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5分,共40分。
1.教育、新闻出版乃至文学艺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上海的《东方杂志》、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和邹韬奋主办的《生活》周刊,均为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
A.推动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B.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开启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先河 D.成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
2.新文化运动期间,辜鸿铭曾指出:“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进文学革命 B.弘扬传统文化 C.提倡自由平等 D.否定西方文化
3.陈独秀在“五四运动”发生前4年喊出的“德先生(democracy)”与“赛先生(science)”,更是一路走向了中国政治与文化的深处,其影响直至当代和今日。“其影响”是( )
A.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彻底摧毁了两千多年封建制度
C.涤荡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在中国古文中没有第三人称的女性代词。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以一句话为例,创造了“她”字——她说:“他来了,诚然很好;不过我们总要等她。”“她”字的创造反映了( )
A.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 B.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
C.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 D.新文化运动倡导文学革命
5.参加巴黎和会之初,北洋政府“原拟全约签字”;5月20日,北洋政府接受代表团“保留签字”的建议;6月26日,北洋政府被迫电令代表团“如不能保留,即拒绝签字”。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成功维护了国家主权 B.北洋政府外交取得了巨大胜利
C.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 D.民众广泛参与发挥了巨大力量
6.《吴玉章回忆录》提到:“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他认为( )
A.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D.革命需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7.“这是鸦片战争以来在中国民意基础上,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从此以后,由于中国社会出现新的生产力、新的阶级、新的思想和主义,中国社会在各方面出现了新的积极向上的因素。”材料中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的历史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8.“学界、政界、商人、劳工、农夫、警察、当兵的、做官的、议员……都要站出来!……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以上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
A.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B.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C.青年学生成为运动主力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9.“五四运动”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这一评论重在突出“五四运动”( )
A.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重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D.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
10.1919年后,在《新青年》《晨报》《新潮》等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作品的主人公有洋车夫、铁匠、农夫、学徒、店员、纺织女工、烟草公司工人等劳工群体,这些人物形象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变化表明( )
A.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上升 B.知识分子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C.社会主义已成为主流思想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条件日益成熟
11.1920年元旦、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正式宣布开放“女禁”的决定。邓春兰、王兰等9名女性被北京大学录取并成为中国国立大学第一批女学生。这说明( )
A.男女平等的梦想已然实现 B.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观念革新
C.民主科学的理念深入人心 D.新式教育已取代了传统教育
12.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艘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给思想紊乱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B.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13.“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材料中描述的“它”的诞生( )
A.是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 B.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C.是中国近代的反帝爱国运动 D.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人运动
14.某校八年级(1)班准备办一期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黑板报。下面是黑板报上的一首诗,这首诗体现的精神财富是( )
群英际会十三人,时代担当托此身。 石库门中筹大计,南湖船上纵经纶。 推翻旧制锤镰举,唤起工农正义伸。 奋斗百年从未倦,终将梦想变成真。
A.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 B.忧国忧民的五四精神
C.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 D.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
15.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1922年,中共二大主张消除内乱,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上述变化表明( )
A.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 B.中共成为革命领导核心
C.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D.理论创新成为首要工作
16.1925年6月,广州和香港爆发了由共产党人邓中夏、苏兆征领导的省港大罢工,邓中夏指出:“省港罢工不是为了什么增加工资,减少时间,改良待遇之经济斗争,而是为争取民族生存与国家体面政治之斗争。”他意在强调当时( )
A.阶级矛盾已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B.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挽救民族危亡
C.工人运动急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D.工人运动应体现反帝爱国斗争色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17.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时务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大胆批评时政,针砭时弊,传播变法维新的思想主张,介绍西方科学文化。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政论,呼吁变法改革、痛陈爱国救亡,言语犀利,在一部分有识之士和开明士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其他维新派人士也纷纷提笔撰稿,呼吁变法改革,因此《时务报》风行全国。
——摘编自杨雪莹、鲁学静《〈时务报〉政论与维新变法的公共舆论建构》
材料二 《民报》和《新民丛报》分别是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思想斗争的主要阵地。在对待中国未来的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双方有着质的区别。革命派主张自下而上进行彻底的民主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而改良派却对清王朝抱有幻想,希望采取温和的变法,以和平的斗争实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从当时的现实环境和时代背景中不难看出,前者顺应历史的发展要求,与时俱进。
——摘编自王妍妍《〈民报〉与〈新民丛报〉论战之我见》
材料三 1936年胡适评价道:“《新青年》是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划分一个时代的刊物,最近二十年中的文学运动和思想改革差不多都是从这个刊物出发的。”
——摘编自田丹《图说〈新青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时务报》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2分)
(2)根据材料二,对比《民报》和《新民丛报》的主张有何不同?并结合史实分析革命派的主张“与时俱进”的原因。(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胡适的观点。(5分)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近代报刊的认识。(4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新青年》中以“青年”命名的文章节选
篇名 作者 刊号 内容提要
《敬告青年》 陈独秀 《青年杂志》第1卷第1期 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
《青年与国家之前途》 高语罕 《青年杂志》第1卷第5期 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
《青年与欲望》 陈圣任 《新青年》第2卷第1期 作者认为想要拯救中国青年,必须从增进其高尚欲望开始。
材料二:“五四运动”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青年》表达的青年观,结合所学,谈谈这本杂志对当时青年的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及“五四运动”中的主力和中心有什么变化?(5分)
(3)作为中学生,如何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5分)
19.民族进步离不开青年奋斗,国家未来寄托于青春力量。百余年前,中国的有志青年为救国救民进行了不懈奋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如图
(1)根据所学,指出图一中的杂志是哪一场运动的主要阵地?判断图二绘画中人物的主要身份。分析指出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有何联系?(4分)
材料二:《新青年》一开始就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选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宣传的内容出现了怎样的变化?(2分)
材料三:“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五四运动”时,面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爱国青年挺身而出,全国民众奋起抗争,誓言“国土不可断送、人民不可低头”,奏响了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根据材料三,指出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5分)
材料四:一群年轻人的身影,定格于上海石库门。谁能想到,就是这群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冲破沉沉黑夜,点燃革命星火,掀起了气壮山河的惊雷巨澜。一叶红船,静静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谁能想到,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就是从这里起航,穿越重重关山,奋进漫漫征途,书写了改天换地的壮丽史诗。
——摘自新华网钟华论栏目《百年风华:读懂你的样子》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描述了发生在哪一年的哪一历史事件?请简述该“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的历史意义。(4分)
20.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4分)
材料一: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
纷纷觉醒。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摘自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大批觉醒的先进青年参与的“五四运动”,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5分)
材料二:(中共)“一大”的十二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年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我国无产阶级先锋队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其诞生对中国产生怎样的影响?(3分)
材料三 不同革命时期中国青年英雄简表(部分)
时期 青年英雄
① 李大钊、周恩来、叶挺
② 杨靖宇、赵登禹、李宗仁、彭德怀、张自忠、左权
③ 董存瑞、刘胡兰、江竹筠(江姐)
(3)将上表“①”“②”“③”填补完整。青春正当时的我们,可以传承以上青年英雄们的哪些伟大精神?(6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青年杂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B正确。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派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排除A:我国教育近代化的先河开启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C:“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转折点,排除D。故选B。
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人们经常断言汉语中没有关于‘自由’的词汇,但令人惊奇的事实是,不仅汉语中有关于‘自由’的词汇,而且这个词还准确地表达了‘自由’的真正含义。汉语中表示‘自由’的字是‘道’……当它在‘自由’这个意义上使用时,被定义为遵循我们本性的法则——率性之谓道”可知辜鸿铭言论的主要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B项正确;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弘扬传统文化,非提倡自由平等,排除C项。辜鸿铭的言论没有否定西方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发生前4 年也就是1915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间,“德先生(democracy)”即民主,“赛先生(science)”即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大旗,该运动主要是在思想上批判封建 正统思想即儒家礼教思想,故C项正确。
4.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以后,刘半农勇于破旧立新,创造了“她”字,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文学革命,故D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改革科举制度、辛亥革命传播民主共和,故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D。
5.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材料“参加巴黎和会之初,北洋政府……6月26日,北洋政府被迫电令代表团‘如不能保留,即拒绝签字’”可知,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更多的国民参与到反帝爱国运动中。在这种情形下,北洋政府不得不考虑民意,最终拒绝签字,这说明民众的广泛参与发挥了巨大的力量,D项正确;拒绝签字并未改变日本对山东的侵占,没有成功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北洋政府外交取得了巨大胜利,这是夸大了拒绝签字的作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军阀割据纷争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可知,吴玉章认为人民群众在五四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力量比上层的社会力量要大得多,说明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对象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在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体现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在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涉及革命的同盟者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和所学知,“促使中国政府代表第一次对国际条约说了‘不’字”的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故选:B。
8.答案:A
解析:“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题文描述说明“五四运动”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选:A。
9.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关于五四运动向前,我们可以看到历经数年积蓄而成的文化、思想洪流;向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施行主义”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近代救亡图存的延续和发展,故C正确。A题干不能体现,排除。B说法片面,排除。D与“向后”的分析不吻合,排除。故选C项。
10.答案:B
解析:材料“报刊上关于劳工话题的文学作品猛增”“基本上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说明近代中国思想领域的转变,知识分子思想开始关注劳工阶层,当时马克思主义已经在中国传播,所以能够体现出知识分子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选B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材料中北京大学首开“女禁”,招收了中国国立大学的第一批女学生,女生逐渐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权,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观念革新,B项正确;“男女平等已然实现”说法绝对,排除A项;北京大学开风气之先,并不能说明民主科学理念深入人心,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
12.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上海法租界、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艇中可以判断这是一大召开的情景。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B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13.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它是远方地平线上已经看得见桅杆的那一航轮船,是挣脱母腹的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是林中的响箭,是报春的惊雷”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影响,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从此有了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新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次革命事件,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材料中也未涉及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信息,排除AC项;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人运动是香港海员罢工,排除D项。故选B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十三人”“南湖”“锤镰”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中共一大,标志着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C正确,同舟共济、不畏强暴都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精神,排除AD;材料强调的是共产党成立,而非五四精神,排除B。故选:C。
1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1921年中共一大把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忽视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的首要任务应是反帝反封建,而1922年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当时的社会性质、革命任务等有了初步的认识,革命纲领逐步契合国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任务的变化,并没有反映中共成为革命领导核心,排除B项;当时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不是理论创新成为首要工作,而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逐步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邓中夏强调工人阶级的斗争“是为争取民族生存与国家体面政治之斗争”,这说明他意在强调工人运动应体现反帝爱国斗争色彩,故D项正确;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两对主要矛盾,故A项错误;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材料不能体现,故B项错误;省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因此工人运动已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故C项错误。故选:D。
17.答案:(1)传播变法维新思想;介绍西方科学文化。
(2)不同:《民报》宣扬革命思想,主张通过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丛报》宣扬改良思想,主张通过温和的改良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原因:由于清政府统治腐朽,近代以来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和平改良的一系列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证明和平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革命派将打击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3)《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先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后来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4)报刊是思想宣传的重要媒介;报刊对于传播知识文化、促进民众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有重要作用;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报刊的发展受当时政治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时务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大胆批评时政,针砭时弊,传播变法维新的思想主张,介绍西方科学文化。”可知《时务报》在社会上起到的作用是传播变法维新思想,介绍西方科学文化。
(2)根据材料可以总结出《民报》宣扬革命思想,主张通过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丛报》宣扬改良思想,主张通过温和的改良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分析原因可能由于清政府统治腐朽,近代以来例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和平改良的一系列方案都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证明和平改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革命派将打击矛头指向封建统治者,主张以暴力推翻清政府,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趋势。
(3)《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之一,先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后来“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系统宣传,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4)报刊是思想宣传的重要媒介;报刊对于传播知识文化、促进民众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有重要作用;报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报刊的发展受当时政治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18.答案:(1)青年观:青年是进步的、进取的、科学的;青年是国家发展前途的关键。
影响:新文化运动使得青年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青年觉醒,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对“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特点: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力军的广泛群众爱国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具有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
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变化:主力由青年学生转变为工人阶级,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上海。
(3)青年学生应该具有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忧国忧民的意识,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要有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整的人格;为实现“中国梦”承担历史和时代赋予的使命等。
解析:(1)青年观:根据材料一“青年应该是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详论国民之责任,详细阐释了青年于国家前途的重要性”可知《新青年》所表达的青年观是进步的、进取的、科学的,青年是国家发展前途的关键。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新青年》为阵地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青年觉醒,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对后来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特点:根据材料二“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特点是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力军的广泛群众爱国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
导火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国山东的利益被出卖给日本,导致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首先由北京的青年学生发起,逐渐席卷全国,6月5日上海工人大罢工后,工人阶级成为了“五四运动”的主力,活动中心也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
(3)继承发扬: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可以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精神和创新精神展开,如青少年要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成为具有远大理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的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19.答案:(1)运动:新文化运动。身份:学生或爱国青年、有志青年。联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变化:由提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到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3)主要内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性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或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一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的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4)历史事件: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或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解析:(1)运动:根据材料一图一“《青年杂志》”和结合所学知识,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并在创刊号上发表
《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后来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撰稿人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热情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猛烈抨击封建的旧道德和旧文化。《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可知《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身份:根据材料一图二“《五四运动》”和结合所学知识,1919年5月4日,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口号,要求严惩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由此可知,图二中人物应为学生(或称有志青年、热血青年等亦可)。
联系: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2)变化:根据材料二“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新青年》开始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内容由提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到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3)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三“五四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可得出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4)年份、事件:根据材料四“上海石库门”“一叶红船,静静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和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以游客泛舟为掩护,继续进行,最终完成会议议程。可知材料四描述了发生在1921年的中共一大召开;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0.答案:(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影响: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标志:中国共产党成立。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①国民大革命时期;②抗日战争时期;③解放战争时期。精神:团结、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解析:(1)直接原因:根据材料一“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为救国救民而苦苦追寻,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纷纷觉醒。”和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影响:根据材料一“伟大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可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2)根据材料二“(中共)‘一大’的十二个代表,年龄最长的四十五岁,最轻的十九岁,平均二十八岁,作为湖南代表之一的毛泽东还没有满二十八岁……参加会议的这些代表都是社会上还不知名的‘小人物’。这些年轻人以改天换地的豪迈气概,一心要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国土上创立一个崭新的合理的社会。”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无产阶级先锋队诞生的标志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3)根据材料三“李大钊、周恩来、叶挺”等可知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英雄人物,“杨靖宇、赵登禹、李宗仁、彭德怀、张自忠、左权”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董存瑞、刘胡兰、江竹筠(江姐)”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人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春正当时的我们,可以传承以上青年英雄们的团结、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