部分官僚政客、军阀……不仅打击了国内的卖国投降势力,而且成功地拒签所谓的“凡尔赛和约”。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对列强瓜分首次表现出没有屈服……“五四运动”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悟的人民群众的斗争状况。
——摘编自王文涛《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国家责任意识的全面觉醒》
材料三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首慷慨激昂的歌曲让中华儿女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号角逐渐响彻神州大地。……最终夺取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摘编自《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意识觉醒的主要表现。(不能照抄材料)(3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转折点”的理解。(6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主要因素,并分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C解析: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材料中“很多制片公司开始大量吸收进步人士和共产党员去编剧和导演影片”主要是因为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答案:D
3.答案:D
解析:A.材料未涉及“国际联盟”的内容,排除。B.材料未涉及“南京政府向苏联妥协以换取援助”的内容,排除。C.材料未涉及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排除。D.据材料“1935年10月,中苏文化协会在南京正式成立。南京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被推选为协会会长,苏联大使鲍格莫诺夫参加了成立大会。他作为苏联的使者,在中国一直受到欢迎和重视中苏两国在有意识地增加相互了解”并结合所学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苏文化协会在南京正式成立,中苏两国在有意识地增加相互了解,这说明南京政府认为苏联是抗日的潜在盟友,符合题意。故选:D。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共同负责救国说明西安事变有争取抗战的目的,”“容纳各党各派释放爱国领袖释放政治犯说明又有争取民主的目的,”A项正确;七七事变在西安事变之后,排除B项;西安事变目的是逼蒋抗日,并未有“推翻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之想法,排除C项;西安事变只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七七事变的影响。
材料分析 “全国性的”“对日侵略抵抗” 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该事件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故选A
错项分析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排除B;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标志日本局部侵华战争开始,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排除C、D
6.答案:A
解析:根据“1937年”“上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报道描述的战役就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A符合题意;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B不符合题意;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C不符合题意;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是武汉会战,D不符合题意。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民国二十六年”“被害总数达三十万人以上。尸体遍地,惨绝人寰,其残酷之情状,尤非笔楮所忍形容”可知,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1912+26-1=1937),这一事件是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日军占领南京以后屠杀中国军民三十万人以上,D项正确;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排除A项;1856年,太平天国运动中发生天京事变,排除B项;1931年,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排除C项。故选:D。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台儿庄战役的重大意义。据所学可知,1938年春,在日军进攻徐州时,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歼敌一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利,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抗战士气。A是广州、武汉失陷;B是淞沪会战的影响;D是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故选C。
9.答案:B
解析:A项与材料无关,C、D项史实错误。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论持久战》。根据“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可知,《论持久战》强调群众参与抗日战争的重要性。故选C。
11.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例如减租的办法是把农民交给地主的原租额减少25%,正租以外的杂租、劳役和各种形式的高利贷一律取缔”和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广大人民的抗战积极性,也调动了开明地主和民族资产阶级抗日战争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
12.答案:C
解析:题干中关键词有“飞行军”“密密的树林游击队”“1937年”,作者通过《游击队歌》歌颂了敌后根据地抗日军民的抗日活动,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国共产党转入敌后,开辟敌后根据地,根据地的军民通过游击战、运动战等作战方略有效地打击了日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3.答案:D
解析:A.北伐战争发生在国民大革命时期,是国共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排除A项;B.材料没有体现呼吁国际社会支援的信息,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项;C.1937年,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排除C项;D.根据题干“1939年”“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运用游击战等方式抗击日本侵略者,这首歌曲激发民众抵抗侵略的斗志,D项正确。故选:D。
1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可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坚强核心,D项正确;中国战场的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但材料没有提及这一地位,排除A项;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B项表述不当,排除B项;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的确是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但材料没有提及这一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5.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历史上日本发动的两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其相似之处是②都是日本力图建立世界霸权的重要步骤④都对中国居民进行过血腥大屠杀。C项正确。①中国都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局面,③中国都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与甲午中日战争不符,ABD错误,排除,故选C。
16.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充分表现出政治的成熟,能够顶住来自各方面的狂风恶浪,具有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把它称为抗日战争惊涛骇浪中始终屹立不摇的中流砥柱,是当之无愧的”可知,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共产党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了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抗日战争的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
17.答案:(1)创建黄埔军校;领导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给日本发动大规模战争以可乘之机。
(3)全民族抗战;台儿庄战役;平型关大捷或百团大战。
(4)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5)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合则民族兴,国共分则战乱生。
解析:(1)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做了准备。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1928年6月,北伐军进至北京、天津一带。1928年底,张学良发表通告,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结合材料可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两大主要成果是创建黄埔军校;领导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2)从1930年10月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在日本的铁蹄下,东北3000万同胞过着屈辱的亡国奴生活。结合材料可知,分裂带来的危害是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给日本发动大规模战争以可乘之机。
(3)根据材料三“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用自己的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抗击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国民党爱国将士也在正面战场英勇抗击日军”的信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全民族抗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以来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是平型关大捷;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是台儿庄战役。
(4)1937年9月,国民党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故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5)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依据所学可知,国共两党经历了分分合合的过程,由此可知,国共合则民族兴,否则战乱生,我们应该加强国共合作,争取台湾早日回归祖国。(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土地革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写出两点即可)
(2)内容: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主题:坚持全民族抗战
(3)坚持党的领导;服从并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注重面向广大群众;强调斗争性又讲究策略性;宣传语言通俗易懂。(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八一起义在南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根据材料一“扩大百万铁红军,四方英雄会井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由于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为了保持革命力量,毛泽东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在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根据材料一“领导人民分田地,分田分屋又废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率领工农根据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斗争。根据材料一“人民政权苏维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2)补充:根据材料二“193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企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共,中国民族危机加重。1937年7月7日本发动了七七事变,中国军队奋起抵抗,中国各派政治势力也立即行动起来,全面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因此①填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主题:根据材料一“1931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1937年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汪精卫公开叛国投敌;中共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全族团结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坚持抗日。因此中国共产党1931—1945年宣传口号的主题是坚持全民族抗战。
(3)共同点:根据材料一在国内十年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用歌谣对广大群众进行阶级教育和战争动员,材料二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宣传口号,可以得出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舆论宣传工作的共同点是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宣传工作注重面向广大群众,既强调斗争性又讲究策略性;宣传语言通俗易懂。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不同,说明中国共产党舆论宣传工作服从并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
19.答案:(1)标志: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或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因素:①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②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成国共合作的初步实现;③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进一步升级;④中国共产党及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促成;⑤国民党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2)修改歌词:改为“他坚持抗战十四年”。理由: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开始;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其间经历了十四年。
(3)中国共产党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华民族实行全民族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等。
20.答案:(1)主要表现:“五四运动”的参与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彻底反帝反封建。
(2)原因:全民族的团结与抗战。
理解: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因素:民族危机的加剧、先进思想的传播、群众运动的广泛开展。
作用: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有利于解放思想;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近代化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
解析:(1)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二“从群众运动角度来看,辛亥革命也不能与“五四运动”相比,它只能被视为以军事斗争为主的革命……国民依旧。“五四运动”在两个月时间里就遍及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参加者包括了学生、工人、工商业者、市民、农民、士兵乃至部分官僚政客、军阀……”可概括“五四运动”时期民族意识觉醒的主要表现有“五四运动”的参与人数多,范围广,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彻底反帝反封建。
(2)原因:根据材料三“推动全民族抗战的号角逐渐响彻神州大地。.……最终夺取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可知,全国各族人民在抵抗外敌入侵中团结一致,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抵抗决心,是中国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它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3)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危机密切相关,列强的侵略促使更多人意识到救亡的重要性。同时,“五四运动”等群众运动和宣传的兴起,促使更多社会阶层参与,这扩大了民族意识的基础。先进思想尤其是反帝反封建思潮的传播,为民族意识的觉醒提供了理论支持。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意识是一种关于民族生存、交往和发展及其特点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指“民族自我意识”,即人们对于自己属于哪个民族的一种归属感和主体意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有利于抵抗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有利于解放思想,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及促进我国近代化的发展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