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5分,共40分。
1.孙中山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这一论断( )
A.说明孙中山信仰共产主义 B.说明辛亥革命可以救中国
C.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D.促进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
2.孙中山对黄埔军校是抱有无穷希望的,他在军校的开学典礼上要求学生:“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军校的创办( )
A.是实业救国思想的实践 B.为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
C.沉重打击清王朝的统治 D.实现了社会习俗的变革
3.下表是《新青年》在1915—1926年相关文章中“革命”一词出现频度的统计表,其中1923—1926年,“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最高,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915—1918年 1919—1922年 1923—1926年
文章篇数 770 631 128
“革命”一词出现频度 0.78% 2.45% 25.14%
A.辛亥革命的影响 B.毛泽东思想的广泛传播
C.国共合作的推动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4.1927年4月4日,蒋介石第一次出现在美国影响最大的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的封面上。蒋介石被《时代》周刊关注是因为( )
A.他组建国民党,促成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B.他担任北伐军总司令,取得了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
C.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命令东北军坚决抵抗
D.他指挥军队全力“围剿”工农红军
5.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朱德曾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写道:“当我发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时,我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在朱德等人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这一道路开始于( )
A.南昌起义、秋收起义 B.汀泗桥战役
C.辛亥革命 D.武昌起义
6.“南昌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革命大旗撑在手,终归胜利属人民。”这首歌谣描述的历史事件的意义在于( )
A.武装反抗创建革命军队 B.开天辟地确立奋斗目标
C.星火燎原从城市转入农村 D.伟大转折从幼年走向成熟
7.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856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
B.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C.袁世凯解散国会,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D.八七会议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国共分裂后,政治局遵循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的策略,但毛泽东却在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地方组织农民力量及发展苏维埃区。毛泽东所采取的非正统做法,使他最终取得了共产党采用的所有策略中最大的成功。材料中“非正统做法”是指( )
A.组织南昌起义 B.发动秋收起义 C.创建革命根据地 D.红军进行长征
9.1938年,中华苏维埃政府组织广大农民成立犁牛合作社或犁牛站,将没收地主的和集资购买的耕牛定为全体社员公有,按农户分得的田亩多少调剂使用。该举措( )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提高了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歌谣《阿婆领到耕田证》生动地描绘了农民在得到土地证后如获至宝的心理:“阿婆苦了几十年,红军来到分到田。租契换上耕田证,土地还家喜连连。……睡前仔细看一遍,三更半夜捻着边。做梦也在大声喊,万岁万岁毛委员。”从歌谣中可知( )
A.该歌谣流行于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的拥护
C.孙中山平均地权设想得实现 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被废除
11.1929年古田会议提出建立党的政治领导制度“严格地执行纪律,废止对纪律的敷衍现象”;把党内思想教育常态化作为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强调“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纠正过去之无计划的听其自然的状态”。由此,中国共产党( )
A.开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B.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确立了思想建党的原则 D.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
12.毛泽东说:“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吃了先生的亏。纲领由先生起草,中央全会的决定也由先生起草,特别是1934年,使我们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从那以后,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这表明( )
A.我党幼年时期把马列原理神圣化教条化
B.成立不等于成熟,必有一个发展过程
C.遵义会议是我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D.我党已将马列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13.西方评论家称赞四渡赤水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就连毛泽东也多次谈到,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其“神奇”和“得意”是指( )
A.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 B.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C.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D.红军三大主力实现会师
14.某学习小组设计的重走长征路的“红色旅游”。其正确路线是( )
A.吴起镇、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泸定桥
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会宁
C.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会宁
D.遵义、中央革命根据地、赤水河、会宁
15.法国学者吉耶马说,长征“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美国学者迪克·威尔逊也说,“长征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也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取得最后胜利。”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A.推动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B.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政权 D.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16.据统计,红军长征时三大主力部队行军里程加起来超过8万里。他们在极度疲惫和极寒的情况下,在“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困境中,进入雪山草地,翻越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主要体现红军( )
A.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恪守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大众 D.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顾全大局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60分。
17.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的进程中,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工作在农民运动中孕育产生,在成立农民银行、工人消费合作社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党内关于金融业要为人民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思想逐渐形成,在货币发行、信贷发放等领域积累了有益经验。虽然这一时期金融活动规模不大,但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众的支持、建立工农政权和筹措革命经费创造了有利条件。
——摘编自余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金融工作的历史实践与经验启示》
材料二 共产党发行的红色货币情况(部分)
种类 货币 简介
① 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面值三串,印有“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1934年”“坚决保卫赤区”等字样
② 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面值1000元,印有“民国三十二年”等字样以及边区参议会会场、宝塔山等图案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共产党在金融工作方面取得的成果。(4分)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种红色货币,指出其功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行的历史背景。(4分)
(3)根据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7分)
18.某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一起参与完成相关任务。(15分)
任务一【绘画欣赏——见证道路抉择】
(1)第一组同学搜集到上面两幅油画,请任选一幅油画,编写解说词。(4分)
任务二【实地考察——追寻英雄足迹】
(2)上图是第二组同学为“重走长征路”而绘制的“红军长征路线图”,请你从中选择两个重大事件,并说明你选择的理由。(4分)
任务三【文献研究——体会智慧应对】
用协定的方法来避免内战,因为这符合于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于中国当权政党的利益。目前,中国只需要和平建国一项方针,不需要其他方针,因此中国内战必须坚决避免就是我来重庆的目的。 ——毛泽东
(3)上面是第三组同学搜集到的文献史料,请结合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智慧应对复杂局势的。(7分)
19.中国共产党在极其艰难的历史条件下,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新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我们党在八七会议以前,一直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在秋收起义部队一再失利并面临全军覆灭的危急情况下,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毅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罗霄山脉中段的广大农村转移,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摘编自《革命摇篮的星火》
材料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历练。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在军事上主张面对敌人以阵地战的方式处处设防,这一决策造成了长征初期党和红军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困境,中共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总结斗争经验,集中全力纠正错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开始重新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一路声东击西,党和红军很快重新获得战斗的主动权,最终挽救了中国革命。
——摘编自张树军《遵义会议:生死攸关的转折》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共产党人选择这条道路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5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遵义会议召开前后中央作战方式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遵义会议的召开在中共党史上有何重要意义?(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不断战胜困难的宝贵经验。(5分)
20.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建党开始,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奋斗,到1949年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起新中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一览表
战争 简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兴起。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席卷了大半个中国的北伐战争将大革命推向高潮。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清共”,国共合作破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起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无视国内和平呼声,悍然发动内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了坚决反击,并迅速在大陆取得胜利
材料二: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共识,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摘编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围绕“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结合相关史实表述成文,字数不少于80字)(11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对新政权建设的设想。(4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可得出,共产党和国民党有共同的追求,因此孙中山认为国共两党可以合作,促进了国共两党首次合作,D项正确;题干说明了共产主义和民生主义的关系,并没有说明孙中山信仰共产主义,排除A项;辛亥革命有失败的一方面,说明资产阶级道路不能救中国,排除B项;孙中山的讲话说明了国民党和共产党有相同的追求,在这个背景下可知中共已经成立,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亦称“黄埔军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在短短几年时间里,黄埔军校招收学生一万多名,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B项正确;实业救国是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一些代表人物所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途径,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黄埔军校培养了军事和政治人才,与社会习俗变革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23—1926年,‘革命’一词出现的频度很高”和所学可知,1923—1926年正值国民大革命时期,因此国共合作出师北伐的是推动“革命”一词出现频繁的原因,C项正确;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27年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与题目图表中所给时间都不吻合,排除B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于1927年,与题目图表中所给时间都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C项。
4.答案:B
解析:1927年4月4日,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当时蒋介石是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立场和态度,对帝国主义在华利益有重大影响,所以蒋介石被《时代》周刊关注。故选B。
5.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了南昌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秋收起义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坚定了边界党和群众建立和发展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信心和决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极其深远的伟大意义。A项符合题意。故选:A。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
材料分心 南昌首义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故选A
错项分析 B项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C项描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D项描述了遵义会议,排除B、C、D
7.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现象指的是历史运动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它是历史本质的外部表现。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历史过程中、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而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八七会议是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会议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从而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因此“八七会议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对八七会议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属于历史结论,D项正确;1856年清政府与俄、美、英、法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袁世凯解散国会,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都属于历史现象,排除ABC项。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由材料“政治局遵循共产国际在城市中发动罢工、怠工和暴动的策略,但毛泽东却在远离国民党控制的地方组织农民力量及发展苏维埃区”可知,材料中“非正统做法”是指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故选C;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目标都是城市,其并未背离共产国际的革命策略,故其不是“非正统做法”的含义,排除AB;长征是一场被迫进行的战略转移,其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无关,不是“非正统做法”的含义,排除D。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革命根据地的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3年处于国共十年对立时期,也叫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华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广大农民成立犁牛合作社或犁牛站的行为,有利于赢得农民对革命政权的支持,进而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故选C。
10.答案:B
11.答案:C
解析:考察知识点:古田会议。该题题干“提出建立党的政治领导制度”和“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由此看出该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故答案为C。
1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1921年党成立到1934年……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也体现了我党已将马列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D项正确;我党幼年时期把马列原理神圣化教条化,但无法全面概括材料信息,排除A项;材料“我们就懂得了要自己想问题”表明中共将马列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自主解决问题,与必有一个发展过程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遵义会议的意义和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B
解析:强渡湘江,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排除A项;四渡赤水体现了毛泽东军事指挥的灵活多变,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最后摆脱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B项正确;强渡金沙江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排除C项;红军三大主力实现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题干没有反映,排除D项。故选:B。
1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短暂休整后,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了高耸入云、人迹罕至的大雪山,走过了遍布沼泽、杳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因此可得出正确路线是: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会宁,C项正确;ABD选项均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
15.答案:D
解析:材料中两位学者都认识到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进程的转折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揭开了中国革命史的新篇章,确保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D符合题意;红军长征的胜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红军长征的国际影响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政权,在材料中未涉及,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1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红军长征的精神。根据“超过8万里”“在极度疲惫和极寒的情况下”“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可知,材料体现出红军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A项正确。“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思想路线,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强调群众路线,C项排除:“强调一切缴获要归公”是指红军的纪律,D项排除。故选A。
17.答案:(1)成果:创办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形成了金融业为人民、为生产服务的指导思想;在货币发行和信贷方面积累了相关经验;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等。
(2)选①,功能是为革命筹集资金、方便百姓经济生活、有政治宣传作用等。历史背景: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围剿”。
选②,功能是支持敌后革命根据地建设、宣传第二次国共合作等。历史背景:全民族抗战时期,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任选一种解答即可)
(3)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货币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
论述:中共发行的货币体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工作在农民运动中孕育产生,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众的支持、建立工农政权和筹措革命经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土地革命时期,在货币上印有“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1934年”“坚决保卫赤区”等字样,号召人民保卫苏区;在抗战时期,印有“民国三十二年”等字样以及边区参议会会场、宝塔山等图案,体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综上可知,三个时期货币的发行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
解析:(1)成果:根据材料一“在成立农民银行、工人消费合作社等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过程中”可得出创办了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根据材料一“党内关于金融业要为人民服务、为生产服务的思想逐渐形成”可得出形成了金融业为人民、为生产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一“在货币发行、信贷发放等领域积累了有益经验”可得出在货币发行和信贷方面积累了相关经验;根据材料一“虽然这一时期金融活动规模不大,但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众的支持、建立工农政权和筹措革命经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可得出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可选①,结合简介内容“川陕省工农银行发行,面值三串,印有‘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1934年’、‘坚决保卫赤区’等字样”可得出土地革命的发行的红色货币功能是为革命筹集资金、方便百姓经济生活、有政治宣传作用等。历史背景:结合简介内容进行分析,如根据“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可得出背景是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根据“1934年”“坚决保卫赤区”可得出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围剿”。选②,结合简介内容“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面值1000元,印有‘民国三十二年’等字样以及边区参议会会场、宝塔山等图案”可得出红色货币的功能是支持敌后革命根据地建设、宣传第二次国共合作等。历史背景:结合简介涉及的关键信息“陕甘宁边区银行”“民国三十二年”可得出背景是全民族抗战时期,国共进行第二次合作。(任选一种解答即可)
(3)根据题干涉及的大革命时期的货币、土地革命时期的货币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货币发行,可得出观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货币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然后围绕这个观点,结合三个时期中共发行货币的状况展开解读即可。论述:中共发行的货币体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金融工作在农民运动中孕育产生,经过一系列的探索,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众的支持、建立工农政权和筹措革命经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土地革命时期,在货币上印有“政权归苏维埃,土地归农民”“1934年”“坚决保卫赤区”等字样,号召人民保卫苏区;在抗战时期,印有“民国三十二年”等字样以及边区参议会会场、宝塔山等图案,体现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综上可知,三个时期货币的发行具有明显的政治功能。
18.答案:(1)图一:南昌起义。国民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图二: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示例:遵义会议,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围剿计划;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3)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其目的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同时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在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曙光。
解析:(1)据所学可知,历史事件的陈述一般由史实和史论组成,史实部分说明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即可;史论部分说明该事件的影响或意义即可。示例:图一:据图一所示《南昌起义》,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1927年8月1日,周恩来、朱德、贺龙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图二:据图二所示《井冈山会师》,结合所学可知,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两军会师后,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使井冈山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本题重点在于选取长征途中的重大事件,可据图片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理由部分应重点说明该事件的作用或历史意义即可。示例:在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依次为:血战湘江,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但损失惨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围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反映了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坚定革命理想信念的精神;翻雪山过草地,彰显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会宁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宣告了长征胜利结束。
(3)提取任务三材料有效信息“用协定的方法来避免内战,因为这符合于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于中国当权政党的利益”“中国内战必须坚决避免就是我来重庆的目的”分析可知,毛泽东认为用协定的方法避免内战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是符合中国国民党利益的,毛泽东前来重庆谈判的目的就是坚决避免内战。结合所学可知,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而毛泽东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体现在毛泽东正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形势,以惊人胆魄亲赴重庆,一方面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另一方面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中国和平建国为大局的担当。
19.答案:(1)依据:秋收起义受挫;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方式:由阵地战到运动战;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经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等。
解析:(1)根据材料一“我们党在八七会议以前,一直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在秋收起义部队一再失利并面临全军覆灭的危急情况下,毛泽东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毅然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罗育山脉中段的广大农村转移,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人选择这条道路的依据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模式失败(秋收起义受挫);立足中国国情;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历练。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在军事上主张面对敌人以阵地战的方式处处设防,这一决策造成了长征初期党和红军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面对这一困境,中共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重新总结斗争经验,集中全力纠正错误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开始重新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一路声东击西,党和红军很快重获得战斗的主动权,最终挽救了中国革命”可知,遵义会议召开前中共中央作战方式是阵地战,遵义会议召开后中共中央的作战方式是运动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可知,党领导的革命武装不断战胜困难的宝贵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组成了一个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得到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等。
20.答案:(1)【示例】
1924一192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与和努力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然而,蒋介石、汪精卫发动了反革命政变,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1927一1937年,国共两党进行了十年内战,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受挫后将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并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946一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展开战略进攻,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有力引领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2)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立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